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呜呼! , ; ,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 , , 。(苏洵《六国论》)
,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前赤壁赋》)
【小题1】灭之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小题2】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小题3】事不同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小题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文言文阅读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奈何取之尽锱铢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族秦者秦也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5)秦爱纷奢 (6)多于在庾之粟粒
5.翻译文中画线句。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1)(怎么) (2)(假使、如果) (3)(使……灭亡)
(4)更加 (5)繁华奢侈 (6)粮仓
5.(1)答:戊边的士兵(陈胜吴广)一声呐喊,函谷关就被攻克了,楚人项羽一把火,可惜阿房宫化作了一片焦土。(举、炬、可怜各得一分,句意2分)(2)秦国人来不及哀叹自己的灭亡,而让后来的人哀叹;后来的人哀叹它的灭亡却不引以为戒,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来哀叹它的灭亡。(不暇、鉴、复各得一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结合语境判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承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琴声笛声,嘈杂一片,比闹市里的人声还要喧闹。(这)使天下人们口里虽不敢说,但心里却充满了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1.对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不同。
B.(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1)句的两个“之”相同,(2)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1)句的两个“之”不同,(2)句的两个“而”相同。
22.找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不暇:不及 B.南亩:泛指农田
C.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D.独夫:孤单的人
23.翻译下列句子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分)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24.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灭六国(1)者,六国(2)也”“使六国(3)各爱其人”,三个 “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B
22.D
23.①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②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
24.统治者不爱人民
25.(1)指六个国家;(2)(3)相同,指六国统治者。
【解析】
21.
试题分析: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独夫:代词,代“秦始皇”。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3.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4.
试题分析: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可得出,六国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5.
试题分析:该句意为“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可从中具体分析“六国”的含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嗟夫!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同样写六国的,有《六国论》中的“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
万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_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 ,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则足以拒秦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无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3)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弱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4)所谓天者诚难测,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韩愈《祭十二郎文》)
(5)父母之爱子,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触龙说赵太后》)
(6) ,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1)暴秦之欲无厌(2)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而神者诚难明矣(5)则为之计深远(6)吴楚东南坼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略
解析: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