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订而成。《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孔子在编订《诗经》时不选赵国的诗歌的原因是( )。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无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由孑L子编订而成。《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孑L子在编订《诗经>时不选赵国的诗歌的原因是( )。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无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邀请徽戏“三庆班”进京为皇帝祝寿表演,这是京剧史上“徽班进京”的开始。()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我待侯生,礼貌也够周到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 B: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 C: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 D: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唉!我从小就孤独做了孤儿──等到长大,连父亲是什么样子都记不清,唯一的依靠,就是哥哥和嫂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秦王 奏:上奏

B.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赵使者蔺相如 引 :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 ①②③      B. ①③⑤C. ②③④D. 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有坚定的契约。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5.把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D(A奏:进献  B严:尊重  C引:拉,牵挽)

2.A(两个“于”都是“在”的意思,  B、前一个是“趁机”,后一个是“经由,通过”, C、前一个是“因为”,后一个是“凭借”,D、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修饰)

3.B(②④说明蔺相如勇敢)

4.D(A “故意”不对,应为“只,不过”;B “坚明”不对,应为“坚守”;C “从此以后”不对,应为“从这到那”)

5.(1)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2)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幸勿为过(责怪) 仲尼厄而作春秋(困顿) 去亲戚而事君(父母兄弟) 冀幸君之一悟(一点) B:徒见欺(白白的) 乃欲引节(自杀) 遍赞宾客(赞扬)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祝寿) C:会遭此祸(正碰上) 礼节甚倨(傲慢) 怒而迁之(放逐) 士无贤不肖(没有) D:靡不毕见(呈现) 新沐者必弹冠(洗头) 愿枉车骑过之(访问) 亲数存之(慰问)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乙)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0.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B.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C.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D.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11.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有司, 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斋戒,斋戒有多种来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游乐等活动。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文中的“九宾”,指由傧者九人齐声高呼接引宾客上殿。

D.褐,粗布或粗布衣服。“被褐怀玉”“褐衫”“释褐”中的“褐”都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5分)

(2)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

也。(5分)

10.(3分)D 

11.(3分)C(“共同高呼”应为“依次传呼”)

12.(3分)B(“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

13.(1)(5分)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不曾有一个是坚守契约的。我实在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已经到达赵国了。(“坚明约束”、“间”、被动句各1分,大意2分)

(2)(5分)秦国拿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情”、判断句、 “窥”,各1分,大意2分)

   (乙)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9.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10.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11.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1)D

(2)A

(3)B

(4)①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②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③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赵国,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案:通“按”审察,察看。B项“引”,根据前后语境,应该是延请的意思。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10.

试题分析: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蔺相如”,品质是“智”和“勇”,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情:实情,真实的。窥:伺机图谋。判断句式。②欲:想要得到。曲直:对错,是非曲直。③奈何:为什么,怎能。怀:怀揣,怀藏。直:有理,理直的一方。反问句注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本题的“秦国”“赵国”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如本题“直”等。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有司图(同“按”,按照)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信约)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失去)

D.大王弗予城而赵璧(欺骗)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使其从者衣褐

B.盖当蓼洲周公被逮 臣固知大王弗予城也

C.且秦强赵弱 今奈何使舍人怀逃之

D.今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夫秦王既按图予城

16.结合两组选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池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17.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14.A

15.B

16.B

17.(1)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见……于”“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况且秦国想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和氏璧,双方都没有什么理亏理直可说。(“予”“曲直”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8.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对两处1分,四处2分,全对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案:同“按”,查明。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乃:才;于是,就 C.而:连词,表并列;表修饰 D.以:介词,凭借;目的连词,来。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所以选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见……于”“间”“予”“曲直”。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例如本题可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也”断句,还可根据“于”字句式,“入于耳/藏于心”断句,还可根据名词作主语断句,例如“君子”。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参考译文: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蔓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壁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壁,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表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巨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1”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互乃其丛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日:“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日:“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上奏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严:严厉

C.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引见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蔺相如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⑤乃使其从者农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蔺相如料到秦王只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池,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指出秦国自秦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没有一个人坚守契约。

C.秦王召有司察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后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D.蔺相如请求受汤镬之刑,秦王自知理亏,权衡再三,没有杀他。 、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D(A奏:进献B严:尊重C引:延请)

【小题2】B(②④说明蔺相如勇敢) 

【小题3】C(“从此以后”不对,应为“从这到那”)

秦王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高兴极了,把璧递给宫中美人以及左右侍从们看,大家高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池抵偿给赵国的意思,就走上前去说:“这宝玉有点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的大臣来商议,都说:‘秦王贪婪,仗着他势力强,用空话来诈取宝玉,那些说要交换的城池恐怕得不到手。’商量不打算给秦国和氏璧。我以为普通人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宝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好。于是赵王就斋戒了五天,派我来献和氏璧,在朝廷上亲自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现在我来了,大王只在一般的宫殿上接见我,态度十分傲慢;得到了宝玉,把它传给美人看,用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池交给赵王,所以我又把宝玉取回。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脑袋今天就与和氏璧一齐在柱子上碰个粉碎!”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坚决地请他不要这样做,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他送宝玉的时候曾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当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秦王估量了一下,知道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负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宝玉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了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在典,引见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宝玉抄小路回赵国去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宝玉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气得发出惊呼的声音。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宝玉,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