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老臣心。 济:

(2)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安:

(3)岁暮阴阳催短,天涯霜雪霁寒宵。 景:

(4)为国以礼,其言不,是故哂之。 让:

(1)扶助     (2)怎么  (3)影,日光       (4)谦让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以”的意思。

(1)东野云,汝殁六月二日 以:

(2)垣墙周庭,当南日 以:

(3)吾一日长乎尔 以:

(4)如或知尔,则何哉 以:

(1)在    (2)用    (3)因为      (4)做、用

从句式看,下面不属倒装句的一项是

A: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B:不吾知也 C:浴于沂,风于舞雩 D:惟利是图

阅读课内文言文,回答文后1-3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①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使负栋之柱,多子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钉头磷磷,多余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杳不知其所也 ②顷,持一象笏至

B.①剽掠其人,倚叠山 ②举以予人,弃草芥

C.①秦爱纷奢人,人亦念家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使负栋之柱,多南亩之农夫 ②又杂植兰桂竹木

3.选文划线②句中写阿房宫的构件之多,又以百姓和他们的生活作比较对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C(A可怜:古义为“可惜”;B地方:古义为“地方方圆”; D童子:古义为“少年,不到20岁的人”)

2.B(B项两个“如”都是“好像”的意思。A项“之”:到:助词。C项“其”:他们的;一定,祈使语气。D项“于”:比;在。)

3.一方面是突出了阿房宫中的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突山了老百姓的辛苦的劳作,两相对比,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大铁椎传

[清]魏禧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北平陈子灿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键,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

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

复,如锁上练,引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志,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

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鬻篥数声。顷之,贼二十馀骑四面集,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

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粟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兄河南 省:探望。

B.故尝与宋将军 过:访问。

C.时座上有健客 啖:谈话。

D.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扣:通“叩”,询问。

2.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如锁上练,引长丈许 遽扑,入石穴中

B.不冠不袜,蓝手巾裹头 臣险衅,夙遭闵凶

C.久居,祸及汝一 若属皆为所虏

D.夺物,故仇我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3.下列省略句中补出的省略内容,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于:介词,到……(某地)

B.故尝与(之)过宋将军 之:代词,他,指代大铁椎。

C.吾始闻汝名,以(之)为豪 之:代词,你,指宋将军。

D.客不得已,与(之)偕行 之:代词,他,指宋将军。

4.下列对《大铁锤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介绍宋将军的“工技击”“雄健”,是为了衬托大铁椎的勇武。用了以勇衬

勇的表现手法。

B.文中描写了大铁椎的外貌和言行,表现了大铁椎身怀绝技,轻捷善战的个性特征。

C.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说明他是一个胆小鬼。

D.“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这几句渲染了战前的肃杀气氛。

1.C(啖:吃。)

2.B(B项“以”:介词,用;连词,因为。A项“之”代词,它。C项“且”:副词,将要。D项“其”代词,他的。)

3.B(之:代词,他,指陈子灿)

4.C(写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是侧面衬托大铁椎。不能说宋将军是胆小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建安初,正入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正既还,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未有缘。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先主曰:“以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诚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①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 善:良好

B.尽驱巴西、梓潼民涪水以西 内:进入

C.今策渊、郃才略,不国之将帅 胜:击败

D.先主命黄忠高鼓噪攻之 乘:趁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松称说先主有雄略 必人所教也

B.愿共戴奉,未有缘 留夏候渊、张郃屯守

C.阴献策先主 以响应

D.将军之英才 此盖天与我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溯江而西,与璋会(于)涪。B.(郑度)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C.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渊、邰)。D.此盖天以(时)与我,时不可失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与张松觉得自己得不到刘璋的重用,很不得意;在对曹操、刘备进行比较权衡后,决定投靠刘备,并暗中进行谋划。

B.法正在初次见到刘备之后,就向刘备献计说,可以趁着刘璋软弱无能,与张松里应外合,先夺取益州,然后图谋大业。

C.郑度认为刘备孤军深入,兵力单薄,未得民心,钱粮匮乏,不能持久作战,只要刘璋坚壁清野,就能击退并擒获刘备。

D.法正判断夏侯渊、张郃的能力不如蜀国的将领,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刘备很认同他的见解。

5.翻译。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②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1.B(A.交好;C.超过;D.登上)

2.B(B项“而”:均相当“却”,连词,表转折关系。A项“为”:“对”,介词;

“被”,介词,表被动。C项“于”:“向”,介词;“在”,介词。D项“以”:“凭借”,介词:“把”,介词。)

3.B   判断“不能用”的是刘璋,不是郑度。

4.C(A.文中只说“正人蜀依刘璋,不任用,志意不得”,并未提及张松不被重用。

B.法正向刘备献策是在第二次见刘备时。D.法正并没有建议刘备带上黄忠出战。)

5.①这以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借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②刘备听说后非常忌讳(担心)此事,去向法正询问对策。

参考译文: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郡人。建安初年,法正到蜀郡投靠刘璋,不受重用,很不得志。益州别驾(州剌史助理)张松和法正交往甚好,他们揣度着,觉得不值得与刘璋共图大业,常常暗自叹息。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刘璋问:“谁可以当使者?”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但在刘璋的坚持下,他不得已去了。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因刘璋听说曹操要派遣将领征伐张鲁而心中害怕,张松就乘机劝说刘璋应当迎请刘备,让刘备去征讨张鲁。于是刘璋再次让法正领命出使。法正向刘备转达了刘璋的意图后,便暗地里向刘备献计说:“凭将军您的英雄才略,趁着现在刘璋懦弱无能,张松是州中的重要官员,可在内部接应,然后依仗益州的丰富资源,凭藉天府的险要地形,用这成就帝王大业,就像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刘备认为他说得很对,就逆长江西上,和刘璋在涪地相会。刘备向北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巴西和梓潼的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增高壁垒,深挖战壕,按兵不动,等待他们到来。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这时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法正说:“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谋。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出兵就降服了张鲁,平定了汉中,没有趁着这个形势夺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邻驻守汉中。如今估量夏侯渊、张邻的才智谋略,比不上我们的将领,发兵前往征讨,就一定能战胜他们。在战胜他们之时,我们就发展农业,积蓄粮食,寻找时机,上可以消灭敌寇,尊奉王室,中可以逐步占取雍州、凉州,拓展疆域,

下可以坚守险要之地,作长久的打算。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刘备认同他的计策,就率领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法正说:“可以攻击他了。”刘备命令黄忠率兵登上高处擂鼓呐喊进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杀。曹操西征,听说了法正的计策,说:“我本来知道刘玄德不具备这样的谋略,一定是被人教授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之 当:承担

C.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春申君 咎: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黄歇楚太子计曰B.①请封江东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激义而死焉者也

C.①出身徇其主D.①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

②子之鲁,慎无国骄人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3.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现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为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1.C       与:亲近,友好。

2.D      都是连词,并且。A项介词,给.替;动词,治理。B项介词,在.到;介词,被。C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3.B       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4.B       “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文言文译文: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子完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好几年。后来楚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楚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侍奉秦国一定很(尽心)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是亲近结交国家而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侍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结交的国家而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友好关系,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是想凭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没有能够使秦国得到好处的力量,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继承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怒,要听凭黄歇自杀。应侯说:“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于是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他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使(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将自己)封到江东。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乃遣武以中郞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尊重大国的威望来表示敬意。

(2)衡量这两种做法,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武帝)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来答谢他的好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之子孝王将闰,将闽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

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竞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日:“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息亭舍,亭吏止之,日:“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止。”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良吏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明府下车以来 下车:到任B.年老遭圣明 值:遇到

C.宠除烦苛 简:选择D.或狗吠夕 竟:整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子孙家 积水成渊,蛟龙生

B.齐悼惠王后也 百姓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C.吾政能及公言邪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可胜道也哉

D.人赍百钱送宠 莫不求忠自为,举贤以自佐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刘宠仁惠、严于律己的具体行动的一组是( )

①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③人赍百钱以送宠 ④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⑤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⑥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A.①④⑥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父亲刘丕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大儒。他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

B.刘宠在任会稽太守时,禁察非法,简除烦疴,使郡中大化,更深得当地百姓爱戴。

C.刘宠两次免官都因为发生自然灾变:一次是浓雾阴重,阳春迟来;一次是发生了日食。

D.刘宠从京师外出,想到亭舍去休息,亭吏制止了他,他虽然很不高兴,但仍“无言而去”,因此当时的人称他为长者。

5.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2)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

1.C简:减少。

2.B(B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之”,助词,主谓间,取独。A“焉”均为兼词,于此。C“何”,均为疑问副词,怎么。D“以”,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3.A(②⑤分别说的是他任职前后郡里的状况,③是说五六老叟对他的行为,不合题意)

4.D(他“无言而去”,不是因为不高兴,而是不想暴露身份,惊扰官民)

5.(1)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2)刘宠前后连经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宫,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

译文:

刘宠字祖荣,是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悼惠王的儿子孝玉将闾,将闾的小儿子被封为牟平侯,他的子孙就在这里安家。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被称为儒学大家。

刘宠年轻时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荐举为孝廉,被授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官吏百姓爱戴。母亲患病,他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也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穿着便服悄悄地离开。

后来,他四次迁升担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担任会稽太守。(会稽郡)山里的老百姓老实纯朴,竟然有从小到老都没有进过集市城镇的,他们往往被官吏侵扰。刘宠减少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明察禁止不法行为,郡中秩序大好。他放征召任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法都白了,从若邪山l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枚钱来为刘宠送行。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父老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别的太守在任时,官吏们到民间搜巢财物,到夜晚不停止,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到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碰上您这样贤达的太守,现在听说您要舍弃我们离击,所以相互搀扶,前采为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辛苦你们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胪。廷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雾延迟了阳春的到来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采等待刘宠大人到来,您不能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的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病逝在家里。

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汉书-李广苏建传》)

(1)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让我双手捧着和氏璧,在朝廷上将国书变给我。

(2)汉武帝赞许他合乎情理的做法,予是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并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赠送绘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