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齐悼惠王之后也。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少子封牟平候,子孙焉。父丕,博学,号为通儒。宠少受父业,以明经举孝廉,除东平陵令。以仁惠为吏民所爱。母疾,弃官去。百姓将送塞道,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后四迁为豫章太守,又三迁拜会稽太守。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征为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老叟,龙眉皓发,自若邪山谷间出,人赍百钱以送宠。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对曰:“山谷鄙生,未尝识郡朝。它守时吏发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夕,民不得安。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遭值圣明,今闻当见弃去。故自扶奉送。”宠曰:“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转为宗正.大鸿胪。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以阴雾愆阳免。顷之,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频迁司徒.太尉。二年,以日食策免,归乡里。

宠前后历宰二郡,累登卿相,而清约省素,家无货积。尝出京师,欲亭舍,亭吏止之,曰:“整顿洒埽,以待刘公,不可得也。”宠无言而去。时人称其长者,以老病卒于家。

(《后汉书·刘宠传》)

【注】①策:古时用于计算的小筹,常用于卜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焉   家:安家。   B.宠除烦苛      简:选择。

C.或狗吠夕  竟:竟然。   D.尝出京师,欲亭舍  息:歇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仁惠吏民所爱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B.车不得进,轻服遁归   惠王患之,令张仪佯去秦

C.狗吠竟夕,民不得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焉,或不焉

D.人赍百钱送宠    樊哙侧其盾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宠仁惠的一组是

①车不得进,乃轻服遁归 ②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③后四迁为豫章太守 ④宠劳之曰:“父老何自苦?”⑤拜将作大匠,复为宗正 ⑥为人选一大钱受之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宠是齐悼惠王的后代,其祖先悼惠王之孙因被封为牟平侯,从此世居牟平。

B.刘宠从东平陵县令做起,做过豫章、会稽太守,以后又任将作大匠、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高官,却清廉自守,家无余财。

C.山阴县有五六个眉毛头发都花白了的老人,拿着钱来谢刘宠,以表示对他惩处扰民官吏的感谢。

D.刘宠曾经从京师外出,途中想在亭舍休息,被亭吏制止后,无言而去。其平和宽厚,不事张扬的品格深受人们称赞。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宠简除烦苛,禁察非法,郡中大化。

(2)自明府下车以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

(3)吾政何能及公言邪?勤苦父老!

1.C(“竟”意为从头到尾,“竟夕”即整个晚上)

2.C(前“或”为“有时”,后“或”为“有人”。A项两个“为”都表被动,B项两个“乃”都意为“于是”,D项两个“以”都表两个动作的关联)

3.A(③⑤是说升迁情况⑥是说清廉)

4.C(文中没有关于刘宠“惩处”官吏的描写,从原文看刘宠为人宽厚、平和,不是苛严之人。文中只说简除和禁止)

5.(1)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并查处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有了大的改观,老百姓安居乐业。

(2)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

(3)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您们辛苦了啊!

【参考译文】刘宠字祖荣,东莱郡牟平县人,齐悼惠王的后代。齐悼惠王子孝王将闾,将闾的小儿子封牟平候,他的子孙就在牟平安家。刘宠的父亲刘丕,很有学问,人们称他是儒学专家。刘宠年轻时跟随父亲学习,因精通经学被举为孝廉,授东平陵县令。因为仁爱惠民被吏民爱戴。母亲患病.弃官回家。百姓送他.连道路都堵塞了,车子不能前进,于是他就穿着便服悄悄离开。

    后来四次升迁任豫章太守,又三次升迁授会稽太守。(会稽这个地方)山里的老百姓非常朴实善良,有的竟然从小到老没有进过城市。他们往往被官吏欺诈。刘宠除去那些烦琐的规章制度,禁止并查处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秩序有了大的改观,老百姓安居乐业,被征任将作大匠。山阴县有五六个老翁,眉毛头发都花白了,从若邪山谷间出来,每人拿着百钱送给刘宠。刘宠安慰他们说:“各位长者何必这样呢?”老翁们回答说:“山谷里无知识的人,没有见过郡守。过去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任而去,因此我们特来奉送。”刘宠说;“我的政绩哪里像您几位长者所说的那样好呢?您们辛苦了啊!”于是在各人的钱中挑了一枚大的接受了。

    后来,刘宠调任宗正、大鸿。延熹四年,代黄琼为司空,因为天气阴气超过了阳气而免官。不久,被授予将作大匠,再任宗正。建宁元年,代王畅为司空,接连任司徒、太尉。建宁二年,因测算日食有误而免官,回归乡里。

刘宠前后连任二郡太守、多次升迁任卿相要官,但清廉朴素,家里没有多少资财。他曾经自京师外出,想在亭舍休息,亭吏阻止他说:“我们整顿屋舍,打扫干净,专门等待刘大人到来,您不得在这里休息。”刘宠没有说话就走了,当时人称他为长者。刘宠因年老又有病在家里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美传(节选)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才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 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敌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才,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 破金明诸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 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仲淹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 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徙兵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去。既而复出艾蒿寨,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骆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退。迁文思使,徙 保安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寨。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賫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我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二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麾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资。

注:①族帐:我国少数民族聚族而居所设的帐幕,也指部族。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走归京师 间:中间

B.德明部落平凉方渠, 寇:占领

C.其众数万金明 薄:以……为簿,轻视

D.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去。 引:退却

2.下面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 ②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 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遂募兵筑万安城。 ⑥美独 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

A.③④⑥B.①③④C.①④⑥D.②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在赵保吉反叛时,不顾家人,投奔朝廷,受到皇帝的赏识,经常让他在宫中护卫自己。

B.德明部落反叛时,周美作战勇敢,消灭敌人众多,升迁作了天武都虞侯,并且受到经略使夏竦的举荐。

C.元昊进攻大宋,周美为种世衡出主意,种世衡不听,结果周美打了胜仗,种世衡却劳师而无功。

D.周美对部下很好,所得赏赐多分给了部下,在他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4.把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2)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课内翻译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D.A、间:从小路B、寇:侵犯C、薄:接近。

2.A.①作战勇敢②担任职务⑤战争结果

3.B.在元昊反叛时受举荐。

4.(1)我愿意借助(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假:借助,凭借。壮:以……为壮、为勇敢。)

(2)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当:正处在。蔽:屏障。亟:赶快;马上。)

(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谨:认真从事;认真兴办。申:反复陈述;反复讲。颁白:头发花白的老人。负戴:背着或顶着。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翻译出来。)

(4)砍下树木做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们像云一样汇集像声响一样呼应,(许多人)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陈涉)。(兵:兵器,武器。揭:举起。响:像声响一样。赢:担着。景:像影子一样)

参考译文

周美子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年轻时参加朔方军。凭着才能和武功被人称道。在赵保吉攻破灵州后,周美离开亲族,秘密投奔京师,被天子召见,参加了禁卫军。契丹侵犯边界,宋真宗驾临澶州,在澶州城北门御敌。周美激动地表示,我愿意带领几个骑兵把契丹将领俘虏送到皇帝面前,皇帝认为他很勇敢,常让他在宫中负责保卫工作。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以军侯身份戍边,和州将一道追杀敌人,在九井原、乌仑河把敌人大败,杀敌甚众。积累战功升迁为天武都虞侯。不久元昊反叛,陕西发生战事,经略使夏竦举荐周美的才能,提升作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工迫近明诸寨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示:“夏人刚得志,按这种形势一定会再来。金明正处在边疆要道,是我们的屏障,现在不赶快修缮好,我们又将要失掉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将城池秀辅导和原先一样。几天后,敌人果然来犯,数万敌兵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二千人,奋力作战到傍晚,援兵不到。于是将军队转移到山北,多布置疑兵。夏人望见,认为宋军的救兵到了,就撤退了。不久(敌人)又出现在艾蒿寨,周美就赶到郭北平,和敌人夜战难解难分。周美率众人各拿火炬从小路上山,多布置旗号,四面大喊,敌兵畏惧逃跑了。周美缴获了牛羊、骆驼、铠甲好几千。于是他招募士兵修筑了万安城后回兵。敌人又进犯金明,周美率军队由虞家堡和北山而下,敌军就退却了。周美升任文思使,调任统领保安军。

后来元昊大规模入侵,占据了承平寨。各路将领会聚讨论进攻讨伐敌人,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带三天的粮食直捣敌人巢穴。周美说:“如果敌军知道我军到来,一定会设伏兵袭击我们。不如抄小路攻其不意。”种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兵西出芙蓉谷,大败敌军。种世衡等人果然师出无功。

自从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大多作战不利,周美前后十几战,平了敌人二百座营帐,烧毁二十一座,招降十一个部落归附大宋,收复了众多城堡。在军中,周美得到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分给部下,有富裕,全都犒劳兵士。到周美去世,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日:“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

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日:“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

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后亦怒,请自推鞫( )

(2)为太子,在德不立( )

(3)道、释异端之教,蠹国民( )

(4)获冥福(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上以非罪谴怒宫人/命巾车,棹孤舟

B.训诸子,常谦俭为先/既自心为形役

C.若为善有福,吾不为恶/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D.慈爱逾所生/因击沛公

3.下列括号中补充的省略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若(上)有不讳,义不独生B.后不许(所请)

C.由是(上)疾遂甚 D.私以(争后之言)语房玄龄

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1)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

(2)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5.联系全文,概括长孙皇后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1.(1)通“佯”,假装(2)担忧(3)使……受害,损害(4)希望,但愿

2.A

3. C

4.(1)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她申辩。(因、俟、为后面省略)。

(2)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奈何、以、为)

5.(1)有仁爱之心(2)善于处理内宫事物,公正端直(3)生活节俭(4)以身作则(5)识大体,顾大

阅读《赵氏孤儿》片断,完成1—4题。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居十五年,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节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人置儿绔中,曰 祝:祷告

B.赵氏先君子厚 遇:对待

C.程婴出,谓诸将军曰 谬:哄骗

D.为之祭邑,春秋之 祠:放到祠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致赵盾 郎事孝文帝

B.屠岸贾闻之,索宫中 乃设九宾礼

C.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 今君亡赵走燕

D.子强其难者 秦王赵王击缻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程婴能忍辱负重活,公孙杵臼愿慷慨悲壮死的一组是

A.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B.即女也,吾徐死耳 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D.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后 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很多人为赵朔死难的时候,做为赵朔朋友的程婴却无所表现,公孙杵臼对此不满,曾当面责难他。

B.在“死易、立孤难”的现实面前,公孙杵臼选择了容易,而程婴选择了艰难。在大义面前,程婴就比公孙杵臼更胜一筹。

C.程婴、公孙杵臼二人为救赵氏之后,精心策划了李代桃僵之计,在实施过程中,二人配合默契,骗过了诸将,使赵武脱离险境。

D.程婴的“立孤”和公孙杵臼的“死孤”都合乎“义”的标准,借用清末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来赞美二人是很恰当的。

1.D(祭祀)

2.B(介词,在。A来/凭……身份  C.于是/竟  D做/给)

3.D(A、C的第二句与公孙杵臼“愿死”无关 B的第一句不能表明程婴能“活”)

4.B(程比公孙“更胜一等”的说法没有依据)

阅读《淳于髡》,完成1—4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呜,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覩,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在侧。

1.对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为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B.先生之乎? 少:认为少

C.见道旁有禳田者 禳田:收割庄稼

D.若亲有客 严:敬重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生饮一斗醉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

B.好为淫乐长夜饮 欲勿与,即患秦兵

C.髡在侧 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

D.淳于髡说之隐 愿十五城请易璧

3.全都是淳于髡向齐王进谏的隐语的一组是

①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②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③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 ④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⑤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 ⑥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⑥D.②④⑥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威王初即位的时候,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机委婉劝谏,齐威王称善,并停止通宵饮酒。

D.淳于髡虽出身低下,但他善于巧谏齐威王,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1.C(禳田:祈祷田神)

2. D(两个“以”都是“用”。A、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转折;B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尝”第一个通“常”,第二个“尝”译为“曾”。)

3.A

4.A( “初即位”说法有误。)

阅读《垓下之战》片段,完成1—4题。

项王军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乃自刎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壁:筑壁垒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D.吾为若 :感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项王瞋目叱之 ②刘氏安矣,晁氏危矣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D.①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 ②秦王贪,其势必得愿矣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力拔山兮气盖世。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D(“德”:恩德)

2.A(两个“而”分别表修饰和转折,B.都是“没有用来什么的办法”,C“怎么样”, D所字结构)

3.D(③是项羽对自己兵败的看法)

4.A(“四面楚歌”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死,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鲁,斥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 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 ②⑤:官名。 ③羖:公羊。

④累绁:用绳索捆绑。 ⑥粥: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 辟:偏僻

D.吾即,若必师之 没: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今之人

B.处辟,行中正 庄生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行 项王乃许之,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死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1.B(去:离开。)

2.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3.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未说明“执政才能”。)

4.C(得到了善待。)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他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了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再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理国相职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郡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行动

B.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备饭

C.坐法当斩 坐法:因为犯了案

D.何曰:“幸甚!” 幸甚:好得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长大 若:你

B.辱之,曰 众:众人

C.数以策项羽 干:求取

D.于是信视之 孰:仔细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 指代前文的“韩信”。

B.于是信熟视之 指代前文的“屠中少年”。

C.信仗剑从之,居麾下 指代前文的“项羽”。

D.上未之奇也, “未之奇”,即“未奇之”,“之”,代“韩信”。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__,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1.A(行为不正)

2.B(当众)

3.C(项梁)

4.B(不一定想到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毫不犹豫”与原文“孰视”不符合。接受侮辱重点是表现韩信好汉不吃眼前亏、忍让之心。)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率军渡过了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却没有名声。项粱战败,又隶属项羽,项羽让他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入蜀,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感到他的话不同凡响,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把这事报告汉王,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恼怒又是高兴。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各路将领逃跑了几十人,您没去追一个;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杰出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地长期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决意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逃跑的。”汉王说:“我为了您的缘由,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任命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轻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众将听到要拜大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军了。等到任命大将时,被任命的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甘罗》)

(3)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鲍之交》)

(5)其李将军之谓也?(《飞将军李广》)

(1)侯生整理一下破旧的衣帽,径直上车,在公子的上座坐下,毫不谦让,来观察公子。

(2)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是让我试一试吧,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

(3)那魏国的士兵,向来强悍勇敢而轻看齐国士兵,齐国士兵的名声是怯懦。善于作战的人应利用这种形势使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

(4)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赞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5)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世家》)

(2)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1)“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

(2)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自己,汉王不任用,就逃走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