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乎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②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③啬夫:农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为权戚所 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 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贱事 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 听:采纳,听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昔马援薏苡兴谤 作《师说》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勿言 誓不相隔卿,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不受赡遗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祐为河间相,自免归家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祐品节的一组是 (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

⑤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祐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祐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自持,边放猪边吟育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祐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祐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主不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1.A(望,此处是“怨恨”“责怪”之意。)

2.B(“且”均为副词“暂且”“姑且”。A项“以”分别为介词“因为”与目的连词“用以”  “用来”。C项“而”分别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却”“但”与表修饰的连词。D项“因”分别为副词“于是”“就”与介词“通过”“经由”。)

3.D(①表现其具有远见卓识,谋事沉稳,③则陈述黄真事迹,与吴佑无关,⑥则陈述功曹看法,与吴佑品节没有直接关联。)

4.C(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5.(1)从前马援因为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    的举止。吴恢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落实“兴”“诚”“所慎”“乃”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2)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父亲。

   (落实“故”“具”“谢”“遗”等字的翻译且做到语句通畅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粗俗,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怨恨。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确实是先贤十分慎重的举止。”吴祐于是就停做了这件事。

    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从事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祐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探。吴祐后来升为胶东侯相。分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遇到)有到官府打官司的百姓,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农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祐斥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

吴祐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的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祐在胶东九年升为齐相,大将军粱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没有采纳(吴祐意见),(并)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祐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祐调出京城任河惩相,吴祐于是就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周忠介公遗事

清·汪琬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劾公,遂削籍。

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姑为奸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语诸生曰:“且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刀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始稍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嗔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注释:①嘉善:地名。②官旗:逮治犯人的官役。③胥门:苏州城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姓名其中 窜:改动

B.御史倪文焕承忠贤劾公 指:意图

C.声如雷 殷:震动

D.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 徇:示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季女许嫁其孙 操当肃还付乡党

B.小民聚观数千人 求人可使报秦,未得

C.语诸生曰 良入,具告沛公

D.当商所以善后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是

①公往与之饮酒 ②以季女许嫁其孙 ③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④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 ⑤遂舍一鹭署中 ⑥坐赃拷掠,瘐杀狱中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忠节公得罪了魏忠贤,所以魏忠贤让人逮捕了魏忠节公,后指使御史倪文焕弹劾周顺昌,最后周顺昌被削除了官籍。

B.魏忠贤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周顺昌。到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争相为周顺昌鸣冤,声势很大。

C.当百姓得知毛一鹭所宣读的是伪造的圣旨后,都非常愤怒,过去拉住那些差役就用力打,而且要夺刀杀毛一鹭。

D.毛一鹭很惧怕,召了骑兵保卫他,夜里让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下令相关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关押起来。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姑为奸语谢之。

(2)官旗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

(3)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入城,强市酒肉。

1.A             

2.D            

3.B             

4.C

5.(1)“您为什么不缓一缓宣读诏书,根据实情把(这件事)禀告朝廷?”毛一鹭暂且说些虚假的话推辞他们。

(2)官役对抚按官不按照法律制裁各位读书人感到惊讶,就把手中的镣铐扔在地上叮当作响,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

(3)到浙江的另外一批官役,取道胥门进苏州,他们强买酒肉。 (得分点分别为:之—到,道—取道,经过,市—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

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

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

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

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

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

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骈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六一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 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 贷:宽恕。

C.处达,临祸福 穷:困窘。

D.顾稚子在前,无甚之色 怜:疼爱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 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 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 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1.B(借出、借给)

2.C(A项①句不是直接表现"博学"   B项②不能表现师鲁"敢为"   D项两句均与题干不符)

3.C("可惜未能全部施行"这一说法错,原文表述的是都未能施行)

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第一个“是”(动词,肯定),第一个“非”(动词,否定),“务”(务必、一定)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见……于”(表被动),“所以”(两个均为“原因”),“嫉”(动词,嫉恨)

  (3)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定语后置”,“节度”(动词,节制、调度),“不果”

附: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西夏赵元昊__,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

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享年四十六去世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世景,广平人,河南尹翻之第三弟也。少自修立,事亲以孝闻。与弟道玙下帷诵读,博览群言,尤精经义。族兄弁甚重之。举秀才,对策上第,拜国子助教,迁彭城王勰开府法曹行参军。勰爱其才学,相器敬。高祖亦嘉之。迁司徒法曹行参军。

世景明刑理,著律令,裁决疑,剖判如流。转尚书祠部郎。彭城王勰每称之曰:“宋世景精识,尚书仆射才也。”台中疑事,右仆射高肇常以委之。世景既才长从政,加之夙勤不怠,兼领数曹,深著称绩。频为左仆射源怀引为行台郎。巡察州镇十有余所,黜陟赏罚莫不咸允。迁徒七镇,别置诸戍,明设亭候,以备北虏。怀大相委重。还而荐之于世宗曰:“宋世景文武才略,当今寡俦,清平忠直,亦少其比。陛下若任之以机要,终不减李冲也。”世宗曰:“朕亦闻之。”尚书令、广阳王嘉,右仆射高肇,吏部尚书、中山王英共荐世景为国子博士,寻荐为尚书右丞。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寻加伏波将军。行荥阳太守。郑氏豪横,号为难治。济州刺史郑尚弟远庆先为苑陵令,多所受纳,百姓患之。世景下车,召而谓之曰:“与卿亲,宜假借。吾未至之前,一不相问,今日之后,终不相舍。”而远庆行意自若。世景绳之以法,远庆惧,弃官亡走。于是僚属畏威,莫不改肃。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县史、三正及诸细民,至即见之,无早晚之节。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尝有一吏,休满还郡,食人鸡豚;又有一干,受人一帽,又食二鸡。世景叱之曰:汝何敢食甲乙鸡豚,取丙丁之帽!吏干叩头伏罪。于是上下震悚,莫敢犯禁。弟道玙事除名。

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酸感行路,形容毁悴,见者莫不叹愍。岁余,母丧,遂不胜哀而卒。世景尝撰《晋书》,竟未得就。

(选自《魏书》 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器敬 雅:文雅

B.裁决疑 狱:案件

C.与卿亲,宜假借 假借:宽容

D.弟道与事除名 坐:因为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宋世景“清平忠直”的一项是

①裁决疑狱,剖判如流②黜陟赏罚莫不咸允③世景绳之以法④僚属畏威,莫不改肃⑤终日坐于厅事,未尝寝息⑥民间之事,巨细必知,发奸摘伏,有若神明

A.①④⑥B. 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世景自幼就注重品德修养,以孝闻名,又广泛涉猎,精通儒家经书,所以很被族兄宋弁推重。

B.宋世景才华出众,勤勉有加,得到左仆射高肇、中山王英的赏识推荐,先后担任行台朗、国子博士和尚书右丞。

C.宋世景任荥阳太守时,打击豪强,惩治奸邪,重视吏治,威震一方。

D.宋世景关爱百姓,平易近人,接待来访,热情坦诚。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显与宋弁有隙,毁之于世宗,故事寝不报。

译文:

(2)来者无不尽其情抱,皆假之恩颜,屏人密语。

译文:

1.A   2.C   3.B

4.(1)王显与宋弁有过节,便函在世宗面前诋毁宋世景,因而此事被搁置起来没有得到回复。(关键词:“隙”“毁”“寝”“报”)

(2)前来的人没有不说出肺腑之言的,(宋世景)都能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屏退下人(与他们)密谈。(关键词:“情”“抱”“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祖父见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而意略纵横,果决能断。

或荐镇恶高祖,既至与语,甚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计我将至城,便长严,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有是父兄子弟中表亲亲者,镇恶令且斗共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高祖将北伐,转镇恶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不克成阳,誓不复济江而还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峻,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镇恶既至,今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倏忽间,诸舰悉逐流去。镇恶抚慰士卒曰:“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

20090417

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类矣。”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镇恶率军出北地,为沈田子所杀,事在《序传》。时年四十六。

(选自、《宋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然,则遗类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B.家人俗忌,欲令出继疏宗; 卒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C.或荐镇恶高祖; 不能容远近

D.镇恶令斗且共语; 彼恶乎待哉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和“作战勇敢”的一组是 ( )

A.①行令闭诸城门 ②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

B.①颇读诸子兵书,论军国大事 ②参军事,加振武将军

C.①令且斗且共语,人情离懈 ②射镇恶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D.①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 ②亲到弘农督上民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伐时由于孤军深入,军中一度缺粮,王镇恶亲自征集军粮,百姓争先恐后地送来了粮食;攻下长安后,王镇恶宣扬国家恩泽,安抚归降的人,号令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B.王镇恶在五月五日这天出生,犯了忌讳,家人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族人,祖父把他留了下来:他熟读兵书,喜欢议论军国大事,武艺出众,做事果断,是难得的将才。

C.在西征刘毅的战役中,王镇恶率百艘战船溯江而上袭击敌城,他顺势采用疑兵之计麻痹敌人,采用攻心之术瓦解敌军,在战斗中他身中五箭,勇猛顽强,最后使刘毅败亡。

D.在北伐姚泓的战役中,王镇恶担任先锋,发誓不达目的决不渡江而还,他采用破釜沉舟之计激励将士,而且身先士卒,最后攻陷了长安城,姚泓率妻子儿女投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兒亦将兴吾门矣!”

译文:

(2)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译文:

1.B两个“以”都是连词,表原因,因为。A组两个“则”都用作连词,前一个表示假设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后一个表示转折联系.译为“却”。C组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对象,相当于“向”、“给”;后一个表被动,相当于“被”。D组前一个且是连词,相当于“一边……边……”;后一个“且”是副词,相当于“将”。

2.C“且斗且共语”是为了瓦解敌军斗志,能分别表明王镇恶“长于谋略”:‘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说明冲锋在前,能分别表明王镇恶“作战勇敢”。A组①不是王镇恶的行为。B组②让他参与军事、加封为将军时他还不曾作战,所以不能表明他“作战勇敢”。D.组②与作战无关。

3.B“武艺出众”错。王镇恶“骑乘非所长,关弓亦甚弱”,就是说骑马不是他的特长,弯弓射箭也很差劲。

4.(1)这不是一般的孩子,当初孟尝君在恶月出生却做了齐国的国相,这孩子也将会振兴我们家族啊!(非:不是:常儿:  一般的孩了;昔:当初;相齐:做齐固的国相;兴吾门:使我们家族振兴。)

(2)镇恶拜了两拜,感谢说:“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和诸位将士的努力,我王镇恶有什么功劳啊!”(再拜:拜了两拜;谢:感谢:此明公之威:这是(仰仗)明公您的威望,判断句;诸将之力:诸位将士的努力;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宾语前置。)

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全部不同的一组是①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纵观,观秦始皇③大丈夫当如此也 ④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⑤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 ⑥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下列加点词语,词类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雪,深二尺五寸 ②今青臣谀以重陛下之过③越君,置会稽郡 ④事不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⑤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之 ⑥子必不赵祀⑦有一母见信饥,信 ⑧事之⑨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B:①⑦/②④⑧/③⑥⑨/⑤ C:①⑤⑦/②④⑧/③⑥/⑨ D:①⑦/②⑧/③⑥⑨/④⑤

下列文言句子,有主语和谓语倒装现象的是

A:何功之有   B: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D: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阅读下列课文选段,回答1—3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鳞止,自黄帝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论其文 次:编次、整理

B.孔子陈蔡 厄:遭受困厄

C.有《国语》 厥:才

D.欲其志之思也 遂:于是,就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乃喟然叹曰 ②孙子膑脚,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 《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

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3.下列对上述课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1.D遂:通达,表达

2.A(前“而”表修饰;后“而”表因果。前“夫”表感叹;后“夫”发语词)

3.A(司马迁并未对辩护事感到后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孝景曰:“绾长者,善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以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为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年,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无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建陵侯之谓耶?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然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附卫绾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绾长者,善之 遇:对待

B.教景曰 属:通“嘱”,嘱咐

C.常他将 让:责备

D.天子以为敦厚,可少主 相:辅佐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

①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

②有功,常让他将

③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

④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

⑤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

⑥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无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召请文帝左右近

臣宴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曾想赐予卫绾一把宝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从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品行端正。后因平叛有功得以提升,又因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只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从他开始做官直至官居丞相,始终没有提出过什么议论。

D.武帝即位后,卫绾因在景帝卧病时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卫绾虽“讷于言”,却能“敏于行”。

B.强调“教化”,卫绾为政虽不整肃却能成功,虽不苛严却能安定。

C.说明为臣之道应“言必信,行必果”。

D.启示后世人臣,为政应当借鉴卫绾对“言”“行”的不同态度。

1.C(让:推让)

2.A(③有战功;⑤因功而升迁;⑥被免官的原因)

3.D(“滥杀无辜”错,见译文)                

4.C

附文言文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国大陵人。他因为擅长戏车超乘,被任命为宿卫侍从的郎官,用侍汉文帝,积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他情性醇厚谨慎,没有其他的才能。孝景帝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召请皇上的左右近臣饮宴,卫绾却装病不去。文帝在临死的时候,嘱咐孝景帝说:“卫绾是位年辈尊而有德行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到了文帝崩逝,景帝即位,有一年多,对于卫绾不加闻问,而卫绾一天比一天谨慎。

景帝驾幸上林苑,命令中朗将卫绾共乘一辆马车,随身护卫,景帝回去后卫绾说:“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辆马车吗?”卫绾说:“微臣从一个戏车的士卒,侥幸得以因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是什么缘故。”皇上问道:“我做皇太子的时候召你来饮宴,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卫绾回答说;“真是罪该万死,不过那时实在是有病。”皇上赐他一把剑,他说:“先皇帝赐给臣的剑已有六把,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皇上说:“剑是人往往拿来送人或交易他物,难道惟独你保存至今吗?”卫绾说:“都还在。”皇上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剑都还在剑鞘之中,不曾佩带过。中郎将所属的郎官犯了过错,卫绾常常隐瞒他们的罪责;他又不和其他的中郎将争执。有了功劳,也往往让给其他中郎将。皇上认为他廉洁忠诚,其实没有害人的歹心肠,于是任命他为河间王的太傅。吴楚七国__的时候,皇上任命卫绾为将军,率领河间的军队去讨伐叛军,他颇有功劳。被任命为中尉。过了三年,卫绾又因军功,在孝景前六年中,被封为建陵侯。

次年,即孝景前七年,皇上废太子荣为临江王,诛杀太子之舅栗卿等外家亲属。皇上因为卫绾是位年高有德的长者,不忍命他按治这桩大狱,于是赐他告假返乡,而命郅都搜捕治理栗氏之狱。后来,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回卫绾,任命他为太子太傅。过了许久,升任他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为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之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但是自从他开始做官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天子认为他敦厚老成,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和宠信,赏赐甚多。

他做了三年的丞相,景帝逝世,武帝即位。却因在景帝卧病时,官府中的囚犯大多是无罪受冤屈的,而他官居丞相未能负起责任,所以免去他的官职。后来卫绾去世,他的儿子卫信继承侯爵,因犯酬金(不足)的罪失去侯位。

太史公说: “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要在言语上迟钝一些,而在行动上要敏捷’,这大概是在说建陵侯这样的人吧?因此,他们的教化不用整肃就能成功,不用苛严就能安定。他们可以说是品行敦厚的君子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