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①群毕至,少长咸集。 ②尘泥渗漉,雨泽注。 ③然皆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博闻强识,于治乱 ⑤一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古人云:“死生亦矣。”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 无期功强近之亲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A:①④⑥/②⑧/③⑤/⑦⑨ B:①⑨/②⑧/④⑥⑦/③⑤ C:①⑥/②⑧/③④⑤/⑦⑨ D:①⑥⑨/②⑧/④⑦/③⑤

下列各项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⑤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⑦亡走赵,赵不内 ⑧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⑩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②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⑦⑨⑧⑩ D:②③⑤⑥⑦⑧⑨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文约,其辞,其志洁,其行廉 ②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每一令出,平其功 ②屈平既绌,其后秦欲 C:①信而疑,忠而被谤 ②治乱之条贯,靡不毕 D:①凡在故老,犹蒙育 ②愿陛下悯愚诚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秦割汉中地与楚和 ②中述汤,武,刺世事 B:①竟秦所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 C:①轩四遭火 ②在故老,犹蒙矜育 D:①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②儿之成,可待乎

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虽放流,眷顾楚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090425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方的军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有夫妇其子不孝者。 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至富贵。 暴:突然

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 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 诘:追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 )

A.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C.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D.重荣怒,执拽剌/ 此晋万世耻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__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__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解析][谨:恭敬。]

2.B [解析][A项,第二句“重荣箕踞慢骂”的是“契丹使者”,C第一句“诱之”的对象是“吐浑白氏役”,D项“拽剌”是“契丹使者”。]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3.B [解析][B项错在“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重荣诱吐浑白氏入塞,契丹责问高祖时,高祖“姑息重荣不能诘”。]

4.(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应注意“遗”,送给;“四方藩镇”,四方藩镇长官;“以……为言”,说)

(2)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就是不识人的祸害了。(注意被动句式和判断句的翻译,“亡”“客”)

(3) 做君王的无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才的,没有不想得到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但是__破家的事一件接着一件,而圣明的君主,治理好的国家好几代都没见到过,正是他们所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所认为的贤良的人并不贤良。

(注意“无”“不肖”“举”“相随属”“治国”)

[参考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是朔州人。安重荣孔武有力,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然为一介武夫,但也通晓文吏事务,他的属下也不能欺骗过他。有一对诉讼自己的儿子不孝顺的夫妇,安重荣拔出佩剑,递给这个孩子的父亲,让他亲自杀掉不孝顺的儿子,这个孩子的父亲哭着说:“我不忍心啊!”这个孩子的母亲在旁边诟骂他,然后夺过那佩剑追逐她儿子。安重荣问明情况,她竟然是继母。安重荣叱骂那孩子的继母,并逐出衙门。安重荣从军卒开始发迹,突然达到富贵,可看到晋高祖从藩属诸侯成为国君,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吗?兵强马壮的人担任罢了。”安重荣虽然怀有篡异之志,但始终没有发作。当时,晋高祖和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契丹非常傲慢骄矜,晋高祖更加恭敬地尊奉他,安重荣愤怒地说道,“让偌大的中原大国屈服来尊重蛮夷之邦,困厄凋敝的人,满足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子孙万代的耻辱啊!”于是,安重荣多次凭这件事非难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来往过镇州的时候,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应有的礼节,有时甚至抓住杀掉他们。当时,吐浑白氏从属于契丹,他们深以契丹的暴虐为苦,安重荣便引诱他进入中原。契丹多次派遣使者责问晋高祖,并要求派使者回复。晋高祖对契丹使者点头哈腰,受到责问后更加恭敬,多用花言巧语来自我解脱,而对安重荣无原则地宽容,不追问土浑事。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者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侵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拘捕了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以之为患,因为这件事幸临邺地,告知安重荣:“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我用天下来臣服契丹,你凭一个镇州来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安重荣认为晋国不能如愿,反叛的意愿便决定了。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契丹想趁机窥伺中原,所以不再加怒于安重荣。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谋反,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谋反。这年,镇州大旱,又逢蝗灾,安重荣聚集几万饥民,驱赶着奔向邺地,声言攻入朝廷。晋高祖派杜重威迎击他,战斗已经开始了,安重荣的部将赵彦之与他有嫌怨,临阵脱逃,卷着旗子而奔向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投降晋国,非常害怕,只有凭吐浑几百骑兵防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擒拿他,斩其头颅来进献高祖,晋高祖在御楼接受安重荣的左耳,命令给他的头颅涂上漆(良策注:涂漆是侮辱死者,但更主要的目的是防腐),并送到契丹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①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②,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③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日:“大④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中书)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竟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何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

(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注释:①蠹:蛀虫。 ②卖官鬻狱:收受贿赂,出卖官爵,枉法断案。

③侥幸超躐者:不按规定被提拔起来的官员。④大: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之 然:认为……是对的

B.朝臣皆罪去 以:因为

C.忽辛遂伏 辜:罪

D.诏召之 趣:高兴地

2.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 )

①搜挟蠹敝,悉除之 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③阿合马……恐不为所容 ④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⑤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⑥决壅滞,默奸贪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并任用了他,他任职期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后又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B.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C.忽辛犯罪,皇帝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自家的钱物,没有资格审问自己,而唯独张雄飞没有接受过拉拢。

D.塔即古阿散等人因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安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辩白。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译文:

(2)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

译文:

1.D(趣,急速,急促)

2.A(②为罗英的话,间接说明其才能;③从阿合马的角度间接表现其清廉;④表现的是敢于发表对朝政的见解,对皇帝的谏言)

3.D(复查的人是伯颜,不是温迪罕和丞相安童。)

4.(1)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

 (2)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此事。

参考译文: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向世祖推荐他,世祖召见他,他陈述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他调查揭发各种弊端,全部清除它们。帝问处士罗英,谁是可重用的人,罗英回答说:“张雄飞真正才是能辅助您的人才。”帝认为罗英的话是对的,令驿吏接雄飞来。

    十六年,任命张雄飞为御史中丞,管理御史台的事务。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检查江淮一带的事务,担心不被张雄飞所容纳,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忽辛)还没去,阿合马死了,朝中大臣都因犯罪离职。世祖任命张雄飞担任参知政事,阿合马专权的时间很久,他卖官枉法,朝中秩序很乱,张雄飞就首先自降官阶一级,于是那些侥幸不按规定提拔的人都降级。忽辛犯罪,世祖下令中贵人和中书省一起审问,忽辛一个个地指着审问的官员说:“你曾经收受了我家的钱物,怎么能审问我!”张雄飞说:“我曾接受过你家的钱物没有?”忽辛说:“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张雄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可以审问你了。”忽辛于是认罪。二十一年春,世祖和大臣们讨论要大赦天下,张雄飞规劝说:“古人说:没有赦免罪犯的国家,它的刑法一定是公平的。所以赦免的行为,是不公平的政策啊。圣明的君主执政,怎么能多次赦免犯人!”世祖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告诉雄飞说:“多次打猎之后才能发现善于射箭的人,集中各种想法(意见)之后才能听到好的意见,你的话是正确的。我现在听从你的建议。”于是下发只给犯罪的人减轻刑法的诏书。

张雄飞为官刚直廉洁谨慎,始终不改他的节操。曾经在中书省办理公务时,世祖派使者急速叫他,在便殿见他,对张雄飞说:“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可以说是真正廉洁的人了。听说你非常贫困,现在我特意赏你白银二千五百两、钞两千五百贯。”张雄飞跪拜谢恩,将要出去时,世祖又下令再赏赐黄金五十两和金制酒器。张雄飞接受了世祖的赏赐,封存做上记号,收藏在家中。后来,阿合马的同党因张雄飞被停职,到中书省请求追回世祖赏赐给他的财物,裕宗在东宫听说这件事,命令参政温迪罕告诉丞相安童说:“皇帝赏赐张雄飞的原因,是要表彰他的廉洁,不要受小人欺骗。”塔即古阿散请求检查核实张雄飞过去在中书省任上的财务,重新起用阿合马的余党,最终假借皇帝的命令追查并没收皇帝赏赐给他的财物。塔即古阿散等人不久因犯罪被杀,世祖考虑到阿合马的余党检查核实可能有误,命令亲近的大臣伯颜复查。中书省左丞耶律老哥劝张雄飞到伯颜那里为自己讲明情况,张雄飞说:“皇帝因为我廉洁,所以才赏赐我,但是,我没敢随便(轻易)使用这些东西,并封存做好标记来等待的原因,正是料到有今天(这等事情),又何必自己去辩解(说)呢?”

二十一年,卢世荣因善于阿谀被重用,张雄飞和许多官员同时被罢免。二十三年,被起用担任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判决被积压的案件,清除奸恶贪婪之人,清廉的风俗盛行。死在官任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①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②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阁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③,与中国侔④。

(《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假:代理。②剖符:皇帝分封诸侯用的符信。③称制:自称皇帝。④侔:相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郡中长吏无与言者 足:值得

B.秦为无道,天下之 苦:痛苦

C.因以法诛秦所置长吏 稍:逐渐,渐渐

D.败数县而焉 去:离开,离去

2.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秦为无道,天下苦之 ②中国扰乱,未知所安

③恐盗兵侵地至此 ④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⑤颇有中国人相辅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译文:

1.B.(苦:怨恨)

2.C(③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割据自立后的事.且指高后·而非赵佗。)

3.B(是赵佗攻占了氏沙边邑数县。)

4.(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参考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些地方,同越人杂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时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并对他说:‘听说陈胜等发动了叛乱,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项羽和刘邦陈胜,吴广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聚集民众,想建军队。象猛虎般地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方得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南海郡偏僻遥远-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士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大路,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怡巧我的病重了。再说番禺这个地方,背后有险要的山势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东西几千里,有些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王,可以建立国家。南海郡的长官中没有谁值得我同他研究这些事,所以把你召来告诉你这些事。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豁关一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赵佗特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宫。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夸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同他剖符定约,互通使者,让他协调百越,使其和睦相处。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南越边界与北方的长沙接壤。

    高后时代,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赵佗说:“高帝立我为南越王,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高后听信馋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我们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称南越皇帝,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正遇上暑潮湿的气候,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又过了一年多,高后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刘西长达一万余里。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甘茂亡秦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 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纑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谓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战国策·秦策》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非士也。 恒,一般,普通。

B.彼若以齐韩、魏。 约,约束,节制。

C.苏代谓齐王曰 伪,假,不真实。

D.茂王之赐 德,感激。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吾又怨乎今之人?

B.甘茂亡秦之齐。 吾今报府。

C.弃逐秦而出关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D.彼来置之槐谷 于其身也,耻师焉。

3.下列对句子成分省略的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0090408

A.幸以(余光)赐妾。B.(此)何妨于处女?

C.(吾)请重公于齐。D.(秦王)以相迎之齐。

4.下列是对文中句子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①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

②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

A.①你们何必珍爱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幸而你们将那一点余光赐给了我。

②我自认为我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B.①你们为何心痛那一点余光照在四壁上呢?希望把那一点余光赐给我吧。

②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给你们很多好处,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呢?

C.①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希望将那一点余光赐给我。

②我自认为我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

D.①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希望将那一点余光赐给我。

②自以前到如今,我一直对你们有好处,何必要离开我呢?

5.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一代名将甘茂在准备逃亡齐国的路上,恰好遇到了苏代,他抓住机会,通过一个故向苏代表达了自己愿意依附的愿望,由此,从人生的低谷中走了出来。

B.苏代答应帮助落魄的甘茂后,奔走于秦国与齐国之间,先后游说了秦王和齐王,巧利用各种利害关系,使两个国家都重视甘茂,终使甘茂重新获得了官位。

C.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基本上用了相同的策略:一是直言甘茂贤能,极力推荐;二施以心理恐吓,极力威胁。苏代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了两位国王。

D.尽管秦王悬以重礼厚禄和上卿的高位,并派苏代以宰相的身份前往齐国迎聘甘茂秦,但甘茂为了感激齐王的赏赐之恩,拒绝回秦,最终留在齐国任上卿。

1.B(“约”应为结盟,联合之意)。

2.A(二者都是副词,何必之意)。

3.D(应为“苏代”)。

4.C

5.D(错误有两处,①“苏代以宰相的身份”应为“苏代拿着相印”;②“感激齐王的赏赐之恩”这是苏代的话,不是甘茂拒不回秦的理由)

参考译文:

甘茂自秦国逃出后,准备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苏秦之兄),说:“您听说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一到便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爱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的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走,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

于是,苏代先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在秦国受到惠王、武王、昭王等几朝重用。由崤山、函谷关直至溪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无不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老死在那里,诸侯又凭什么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秦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

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其实他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如果不加以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孽 摇 之 虚 有 鸟 焉 一 身 而 九 头 得 食 则 八 头 皆 争呀 然 而 相 衔 洒 血 飞 毛 食 不 得 入 咽 而 九 头 皆 伤 海凫 观 而 笑 之 曰 而 胡 不 思 九 口 之 食 同 归 于 一 腹 平 而 奚 其 争 也? ——《郁离子·九头鸟》

孽摇之虚//有鸟焉/一身而九头/得食则八头皆争/呀然而相衔/洒血飞毛/食不得入咽/而九头皆伤/海凫观而笑之//曰/而胡不思/ 九口之食//同归于一腹乎/而奚其争也?

                                                          ——《郁离子·九头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