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⑴项王军壁垓下 ⑵族秦者秦也 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⑸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⑹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⑺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⑻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⑼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⑽函梁君臣之首 ⑾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⑿长吾女与汝女
A:⑴⑶⑹⑽ /⑵⑻⑾⑿ /⑷⑼ /⑸⑺ B:⑴⑶⑹⑺ /⑵⑻⑾⑿ /⑷⑼ /⑸⑽ C:⑴⑶⑹⑺⑽ /⑵⑻⑾⑿ /⑷⑼ /⑸ D:⑴⑵⑶ /⑷⑸⑺⑼ /⑹⑻⑽ /⑾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__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__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__、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答: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答:
③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
1.C 2.C
3.A 4.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③贤能的人知道他(中行氏)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中行氏),不贤之人知道他(中行氏)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中行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3题。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 ④若非吾故人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细致刻画了一个骁勇善战、知耻重义,而又自负却不心服的悲剧英雄形象。
B.《垓下歌》是项羽面对着女人和宝马唱出的悲歌,表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命运控制下不能自主、命运无常的悲剧意识。
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畏惧,突显了项羽的声威和气势。其中“莫”是“没有人”的意思。
D.文言文中,常见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东”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的“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翻译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C (①难道 ②只,仅 ③与④相同,你)
2.C(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不忍心)
3.(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上天要使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乌江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句中加点字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 ( )
A.泣下沾襟 B.函梁君臣之首
C.仓皇东出 D.忧劳可以兴国
2.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莫能与之争
3.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庄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极盛,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极衰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句式对称,词语简练,意义深刻。既是格言式的警句,又是全文的归结,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说明庄宗溺于伶人,因而“身死国灭”的教训具有普遍意义。警告北宋统治者如果一如既往地沉溺于声色犬马,也会重蹈后唐灭亡的覆辙,为天下所笑。
4.翻译:
①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A(B、函,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木匣子装 C、东,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东 D、兴,使动用法,使……兴盛)
2.C.(被动句)
3.B.(没有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4.(1)一个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就四方响应。(2)人生的祸患常常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宠爱)伶人才这样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钟繇字元常,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__,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祀,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备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仇?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易:轻视
B.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 单:通“殚”,竭尽
C.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 辟:划分
D.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__ 矫:假造,伪造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钟繇处事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②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
③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 ④纵吾欲归,其得至乎?
⑤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⑥乃一代之伟人,后世殆难继矣!
A.②③⑥B.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傕、郭汜等人作乱,钟繇和尚书郎韩斌共同商量谋划,使得被挟持的汉献帝得以逃出长安,这是钟繇尽心尽力的结果。
B.钟繇未归附曹操前,就暗中与曹操有交情,劝李傕、郭汜等人为曹操的使者放行,不要拒绝曹操的诚意。
C.钟繇围攻匈奴单于,受到增援的郭援的军队的威胁。诸将劝其退兵,但他力排众议,巧妙安排,终于大败敌军。
D.曹氏父子对钟繇的政治、军事才能很赏识,魏文帝称他为“一代伟人”,虽不免过誉,而在曹魏时期颇受尊重是不争的事实。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
(2)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
1.C(辟:征召)
2.C
3.B(不是暗中与曹操有交情,是钟繇政治才能的体现。)
4.翻译
(1)只有曹兖州是心里想着王室,如果拒绝他的忠诚,这不是符合将来愿望的办法。
(2)假若他要渡过汾水安营扎寨,在他们还没有渡过汾水时攻击他们,可以彻底战胜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迟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旣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硃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効。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值周、齐战于芒山 值:恰逢
B.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 次:驻扎
C.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 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诣辕门请自效 诣:拜见
|
A.①尉迟迥之乱也 ②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
B.①万岁以水陆阻绝 ②尔硃绩以谋反伏诛
C.①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 ②汲者得之,以言于素
D.①其戍主甚骁武 ②素大悦,上其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史万岁骁勇的一组是 ( )
①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 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 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 ⑥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A.②⑤⑥B.①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万岁十五岁时,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以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D.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听说对方隋朝将领是原来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害怕而领兵退去。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2)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
(3)士卒何罪过,令杀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
1.D(“诣”在这里是“到……去”的意思)
2.B(B中两个“以”都是表示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A前一个“之”是语气助词.不翻译。后一个“之”是代词“他”。C第一个“于”相当于介词“在”,第二个“于”相当于介词“向、对”。D中的两个“其”分别是“那里的”和“这”的意思。)
3.A(①说的是他有预见性,③④说的是敦煌戍主)
4.C(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后并没有就开始对他友善,而是等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人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后,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
5.(1)不久,周军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惊异。(重点词语:俄而、由是、奇)
(2)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重点词语:每、辄、克)
(3)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只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重点词语:何、但、遣、耳)
参考译文: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父亲史静,力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少英武,善于骑射,骁勇敏捷如飞:好读兵书,并且精于占卜。十五岁时,正赶上北局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芒山。史万岁当时随父从军,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命令左右迅速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他的父亲因此对他感到很谅异。
尉迟迥作乱的对候,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军队驻扎在冯翊,看见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让我射杀雁行中第三只”。发弓射去后,雁应弦而落。三军,无不心悦诚服:等到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必身先士卒。邺城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万岁对左右的人说。情势危急.我去破敌”于是飞马奋勇敢击杀,连杀几十人。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官军士气复振,。平定尉迟迥后,史万岁因功被授予为上将军。
大将军尔朱绩谋反被杀而受牵连,万岁深受牵连,犯罪除名,发配敦煌为戍卒。敦煌戌主很勇武,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夺取羊马,总能大有收获。突厥人无论多少都不敢敢抵挡。这个人非常自负,多次辱骂史万岁。史万岁非常忧虑.于是说自己也精于骑射。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果有功底,笑着说:“小人也一定能这样”。史万岁请要弓马,又单骑驰马入突厥境内,夺取六畜而归。戍主这才开始对史万岁友善.常与他同行,总是深入突厥境内数百里,名振北夷。窦荣定攻打突厥的时候,吏万岁到辕门请求效命。荣定多次听说他的名声,见后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对突厥曰:“士卒有什么罪过,让他们互相攻杀,应当各派一名壮士一决胜负罢了。”突厥许诺,于是派一骑兵挑战。荣定派万岁出来应战,万岁纵马斩那人的头颅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再战.于是引军而去。因此被授予上仪同,兼任车骑将军。平陈的战役,又因功加封上开府。
等到高智慧等作乱江南时,以行军总管身份跟随杨素征讨他们。万岁率众二千,从东阳别的道路进军,翻山越海,攻陷的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多次战斗战,转战一千多里,中间没有音信十旬,远近的人都人人为万岁全军覆没。万岁因为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于是放置书信在竹筒中,让它在水上漂浮。打水的人得到了.告诉了杨素。杨素很高兴,上奏他的事。高祖赞叹,赐给他家钱十万,回朝后拜为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年,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皇上让晋三广及杨素从灵武出师,汉王谅和史万岁从马邑出师。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太将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到大斤山,与突厥相遇。达头派使者问:“隋将是谁?”侯骑报称:“史万岁也。”突厥又问曰:“莫非是那个敦煌戍卒吗?”候骑曰:“是。”达头听了,害怕而领兵退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於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於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驩。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於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於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辟日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 税:关,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 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 狱:案子,案件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余船以次俱进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 ②公为我献之
D.①用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组是 ( )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敢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B.①②③C.②④⑤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
D.朱建的母亲对儿子管教甚严,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
译文:
(2)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译文:
1.C 害:痛恨。
2.C均为介词,替。A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按照。B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D①连词,才;②副词,竟然。
3.B“刻廉刚直”是“廉洁无私,刚正不阿”的意思。④是说平原君意欲曲线救辟阳侯。⑤是说平原君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宁愿身死。⑥说的不是平原君。
4.C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
5.(1)平原君家境贫寒,没有用来给母亲出殡送葬的钱,正要借钱置办殡丧用品,陆生让平原君只管发丧
(2 )计划之所以能够实现,都是因为陆生和平原君的力量。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②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④博闻强识,明于治乱 ⑤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⑥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外无期功强近之亲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A:①④⑥/②⑧/③⑤/⑦⑨ B:①⑨/②⑧/④⑥⑦/③⑤ C:①⑥/②⑧/③④⑤/⑦⑨ D:①⑥⑨/②⑧/④⑦/③⑤
下列各项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③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⑤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⑦亡走赵,赵不内 ⑧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⑨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⑩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A:①②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⑦⑨⑧⑩ D:②③⑤⑥⑦⑧⑨
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②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C: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D:①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