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 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战国策·秦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非恒士也。 恒,一般,普通。
B.彼若以齐约韩、魏。 约,约束,节制。
C.苏代伪谓齐王曰 伪,假,不真实。
D.茂德王之赐 德,感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甘茂亡秦且之齐。 吾今且报府。
C.弃逐于秦而出关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彼来则置之槐谷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句子成分省略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C.(吾)请重公于齐。D.(秦王)以相迎之齐。
4.下列是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①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
②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A.①你们何必珍爱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幸而你们将那一点余光赐给了我。
②我自认为我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B.①你们为何心痛那一点余光照在四壁上呢?希望把那一点余光赐给我吧。
②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给你们很多好处,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呢?
C.①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希望将那一点余光赐给我。
②我自认为我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D.①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希望将那一点余光赐给我。
②自以前到如今,我一直对你们有好处,何必要离开我呢?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代名将甘茂在准备逃亡齐国的路上,恰好遇到了苏代,他抓住机会,通过一个故向苏代表达了自己愿意依附的愿望,由此,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B.苏代答应帮助落魄的甘茂后,奔走于秦国与齐国之间,先后游说了秦王和齐王,巧利用各种利害关系,使两个国家都重视甘茂,终使甘茂重新获得了官位。
C.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基本上用了相同的策略:一是直言甘茂贤能,极力推荐;二施以心理恐吓,极力威胁。苏代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两位国王。
D.尽管秦王悬以重礼厚禄和上卿的高位,并派苏代以宰相的身份前往齐国迎聘甘茂秦,但甘茂为了感激齐王的赏赐之恩,拒绝回秦,最终留在齐国任上卿。
1.B(“约”应为结盟,联合之意)。
2.A(二者都是副词,何必之意)。
3.D(应为“苏代”)。
4.C
5.D(错误有两处,①“苏代以宰相的身份”应为“苏代拿着相印”;②“感激齐王的赏赐之恩”这是苏代的话,不是甘茂拒不回秦的理由)
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孽 摇 之 虚 有 鸟 焉 一 身 而 九 头 得 食 则 八 头 皆 争呀 然 而 相 衔 洒 血 飞 毛 食 不 得 入 咽 而 九 头 皆 伤 海凫 观 而 笑 之 曰 而 胡 不 思 九 口 之 食 同 归 于 一 腹 平 而 奚 其 争 也? ——《郁离子·九头鸟》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 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郁离子·九头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黄甘陆吉传①
(宋)苏轼
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黄隐于泥山,陆隐于萧山。楚王闻其名,遣使召之。陆吉先至,赐爵左庶长,封洞庭君,尊宠在群臣右。久之,黄甘始来,拜温尹平阳侯,班视令尹。
|
太史公曰:田文论相吴起说,相如回车廉颇屈,侄欲弊衣尹姬悔。甘、吉亦然。传曰:“女无好丑,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此之谓也。虽美恶之相辽,嗜好之不齐,亦焉可胜道哉!
【注】①本篇系寓言。②咈(fú)然:不悦貌。“咈”通“怫”。③呿(qū):(口)张开。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旦甘位居上,吉心衔之 怀恨
B.身犯霜露,与枳棘最下者同甘苦 冒着
C.吾剥肤剖肝,怡颜下气 和颜悦色
D.命注记官陶弘景其方略 大概的形状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黄隐于泥山 不拘于时,学于余
B.吉起隐士,与甘齐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君何见之晚也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D.是二者皆出吾下,而位吾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封洞庭君,尊宠在君臣右。
理解:封为洞庭君,尊敬、宠爱他的程度在群臣之上。
B.下邳以美汤药,官至陈州治中。
理解:下邳侯凭借汤药制得好,官位升至陈州治中。
C.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
理解:士人无论有才没才,一旦入了朝廷,就会看到嫉妒的场面。
D.虽美恶之相辽,嗜好之不齐,亦焉可胜道哉!
理解:虽然美和恶相差很远,嗜好有所不同,又怎么可以说尽呢!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陆吉嫉妒心理的一组是 ( )
①入朝久,尊贵用事。 ②一旦甘位居上,吉心衔之。
③君臣皆与甘坐上坐。 ④吉咈然谓之曰:“请与子论事”。
⑤是二者皆出吾下,而位吾上,何也? ⑥此吾之所以居了之上也。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⑤⑥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陆吉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所以地位也理应高于黄甘,但听过黄甘的解释后,承认了他的功劳。
B.黄某作为“侍卫之臣”,服侍宫内,让君王勤政,阻止小人得势,默默奉献,可谓“不懈于内”。
C.文章引用太史公的话,把田文、蔺相如、陆吉的做法和吴起、廉颇、黄某的做法对比来写,进一步引起人们对为官之道的思考。
D.本文以寓言的手法,通过黄某和陆吉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人际交往的现状,阐明了人不要争功邀宠,不要枉生嫉妒的道理。
1.D 2.D 3.C 4.B 5.C
附:文言文翻译
黄甘、陆吉是楚国两位贤士,黄甘隐居在泥山,陆吉隐居在萧山。楚王听说了他们的名声,派遣使者召请他们。陆吉先到,楚王赐爵左庶长,并封为洞庭君,尊敬、宠爱他的程度在群臣之上。过了很久,黄甘才来,楚王就任命他为温尹平阳侯,颁布命令任命他做了令尹。
陆吉的出身为隐士,与黄甘齐名,进入朝廷做官已经很久,并且得到重视及任用。有一天,黄甘的官职位居陆吉之上,陆吉心有不平,而群臣都对此感到疑惑。恰逢秦国派苏轸、钟离意出使楚国,楚国在章华台设宴。群臣和黄甘皆坐上位。陆吉生气地对他说:“请允许我和你谈谈这件事。”黄甘说:“可以。”陆吉说:“齐国和楚国相约西击秦国,我率领士兵闯关隘,冒霜露,与他们同甘共苦,率领家奴千人战于季洲。开拓疆土,到汉南才回来。你的功劳与我相比怎么样?”黄甘说:“我不如你。”陆吉又说:“神农氏拥有天下,我剥肤剖肝,和颜悦色,把固蒂之术献给君王,君王十分开心,命令注记官陶弘景描述固蒂的方法,把它放入国史,并派我出任九江太守,宣布君王的德政恩泽,让儿童也感怀在心。你的才能和我相比怎么样呢?”黄甘说:“我不如你。”陆吉问:“既然你这两样都比不上我,但你的职位比我还高,为什么?”黄甘慢慢地回答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明白?每年劝君王乘车马,入金门,上玉堂,与虞荔、申相、梅福、枣嵩等人分列侍奉在君王面前,使许多人张口缩舌,无话可说。在此时,功劳是属于你还是属于我呢?”陆吉沉默许久,说:“属于你啊。”黄甘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位居你之上的原因。”于是众臣都服了他。年尾,陆吉因为生病而被免官,改封黄甘的儿子为穰侯,陆吉的儿子为下邳侯。穰侯不久就被废了,而下邳侯凭借汤药制得好,官位升至陈州治中。
太史公说:田文论相,使吴起心悦诚服;蔺相如引车避匿,使廉颇感服;尹姬悔恨自己对待侄儿的方法。而今黄甘与陆吉也是类似的状况。传日:“女人本来看不出她们的善恶,可是一旦进了宫,就会因为争宠而引起嫉妒心。士人本来没有贤与不贤的差别,可是一旦入了朝廷,就会因比较而产生嫉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虽然美和恶相差很远,嗜好有所不同,又怎么可以说尽呢!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
忠臣之事君也莫过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忠臣之事君也/莫过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先是落车①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土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干②适至,超(即班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超既破番辰,欲进攻龟兹,以乌孙兵强,宜因其力,乃上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帝纳之。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
李邑始到于阗,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③,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令邑诣超受节度。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他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超因发疏勒、于阐兵击落车。落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金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后三年,忠说康居王借兵,密与龟兹谋,遣使诈降于超,超内知其奸,而外伪许之。忠大喜,即从轻骑诣超。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投乐。酒行,乃叱吏缚忠斩之。
明年,超发于阗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沙车,而龟兹王遣左将军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阗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阗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落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取材于《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莎车:与下文的“龟兹”“疏勒”“乌孙”“”“于阗”“月氏”“康居”等都是国名。②徐干:与下文的班超、李邑等都是汉朝将领。③曾参:孔子弟子,曾被诬杀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恤:体恤,同情
B.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 啖:利诱,__
C.超乃使使多赍金帛遗月氏王 赍:携带
D.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阗 徼:拦截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乌孙兵强,宜因其力
超因发疏勒、于阗兵击莎车
B.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也
C.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
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
D.忠大喜,即从轻骑诣超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故武帝妻以公主,卒得其用
理解:先前武帝时将公主远嫁和亲,最终得到乌孙的援助
B.帝知超忠,令邑诣超受节度
理解:皇帝知道班超忠诚,命令李邑到班超下属听从指挥调遣
C.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
理解:这时候月氏王与康居刚结婚不久,相互之间很亲密
D.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
理解:班超暗中埋伏军队等候叛王忠,设下营帐,奏乐接待
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班超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
①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
②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
③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
④超乃使使多赍金帛遗月氏王
⑤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
⑥密召诸勒兵,驰赴莎车营
A.①③⑥B.②③⑤
C.②④⑤D.①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邑诽谤班超在西域享乐,无意为国效忠,班超便迫使李邑的妻子离去。
B.叛王忠秘密勾结龟兹,派人向班超诈降,班超识破阴谋,设计将其斩首。
C.大敌当前,班超明里分头撤兵,暗中调集兵力,一举打败莎车吓退龟兹。
D.面对匈奴势力,班超或争取、或分化、或瓦解、或驱逐,威名震撼西域。
1.A(恤:顾虑、忧虑)
2.B(A凭借、借助;表承接,于是、就。B被。C表目的,用来;率领。D立即;表示让步,即使)
3.C(这时,月氏与康居两国刚缔结婚姻关系不久,两国之间很亲密)
4.D(①体现班超的政治远见;②是汉章帝的行为;③是李邑的行为;④体现班超的政治才能;⑤⑥体现班超的军事谋略)
5.A(“班超便迫使李邑的妻子离去”理解有误,“遂去其妻”应是班超舍弃了自己的妻子)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缮/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4],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7],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事无不举矣
B.祖讳笱,考讳滨 其考自远来县治
C.甫及陕,遭父丧归 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
D.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 必造随园投诗文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贫游幕四方 试以铜鼓赋
B.考乃喜,人官舍 乃大好官也
C.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
D.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 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巡抚金公敛一见异之B.以自喜其意
C.皆知贵重之D.试匿名访诸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记述清朝文学家袁枚的才学、品德及政绩。行文中虽有作者对墓主敬仰之情的流露,但全文基本上保持着史传文字的客观冷静风格。
B.袁枚虽然仕宦不显,但政绩不俗。作者对其政绩的记述既有简笔点染,也有工笔细描,是全文写作的着力之处。
C.文章首段不避繁琐,列述袁枚被举应博学鸿词科试、中顺天乡试、成进士,主要用意 在于借其科举表现侧面衬托袁枚的才具不凡。
D.受传统科举仕宦思想影响,作者和当时的人都为袁枚身兼德才而仕途不进这一事实表示遗憾,甚至为袁枚抱屈。但从今天看来,这未始不是成就袁枚文学地位的幸事。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2)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1.A(举荐/兴办,B父亲,C刚,D到)
2.C(连词,表转折,但;A因为/用、把、拿;B才/是;D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他)
3.D(A异,意动用法;B喜,使动用法;C贵重,意动用法)
4.D(错解“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山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句
5.(1)袁枚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
(2)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功力(更能表现出他才气功力所达剜的境界)。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述清楚。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点出观点]不相同。[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
[辨析差异] 宋代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人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分)(考生如答两者思想相同或相近,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对“人欲”和“天理”的重新界定上——有人以为“天理”及社会规范“人欲”即违背道德规范的贪欲,亦可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曰:“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帝尝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曰:“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六年,拜御史中丞。 拜:拜见
B.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识:作标记
C.雄飞乃先自降一阶 乃:于是,就
D.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以:因为
2.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① 搜挟蠹弊,悉除之 ② 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 惟公独否 ④ 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⑤ 决壅滞,黜奸贪 ⑥ 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有误,命令温
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为自己辩白。
4.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译文:
② 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译文:
1.A(A项“拜”,担任,因为后面是官职“御史中丞”。B项为作标记 C项为副词,前者“就””。 D项为介词“因为”。)
2.C (①直接表现其才能;②为罗英的话,为间接说明其才能;③为忽辛的话,为间接表现其清廉;④直接表现其清廉;⑤直接表现其才能;⑥间接表现其才能。)
3.D复查的人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4.①因此赦免,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几次赦免犯人!
②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
(“所以”、“旌”、“为……所”表被动)
附文言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世祖曾经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在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钱二千五百贯。”张雄飞拜谢,即将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又何必自己去说呢?”
二十三年,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疑案,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零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墨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来始不厉,特不自知耳。嗜记咸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曰:“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沉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帝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 “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 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释】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 /拔剑撞而破之
B.不待天之来概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余以名位太隆 /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各组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③吾家亦盈时矣。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1.D(惕:警惕,谨慎小心)
2.A(A连词,均表承接。B均为助词,取独/的。C均为连词,那么/转折。D均为连词,因为/来)
3.C(①说明自知之难的现象。②是作者举他人不自知的例子。⑤是教导他弟弟的话)
4.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5.(1)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之远,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
(2)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晕像犁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吗?
(3)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__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弟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咸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悔之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发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讽刺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 以后宜在这西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乏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去做,这是劳字的功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