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囚系犯人的绳子,引申为囚禁)中。晏子出,遭之,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车夫)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子出,遭之 涂:同“途”

B.其夫为御,拥大盖,策驷马 相:辅助

C.既而归,其妻请 去:离开

D.其后夫自损 抑:克制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晏婴“谦虚谨慎,识才爱贤”的一组是 (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④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⑤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⑥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晏婴是齐国的宰相,他辅佐了齐国三代国君,他正直能干,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做;国君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

B.越石父虽贤,不幸而为囚犯。晏子遇到他,解左骖把他赎出,载回家去,只因“弗谢,入闺,久之”,就被越石父深责并要求绝交。

C.车夫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替宰相驾车,身材高大,得意洋洋,神气十足,应该做大官,否则她就要离开车夫,晏子只好推荐车夫做了大夫。

D.司马迁极力赞美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如今天晏子还在,自己能为晏子执鞭驾车,也是羡慕向往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B “相”是宰相

2.D(①生活节俭  ④尽臣之礼  ⑥地位)

3.C认为“应该做大官”、“晏子只好推荐车夫做了大夫”有误。

4.翻译:(1)晏子大吃一惊,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虽然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 

(2)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授予他郎中的官职, 两次升迁做了太史令。

附:[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车子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虽然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开他,车夫问她离开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开你。”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逸事。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永和初,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3.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之。

4.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召不应。

6.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

7.大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

8.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9.念窦娥葫芦提当罪,念窦娥身首不完全。

10.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

加点字解释:

1.离开(朝廷)、外调     2.官吏初到任

3.使眼色                         4.连缀,写作  

5.屡次,多次                   6.(被)征召 

7. 淘洗,冲刷                8.年复一年 

9.罪过                            10 .倒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到)溉少孤贫,与兄沼、弟洽俱知名。

溉长八尺,眉目如点,白皙美须髯,举动风华,善于应答。上用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绎为会稽太守,以溉为轻车长史,行府郡事。武帝敕绎曰:“到溉非直为汝行事,足为汝师。”遭母忧,居丧尽礼。所处庐开方四尺,毁瘠过人。服阕,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历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书。时何敬容以令参选,事有不允,溉辄相执。敬容谓人曰:“到溉尚有余臭,遂学作贵人。”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溉祖彦之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后省门鸱尾被震,溉左迁光禄大夫。所莅以清白自修,性又率俭,不好声色,虚室单床,傍无姬侍。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后为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表求列武帝所撰《正言》于学,请置《正言》助教二人,学生二十人。尚书左丞贺琛又请加置博士一人。

溉特被武帝赏接,每与对棋,从夕达旦。溉弈棋入第六品,常与朱异、韦黯于御坐校棋比势。后因疾失明,诏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就第养疾。溉少有美名,遂不为仆射,人爲之恨,溉澹如也。

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蒋山有延贤寺,溉家世所立。溉得禄俸,皆充二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武帝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性不好交游,唯与朱异、刘之遴、张绾同志友密。及卧疾,门可罗雀,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置酒极欢而去。

以太清二年卒,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曰:“气绝便敛,敛以法服,先有冢竁,敛竟便葬,不须择日。凶事必存约俭,孙侄不得违言。”有集二十卷行于时。

(选自《南史·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五》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置酒极欢去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故世为讥云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断腥膻,终身蔬食 相如持璧却立

D.举动风华,善应答 良曰:“长臣。”

2.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到溉“性又率俭”的一组是 ( )

①犹蔬食布衣者累载 ②朝服或至穿补

③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④初与弟洽恒共居一斋

⑤武帝每月三致净馔 ⑥临终托张、刘勒子孙薄葬之礼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溉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敛罢便葬,不需要特意选择下葬的日子。丧事一定要节俭,孙子侄子都不能违背遗言”。

B.到溉很受武帝赏识,常常和他下棋,从夜晚直到早晨。到溉下棋的水平被评为第六品,常常与朱异等在皇帝座前进行下棋比赛。

C.到溉额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别互相友爱,起初和弟弟到洽总是住在一所斋房中,到洽死了以后,便把这所房子施舍给寺院。

D.到溉身高八尺,眼似黑漆,眉如墨画,脸色白净,胡须很美,举止很有风度。他为官正直,曾因顶撞上司何敬容,被免掉了官职。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容日方贵宠,人皆下之,溉忤之如初。

译文:

(2)唯三人每岁时恒鸣驺枉道,以相存问。

译文:

1.C.两个“囚”都表示顺接上文,可释为“于是”(A项上句中的“而”表承接,可释为“就”,下旬中的“而”有递进之意,可释为“并且”;B项上句中的“以”可释为“把”“拿”,下旬中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释为“因为”:D项上句中的“于”可释为“在”或“在……方面”,下旬中的“于”表示比较,可释为“比”)

2.A(①句是到溉为母亲守孝的做法,表明孝顺;④句表明武帝对到溉的信任和赏赐,与“率俭”无关;⑤句是说到溉与兄弟和睦相处)

3.D(错在“曾因顶撞上司何敬容,被免掉了官职”,根据原文,何敬容并非到溉的上司,而且也并非因顶撞上司而被免掉官职)

4.(1)何敬容一天天富贵得宠,人们都看他的脸色行事,到溉则像当初一样和他对立。

(2)只有上述三人,每到年节总是不怕绕远驾车来慰问他。

参考译文:

       到溉少年时父亲去世,家中贫困,与哥哥到沼、弟弟到洽都知名天下。

    到溉身高八尺,眼似黑漆,眉如墨画,脸色白净,胡须很美,举止风度好,善于应对。皇上任命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东王萧绎做会稽太守,让到溉担任轻车长史、代理府郡事。武帝给萧绎的诏令说:“到溉不只是为你办事,而且足可以做你的老师。”母亲去世,守丧非常尽礼。所住的房子仅四尺见方,因哀痛而过分消瘦。服丧期满,仍然素食布衣地过了多年。

    他曾历任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书。当时何敬容依据诏令参与选拔贤士,做事不够公平,到溉坚持不同意。何敬容对别人说:“到溉臭味未尽,却学做贵人了。”何敬荣一天天富贵得宠,人们都看他的脸色行事,到溉则像当初一样和他对立。到溉的祖父到彦之起初曾经靠担粪谋生,所以社会上有人拿这来讥笑他。后来因所任职的府门上雕刻的鸱鸟的尾巴被震坏,到溉被降职调任光禄大夫。在所任职位上都是用清白自我约束,性格朴素节俭,不好声色,居室简单,只有一张床,旁边没有姬妾服侍。鞋帽穿十年才更换新的,朝服有时穿到破烂缝补,出门传呼清路,只是显示具有朝廷规章罢了。

    后来担任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上表请求把武帝所撰写的《正言》列为学校的教科书,请求设置《正言》助教二人,学生二十人。尚书左丞贺琛又请求加置博士一人。

    到溉特别被武帝所欣赏和接待,常常和他下棋,从夜晚直到早晨。到溉下棋的水平被评为第六品,常常与朱异、韦黯在皇帝座前进行下棋比赛。后来因为生病,眼睛失明,诏令以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的身份回到家中养病。到溉少年时代就有美名,最终没有当上仆射,人们都为他感到遗憾,而到溉却把它看得很淡。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兄弟特别友爱,起初和弟弟到洽总是住在一所房中,到洽死了以后,便把这所房子施舍给寺院。蒋山有座延贤寺,是到溉家族的人建立的。到溉得到的俸禄,全都捐给了这两个寺院。于是他吃饭断绝了腥膻,终身吃素食。他另外盖了一座小房子,一天到晚跟着僧徒礼拜诵经。武帝每月三次送来净食,恩赐和礼遇十分丰厚。他性格不好交游,只和朱异、刘之遴、张绾等志趣相投,友谊密切。等他卧床生病,门可罗雀,只有上述三人,只有上述三人,每到年节总是不辞路远驾车来慰问他,大家摆上酒菜,尽兴而去。

    他于太清二年去世,临终托张、刘二人监督子孙实行薄葬礼仪。他说:“气绝就要殡敛,穿上合乎礼法的衣服,先挖好墓穴,敛罢便葬,不需要择日子。丧事一定要节俭,手孙侄儿都不能违背遗言。”著有文集二十卷在当时流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梁,具得其事,还报。

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②髡钳:髡,古代刑罚的一种,指剃掉头顶的头发;钳,刑具。 ③梁孝王:汉景帝之弟。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有敢随王者三族 罪:治罪,加罪

B.陛下,臣等当虫出 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

C.士争临城死 敌:敌人,仇敌

D.景帝召田叔梁 案:通“按”,审查,追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①公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②肉食者谋之,又间焉

C.①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孟舒自髡钳,随赵正敖之所在 ②不自意能入关破秦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A.②④⑥B.①③④C.③⑤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

(2)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

1.C(C项“敌”敌对,对抗。) 

2.B(B项前者是代词“什么”,后者是副词“怎么”,A都是连词“于是”,C都是连词“……的原因”,D都是连词“然而”。)

3.A(①句说田叔的性格为人。③句表明田叔等人对赵王的忠诚。⑤句是贯高等人对赵王的评价,与田叔无关。)

4.D(D项中孝文帝事先并没有想用孟舒)。

5.(1)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周到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等人请求叛乱。

   (2)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

[参考译文]

田叔是赵国陉城人,做人严谨廉洁乐观,喜爱与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王张敖让他作了郎中。

    汉七年时,高祖路过赵,赵王张敖亲自端着食盘进献食物,非常有礼貌,高祖却很傲慢地坐着骂他。这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很生气,对赵王说:“您侍奉皇上的礼节很完备了,现在他对待您却是这样,我们请求__。”赵王咬破手指说:“我的长辈失去国家,如果没有皇上,我们这些人都会死无葬身之地。你们怎么说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于是贯高等人说:“王是忠厚的人,不肯背弃皇上的恩德。”最终私下里一起商量弑杀皇上。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于是赵午等都自杀,只有贯高被抓。这时汉下诏书说:“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余人穿着赤褐色的囚服,自己剃了头发、颈上套着刑具,假称是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贯高的事情弄清楚后,赵王张敖得以出来,被封作了宣平候,于是向皇上称说田叔等十余人。皇上全都召见了他们,同他们对话,感到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很高兴,全都封他们作了郡守、诸侯的相,田叔做了汉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后,召见田叔,问他说:“你知道谁是天下忠厚的人吗?”田叔叩头回答说:“以前的云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强盗进入边塞抢劫,云中最严重,被免官。皇上说:“先帝让孟舒做云中太守十多年了,匈奴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坚守城池,无故使士卒战死的有几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杀人吗?你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头回答说:“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贯高等人谋反,皇上发下明确的诏令: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了头发、颈上套着刑具,随着赵王张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为这件事而死,自己哪里知道能作云中太守呢!汉和楚相对抗时,士卒都很疲惫。匈奴冒顿刚收服了北方少数民族,前来侵犯边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惫,不忍说出战,士卒据城拼死抵抗,如同儿子为了父亲,弟弟为了兄长,因此死的有几百人。孟舒哪里是故意驱赶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于是又召见孟舒让他做了云中太守。  

    几年后,田叔因犯法失去云中太守的职务。梁孝王派人__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文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__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梁王的事。”皇上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若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选,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遏,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招抚司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遇孝庆驻兵凤凰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诸侯

B.会倪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C.度军行二十余里,火灵壁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汝辈安知兵易进难退邪 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

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

(2)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

(3)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1.D             2.C              3.B                     4.C

5.(1)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

(2)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

(3)夜间点火能照见我军虚实情况,白天点火烟尘遮蔽金人就看不到我军的行动,敌军已经败逃不敢追赶,我军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作好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城。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摆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啦。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傅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作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人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点火能照见我军虚实情况,白天点火烟尘遮蔽金人就看不到我军的行动,敌军已经败逃不敢追赶,我军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诸妇 谋:商量。

B.予乃衣而上 摄:披,穿。

C.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临皋 是臣进节陛下之日长

B.待子不时之需 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不可留也 亦未知言之悲也

D.掠予舟西也 追视之,乃前寄辞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摄:提起。)   

2.D(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3.B(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4.(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衡,字平子,南了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其才 奇:以……为奇。

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闻:高雅听说。

C.衡常思身之事 图:图谋,谋划。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到职工作。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衡上疏陈事 宾客至蔺相如朗谢罪

B.遂研核阴阳 幽武于大窖中

C.宦官惧毁己 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不寿耶

20090708

D.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 廉君宣恶言,君畏匿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虽为节选,但仍然颇为完整地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 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直径有八尺,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 央凸起,形状象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 他递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暗中知堪辱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甸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文: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1.B(雅闻:素常听说。) 

2.A(A前“因”,连词,于是。后“因”,介词,通过。B两个“乃”均为副词,就。C两个“其”均为代词,他。D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但。)

3.D(张衡到任后,不是威风凛凛,而是治理严厉。)

4.(1)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

  (2)用事实来检验,彼此符合,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至5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有柱 都:大B.施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皆共之 目:眼睛 D.为河间相 出:离开(朝廷)

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精铜铸成B.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事,合契若神D.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覆盖周密无际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D.衡下车,治威严

4.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着重介绍了代表张衡成就的候风地动仪,详尽记述了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内容。

B.第一段用“似酒尊”形象地描写了地动仪的形状,用“合契若神”的夸张语言表现以仪器的准确无误,平实中透出情致。

C.后两段主要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整治法度收拿奸党一事虽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为政果敢,不畏权贵的官员形象。

D.文段按时间顺序表现了张衡善机巧、善理政的特点,主要从自然科学和文学两方面突出了张衡的杰出才华。

5.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文:

(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译文:

1、C (递眼色)

2、D(D是连词,表目的,其他三项均为介词,译为“用”)

3.C(均为骄横奢侈;A古为“四周严密”,今为“周到而细密”;B古“方向”,今“指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D古: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

4、D(应为“主要是从自然科学和政治等方面”)

5、(1)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

  (2)(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治清明(或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1至5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濮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吕后意 阿:迎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困平城 而君幸赵王。

B.今哙奈何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张胜许之,货物与常。

C.乃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君何不从容上言邪? 何以汝见?

3.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 )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译文: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1、A  匿:躲藏。

2、C、均为动词,到;/A、介词,在;介词,表被动;B、介词,凭借;介词,把;D、介词,向;语气助词。

3、D  ①是朱家的话,是说季布忠于职守。③是讲高祖之事,非季布行为。④是季布叙述自己被召的原因。

4、B “说服吕后收回成命”错,提出出击匈奴的是樊哙,太后只是召诸将商议匈奴单于写信之事,并未做出决定。

5、(1)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2)您因为一人的赞美而召用我,一人的诽谤而赶走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不逊 窃:谦辞,私下

B.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

C.遭此祸,惜其不成 会:恰逢,正好

D.则仆偿前辱之 责:责任

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外人道也B.重乡党所笑

C.十表,本纪十二D.故士有画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记叙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编写体例、所记事件起止年代等。

B.“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话,是司马迁为创作《史记》不惜忍辱求生、隐忍苟活的心志表白。

C.司马迁的创作目的,是要将《史记》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鸿篇巨制。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1.D  2.A  3.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