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
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见,应对称旨 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 见:看见
C.悉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多之 多:称赞、重视
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
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文谦小时候很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世代居住在潜邸一带。他的同学刘秉忠曾向世祖推荐他。
B.在张文谦与刘秉忠的建议下,世祖派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前往邢州治理,他们三人同心协力,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世祖更加看重儒生,让文谦执政。
C.世祖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世祖的信使逃亡而去。世祖大怒,屠杀城中百姓。在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大理的部分百姓才得以存活下来。
D.张文谦宽仁爱民,刚直明理,简朴持重,总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受到当时人的称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2)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1.B(见,表被动)
2.C (①是他受到世祖的赏识④写世祖听从劝谏后的做法,⑥是对王文统说的话)
3.D(A是世祖居住的地方B是“流亡复归”C“忽必烈大怒,屠杀城中百姓”错,是“世祖怒,将屠其城”“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
4.(1)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
(2)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
【文言文参考译文】
张文谦,字仲谦,是邢州沙河人。他幼年聪明,才思敏捷,记忆力强,和太保刘秉忠是同学。忽必烈(还没有成为元世祖)住在潜邸(皇储未正名时居住的宅第,取“潜龙勿用”意)的时候,受封邢州的土地,刘秉忠推荐张文谦,说他可以被任用。丁未年,忽必烈召见张文谦,张应答很合忽必烈的心意,于是忽必烈命令他做王府的书记官,一天天地被重用。邢州处于要道,刚开始忽必烈把这里的二千户百姓分给功勋之臣做食邑,每年派人去监督征收粮食钱财,这些人都不知道安抚、治理老百姓,各种各样的征收名目繁多,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政令。有人向王府诉苦。文谦和秉忠对忽必烈说:“现在百姓生活困顿,没有哪处比邢州更厉害的了。为什么不选派人去治理这地方,要求他治出成效,使得各地都能够效法邢州,那么天下都受到您的恩赐了。”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就挑选身边的侍臣脱兀脱、尚书刘肃和侍郎李简一起去。三个人到了邢州,同心协力地治理,清除贪官,革灭豪强,流亡在外的百姓又都回来了,不到一个月,人口增加了十倍。因为这件事忽必烈更加看重儒生,任用他们当官,这都是从张文谦开始的。
辛亥年,宪宗即位。文谦和秉忠屡次把当时应该放在首位的事务说给忽必烈听,忽必烈都一一照做。忽必烈征讨大理国,国主高祥违抗命令,杀了忽必烈的信使逃亡而去。忽必烈大怒,将要屠杀城中百姓。文谦和秉忠、姚枢进谏说:“杀了使者违抗命令的是高祥啊,这不是百姓的罪过,请您原谅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百姓靠他们的话全部存活下来。己未年,忽必烈带领军队攻打南宋,文谦和秉忠说:“大王的军队,重在征讨,不在战斗,对南宋百姓应该一样用仁义对待,不能滥杀无辜。”忽必烈说:“希望大家一起遵守这样的诺言。”进入南宋境内以后,忽必烈分别命令各将领不要胡乱杀人,不要烧人房屋,所获得的俘虏全都放掉。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为元世祖,设立中书省,首先任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相。张文谦帮助元世祖建立朝纲,讲解利害,把安抚国家、方便人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元世祖的命令一出,天下就有太平的希望。但是王文统向来嫉妒贤能,朝中谋划商议的时候,屡次否定对方的意见,王积怨不能平息。(文统为人忌刻,初立中书时,张文谦为左丞。文谦素以安国利民自负,故凡讲论建明,辄相可否,文统积不能平,思有以陷之,文谦竟以本职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而去。《王文统列传》)张文谦急切请求出朝做官,世祖命令他凭左丞的身份做大名等行政区域的宣抚司事。临走的时候,张文谦对王文统说:“百姓困乏的日子很久了,况且又逢着大旱,不减免税赋,怎么能够抚慰百姓,从疾苦中获得重生的希望呢?”文统说:“皇上刚登上皇位,国家的费用只依仗税赋,如果再减免,凭什么供给皇上的用度呢?”张文谦说:“百姓富足了,皇上怎能不富足呢!等到时节和顺,年成丰足,再照常征收也不晚。”于是免除了通常赋税的十分之四,酒税的十分之二。
文谦早年跟从刘秉忠,深入地研究方术和算学;晚年和许衡交往,尤其精通儒家的义理。为人刚直明理,简朴持重,凡是向皇上陈述劝谏的,总是尧舜仁义之道。屡次触犯权臣和宠臣,但自己的进退得失,全不放在心上。家里只有藏书几万卷。尤其是把引荐贤良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因而受到当时舆论的称赞。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悲壮的改革家商鞅
战国诸子中,既在思想学识上堪称“博物君子”,又能“出将入相”、创下不朽功勋者,商鞅可谓首当其选。商鞅变法于中国古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远非管仲、叔向、子产等贤士大夫所能同日而语。作为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身兼学者与执政者双重身份,这就使得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商鞅年少时最为喜好“刑名之学”,对当时的儒、墨、道、兵等各派学说也谙熟于心。早年的学术积淀使商鞅满怀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学成之后,他即开始寻找“栖身之佳木”。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跃成为中原霸主。于是商鞅首先来到魏国,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商鞅虽年少且身份卑微,但仍显示出遮掩不住的熠熠才华。公叔痤病危之际,特意向魏惠王举荐商鞅,可惜惠王未听其言。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远在西陲的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便当机立断,西行入秦。
入秦的第三年,秦孝公即任商鞅为左庶长,命他实行变法。商鞅变法是一场艰巨的斗争,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即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变法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太子师傅唆使太子犯法的故意破坏行为。最终商鞅秉公执法,对太子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分别施以劓刑和黥刑。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名士赵良劝商鞅激流勇退,归还孝公赏赐的十五座都邑,到乡野躬耕劳作。赵良还直言不讳地提醒商鞅:你的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亡可翘足而待”。事实上,商鞅本人对此也很早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好了思想准备。商鞅每次外出前,都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在严密护卫下方才出行。而为了确保变法措施的持续贯彻,商鞅不肯听从赵良的好意,依然坚持同反对变法势力作不屈的斗争,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一心改革的商鞅“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完全不给自己留退路,这无疑为他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但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生前,即已看到变法所带来的可喜成果,“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史记•商君列传》)。
不久,孝公卒,太子立,是为秦惠王。公子虔之徒诬告商鞅谋反,于是惠王下令缉拿商鞅。商鞅被迫逃亡到边境,想投宿馆驿,却被主人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予以回绝。英雄末路,这位叱咤秦国政坛的风云人物,竟然落得作茧自缚的可悲结局。其后他转而赴魏,魏国不仅拒其入境,还逼迫他返回秦国。无奈之下,商鞅发商、於十五邑兵,连同其私徒属,约七、八万人,北进击韩,图谋到韩国西部去。但是在秦军的进攻下,寡不敌众,兵败被诛于渑池。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执着地践行变法措施,堪称我国古史上首位获得巨大成功的改革家和一位为改革而献出热血与生命的斗士。与同为卫人的改革家吴起相比,商鞅幸运地遇到了坚决支持他变法的秦孝公,但不幸的是,他和吴起一样结局悲惨,于秦孝公身后遭到政敌的诬陷与杀戮。真正的改革家,常常是坚持公平与正义的斗士,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命运、社稷前途两难选择的时候,总是大公无私地选择后者,而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正如林则徐所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商鞅推行了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但却落得惨遭车裂的下场。这对于商鞅个人来说,当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对于秦国的发展来说,商鞅苦心经营的变法成果无法抹杀,其身虽死,其法未败,乃至“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秦策一》)。当秦王政“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语)的时候,商鞅大概也会为此含笑九泉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商鞅是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他身兼学者与执政者的双重身份,这就使他具有了既不同于诸子、也不同于普通政治家的特殊性。
B.变法还未付诸实践,就已经遭到甘龙、杜挚等旧贵族的反对,说明这场变法真的是一场艰巨的斗争。
C.商鞅变法招致积怨太多,四面树敌,但他自己对此并不清楚。
D.商鞅虽然结局悲惨,但他的变法却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运动,其无法抹杀。
E.与改革家吴起一样,商鞅遇到了明主秦孝公,所以变法才得以成功。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商鞅能够成为改革家的条件有哪些?
|
3.结合全文概括商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结合文章来看,商鞅变法给了你哪些的启示?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1.CE
2.商鞅渊博的教学和睿智的见识为他变法坚实的基础;对于改革的坚定信念和遇到困难也不回头、百折不挠的精神;也离不开秦孝公慧眼识英雄,给商鞅提供改革的机会。
3.首先,商鞅是才识非凡的人;其次,商鞅是为政治理想奋不顾身的改革家。
4.此题是一个开放性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答案示例:(1)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要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包括生命。(2)还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3)还要有坚定的支持者,如果是领导更好。(4)如果对民众对国家有益,人们会永远铭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①。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②。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给旗人做奴仆。②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
D.方苞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译文:
(2) 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译文:
1.选 D(举:推举,推荐)
2.选D(A介词,向;介词,表示被动。B介词,用;介词,因为。C动词,是;介词,被。 D于是,就)
3.选 C(“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应要奖赏”错)
4.(1)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
(2)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
参考译文:
方苞,字灵皋,是江南桐城人。知识渊博,修身谨行,攻读古文,从他还是诸生时,就已经闻名于时了。康熙三十八年,中举人。康熙四十五年时,会试考中,准备参加殿试,听说母亲病了,就回家侍奉。康熙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弹劾戴名世所著的《南山集》、《孑遗录》里有大逆不道的话,弹劾的奏章里涉及到方苞的族祖父方孝标。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案件审结,戴名世判斩首。方孝标已经在此之前死了,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等人远戍边疆。方苞以及那些和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都免除死罪,判入旗籍。康熙向来就知道方苞的文采学识,大学士李光地也举荐方苞,康熙就把方苞调到南书房。不久,改任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等书。康熙六十一年,命令他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方苞常常上书言事,曾说:“平常官仓的米谷按定例储存七成,卖出三成。南方各省地势低,多潮湿,存粮卖粮多少,应当因地制宜,不一定拘泥定例。年成不好,米价昂贵,有关部门请示上级,按既定价格卖米,没有上级命令,不敢擅自行动。从此之后,各州各县遇到粮价贵时,应当立即下令按既定价格卖米,然后再详细地汇报上级。粮食存在仓库里会因老鼠偷吃而消耗,数量会有减少,运送粮食要花运费,卖米买米看守粮仓要支付人工伙食费用。春天粮价高时卖粮,(多出来的钱)就留下来充当以上各种费用。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皇上把方苞的意见交给有关部门商议实行。方苞又曾说老百姓生活日益匮乏,请求禁止酿酒,禁止种烟草,禁止粮食出洋,并且让州县的长官督促老百姓种植养殖,当地士绅帮忙疏浚河道。又请求改变积久的陋习,举荐人才,(上书)说:“皇上应当按时接见大臣,分辨忠奸好坏。那些忠诚无私的朝内九卿大臣,朝外封疆大吏,让他们各自举荐了解的人。先让那些人做事,破除照顾(亲近之人)和徇情之事,制裁贪赃枉法,对那些任职很久有好名声政绩的,赐给他黄金布帛,加官晋爵。尤其是因为六部各有职责,必须谨慎选用州县长官和副职,让他们能教导好下属,按时进退,那么普通官员都会努力勤奋的。”
乾隆初年,上书说:“救荒工作应该预先准备。夏末秋初之时,是发大水还是干旱,已经能看到十分之八九了。按照旧有惯例,上报灾情必须等到八九月之后,受灾百姓从早晨已经等不到晚上了,可官员上奏再得到救灾命令,动不动就要经历十天一个月。请求今后遇到水灾旱灾,五六月份就按实情上报。”皇上发到有关部门商议,因为五六月份报灾考虑到虚浮不真实,不能实行。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2)我们离开父母兄弟等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察 今
《吕氏春秋》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⑤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⑥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审堂下之阴 审:察看
B.军惊而坏都舍 都:都城
C.守法弗变则悖 悖:背谬
D.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惑:糊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有过于江上者 乃设九宾礼于廷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先王之法本身的变化和其已不适用于今时这两个角度,对“先王之成法”与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了否定。
B.“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讽刺了墨守成规、拘泥古法的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本文运用寓言故事形象说理时,在写法上都是先叙述一个寓言故事,然后评论故事本身,最后引出要讽喻的事理。
D.本文围绕“察今”这一中心论点,多方说理,反复论证,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的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阐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大
2.B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语气词,用在判断句中;代词,……的人。C项,连词,就;副词,加强判断语气。D项,介词,从;介词,在。
3.A 原文未对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予以否定。
4.(1)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2)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3)他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答:(1)比喻论证。以良医的比喻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阐明时与法的关系,说明“变法者”应“因时而化”;又以良剑与良马的比喻形象地阐明先王以“成功名”(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而不是追求同古代一样的法令制度,从而证明今人要因时变法。(2)举例论证。以七十一圣人法皆不同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时势不同而法令不一的观点。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消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它不可能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补删减它,也还是不能取法它。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上刻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了,而法令制度不变,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岂不太难了吗!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抱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孩子的父亲尽管很会游泳,那孩子难道就一定也很会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楚国人治理国家,就有点象这种情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__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shèng jīng 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悉厘而革之 厘:整理。
B.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 短:诋毁,指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
A.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箪瓢屡空,晏如也
B.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所著书皆行于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2)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3)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1.B(俾:使)
2.D(A项前一个是表现朱熹的年轻有为,后一个表现朱熹的安贫乐道;B项前一个表现朱熹耿直、倔强的性格;C项后一个表现朱熹高尚的气节。)
3.D(不是“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而是“含混隐晦”。)
4.(1)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值:逢,遇;岁:一年;全活:得以保全性命)
(2)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惮:害怕;引去:弃官离去;所部:所管辖的境内)
(3)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没:死;训:训诂、解释;立:设立、建立)
【文言文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__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曰:“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遂忍之,复登陴。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其帅,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济:成功
B.侃率之以乘城 乘:登上
C.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 固:固守
D.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 旌:旗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不犹愈于家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氏在叛贼兵临城下,其夫李侃不知所措时挺身而出,协助其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贼,保住了城池。
B.李侃被流矢射中回家后,杨氏责备他身为一县之长尤其不应该临阵脱逃,并激励他立即回到城头,捐躯报国才是死得其所。
C.文中以李侃等守御之臣的行为与杨氏作对比,表现了杨氏的深明大义、勇烈果敢,谴责了这些深受国恩却弃城而逃的官员。
D.作者借孔子的话来评价杨氏,认为她虽为妇人,却有仁人之心,勇者之行,对此当之无愧,从而抒发了对杨氏的礼赞之情。
|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3)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
1.D(表彰)
2.A(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B.介词,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关系;助词,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用如“乎”,可译为“呢”。C.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副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D.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介词,可译为“跟”“同”“和”等)
3.C(李侃不在“弃城而逃的官员”之列)
4.(1)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
(2)应该一起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
(3)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
译文
建中四年,__烈攻克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军队几千人抵达项城。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获拘系这里的壮丁和妇女,而后到陈州会师。
县令李侃不知所措。他的妻子杨氏说: “你是县令,叛贼到犯就应当坚守;力量不足,战死在这里,这是你的职责。你如果逃跑,那么谁来守城呢?”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办?”杨氏说:“如果不坚守,县城将会被叛贼抢夺去了。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他们的粮食,府库的财物都成了他们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把可能落入叛贼手中的财物夺过来,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官府的庭院里召集差吏百姓。杨氏说:“县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差吏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于是杨氏宣布号令说:“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叛贼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叛贼的,奖赏他万钱。”征募到了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小一定周到照顾、公平对待。杨氏让李侃对城下的敌人喊话说:“我们项城的父老,坚守道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即使攻克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消耗军力,没有什么好处。”叛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还会固守阵地呢!你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是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城,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武器,也没有险固的高城深沟。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越过城墙而攻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正好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__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上奏李侃的功劳,朝廷下令升任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作为妇人女子,奉养父母公婆能做到竭尽恭敬孝顺,对奴婢下人和幼辈能做到体恤慈爱的,那就是品德贤良了。至于明辨战阵部署、进攻防守之道,勇猛刚毅,这即使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朝廷施恩表彰的那些承担防守、抵抗叛贼使命的大臣不知有多少人,论其勇气,他们不能进攻;论其才智,他们不能坚守;论其忠诚,他们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什么人呢?像杨氏,只是个妇女。孔子说:“仁者一定是有勇气的。”杨氏当之无愧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翰,字子羽,并州人。景云元年,卢逸下进士及第。又举直言极谏,又举超拨群类科。少豪荡,恃才不羁,喜纵酒,枥多名马,家蓄妓乐。翰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日聚英杰,纵禽击鼓为欢。张嘉贞①为本州长史,厚遇之。翰酒间自歌,以舞属嘉贞,神气轩举。张说尤加礼异,及辅政,召为正字,攫驾部员外郎。说罢,翰出为仙州别驾。以穷乐畋饮,贬岭表,道卒。翰工诗,多壮丽之词。文士祖咏、杜华等,尝与游从。华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其才名如此。燕公论其文,“如琼杯玉斝,虽烂然可珍,而多玷缺”云。有集今传。太史公恨古布衣之侠,湮没无闻,以其义出存亡生死之间,而不伐其德,千金驷马,不啻草芥。信哉,名不虚立也。观王翰之气,其功人之俦乎!
(辛文房《唐才子传·王翰》)
备注:①《旧唐书》本传中记载:张嘉贞任并州长史,这段时间,王翰未担任官职,居住本乡太原,受到张嘉贞的礼遇。张嘉贞入朝后,张说为并州长史。王翰曾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制科,又调为昌乐县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恃才不羁 ( )
(2)纵禽击鼓为欢 ( )
(3)翰工诗 ( )
(4)而不伐其德 ( )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及辅政,召为正字B.说罢,翰出为仙州别驾
C.吾今欲卜居D.太史公恨古布衣之侠
3.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才名如此B.以其义出存亡生死之间
C.其若人之俦乎D.燕公论其文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穷乐畋饮,贬岭表,道卒。
译文:
(2)信哉,名不虚立也。
译文:
5.写出作者对王翰的评价。(用自己的话回答)
1.(1)受拘束、受束缚(2)放,放飞(3)擅长、善于(4)夸耀
2.C
3.C
4.(1)(王翰)因为尽情地在打猎、饮酒上享乐,被贬到岭南,在半路上去世。(重点:穷、乐、贬)
(2)确实啊!名声不是凭空树立的。(重点:信、名、虚立)
5.大概属于有义气、不夸耀自己的德行、看轻钱财的古代侠士一类的人物。
【参考译文】
王翰,字子羽,并州人。景元宏年,卢逸当主考官时考中进士。又考中直言极谏科,又考中超拔群类科。王翰少年时豪爽放纵,依仗有才而不受礼法束缚,喜好酗酒,马厩中有很多名马,家里养了许多歌女舞女。王翰说话的用意,是把自己同王伺相比。他每天召集才智杰出人,把放飞禽击大鼓当作欢乐的事。张嘉贞担任并州长史时,优厚地对待他。王翰在酒宴间自己唱歌,来让张嘉贞随着歌声起舞,神情高昂。张说(对王翰)尤其给予不寻常的礼遇,等到(他)辅佐治理政事后,征召(王翰)担任正字,又提拔任驾部员外郎。张说被罢免后,王翰离京担任仙州别驾。(王翰)因为尽情地在打猎、饮酒上享乐,被贬到岭南,在半路上去世。王翰擅长写诗,写有很多壮丽的诗篇。文士祖咏、杜华等人,曾经同王翰交游。杜华的母亲崔氏说:“我听说孟母三迁的事,我现在想要选择地方居住,让你同王翰做邻居也就满足了。”王翰的才能和名声像这样。燕国公张说评论王翰的文章,说“就像美玉制成的酒杯,虽然色彩绚丽值得珍惜,但也有很多斑点和缺损”就是这样。王翰有诗集至今流传。太史公司马迁对古代平民身份的侠士埋没无人知道感到遗憾,因为他们的义气能在生死存亡之间显示出来,却又不夸耀自己的德行,千斤黄金,四匹马拉的豪华车辆,(在他们眼中)仅仅像小草一样。名声不是凭空树立的,确实啊!看王翰的豪气,大概也像古侠士一类吧!
等到社会风气衰败的时候,做子孙的人,全都想褒赞显扬他们的先人,却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邪恶的人,(他的子孙)也都追求镌刻他的铭志,用来向后世夸耀。写铭志的人既不拒绝不写,又因为是墓主的子孙请托的,写墓主的恶迹,就在人的常情上是不能做的事,于是铭志就不公正和不真实,就不能足够用来在当代流行并且流传到后世。所以千百年来,从公卿大夫到民间的读书人,没有谁不刻有铭志,然而流传的似乎很少,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把铭志托付给不合适的人,写出铭志不公正和不真实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最合适的人,能够完全做到公正和真实呢?不是积蓄道德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具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就会不接受(请托)去为他写铭志,对于一般的人就能辨别这种情况。人们的行为,有内心善良但做出的事迹不对,有内心奸诈但外表善良,有言行恶迹互相差别很大但又不能确实指明,有实际比名声大,有名声比实际大。犹如任用人,不是积蓄道德的人,怎么能辨别对方不迷惑,评议对方不偏私?不迷惑不偏私,就能做到公正而且真实了。但如果他的文辞写得不精致,那么世上还是不流传的,由于这个原因又在于写铭志的人文章同时要写得好。所以说不是积蓄道德而且善于写文章的人是无法做到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1.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果请托代笔的人只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邪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3.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4.第二段中,“犹之用人,非蓄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好处是 。
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1.铭志不能流传的原因 铭志能够流传的条件
2.C
3.要找到具有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写铭志。
4.用人们熟知的事情来进行比较,通俗易懂。
5.不能只从外表去看一个人的行为,只有表里结合,才能正确评价、看待一个人。
三梦记(节选)
白行简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酹,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杓直修行里第 诣:拜访
C.刘亦具陈其见 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 逆旅:客舍,旅店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一髯而短者祝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三个梦恰好是三种梦的类型:第一个梦是你所做的事在别人的梦境里,第二个梦是说你在现实中看到了别人的梦中情景,第三个梦是说两个人的梦境彼此完全相通。
B.第一个故事中,刘幽求捡了一块瓦片投进去,击中了罍洗,围坐的人们惊惶失措,马上走得不见人影。刘幽求就打开庙门进去看,寺庙里却无一人,寺庙窗子也关得好好的。
C.第二个故事是讲述元缜与白居易的事,本文作者便是白居易之弟。白居易猜到元缜抵达梁州,元缜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这固然是巧合,但也说明元白二人友情深厚真切。
D.第三个故事中,窦质梦见了一名长得又黑又高的穿青裙白衣的女巫师。第二天,窦质到华岳祠真的遇上了和梦中完全一样的巫师。而那女巫师居然也做到了与窦质同样的梦。
4.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 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
(2)翻译:
①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
译文:
②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
译文:
1.B.诣:前往,去到。
2.D.都是介词。其:自己的;揣测语气。因:于是,就;因为。而:并列;修饰。
3.C.A中一二梦刚好说反,B“打开庙门”错,是__进去的,“寺扃如故”是只门闩锁好如故,D不是长得“又黑又高”,是头发“又黑又长”,二人的梦也不是一样的,只是相通而已。
4.(1)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2)①这时候,二哥白乐天停杯多时,说:“元微之应当到达梁州了。”于是,填了一首词写在屋壁上。
②第二天,他们到了华岳祠下,有巫师出来迎客,窦质一看,这人的笑貌和衣着打扮,完全和梦中的赵氏一模一样。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