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子《老子·七十七章》)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高 者 抑 之/下 者 举 之/有 馀 者 损 之/不 足 者 补之/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人 之 道 则 不 然/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唯 有 道 者/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功 成 而 不 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1.D 2.A 3.C
4 .(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
1.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意气,辞句,学问。
3.刘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别弟文(清)施补华
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
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湫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以为资本,则左宜右有[1],所处之势异,所操之术殊也。此行归资之外,赢数百金,岂非贫人之雄乎?以此坐市上权量百货,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终岁之所获,足以赡妻子。营心与力,非所耻也,贤于为官者夺民以肥己。
吾忆道光二十又九年,吾父弃养,吾年十五岁,尔年九岁。家无一笥衣、一贯泉[2],租屋而居,月偿其值。岁又大凶,米价十倍。吾母晨起坐络丝,率至夜半,得泉一百,籴米作粥,杂以菜根豆屑,母子乃得半饱。一日不络丝,即忍饥清坐,人有问之,则曰:“已食毕矣。”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尔亦拾薪担水,任炊爨,暇坐母侧,亦学络丝。姻连族党,恐其开口假贷,不敢至吾门,母氏亦戒勿往来,虑为所厌。甚者议先大夫好施与,勿为子孙计,至有今日。尤笑吾读书,谓渠谋食不暇,尚想作秀才,取饿之道也。当是时,视邻里之有父而温饱者,如天上人,尔年虽小,不应忘之。
其后门户稍立,咸丰十年,寇乱又作。吾随赵忠节公守城,之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啖马肉,并煮牛羊之革左之。五月城破,吾负母而逃,圣野菜充饥,母子十月身亡寸棉。尔为贼掠几死,脱去至家,形色非人,疾病疮痏,相替而作。其饥寒视道光之末,而颇危忧困过之。管仲告齐桓公曰:“愿君勿忘在莒[3],臣亦念堂阜之囚[4]。”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老氏有言:“知足不辱。”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吾在军中,不无多费,然每对盛馔,念先人未及食也;每御华服,念先人未及衣也。甘在口,适在体,而痛在心。禄养既不逮,得立功名天壤间,使姓氏不朽,先人而有知,含笑地下矣。蹉跎中岁,此志不衰。至于富贵之乐,不能享,亦不忍享也。
(原文有删节)
注释:[1]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顺利,犹言“左右逢源”。 [2]泉:钱。 [3]莒(jǔ):西周时诸侯国之一,其地在今山东莒县。[4]堂阜:齐国地名,其地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赢数百金 赢:背着。
B.岁又大凶 凶:谷物不收,年成坏
C.禄养既不逮 逮:及
D.适在体 适:舒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母子乃得半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恐其开口假贷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以今日为过望则乐 慎勿为妇死
D.则左宜右有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主张弟弟“贱入贵出,逐什一之利”来养活自己和妻儿,觉得这样比做剥削百姓的官员要强。
B.作者认为自己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为他的先辈不为子孙考虑计划,他们“好施与,勿为子孙计”。
C.作者举管仲跟齐桓公说的话“愿君勿忘在莒,臣亦念堂阜之囚”是为了告诫弟弟:不要忘记过去的困苦生活,要知道满足。
D.文末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到父亲,想到父亲“未及食”、“未及衣”,没来得及孝顺父亲,便立志建立功名,光宗耀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痛母氏之勤,涕泣自奋,读书不熟,至啮其指,血斑斑洒书本。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而与他人校,则诚不足;以一身先后自校,尔亦苦尽之甘,否极之泰矣。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今日为过望则乐,犹有奢望,则辱在其后。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章中告劝弟弟要知足,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理由的?请分条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赢”意为“剩余”)
2.D(A才/却 B我们/他的 C视为/为了 D便,表假设)
3.B(B项是别人的议论闲话)
4.①我心疼母亲的勤苦,流泪督促自己发愤学习,读书不熟练(的话),甚至咬破手指,血迹斑斑洒在书本上。
②所以,你与别人比较,就真的不够富足;比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了。
③把今天的生活视为超过了期望,就会快快乐乐;如果还有过分的欲望,那么耻辱随后就要来了。
5.(1)今日已经拥有很多。(2)回忆过去的困苦生活。(3)应当靠自己发财致富,建功立业。
【《别弟文》参考译文】
光绪八年十月,我的弟弟从喀什噶尔回湖州,我招待他饮酒,告诉他说:
我们家原本寒微贫穷,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已经是特别好了。大富户中道衰落,还剩下千两银子的产业,便忧愁得不能活下去;穷人得到十两银子作为资本,便处处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生活环境有异、生活方式不同。你这次远行,除了回家的盘缠之外,还剩余几百两银子,难道不是穷人的雄厚资本吗?用这些钱在市场上经营各种货物,贱买贵卖,追求经商的利润,一年的收获,足够养育妻子儿女。凭借个人的心力发财致富,不是丢人的事,胜过当官的人盘剥百姓养肥自己。
我记得道光二十九年,咱父亲去世,我十五岁,你九岁。家中没有一箱衣、一贯钱,租赁房屋居住,按月交纳房租。那年又大闹粮荒,米价涨了十倍。咱母亲早晨起来就坐着缠丝,常常干到半夜,得到一百文钱,买米煮粥,掺些菜根、豆末子,母子才能吃个半饱。我心疼母亲的勤苦,流泪督促自己发愤学习,读书不熟练就责备自己,甚至咬破手指,血迹斑斑洒在书本上。你也拾柴挑水,烧火做饭,有空就坐在母亲身边,也学缠丝。亲戚宗族,害怕我们开口借钱,不敢来我们家,母亲也告诫我们不要与他们来往,担心惹他们讨厌。有的人甚至议论说我们的先辈好施舍财物,不为子孙考虑,以致有今天的穷困。他们特别嘲笑我读书,说我糊口谋粮都忙不过来,还想当秀才,真是自讨挨饿。
后来家境渐渐变好,可咸丰十年,贼寇又来作乱。我跟随赵忠节公守城,至同治元年,城中粮尽,全家人吃马肉,煮牛羊之皮充饥。五月,城被攻破,我背着母亲逃难,挖野菜充饥,母子二人到了十月身上仍没有一丝棉絮。你被贼寇抓去差点死了,脱逃回家,身体和脸色被折磨得没有人样。这时的饥寒交迫可比道光末年,但颠沛危险、忧伤困苦又超过了那个时候。从前管仲曾告诉齐桓公说:“希望您不要忘记在莒国的日子,我也想着在堂阜的囚徒生活。”所以,你与别人比较,当然是不够富足;比较自身的今昔生活,也算是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了。
老子说过:“知道满足就不会有耻辱。”把今天的生活视为超过了期望,就会快快乐乐;如果还有过分的欲望,那么耻辱随后就要来了。我在军队中,不是没有很多费用,但是每当面对丰盛的饭食,就想起先父未曾吃到;每当穿上华丽的衣服,就想到先父未曾穿过。美味甘甜在口中,衣服舒适在身上,却痛在心里。既然没来得及以俸禄来孝养父亲,若能在天地之间建立功名,使姓氏流传不朽,祖先有知,将会含笑九泉。我蹉跎岁月到了中年,但这种志向没有衰减。至于富贵的快乐,我不能享受,也不忍心享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孟頫,字子昂,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也。孟頫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
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大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
(节选自《元史·列传五十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B.逾月,掀儿自归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
C.役于盐场,不胜艰苦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以字呼之而不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赵孟頫才气出众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②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 ③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 ④有不悦者间之,帝若不闻者 ⑤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 ⑥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他曾隐居江南,因才华横溢而受到元世祖的器重,尽管朝中对此有异议,但元世祖仍委以重任,尚书省刚设立便让他起草诏书。
B.赵孟頫才智出众。他分析赵全案件复杂的背景,认为王虎臣必会公报私仇,不宜派去查案;他看出元掀儿的同役者是被冤枉的,特意拖延判案的时间。
C.赵孟頫文学、绘画、书法的造诣很高,且兼通佛、道学说的要义,故深得元世祖的喜爱与赞赏,元世祖称他诗文能与李白、苏轼齐名,书画是名冠天下。
D.赵孟頫的书法闻名天下。他的书法作品也被天竺国尊为瑰宝。然而,他书画的才能与名声却限制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致使人们无法真正地了解他。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查究 B.回来;女子出嫁 C.在;被 D.表并列;表转折)
2.B(②品行纯洁④说明元世祖对他的信任⑥)
3.D(“限制了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不符文意,原文是说,他书画的名气很大,以至把其它方面的才能掩盖了)
4.翻译:
(1)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身边,元世祖没有听从。
(2)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
(3)元世祖十分喜爱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
文言翻译参考:
赵孟頫字子昂,是宋太祖儿子秦王赵德芳的后代。赵孟頫自幼聪明敏捷,看书过目就能背诵出来,写文章拿起笔立即就能成文。到了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元世祖的命令,到江南寻找前朝隐逸的有才能的人士,找到了赵孟頫,并带他去拜见元世祖。赵孟頫才气横溢,世祖皇帝看到他,很高兴,让他坐在右丞相叶李的上首。有人说赵孟頫是宋皇室后代,不应让他靠近皇上身边,元世祖没有听从。当时刚刚设立尚书省,元世祖任命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元世祖看了他起草的诏书,高兴地说:“你说出了我心中要说的意思。”
二十四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兵部郎中。当时有一个叫王虎臣的人,他上书朝廷检举平江路总管赵全有不法的行为。朝廷立即派王虎臣前去查办。赵孟頫进言说:“赵全的问题当然应该查问,但王虎臣以前曾任该地的长官,他强行买下别人不少田地,又纵容他的门客获取不法的利益。赵全多次与他争论,王虎臣对他怀恨在心。王虎臣如果前去,必然会陷害赵全,即使赵全的不法行为得以证实,人们也不可能不怀疑的。”元世祖醒悟过来,于是另派官员前去。
二十九年,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当时总管缺员,赵孟頫独自主持总管府的政事。有个叫元掀儿的人,在盐场服劳役,因忍受不了盐场的艰苦生活,乘机逃去。他的父亲找到一具他人的尸首,便诬告一起服劳役的人杀害了元掀儿,遭诬告的人被屈打成招。孟頫怀疑这是一起冤案,于是压下来没有判决。过了一个月,掀儿自己回来了,当地人都称赞赵孟頫断案如神。
到大三年,赵孟頫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元世祖十分喜爱他,平时只称他的字号,不直呼他的名字。元世祖曾经和身边的大臣评论在文学经典著作方面有成就的士人,认为赵孟頫可以和唐朝的李白、宋朝苏轼相比。元世祖还称赞赵孟頫品行纯洁,学识丰富,见闻广博,书法和绘画超过同辈人,兼通晓佛、道两教学说的要义,别人都不可与他比拟。有不喜欢他的人在元世祖面前说挑拨离间的话,元世祖只装没听见。
赵孟頫的诗文风格清新,意蕴深远,表现出一种奇瑰飘逸的风致,读他的诗文,使人产生飘飘然如超脱世俗的感觉。他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没有一种不是古今之冠的,因而凭着书法名闻天下。天竺国有一个僧人,远涉数万里来求得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带回去以后,天竺国视为宝物。以前曾任史官的杨载认为,赵孟頫的才能很大程度上被书画名声所掩盖,了解他的书画方面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在文章方面的成就的人,不了解他在经世济民方面的学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高宗王庶人从祖兄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父仁表,贞观中为岐州刺史。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方翼叹日:“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尸,具礼葬之。高宗闻而嘉叹,由是知名。
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迁肃州刺史。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方翼发卒浚筑,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侧起舍十余行以居之。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为立碑颂美。
会吏部侍郎裴行俭西讨遮匐,奏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永隆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遣裨将分道讨袭咽曲等。贼既无备,蹋是大溃,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迁夏州都督。属①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日:“吾亲也。”赏赐甚厚。俄属绥州白铁余举兵反,乃诏方翼副程务挺讨之。贼平,封太原郡公。
武则天临朝,以方翼是庶人近属,阴欲除之。及程务挺被诛,以方翼与务挺连职素善,追赴都下狱,遂流于崖州而死。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上.良吏上》)
【注】属:副词,恰好,正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 亲戚:内外亲属
B.时州城荒毁,又无壕堑,数为寇贼所乘 乘:登
C.俄而咽曲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 悉:全都
D.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具:准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体现王方翼的“仁”和“智’’的一组是
①乃收其尸,具礼葬之
②又出私财造水碾硙,税其利以养饥馁宅
③又筑碎叶镇城,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
④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
⑤属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
⑥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
A.②/⑤ B.③/⑥ C.③/⑤ D.①/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翼曾为犯罪被诛的友人赵持满收尸送葬。他认为这样做既可彰显朋友义气,也可维护了国君的仁慈形象。为此,他得到唐高宗的赞赏,并从此扬名。
B.王方翼在担任肃州刺史和夏州都督时,都遭遇了严重的灾害,但他也都能找到应付灾害、保障民生的办法,这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C.由于在平定车簿、咽曲反叛的热海战役中表现勇毅,王方翼深得高宗信赖,当绥州白铁余叛乱时,高宗诏令王方翼挂帅,让程务挺担任其副手,前往讨伐。
D.武则天临朝后想除掉王方翼。后来程务挺获罪被杀,武则天也就有了借口:因曾与程务挺一起任职且两人关系一向很好,王方翼难脱干系。方翼先被收监,后被流放崖州,最终死在那里。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蝗俭,诸州贫人死于道路,而肃州全活者甚众,州人为立碑颂美。
②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奠有觉者。
1.D(具:详尽)
2.A(体现王方翼“仁”的是①②,体现“智”的是③⑤)
3. C(C误解了“副”的意思,“副”在此作动词,意为“担任……副手”,“诏方翼副手程务挺讨之”意思是“诏令王方翼担任程务挺的副手,前往讨伐”)
4.①适逢蝗灾,年成差,各州都有穷苦人死在道路上,但肃州得以保全生命活下来的人很多,州人因此为王方翼立碑,对他颂扬赞美。
②王方翼在热海屯兵,与叛军连续战斗,一支流箭穿透了他的手臂,他用佩刀慢慢地把箭截断。
参考译文
王方冀,并州祁县人,是唐高宗王庶人的堂祖兄长。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在武德初任隋州刺史。王方冀的朋友赵持满因犯罪被杀,尸体被抛弃在城西,赵的家人没人敢击探视,收殓收视。方翼感叹说:“栾布哭彭越,那是大义;周戈掩埋枯朽的骨头,那是极仁。如果断绝朋友之间的义气,遮蔽君主的仁慈,还凭什幺来侍奉君主呢?”于是收殓了赵持满的尸体,备齐礼仪来为他送葬。高宗听到此事,既赞赏又感叹,从此王方冀有了名气。
永徽年间,王方翼被任命为安定县令。他诛杀了大姓皇甫氏,盗贼因此而平息,人们称赞善于治理。调任肃州刺史。当时州城荒芜损毁,又没有壕堑,因而多次被寇贼所劫掠。方翼发动士卒疏浚护城河,修筑城墙,引来多乐河水,形成环城壕堑。王方翼又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建造水碾,刺用水碾的收入供养没饭吃得人们;还在自己宅院旁建起十多行房舍让灾民居住。适逢蝗灾,年成差,各州都有穷苦人死在道路上,但肃州得以保全生命存活下来的人很多,州人因此为王方翼为立碑,对他颂扬赞美。
恰逢吏部侍郎裴行俭向西讨伐遮匐,裴行俭奏请皇上让方翼作自己的副手;并让方翼兼任安西都护的检校。方翼又修筑了镇守碎叶的城池,在城的东南西北四面修了十二道门,都是弯弯曲曲,成为可隐藏埋伏、可出击退却的形态,修了五十天才完毕。西域各少教民族的人争着来参观,并趁此进献他们的地方特产。
永隆年间,车簿反叛,包围了弓月城。方翼率领不对引兵救救援,来到伊丽河。叛军前来抵抗,方翼于是指挥军队冲入敌阵攻击,大败叛军。斩敌首千余级。不久,咽曲把他手下的十万人众都动员起来,与车簿汇合,以此来对抗王力翼。王方翼在热海屯兵,与叛军连续战斗。一支流箭穿透了他的手臂,他用佩刀慢慢地把箭截断,旁边的人竟然谁都没有发觉。方翼派遣副将分成几路,讨伐袭击咽曲一伙。叛军没有防备,于是溃不成军,官军抓住敌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终于安定下来。因为有功,方翼调任夏州都督。当时适逢牛疫流行,没有工具来经营农业生产,方翼创造用人力耕作的方法,设了些部件装在原先的牛耕器具上,让人推着耕地,老百姓依靠这种农具保证了正常生产。
水淳二年,高宗下诏征召方翼,要与他商将议西域的事情。高宗在奉天宫接见方翼,赐给食物,与他交谈。方翼的衣服有旧时被血浸渍的痕迹,高宗问其中的缘故,方冀详细汇报了热海苦战的情形。高宗让方翼脱下衣服,察看他的伤疤,感叹着说:“毕竟是我的亲人啊!”给了方翼很优厚的赏赐。不久遇到绥州白铁余起共__,于是高宗诏令方冀担任程务挺的副手,前去讨伐叛军。叛乱平定后,方翼被策封为太原郡公。
武则天临朝之后,因为王方翼是王庶人的亲属,于是想暗中除掉他。后来程务挺被杀,由于曾经跟程务挺职位相连,且两人关系一向很好,王方翼被追查罪责,投入都城的监狱,接着被流放崖州,最终死在那里。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①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光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②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③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诃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为,后正会④积雪初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陶侃传》)
注:①阃外:统兵在外。②蒱:即樗蒱,古代一种赌博游戏。③乱头养望: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④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 终日敛膝危坐( ) (2) 引接疏远( )
(3) 至于众人( ) (4) 有奉馈者(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大禹圣者,乃惜光阴 ②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
B.①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②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C.①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 ②及桓温伐蜀
D.①吏将则加鞭扑 ②则切厉诃辱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2)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4.陶侃身处晋代,但是他反对当时流行的清谈之风。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反对 ;反对 。
5.联系全文,概括陶侃的性格特点。
1.(1)危:端正 (2)疏:关系不亲密 (3)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4)奉:进献
2.D(A①竟、却②就;B①因②用;C①和②等到;D都是表承接的连词)
3.(1)活着的时候对社会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荒废自己啊。
(2)你既不种田,又破坏别人的稻子戏耍!
4.反对思想浮华的老庄哲学;反对那种以不修边幅为高雅的习气。
5.勤于政务,廉洁自奉;珍时惜物,鼓励劳作。
【译文】陶侃性情聪慧敏捷,为官勤恳,恭敬有礼,喜好品评人物。整天严肃端坐处理政事。他统兵在外,事情头绪很多,但没有一件遗忘疏漏;远近所来书信公文,没有不亲笔回信的,下笔如流,笔无停滞。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等待的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生年是对社会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荒废自己啊。”很多手下人有时因为谈论趣事而贻误政事,他就命令收缴他们的酒器和赌博用具,全部投入江中,并对将官处以鞭打,还说:“赌博是放猪的奴仆的游戏,《老子》、《庄子》内容浮华,讲的不是先王合乎礼法的言论,不能那么做。君子应当衣冠严整,要有威仪,怎么能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并自认为前途远大呢?”有人送礼时,他一定要问其所来何处。如果是劳动所得,即使礼轻他也很高兴,并加倍赏赐;如果是非法所得,则严厉责备并退回原物。有一次外出,看见一个人拿一束未熟的稻谷,陶侃问:“你拿他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就随意拿来。”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破坏别人的稻子戏耍!”命人将他抓来鞭打。这样,百姓勤于农时,家中充足。造船时,陶侃命令把木屑和竹头都收集起来,人们都不明白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积雪消融,厅堂前被雪水弄湿,于是用木屑铺洒地面。等到桓温伐蜀的时候,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做钉装船。陶侃治理细密,都像这样。
阅读《陈情表》一文,回答1—5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将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__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 。
3.根据文章的思路,简析李密行文中 “陈情”与“明理”的关系。
4.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李密请求 ,其理由是“ ”。
5.本文以四字句为主,而又穿插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举例分析它们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1.B(A项中“蓐”通“褥”,C项中“有”通“又”,D项中“闵”通“悯”。
2.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辞却晋武帝太子洗马之征(或者:请求晋武帝允许自己先在家中尽孝祖母,暂不做官)。
3.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俩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接着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4.先尽孝后尽忠。 “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5.提示:举例正确,分析表达情感的作用,语言组织。
例:“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__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合:汇合
B.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就着
C.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舍:房舍,房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披:敞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
D.①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B.第二段:描述亭上所见之景物,真足以畅快人心,再叙凭吊附近往古历史之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C.第三段:借宋玉与楚襄王对“风”之不同的看法,作为下段抒发议论之过渡。
D.第四段:盛赞张梦得能不以物伤性,虽在贬谪中,亦能从其中领悟出“快哉”来。
4.翻译本文中及学过课文中的句子
(1)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C 舍,三十里
2.D 在;A 相互/你 B 代“胜景”/主谓间,取独;C 表原因/用来
3.A 第一段没有议论。
4.翻译:(1)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
(2)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听了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伤心哭泣。
(3)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
[参考译文]
长江从西陵峡流出,开始进入平旷的原野,于是江流奔放浩大。在南面汇合了沅水与湘水,在北面汇合了汉水与沔水,水势越益盛大。江水流到赤壁之下,浸润灌注着大片土地,犹如__无极。清河张梦得君贬官后居住在齐安,就着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览观江水浩瀚的胜景。我的长兄子瞻为亭子起名为“快哉亭”。
临亭四望,可看到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江面波涛起伏,时而风起云涌,时而风散云消。白天则有船只在眼前出没,夜间则有鱼龙在身下悲鸣。景色瞬息万变,动人心魄,惊人眼目,令人不能长久的观赏。如今却可以在亭中凭几而坐,尽情赏玩,一抬眼便可看个够了。向西遥望武昌一带的群山,山陵起伏蜿蜒,草木成行成列,当雾霭消散,太阳升起的时候,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将亭子命名为“快哉”的缘故吧。至于那长长的沙洲沿岸,旧时城郭的废墟,曹操、孙权曾经窥视谋夺,周瑜、陆逊曾经率兵驰骋。缅怀轰轰烈烈的往事,远眺宛然在目的遗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同游兰台宫,有一阵清风飒飒吹来。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道:“痛快啊,这阵风!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啊!”宋玉的话大概有着讽谏的意味。风并没有雌雄的区别,而人却有遇时、不遇时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这是人本身处境的不同,与风有什么关系呢?
世人生活在世间,假如他心中不坦然自乐,那么到哪里不都会感到痛苦和不满吗?假如他达观坦荡,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性情,那么到哪里不会感到快乐呢?如今,张梦得君不把贬官当作忧患,利用办理公务的余暇,在山水之间纵情游玩,这表明他的心胸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令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如果不是这样,峰峦连绵,沟壑幽绝,森林成片,古木参天,清风回旋其间,明月当空朗照,这些都是使失意的人们悲伤憔悴而感到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它们是令人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不知东方之既白 (3)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4)耳得之而成色,目遇之而成色 (5)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6)不能喻之于怀
A:(1)(2)|(3)(4)(6)|(5) B:(1)(2)|(3)|(5)|(4)(6) C:(1)(2)(5)|(4)(3)(6) D:(1)(2)|(4)(3)|(5)(6)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