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情表》一文,回答1—5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 。
3.根据文章的思路,简析李密行文中 “陈情”与“明理”的关系。
4.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李密请求 ,其理由是“ ”。
5.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1.B(A项中“蓐”通“褥”,C项中“有”通“又”,D项中“闵”通“悯”。
2.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辞却晋武帝太子洗马之征(或者:请求晋武帝允许自己先在家中尽孝祖母,暂不做官)。
3.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俩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接着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4.先尽孝后尽忠。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5.提示:举例正确,分析表达情感的作用,语言组织。
例:“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__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合:汇合
B.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C.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舍:房舍,房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披:敞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
D.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4.翻译本文中及学过课文中的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C 舍,三十里
2.D 在;A 相互/你 B 代“胜景”/主谓间,取独;C 表原因/用来
3.A 第一段没有议论。
4.翻译:(1)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
(2)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3)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
[参考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大。在南面汇合了沅水与湘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越益盛大。江水流到赤壁之下,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__无极。清河张梦得君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着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为亭子起名为“快哉亭”。
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江面波涛起伏,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的观赏。如今却可以在亭中凭几而坐,尽情赏玩,一抬眼便可看个够了。向西遥望武昌一带的群山,山陵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当雾霭消散,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缘故吧。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时城郭的废墟,曹操、孙权曾经窥视谋夺,周瑜、陆逊曾经率兵驰骋。缅怀轰轰烈烈的往事,远眺宛然在目的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同游兰台宫,有一阵清风飒飒吹来。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道:“痛快啊,这阵风!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谏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的区别,而人却有遇时、不遇时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本身处境的不同,与风有什么关系呢?
世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么到哪里不都会感到痛苦和不满吗?假如他达观坦荡,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性情,那么到哪里不会感到快乐呢?如今,张梦得君不把贬官当作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令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如果不是这样,峰峦连绵,沟壑幽绝,森林成片,古木参天,清风回旋其间,明月当空朗照,这些都是使失意的人们悲伤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令人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不知东方之既白 (3)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4)耳得之而成色,目遇之而成色 (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6)不能喻之于怀
A:(1)(2)|(3)(4)(6)|(5) B:(1)(2)|(3)|(5)|(4)(6) C:(1)(2)(5)|(4)(3)(6) D:(1)(2)|(4)(3)|(5)(6)
下列各选项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死生亦大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客有吹洞箫者 C:又申之以揽茝 当其欣于所遇 D: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大王来何操
下列各组中不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芳菲菲其弥章 B:蒲苇纫如丝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世之内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D:旌旗蔽空,酾酒临江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对下列加点字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可烧而走之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侣鱼虾而友麋鹿
A:(1)(2)相同,(3)(4)不同 B:(1)(2)相同,(3)(4)相同 C:(1)(2)不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翻译下面句子
①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
②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 。
③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 ?
①恰逢事情被发觉,汉下诏书抓捕赵王及谋反的众臣。
②赵有敢追随赵王的人罪及三族。
③您凭什么说孟舒是忠厚的人呢?
下列加点词语活用分类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⑴项王军壁垓下 ⑵族秦者秦也 ⑶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⑷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⑸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⑹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⑺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⑻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⑼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⑽函梁君臣之首 ⑾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⑿长吾女与汝女
A:⑴⑶⑹⑽ /⑵⑻⑾⑿ /⑷⑼ /⑸⑺ B:⑴⑶⑹⑺ /⑵⑻⑾⑿ /⑷⑼ /⑸⑽ C:⑴⑶⑹⑺⑽ /⑵⑻⑾⑿ /⑷⑼ /⑸ D:⑴⑵⑶ /⑷⑸⑺⑼ /⑹⑻⑽ /⑾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__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 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其孰能讥之乎?
C.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D.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__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__、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答:
②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答:
③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答:
1.C 2.C
3.A 4.B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②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
③贤能的人知道他(中行氏)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中行氏),不贤之人知道他(中行氏)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中行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1-3题。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1.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 ④若非吾故人乎?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细致刻画了一个骁勇善战、知耻重义,而又自负却不心服的悲剧英雄形象。
B.《垓下歌》是项羽面对着女人和宝马唱出的悲歌,表现了个人在巨大的历史命运控制下不能自主、命运无常的悲剧意识。
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畏惧,突显了项羽的声威和气势。其中“莫”是“没有人”的意思。
D.文言文中,常见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在“项王乃欲东渡乌江”的“东”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的“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翻译
①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②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C (①难道 ②只,仅 ③与④相同,你)
2.C(C、“莫能仰视”,写出左右对项羽的不忍心)
3.(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方圆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2)上天要使我灭亡,我为什么还要渡乌江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