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B: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 C: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时间已经快到了,荆卿难道不想去了吗?) D: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终于用我们苏州人民的发愤一击,阉党就不敢再有牵连治罪的事了。)
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记游者甚众。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B: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下列各句中“所”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则以兵围所寓舍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成语不全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一组是( )
A:目无全牛 劳苦功高 举一反三 见危授命 B:自暴自弃 缘木求鱼 揠苗助长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C:当仁不让 任重道远 欲速则不达 割鸡焉用牛刀 D:循循善诱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五十步笑百步
【少】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孟子二章》( 数量少,不多,少数人。) B: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稍微) C: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缺少。) D: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触龙说皇太后》(小)
【鄙】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名词,边邑、边境。) B: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形容词,平庸、浅陋。) C: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敬辞,以示尊重对方。) D: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低贱)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每读书史,追悼古昔,未尝不掩卷而叹。
②方去唐未百年,而故宫殿已如此,殆于《黍离》之咏矣。
③《飞燕别传》以为伶玄所作,又有玄自叙。予窃有疑焉。
①每当我阅读古代史书,追思悲悼古代的人事,(我)没有一次不合上书卷而感叹。(“每”可译为“常常”)
②刚刚距离唐朝灭亡不到一百年,但是原来的宫殿就已经像这样,几乎(或“大概”)和《黍离》歌咏的差不多吧。
③《飞燕别传》被认为是伶玄所写,并且还有伶玄的自叙。我私下里对此有怀疑(或“我私下里有怀疑”)。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哀穆先生文并序 (北宋 苏舜钦)
呜呼!穆伯长以明道元年夏,客死于淮西道中,友人苏叔才子美作诗悼之, 遣人驰吊之;痛夫道不光予,又次其一二行,以鉴于世,为文哀之。
先生字伯长,名修。幼嗜书,不事章句,必求道之本原,皆记士徒无意处,熟评论之。性刚峭,喜于背俗,不肯下与庸人小合,愿交者多,固拒之。议事坚明,上下合古,皆可录。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谨细后生畏闻之。又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诗赋①。
咸平中,举进士,得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又尝以言忤贰郡者②,守病告,贰郡者私黠吏,使诬告先生赂。具狱,聚左证,后召先生,使众参考之,由是贬池州。中道窜,诣阙下,叩登闻鼓称冤,会贰郡者死,复受谴于朝。后累恩得为蔡州参军。
先生自废来,读书益勤,为文章益根柢于道,然耻以文干有位,以故困甚。张文节守亳,亳之士豪者作佛庙,文节使以骑召先生作记。记成,竟不窜士名。士以白金五斤遗之,曰:“枉先生之文,愿以此为寿。”又使周旋者曰:“士所以遗者,乞载名于石,图不朽耳。”既而亟召士让之,投金庭下,遂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常语人曰:“宁区区糊口为旅人,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天圣末,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常客京师南河邸中,往往醉,暮归逿地,如不省持者。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③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识者怜哀之,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不然且病,或妻子卒。后得柳子厚文,刻货之,值售者甚少,逾年积得百缗,一子辄死。将还淮西,道遇病,气结塞胸中不下,遂卒。
嘻吁!天之厌文久矣,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顾其道宜不容于今世。然由赋数踦只④,常罹兵贼、恶少辈辱困,其节行至死不变。有孤,懦且幼,遣文散坠不收,伯长之道竟已矣乎!初,先生死,梁坚自解以书走上党遗予,欲访其文,俾予集序之。去年赴举京师,历问人,终不复得一篇,惟有《任中正尚书家庙碑》、《静胜亭记》、《徐生墓志》、《蔡州塔记》,皆平昔所为,又不足成卷。余作文哀之,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吁嗟!先生竟胡为!
【注】⑴礼部格诗赋:题目、用韵等都有一定格式要求的诗赋。是当时文人考取进士以致身通显的敲门砖。⑵贰郡者:指通判。宋代的通判并非州的一般副职,而是具有与知州联署公文和监视知州的实权。 ⑶苦矉:使劲睁大眼睛。⑷赋数踦只:旧指天命不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肯下与庸人小合 下:屈就 ,放弃操守 B.贰郡者私黠吏 私:暗地里
C.贰郡者恶之 恶:嫉恨 D.既而亟召士让之 让:责备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客死于淮西道中 性刚峭,喜于背俗,
B.又尝以言忤贰郡者 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C.终不为匪人辱吾文也 或厚遗,则必为盗取去
D.天之厌文久矣 伯长之道竟已矣乎
下列各句中,都能表现穆修性格刚直清峻的一组是
①然好诋卿弼,斥言时病
②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③士谢之,终不受
④丞相有欲置为学官者,耻诣谒之,竟不得
⑤先生竟以黜废穷苦终其身
⑥先生竟胡为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穆修做泰州司理参军时,遭贰郡者的诬告而被贬,他中途逃跑 ,鸣鼓喊冤,这反映了他倔强的冒死不认输的斗争精神。
B.亳州有豪士作佛庙,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穆修鄙其为人,记文写成后,却不写上豪士的名字。
C.穆修提倡古文,他刻印售卖古文运动倡导者柳宗元的文集,但卖出甚少,获利甚微,一个孩子因贫困而死去。
D.穆修愤世嫉俗,既为人所敬仰,亦为人所畏惧。作者怀着沉痛的心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生动刻画了这一极具个性、正直倔强的文人形象。
翻译和断句。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小题】B
【小题】B
【小题】C.
【小题】B.
【小题】(10分)
(1)(4分)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解析:
【小题】私:暗中勾结。
【小题】介词,因为。(A.介词,在;动词、形容词后缀,不译。C.介词,因为;介词,表被动 D.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小题】②是写牧守、通判对穆修欣赏和嫉恨;⑤是作者感慨穆修坎坷的人生历程;⑥抒发了作者沉痛的哀情。
【小题】“ 他派人去请穆修为之撰写记文”有错,原文写的是张文节派人请穆修作记。
【小题】(10分)
(1)(4分)
夜半/邸人犹闻其诵吟喟叹声/因隙窥之/则张灯危坐/苦矉执卷以至曙/用是贷其资/母丧/徒跣自负榇成葬/日诵《孝经》/《丧记》/未尝观佛书/饭浮屠氏也。( 每三处1分。)
(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轘辕、缑氏②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轘辕、缑氏:均为军事要地。轘辕,山名;缑氏,地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九鼎,按图籍 按:审察
B.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拔:攻克
C.齐,韩、周之与国也 与:给予
D.臣请谒其故 谒:陈述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的司马错正面阐述了伐蜀的理由一项是( )①今王之地小民贫 ②劫天子,恶名也
③取其地,足以广国也 ④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⑤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⑥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 富厚,轻诸侯。
【小题1】C(“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这种用法)
【小题2】D(②⑥是陈述舍蜀伐韩的危害。不属正面阐述。)
【小题3】A(原文的“争名”“争利”是张仪的比喻,希望说服秦惠王伐韩。)
【小题4】(1)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也”“顾”“去”各1分,大意正确2分。)(5分)
(2)蜀国国君改称蜀侯,秦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秦国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相”“属”“轻”各1分,大意正确2分。)(5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
张仪答道:“与楚、魏亲善,出兵三川,堵住镮辕、缑氏的险塞,阻截屯留的羊肠坂道,魏国将切断韩国自南阳出兵南下的道路,楚国将进逼韩国的南郑,秦国则将往东进攻韩国的新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之郊,惩罚二周的罪过,并且可以进入楚、魏之地。周室自知危急无救,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这样,就可掌握九鼎重器、地图、户籍、控制周天子,号令诸侯,诸侯不敢不听命,这可以建立王业。现在蜀国只不过是西部偏僻的小国,是戎、狄之辈,您兴师动众,疲困劳苦,却不会成就霸王之名;况且取得蜀地、也无利可图。我听说:‘争名在朝廷,争利在市场。’现在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不争夺三川、周室,而去争夺戎、狄,这就离建立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我听说:‘想使国家富有,务必扩充土地;想使军力强大,务使人民富有;想要建立王业,务必广施德政。具备这三个条件,王业即可随之而来。’现在大王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您从易处着手。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的首领,而且正有内乱,趁此机会去进攻蜀国,如同豺狼追逐群羊一样。夺取了蜀国,可以扩充国土;取得了财物,可以富民;整军不伤害人民,就可以征服蜀国了 。所以攻下蜀国,而诸侯不会认为是暴虐;尽取巴、蜀之利,而诸侯不会以为是贪婪。这样,我们一动就可名利双收,而且又获有禁暴正乱的美名,现在进攻韩国,则将威胁天子;而威胁天子,这具有坏名声,未必有利,还会落个不义之名,何况这是攻伐诸侯所不愿意的,就太危险了。我请求讲明这个道理:周,是诸侯的宗室;齐,是韩、周的同盟。周室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两国必定会通力合作,通过齐、赵去求楚、魏解围,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送给魏国,大王是无法阻止他们这样做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我认为,不如攻伐蜀国,乃是万全之计。
惠王说:“好,我就听你的。”终于出兵攻蜀,当年十月攻下,灭了蜀国,蜀王改名号为‘侯’,惠王并派陈庄任蜀国的相国。蜀既归服,秦国便更加强励殷富,从而轻视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