6:中日关系:
中国与日本历史上是睦邻友好的国家,但是日本却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之后,中日关系正常化,可是日本不能正视历史与现实,在钓鱼岛问题上大做文章。列举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史实并指出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关键。
日本在唐朝时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战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三省;1937年又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日本应该反省历史,正视历史,正视现实,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地铁5号线是第一条北京全线加装安全门的轨道交通线。列车到站时,列车车门与安全门同步开启,免除安全隐患。 B: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__领导下的新中国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C: 中日双方都认为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访问非常圆满。双方强调,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外交冰期已成为历史。 D: 中国女外交官章含之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那样坚定,她对革命事业遭受的损失,是那样令人惋惜。
(08年东城区一模)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地铁5号线是第一条北京全线加装安全门的轨道交通线。列车到站时,列车车门与安全门同步开启,免除安全隐患。 B: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__领导下的新中国这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C: 中日双方都认为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访问非常圆满。双方强调,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外交冰期已成为历史。 D: 中国女外交官章含之是我最敬佩的老师,她给我的印象是那样坚定,她对革命事业遭受的损失,是那样令人惋惜。
2007年4月10日-13日,____应邀对韩国、日本进行正式访问。这次对日本的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影响中日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
A:外交政策 B:国家利益 C:历史问题 D:国家力量
由于日本前首相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因,中日关系陷入了关系正常化以来的低谷。为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发展,2006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开启“破冰之旅”。此后,中日关系迎来了“融冰之旅”“迎春之旅”“暖春之旅”,全面推进了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但是中日战略摩擦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东海问题、钓鱼岛争端、台海政局等等。6月10日,台湾海钓船“联合号”在钓鱼岛海域遭到日本巡逻船撞沉,中国政府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并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非法活动。
(1)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日关系曲折变化的原因。
(2)目前,中日双方代表正在就东海问题展开谈判。如果你是一名中方谈判代表,在谈判中你将如何贯彻我国的外交政策,恰当处理中日关系?
(1)①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中日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
②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的变化是造成中日两国关系曲折变化的重要原因。
(2)①在处理中日关系中,应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③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____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____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 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物理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1)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分)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2分)
(2)①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2分)
②在中日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2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日关系发展。(2分)
解析:
略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____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____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 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武力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4分)
(2)为什么中日关系曲折变化?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8分)
(1)(4分)①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分)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2分)
[a53b86df97a60053.gif]
32.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____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____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 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物理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1)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分)
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退让,决不妥协。(2分)
(2)①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2分)
②在中日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2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日关系发展。(2分)
解析:
略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2007年4月____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月____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 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1)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分)②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我国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涉及主权.统一及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中国决不妥协。(2分)
(2)①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2分)②在中日关系中努力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2分)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2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日本的合作关系,努力化解分歧,推进中日关系发展。(2分)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