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献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 (2)审容膝之易安——(3)感吾生之行休——
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文入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B.既自以心为形役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门虽设而常关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D.园日涉以成趣 臣具以表闻
3.加点词与“眄庭柯以怡颜”中的“怡”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B.大王必欲急臣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1)拿(2)觉察(3)将要
2.A
3.C
4.(1)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违”、“言”是助词,不用译出、宾前)。
(2)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曷不”、“委”)
5.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廉耻(节选)
明顾炎武
(1)《五代史·冯道传论》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②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已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吾观三代国③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④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五代史》:即《新五代史》,欧阳修编撰。
②维:喻指维系国家命运的关键。
③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④《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捐廉耻( )(2)自致卿相( )
2.下列对第(2)段“异哉,此人之教子也!”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真是不同啊,这人教育自己的儿子!
B.这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奇怪啊!
C.此人的教育儿子的方法,真是不同啊!
D.怪异啊,这人教育儿子的一些做法
3.概述第(1)段中,作者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的原因。
4.第(2)段中作者说的“独醒之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独醒”?
5.细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1.(1)舍弃,抛弃(2)达到,求得
2.B
3.人不廉洁,违背礼、触犯义,其根本原因都是不耻造成的。
4.颜之推,因为颜之推不得已而做官于乱世,但他仍然不媚俗,有骨气。
5.本文从欧阳修论冯道的引文开始,特别强调突出了“廉耻”。在明确了自己论述的观点以后,他连续引述孔子和孟子的话,并以此为例得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观点。在第二段中,通过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境中,知廉耻,守节操的士大夫还是大有人在。颜之推这个事例,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充分体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日:“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父协,以见远蹈义忤时,遂不仕进。梁元帝为湘东王,引协为其府记室参军 协不得已,乃应命。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日:“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日:“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玉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各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深恨之 恨:怨恨
B.然以恩旧,每优容之 优容:宽容
C.奈何一但欲以神器假人 假:授,给予
D.命引出,将戮之 引:拉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
1.A【遗憾】
2.B【①是说颜见远,④是之仪拒绝相从伪诏,非直言】
3.C【“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错】
4.(1)宣帝其后刑法政治偏邪,昏庸骄纵一天比一天厉害,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
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
(2)危难时刻勇于献出白已的生命,面临笠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
【参考译文】
颜之仪字子升,是琅邪临沂人,晋侍中颜含第九代孙。祖父颜见远,任齐御吏治书。在朝中神情庄重态度严肃,居官称职,为人称扬。到梁武帝执政时,以疾病为由辞官。不久齐和帝突然而死,见远大哭而致气绝。梁武帝深感遗憾,对朝臣说:“我自从顺应天命和顺从人心临政以来,参与干涉天下人事,而颜见远竟至于如此。”当时称赞他忠烈,都为他感叹。父亲颜协,因为见远蹈义触犯时政权要,因而不任官职。梁元帝做湘东王,推荐颜协任其府记室参军。颜协不得已,只好赴任。
之仪幼年颖悟,三岁时能读《孝经》。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写词赋。曾经进献《神州颂》,文辞典雅富丽。梁元帝亲手回书说:“枚乘父子都能与梁工游学,应贞两代,都被称赞为有文学才能。我寻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宽解。”
江陵平定后,颜之仪按照规定迁到长安。世宗任其为麟趾学士,不久迁升为司书上士。高祖刚设立太子,认真替他选择师傅,选之仪为侍读。太子后来征讨吐谷浑,在军中有不轨行为,郑译等人都因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因而授任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食邑二百户。宣帝即位、晋位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一千户。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来越昏纵,颜之仪屡次冒犯主上的尊严进谏,虽然未被采纳,始终未停止上谏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旧恩,也一直加以优容。当宣帝杀王轨,颜之仪坚持进谏。宣帝大怒,想将他也处死。后来以他诚实正直而无私心,没有执行。
宣帝去世,刘防、郑译等伪造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助少主。颜之仪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绝相从。刘防等人草诏而署名之后,逼迫之仪接着署名。颜之仪厉声对刘防等人说:“主上去世,继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权应该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现在皇亲之中,赵玉年龄最大,以亲以德来说,都应该寄以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一心尽忠报国,怎么能一下子就将朝庭大权交给别人!之仪只是一死罢了,不能欺骗先帝。”因此刘防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仪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来又索要符玺,颜之仪又正色说:“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为什么要?”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带出去,想杀掉他,但是因为他在民众中声望很高,才放掉他。出朝做西疆郡守。
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诏将他征回京师,进爵为新野郡公。开皇五年,任为集州刺史。在任期间州内清平安宁,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欢。十年正月,之仪按例上朝廷去进见。隋文帝见到后就认出了他,命带他到御座前,对他说:“危难时刻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改变节操,古人也难做到,用什么来嘉奖你。”于是赐钱十万、米一百石 十一年冬,去世,终年六十九岁: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①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②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②悁(yuān):作愤恨之意。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B.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C.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D.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B.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C.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D.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愿,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B.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C.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D.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1.答:B(B项,“缧世”指牢狱。)
2.答:C(A项,作连词表转折关系/作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作介词意思是“替”/判断动词“是”;C项,作连词表目的;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3.答:C(①与鲁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4.答:D(D项,燕将是因为读过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参考译文】
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打不下聊城。鲁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说: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氛,不顾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战死身亡而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业失败而名声破灭,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如今秦国派出军队(援助齐国),魏国不敢向东(进军);齐国与秦国连横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危急。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战,您就不要再考虑了。现在楚魏两国的军队交替着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您)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对上辅佐国君来统率群臣;对下奉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改变风俗,事业声名都可以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也(可以)抛弃燕国并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世代代称孤,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从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狱为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为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为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会诸侯(时),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回来了,使天下震动,使诸侯吃惊,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后,功业(就)不能建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他们)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着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燕将)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还不如自杀。”就自杀了。
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④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
③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④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
①答: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译文: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倍:违背;却:回避;先身:把自己放在前面。)
③译文: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规:动词,谋求、谋划;)
④译文: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降:投降;所杀虏:杀死和俘虏的人;见辱:被侮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 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黄琬辟 辟:征召
B.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收:收买
C.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恒:经常
D.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节度:(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B.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C.无所知,因破取/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3.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
A.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B.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佗针鬲,随手而差
C.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②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B(“收”应解释为“逮捕”)
2.D (“其”,那,指示代词 / 他,人称代词;A项的“若”,如果;B项的“以”,用,拿; C项的“因”,于是,就。)
3.C
4.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而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
5.(1)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①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病人自己也不觉得,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②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封建社会医生被视为“贱业”)。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仓舒(曹冲的字)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
B.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装饰
C.士方登第时 方:将,将要
D.君子有谷,贻孙子 贻:给予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子孙的美好祝愿。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
(2)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3)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
1.B(艺:种植)
2.C(①周孺允不忘父志②通过玉岩公的人生态度,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③直接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思念④通过古人写玉岩公的品质,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⑤总结句,表达对玉岩公的景仰⑥祝愿周氏子孙兴旺发达,克绍其裘)
3.C.文中诗句并不能表示屈原遭谪之怨诽,前句是写湘君对湘夫人到来的渴望时的环境气氛的渲染,后句是写对高洁品质的追求。这里只是借指玉岩公遭贬的地方。
4.(1)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
(2)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
(3)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
翻译: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的生活。到了嘉庆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以梦见杏花为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转移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早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日:“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日:“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日:“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②。”帝日:“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日:“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日:“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日:“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日:“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日:“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日:“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问,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日:“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③欲相普,或谮之日:“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日:“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④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
②成算所向:以后的打算
③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
④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一举而下 填然鼓之,丘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上因晚朝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们谢罪
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则《论语》二十篇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 )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
(2)皆再拜日:“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1.B(道,方法。)
2.A.(A连词,表修饰(B因,介词,趁机:介词,经由C介词,凭;动词,认为。D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并列,就。)
3.A(⑨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
4.A(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
5.(1)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 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
(2)(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刚刚回到家,就急忙关上门,打开箱子拿出一本书读,有一整天,即使家人也不能猜出(他读的是什么)。
附文言文译文:
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巨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档了,为什么王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
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巨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拉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期,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抓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巨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巨都因此善终。
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巨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别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大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
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创:伤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公乃敢上璧
B.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C.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彭泽去家百里……故便求之
D.大敌在前而公伤卧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1.D 2. A 3.B 4.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日:“若非钓台耶?”日:“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日:“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 意:料想
C.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先生祠堂在焉 ②因致礼焉,遂行
B.①若非钓台耶 ②若尝登钓台乎
C.①呼舟子劳以酒 ②于是乎并以耳游
D.①汉严先生隐处也 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3.下列四组句子中,都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①钓台在浙东 ②舟行万山中
B.①倒影水中 ②如振衣最高处
C.①返坐舟中 ②应在是地
D.①舟泊前渚 ②舟发自常山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1.D(视:比较)
2.C(以:介词,用。A焉:代词,这里/兼词,“于之”,向它;B若:这/你;D也;表示判断语气/表示肯定语气。)
3.B
4.C(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道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