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在《〈扬州慢〉序》中说“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其中“黍离之悲”源自()。
A:《尚书》 B:《离骚》 C:《左传》 D:《诗经》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断句。
太 祖 尝 出 猎 雪 初 霁 恐 草 上 浮 雪 沾 濡 撷 衣 而 行 侍 卫 辈 私 语 曰 上 何 所 不 有 而 惜 一 衣 耶 太 祖 闻 之 笑 曰 吾 岂 无 衣 而 惜 之 吾 常 以 衣 赐 汝 等 与 其 被 雪 沾 濡 何 如 鲜 洁 为 愈 躬 行 节 俭 汝 正 当 效 法耳 自 是 八 旗 臣 民 无 敢 以褕 衣 华 服 从 事 者
太祖尝出猎/雪初霁/恐草上浮雪沾濡/撷衣而行/侍卫辈私语曰/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 祖闻之笑曰/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自是八旗臣民无敢以褕衣华服从事者
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D:仰之弥高
下列对加点词“望”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夜雪初霁,荞麦弥望 望:视野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看见 C: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 望:埋怨、怨恨 D:望秋先陨 望:接近
下列的“望”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并汾乔木,望秋先陨③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⑤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⑥敢因此为怨望⑦不意君之望臣深矣⑧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⑨埯褊心不能无少望⑩先达德隆望尊⑾自幼有公辅之望⑿王谢萧陈,南朝名门望族
A:①②⑿ B:⑤⑩⑾ C:⑥⑦⑨ D:③④⑧
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 B: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或:如果 C: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快:快速 D: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弥:满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以下小题。
扬州慢⑴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①,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②,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③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著名的都会。
②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③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20.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1.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20.以景结情 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21.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__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以景结情”。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如该题中“尽荠麦青青”“波心荡、冷月无声”都能分析出对国家衰亡的哀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根据要求答题。(8分)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①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语,言周平王东迁,西周故都被弃,长满禾黍。
⑴ 词序说“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结合《扬州慢》词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⑵ 这首词采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答:
⑴扬州在金人铁骑掳掠下成为弃城, 15年后词人目睹劫后扬州破败景象,抚今追昔,以“荠麦青青”等语入词,暗用《诗经•黍离》意境,关合西周东迁故事,深刻地揭示出南宋小朝廷不图恢复致扬州荒败的政治原因,寄托了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⑵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芜景象。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仍在”的乐景,反称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衰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的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