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世景,广平人,河南尹翻之第三弟也。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与弟道玙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举秀才,对策上第,拜国子助教,迁彭城王勰开府法曹行参军。勰爱其才学,雅相器敬。高祖亦嘉之。迁司徒法曹行参军。
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狱,剖判如流。转尚书祠部郎。彭城王勰每称之曰:“宋世景精识,尚书仆射才也。”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之。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频为左仆射源怀引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十有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允。迁徒七镇,别置诸戍,明设亭候,以备北虏。怀大相委重。还而荐之于世宗曰:“宋世景文武才略,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任之以机要,终不减李冲也。”世宗曰:“朕亦闻之。”尚书令、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共荐世景为国子博士,寻荐为尚书右丞。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远庆先为苑陵令,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日之后,终不相舍。”而远庆行意自若。世景绳之以法,远庆惧,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威,莫不改肃。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尝有一吏,休满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头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坐弟道玙事除名。
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酸感行路,形容毁悴,见者莫不叹愍。岁余,母丧,遂不胜哀而卒。世景尝撰《晋书》,竟未得就。
(选自《魏书》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相器敬 雅:文雅
B.裁决疑狱 狱:案件
C.与卿亲,宜假借 假借:宽容
D.坐弟道与事除名 坐:因为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宋世景“清平忠直”的一项是
①裁决疑狱,剖判如流②黜陟赏罚莫不咸允③世景绳之以法④僚属畏威,莫不改肃⑤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⑥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
A.①④⑥B. 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世景自幼就注重品德修养,以孝闻名,又广泛涉猎,精通儒家经书,所以很被族兄宋弁推重。
B.宋世景才华出众,勤勉有加,得到左仆射高肇、中山王英的赏识推荐,先后担任行台朗、国子博士和尚书右丞。
C.宋世景任荥阳太守时,打击豪强,惩治奸邪,重视吏治,威震一方。
D.宋世景关爱百姓,平易近人,接待来访,热情坦诚。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译文:
(2)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
译文:
1.A 2.C 3.B
4.(1)王显与宋弁有过节,便函在世宗面前诋毁宋世景,因而此事被搁置起来没有得到回复。(关键词:“隙”“毁”“寝”“报”)
(2)前来的人没有不说出肺腑之言的,(宋世景)都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屏退下人(与他们)密谈。(关键词:“情”“抱”“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成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峻,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今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
|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然,则无遗类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于高祖; 不能容于远近
D.镇恶令且斗且共语; 彼且恶乎待哉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 )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兒亦将兴吾门矣!”
译文: 。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译文: 。
1.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2.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分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②与作战无关。
3.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4.(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非:不是:常儿: 一般的孩了;昔:当初;相齐:做齐固的国相;兴吾门:使我们家族振兴。)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再拜:拜了两拜;谢:感谢:此明公之威: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
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②纵观,观秦始皇③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⑥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②今青臣面谀以重陛下之过③降越君,置会稽郡 ④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⑤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 ⑥子必不绝赵祀⑦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⑧师事之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B:①⑦/②④⑧/③⑥⑨/⑤ C:①⑤⑦/②④⑧/③⑥/⑨ D: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下列文言句子,有主语和谓语倒装现象的是
A:何功之有 B: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1—3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鳞止,自黄帝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论次其文 次:编次、整理
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C.厥有《国语》 厥:才
D.欲遂其志之思也 遂:于是,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 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3.下列对上述课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1.D遂:通达,表达
2.A(前“而”表修饰;后“而”表因果。前“夫”表感叹;后“夫”发语词)
3.A(司马迁并未对辩护事感到后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以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为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年,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无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侯之谓耶?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附卫绾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绾长者,善遇之 遇:对待
B.属教景曰 属:通“嘱”,嘱咐
C.常让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 相:辅佐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无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左右近
臣宴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曾想赐予卫绾一把宝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从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品行端正。后因平叛有功得以提升,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从他开始做官直至官居丞相,始终没有提出过什么议论。
D.武帝即位后,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卫绾虽“讷于言”,却能“敏于行”。
B.强调“教化”,卫绾为政虽不整肃却能成功,虽不苛严却能安定。
C.说明为臣之道应“言必信,行必果”。
D.启示后世人臣,为政应当借鉴卫绾对“言”“行”的不同态度。
1.C(让:推让)
2.A(③有战功;⑤因功而升迁;⑥被免官的原因)
3.D(“滥杀无辜”错,见译文)
4.C
附文言文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他因为擅长戏车超乘,被任命为宿卫侍从的郎官,用侍汉文帝,积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他情性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却装病不去。文帝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位年辈尊而有德行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到了文帝崩逝,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于卫绾不加闻问,而卫绾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驾幸上林苑,命令中朗将卫绾共乘一辆马车,随身护卫,景帝回去后卫绾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戏车的士卒,侥幸得以因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做皇太子的时候召你来饮宴,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不过那时实在是有病。”皇上赐他一把剑,他说:“先皇帝赐给臣的剑已有六把,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剑是人往往拿来送人或交易他物,难道惟独你保存至今吗?”卫绾说:“都还在。”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中郎将所属的郎官犯了过错,卫绾常常隐瞒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让给其他中郎将。皇上认为他廉洁忠诚,其实没有害人的歹心肠,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__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为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过了三年,卫绾又因军功,在孝景前六年中,被封为建陵侯。
次年,即孝景前七年,皇上废太子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因为卫绾是位年高有德的长者,不忍命他按治这桩大狱,于是赐他告假返乡,而命郅都搜捕治理栗氏之狱。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为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但是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天子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甚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逝世,武帝即位。却因在景帝卧病时,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所以免去他的官职。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
太史公说: “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迟钝一些,而在行动上要敏捷’,这大概是在说建陵侯这样的人吧?因此,他们的教化不用整肃就能成功,不用苛严就能安定。他们可以说是品行敦厚的君子啊!”
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译文: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2)译文:公子为人,仁爱而谦逊地结交士人,士人无论是才能高的还是才能低的,都谦逊而按礼节结交他们,不敢凭自己的富贵(身份)而慢待士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 以资政殿学士行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予羁縻不得还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夫晋,何厌之有
D.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1.C (识:知道)
2.D (A中两个“以”分别为介词“把”和介词“用”;B中两个“虽”分别为连词“即使”和连词“虽然”;C中两个“焉”分别为词尾相当于“然”和兼词“于之”;;两个“所以”都是表原因的)
3.C (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D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 承 业 传
司马光
河东监军张承业既贵用事,其侄罐等五人自同州往依之,晋王以承业故,皆擢用之。承业治家甚严,有侄为盗,杀贩牛者,承业立斩之;王亟使救之,已不及。王以罐为麟州刺史,承业谓罐曰:“汝本车度一民,与刘开道为贼,惯为不法;今若不悛,死无日矣!”由此罐所至不敢贪暴。
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王或时需钱蒱博①及给赐伶人②,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承业曰:“郎君缠头③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④,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朱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王连饮四卮,承业竞不肯饮。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掌书记⑤卢质,嗜酒轻傲,尝呼王诸弟为豚犬,王衔之。承业恐其及祸,乘间言曰:“卢质数无礼,请为大王杀之。”王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七哥何言之过也!”承业起立贺曰:“王能如此,何忧不得天下!”质由是获免。 (节选自《资治通鉴》)
①蒱博:一种赌博游戏,像后代的掷色子。②伶人:旧时指戏曲演员。③缠头:古代送给歌伎舞女的锦帛叫缠头。④汴贼:指建都汴梁的朱温,是晋王李克用的死对头。⑤掌书记:古代官名,相当于后世军队中的参谋、秘书,一般是文职人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若不悛,死无日矣 悛:招供
B.承业劝课农桑 课:督促
C.吾以酒失忤七哥 忤:抵触
D.王衔之 衔:怀恨
2.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
B.其侄罐等五人自同州往依之
C.承业恐其及祸
D.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3.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承业忠贞的一组是
①晋王以承业故,皆擢用之
②有侄为盗,杀贩牛者,承业立斩之
③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
④不敢以公物为私礼
⑤奋拳殴宝踣地
⑥卢质数无礼,请为大王杀之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承业虽然当权,但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友。张罐赴鳞州做刺史前,张承业严肃提醒他不要再像过去那样横行暴虐。
B.由于晋王连年出征,所有军府政事都由张承业办理,张承业把各种事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C.张承业严格控制晋王的不合理开支,晋王要钱赌博或者赏赐给伶人,张承业不肯给。于是晋王在酒席上让张承业的儿子在众人面前跳舞,使他难堪。
D.张承业假装提出要除掉嗜酒轻傲的卢质以试探晋王的口风,让晋王表态不会杀掉卢质,卢质因此得以免祸。
1.A(悛:悔改,如成语“怙恶不悛”)
2.A(第一人称代词。其它三项为第三人称代词)
3.C(①是晋王因重用张承业而提拔任用张承业的亲戚。②是张承业的执法严明。⑥是张承业的机智。关注“承业恐其及祸”中的“其”应解释为“他”,不是指“自己”,而是指“卢质”)
4.C(不是“让张承业的儿子在众人面前跳舞,使他难堪”,而是让自己的儿子在张承业面前跳舞,借以让张承业多给钱财。关键是弄清“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中的“其”,只要注意后面“赠”就应明白不会是张承业儿子。D项正确,要关注“承业恐其及祸”“质由是获免”之间的联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