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①,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③,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斯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③叠足:翘足,指不费吹灰之力。登垅断:垅断指断而高的冈垅,登垅断指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娄公所 舍:留宿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舍:筑舍定居

B.今夫乾没氏之 属:类 举酒客   属:连接

C.请以韩伯休之事其说 终:结束 期于尽   终:最后

D.言,身之也  文:修饰  其漫灭  文:碑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夫隐,自闭义也 及其所既倦

B.今小女子所知    俯仰之间,已陈迹

C.不害为廉     孰能讥之乎

D.君其我故为之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作者的一位姓李的朋友,代娄公求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开端,借此引出作者对隐士的看法和对娄公的评价。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要到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才算是隐居。

C.作者认为能初步懂得大道,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以隐居山林为小隐;而能做到把握操守,不被外物__,喧寂两忘,所以以隐居朝市为大隐。作者进而强调隐居在朝市的人一定是大隐。

D.文章最后引用的韩伯休的故事旨在说明真正的隐士就不需要文饰,不需要求得显贵。言下之意,娄公的“隐”,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士大夫喜欢娄公,是硬要为他写诗文而扬自己的名。

1.B(属客:劝客人喝酒)

2.D因为(A的/到 B被/成为 C他/难道)

3.C(前几句话是作者引述前人的观点,依作者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您还是因为我的面子缘故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娄先生交往,是强加给了他名声,并不是他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①,其视颠颠②。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马蹄》)

【注释】

①填填:稳重的样子。 ②颠颠:专一的样子。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译文:

②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译文:

(2)庄子在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社会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本能)。

②人人都蠢笨(无智慧),人类的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

(2)人人平等,没有等级;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无知无欲。

[参考译文]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素朴的人就是得了天性的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囚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闾里:乡里。

④宗:推崇,归附。

⑤方山冠:汉代祭礼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⑦使酒:酗酒任性。

⑧前十有九年:即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傥:倘或,或许。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骑逐射之 登高

B.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人之力而敝之

C.晚乃遁光、黄间 吾长见笑大方之家

D.呼余宿有敢不尽力者乎

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3.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人之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4.请翻译文言文阅读中划线的句子。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A(A“而”:都是连词,表顺承。B“因”:连词,因而。/动词,依靠。C“于”:介词。在。/介词,被。D“其”代词,他的。/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

2.C(①③中描述他的“侠”)

3.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引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4.(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3)(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眇倡传

吴倡有眇一目者,贫不能自赡。乃计谋与亲游京师。或止之曰:“倡而眇,何往而不穷。且京师天下之色府也,美眄巧笑,雪肌而漆发,曳珠玉,服阿锡,妙弹吹,籍于有司者以千万计。使若具两目, 犹恐往而不售, 况眇一焉?其瘠于沟中必矣!”倡曰:“谚有之:‘心相怜,马首圆。’以京师之大,是岂知无我俪者?”遂行。抵梁,舍于滨河逆旅。

居一月,有少年从数骑出河上,见而悦之。为解鞍留饮燕,终日而去。明日复来,因大嬖,取置别第中。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倡饭,少年亦饭;倡疾不食,少年亦不食。嗫嚅伺候,曲得其意,唯恐或不当也。有书生嘲之曰:“间者缺然不见,意有奇遇,乃从相矢者处乎?”少年忿曰:“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

赞曰:前史称刘建康嗜疮痂,其门下二百人,常递鞭之,取痂以给膳。夫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多矣,何特眇倡之事哉!

[注释]①眇:一只眼睛瞎。②阿:细缯;锡:通,细布。③相矢:发箭时用一目瞄准。因以喻眇一目者。④刘建康:名穆之,官至尚书右仆射,此人嗜痂成癖,事见《南史》本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贫不能自 赡:丰富

B.抵梁,滨河逆旅 舍:住宿

C.间者缺然不见,有奇遇 意:料想

D.其门下二百人,常鞭之 递:逐个

2.下列不能说明少年“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项是 ( )

A.见而悦之,为解鞍留饮宴B.美眄七笑,雪肌而漆发

C.谢绝姻党,身执爨以奉之D.嗫嚅伺侯,曲得其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地有一个倡伎,家里贫穷,就想着和母亲去京城

B.有人出言制止,认为瞎了一只眼睛的倡伎在京城肯定没有市场。

C.有一个少年十分喜欢这个倡伎,甘心为她做许多事情。

D.这个少年的行为受到作者由衷的称赞。

4.将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若具两目,犹恐往而不售,况眇一焉。

译文:

(2)夫佳目,得一足矣,又奚以多为!

译文:

(3)夫意之所蔽,以恶为美者多矣,何特眇倡之事哉!

译文:

1.A(赡:养活,供养)

2.B(此句说的是京城其他女子)

3.D(“赞”是“评论”)

4.参见文言文译文

   (1)注意“使”、“售”(本义指东西卖出去,此处意译)和全句的反问语气。

   (2)注意“足”、“奚”与句式。

   (3)注意主谓之间的“之”、“何”、“特”与全句语气。

译文:

吴地有个瞎了一只眼的倡妓,生活贫困不能养活自己,于是打算与母亲往西到京城去。有人劝阻她说:“倡伎却盲了一目,到哪里去不是一样的处境艰难呢?况且,京城是天下美伎最多的地方。美目顾盼,笑容妩媚,肌肤雪白,头发黑亮,缀饰珠玉,身著华服,精通音律,在相关机构注册的倡会用千万来计数。即使你有两只健全的眼睛,还担心去了没人理睬,何况盲了一眼呢?你将受穷而死是肯定的。”倡伎说:“谚语有这样的说法:‘心里喜欢对方,马头都是圆的。’凭京师那么大,怎么知道就没有和我匹配的人呢?”于是就去了。到达汴梁,住宿在旅馆里。

过了一个月,有个年轻人带领着随从从黄河边上来,看到倡妓后非常喜欢她。为此停留下来吃东西,过了一整天才离开。第二天又来了,对倡妓非常宠爱,把她安置到正宅之外的府邸居住。谢绝新朋好友,亲自烧火做饭来侍奉倡妓。倡妓吃饭,年轻人也吃饭;倡妓生病不吃饭,年轻人也不吃饭。年轻人说话吞吞吐吐,小心伺候,想尽办法来探查倡伎的心意,只担心有不妥当的地方。有个书生嘲笑他说:“进来你消失不见了,以为你有了什么奇遇,原来就是和用一只眼瞄准射箭的人相处在一起吗?”年轻人生气的说:“自从我得到了这个人,回过头来看世上的女子没有一个不是多了一只眼睛的。美丽的眼睛,有一只就够了,又哪里用得着更多呢!”

    评论说:前代史书说刘建康喜欢吃人身上的疮痂,他门下有两百多人,经常轮流鞭打他们,取疮痂给他食用。(世人由于个人好恶习)认识被蒙蔽,把恶当作美的多了去了,哪里只是这个瞎了眼的倡伎的事情(这一件)呢!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②甓(pì):砖。③锸:铁锹。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⑤甘茂:秦丞相。 息壤:秦国地名。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堂之地隆然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 )

(3)而其说( ) (4)其言不见( )

2.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其说B.不而走C.龙伏虎D.合神离

3.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鲧窃帝息壤B.岂帝所爱耶C.余恐学者至于斯D.而唯异书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5.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

1.(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2.B

3.B、C

4.(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得分点: 盟、盖、是)

5.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阅读《孔雀东南飞》节选部分,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1.填写文学常识。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的 ,也是我国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 》并称为“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共事二三年( ) (2)可怜体无比( )

(3)昼夜勤作息( ) (4)汝岂得自由( )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义的意义或用法。

(1)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 ) (2)阿母媒人,女子先有誓( )

(3)九已薄禄( ) (4)见常日稀( )

(5)便可速遣( ) (6)桑未落,其叶沃若( )

(7)吾今报府( ) (8)自牧归荑,洵美异( )

4.开头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对表达全诗内容有何作用?

1.长篇叙事诗  木兰辞   乐府双璧

2.(1)(共同生活)   (2)(可爱)

  (3)(工作)       (4)(自作主张)

3.(1)辞别(2)推辞、谢绝(3)相貌 (4)互相

 (5)代刘兰芝

(6)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7)将要(8)并且

4.用了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定下感情的基调;统摄全诗、引出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民饥,有诏振恤所司俟勘覆。世忠极言其弊,因条上兴水利、复常平二事,多施行。已,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且录其子孙,复其族属,为忠义劝。章下礼官,寝不行。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因马市令家人以违禁彩缯易马,番人因阑入私易铁器。既出塞,复潜兵掠蔚州,陷马营,转剽中东二路。英等拥兵不救.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甲。十一年,事发,世忠往勘。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因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英落职·振召还,昶及参将李屿等俱逮问。

寇犯延绥、大同,世忠言:“国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百万。近军政日坏,精卒不能得一二万人。此兵足忧也。太仓之储,本以备军。近支费日广,移用日多。倘兴师十万,犒赐无所取给。此食足忧也。正统己巳之变尚有石亨、杨洪,迩所用赵昶、刘淮之属,先后皆败。今王玺、马异又以失事告。此将帅足忧也。国家多事,大臣有以镇之。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国势乎?此任人足忧也。政多舛乖,民日咨怨。京军敝力役,京民苦催科,畿甸觊恩尤切。顾使不乐其生至此,临难谁与死守?此民心足忧也。天变屡征,火患频发。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此天意足忧也。”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旋改尚宝司卿。其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理边屯,世忠往蓟州。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从之。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世忠故方鲠,朝议宽之,得免。再迁大理少卿。八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冠在河套,逐之失利,乃引疾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方粮仓。②建文朝殉难诸臣:建文四年,朱棣夺位,改号永久·建文朝部分遗臣自杀殉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诏振恤,所司勘覆 俟:等待

B.复其族属,为忠义 劝:劝说

C.番人因阑人私铁器 易:交换

D.镇守中官孙振又不以实 闻:报告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吴世忠为他人着想的一组是

①请恤建文朝殉难诸臣,乞赐爵谥,崇庙食

②上疏备陈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之状

③极言英等贪利畏敌,荡无法度

④云南地震压万余家,大同马灾踣二千匹

⑤明年奏言:“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

⑥刘瑾败,言官劾其尝请清核屯田,助瑾为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⑤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两畿及山东、河南、浙江发生饥荒时,吴世忠主张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措施大多得到施行。

B.吴世忠将神英等官员拥兵不救蔚州的实情上奏皇帝,皇帝认为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将他们一一逮捕。

C.吴世忠认为当朝在“兵、食、将帅、任人、民心”等方面都存有忧患,而且天象变化,灾难频发,实在令人担心。

D.吴世忠为官多有建树,虽因刘瑾事件遭弹劾,但因一向正直被朝廷宽免。后在河套之战中失利,于是托病归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尚书王恕被讦求去,上疏请留之。

(2)迩者忠正多斥,贪庸获存。

(3)既鲜匡济之才,又昧去就之节,安能慑强敌壮国势乎?

1.B(劝:劝勉,鼓励)

2.C(③不是直接表现,④为了说明“天意足忧”,⑥为下句“得免”衬笔)

3.B(参见第二段最后两句,吴世忠上奏极言神英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放纵自我无视法令制度,皇帝让他们各得其“罚”)

4.(1)尚书王恕被人攻击[弹劾]请求辞职,(吴世忠)上书请求(皇帝)挽留他。

  (2)近来忠心正直的人多被斥退[排挤],贪婪平庸的人却得以留用。

  (3)既缺少匡时济世的人才,又不明白取舍人才的标准,怎么能够震慑强敌壮大国势呢?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世忠,字懋贞,金溪人。弘治三年进士。授官兵科给事中。两京地区及山东、河南、浙江百姓饥荒,皇帝下诏赈济抚恤,有关部门等候勘查核实。吴世忠极言其弊,于是条列上奏兴修水利、恢复官仓二事,多被施行。不久,请求抚恤建文朝殉难众臣,请求赐爵位谥号,立庙祭祀以示尊崇,并且录用他们的子孙,恢复他们的族属,以鼓励忠义。奏章下发礼官,被停止不施行。尚书王恕被弹劾请求辞职,吴世忠上书请求挽留他。

    大同总兵官神英、副总兵赵昶等,通过马市令家人用违禁彩缯换马,番人因此混入境内私换铁器。已经出塞,又秘密派军队抢掠蔚州,攻陷马营,转而剽掠中东二路。神英等掌握军队不救援,镇守中官孙振又不按实际情况上报。十一年,事情被揭发,吴世忠前往审查。上疏详细陈述大同边备废弛,士卒困苦的情况。于是极言神英等人贪利畏敌,完全没有法度。神英被削职,孙振被召回,赵昶及参将李屿等都被逮捕审问。

    敌寇侵犯延绥、大同,吴世忠说:“开国之初设七十二卫,军士不下一百万。近来军政日益败坏,精兵不到一二万人。如此之军队值得忧虑,太仓的储备,本来是准备军需的。近来支出费用日益增加,挪用日益增多。倘若发兵十万,犒劳赏赐无处取以供给。如此之粮食值得忧虑。正统己巳之变时还有石亨、杨洪,近来所任用的赵昶、刘淮之辈,先后都战败。现在王玺、马异又因战斗失败被控告。如此之将帅值得忧虑。国家多事,有赖大臣镇抚。近来忠心正直的人多被斥退,贪婪平庸的人却得以留用。既少有匡时济世之才,又不明白取舍人才的标准,怎么能够威慑强敌壮大国势呢?如此任人值得忧虑。政事多错乱,百姓日益嗟叹怨恨。京城的军队疲惫于工程劳役,京城人民苦于催收赋税,京城郊区希望得到皇恩更加急切。然而使他们生活得如此的不快乐,临难时谁来死守?如此之民心值得忧虑。天变多次应验,火患频繁发生。云南地震压坏万余人家,大同马灾倒毙二千匹。如此天意值得忧虑。”

    正德四年闰九月,召为光禄少卿,不久改任尚宝司卿。这年冬,与通政丛兰等出京治理边防屯军,吴世忠前往蓟州。第二年上奏说:“占地耕种盗卖,积下的弊端已久。如果一一追究查问,恐怕人心不安,请酌情处置。”皇上依从了他的建议。刘瑾事败,谏官弹劾吴世忠曾请求清核屯田,帮助刘瑾干坏事。吴世忠本来方正耿直,朝廷讨论宽恕他,得以免除罪罚。再次晋升太理少卿。八年,提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敌寇在河套,吴世忠追击失利,于是称病辞职回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 弁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訹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

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之 奇:以……为奇

B.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北面:面向北

C.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 吾曹:我们这些官员

D.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 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朱弁具有“民族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 ②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 ③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④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 ⑤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 ⑥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A.①④B.③⑤C.①⑤D.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炎初年,朱弁诸多要求出使金国,到了那里,为宋朝做了许多和解两国关系的工作。

B.面对难得的回国机会,朱弁坚决地留了下来。他要求王伦留下官印作为信物,与官印同睡同起。

C.金人对朱弁威逼利诱,要他到国贼刘豫那里去当官,朱弁宁可饿死,也绝不失节屈从。

D.在金人威逼朱弁换官时,朱弁坚决不从,要求和他一起被掠的人,抢先杀死他,为他立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译文:

(2) 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

译文:

(3)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译文:

1.C(我们)

2.B(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

3.D(“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

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

(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文言文翻译:

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阅读材料,完成1~3题。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划线处断句(限6处)。

孙之翰人尝与一砚,直三十千。孙曰:“砚有何异而如此之价也?”客曰:“砚以石润为贤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砚 以 石 润 为 贤 此 石 呵 之 则 水 流 孙 曰 一 日 呵 得 一 担 水 才 直 三 钱 买 此 何 用 竟 不 受。

2.那个卖砚的人卖价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

3.孙甫不愿意买那块砚的原因又是什么?

答:

1.砚以石润为贤/此石呵之则水流/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竟不受。

2.认为那块砚呵之则水流。

3.认为呵出的水不值钱。

译文:有人曾给孙之翰一方砚台,价值30千钱。孙问:“这砚台有什么奇特竟要这样的价钱?”客人说:“砚台以石质润泽为好,这种石头呵口气就有水流出来。”孙说:“一天呵出一担水,才值3个钱,买它有什么用?”终于没有收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拙 效 传

(明)袁宏道

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③。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②突:烟囱。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余武昌,偶令邻生处 过:经过

B.一日至舍,犬逐之 比:邻近

C.而四拙以无过,而衣食 坐:因为

D.主者其无他 谅:原谅

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三日归 而四拙无过

B.狡狯者,相继逐去 唯恐失所也

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出 戚尝刈薪,跪缚之

D.煮酒者怜之,酒如前 诸门隶嬉游半载

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

①冬仆迷路 ②冬仆饮酒 ③冬仆推门

④东仆市饼 ⑤戚仆缚薪 ⑥奎仆市帽

A.③⑤B.②⑥

C.①②④D.①⑤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B.文章详略得当,共写了四仆,其中冬是自己的仆人,记了四件事,最详;其余三仆,则较略,奎仆记了两件事,戚仆和东仆各只记了一件事。

C.作者说:狡兔和乌贼善于趋避和藏身,却仍然难逃杀身之祸,意在说明巧不如拙。

D.作者赞仆之拙,认为拙者有福,与老庄的大拙胜巧、巧伪不如拙诚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5.断句和翻译。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

②少役于伯修。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2)用“/”给下面的语段断句。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B。(A拜访。C不费心、不劳神。D体谅。)

2.C。(C都是表示修饰。A用 / 因为。B那些 / 他们。D动词,给 / 介词,跟。)

3.B。(④⑤这两件事与主人的关爱无关,是仆人自己的事情。①冬仆迷路,是主人碰见之后随口叫了仆人一声,很难说体现关爱。③冬仆推门,只是仆人的笨拙引人发笑,不能算关爱。②因为主人见仆人没有喝到酒,就多次给酒仆人,并且量还增加了,有关爱意味。⑥主人见仆人没有行冠礼,就给钱他买帽,并准备为其行冠礼,最能体现关爱。)

4.A。(仆人不是回答不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不知道那些跟他一起嬉游的诸门吏的姓名。)

5.(1)①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是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蔽:掩护、隐藏、遮蔽。梯:事情的原因。)

②仆人东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

(2)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

《拙效传》参考译文:

石公说:天下在趋利避害方面最狡猾的是兔子,但猎人却捉到了它。乌贼鱼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吐出墨色一样的汁液来隐藏自己,这却成为了招来杀身之祸的原因。玩弄技巧又有什么作用呢?藏身的计策,麻雀赶不上燕子;谋生的方法,鹞子赶不上斑鸠。古代已有记载。我现在写作《拙效传》。

我家有四个仆人:一个名叫冬,一个名叫东,一个名叫戚,一个名叫奎。冬就是我的仆人。(冬)两鼻朝天,面孔瘦削,蓝色眼睛,满脸虬须,面色像锈铁。(他)曾经跟我到武昌,一次我命他去拜访不远处一位朋友,他回来时迷了路,来来往往走了数十回,看见其他仆人经过,(他)也不打听。当时他的年龄已经四十多了。我恰好出去,看见他悲伤地四处张望的样子,便呼喊他,(他感到似乎遇到了救星)特别高兴。(冬仆)好喝酒,一天,家里正酿酒,(他)求得一碗,恰好有其他差事,将酒忘在案上,被一个婢女偷着喝掉了。酿酒的人同情他,便又像前面那样给了他一碗。他弯着身子到灶间去烫酒,酒被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着了,“烘”的一下,几乎烧掉了他的眉毛。家里人大笑,便又给他一瓶酒,冬仆非常高兴,将酒瓶放到滚烫的热水中,准备等到酒热了再喝,不料(手)又被溅起的热水烫了一下,失手将酒瓶掉入热水中,最后没有喝到一口酒。(他只好)瞪着眼睛出来了。曾经要他开门,门的枢纽很紧,(他)用力一推,身随门开,头颅触到地上,脚弯过了头顶,惹得全家人大笑不止。今年(他)随我到燕京的住所,(他)与那些仆人们玩耍了半年,问他与他玩耍的那些仆人的姓名,他一个也答不上来。

东仆的相貌也很奇特,但稍微有些诙谐的意味。他年轻时在大哥宗道家做事。在大哥想再娶而给续娶之妻家下聘礼的时候,就叫他到城里去买饼。家里离城有百来里,佳期已经迫近,便要他在三日内赶回来。到了第三天下午申牌时分还不见他回来,我父亲便和我哥哥到门外张望。到了傍晚,看见一个从柳堤方向挑着担子来的人,那就是仆人东。父亲喜出望外,赶快迎接他到家里,放下担子一看,仅看到一瓮蜂蜜。问他饼在哪里,他说:“昨天到城里,见到蜂蜜的价格低廉,于是就买了。饼的价格比较贵,不值得买。”当时的风气要用饼作为下聘的礼物,(因为没买到饼)最后没有办法行聘礼。

戚和奎都是三弟的仆人。仆人戚曾经去砍柴,(他)跪下来捆柴,用力过猛,绳子断了,拳头打到胸部,晕倒在地,半天才苏醒过来。奎的相貌像野獐,年已三十,还没有行冠礼,头发在脑后扭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很粗的绳子扭在一起一样。我弟弟给他钱去买帽子,仆人奎在试帽子时忘了自己头上扭成的高高的发髻,等到回来,解开发髻,束发戴帽,结果帽子太大,戴下来把鼻子眼睛全遮掉了,(他)惊叹了一整天。一天,(他)到邻居家去,一只狗追他,(他)便摆开双拳与狗厮打,就好像与人比武较艺一般,最后被狗咬了手指头。他们的痴愚都像这样。

但是我家的狡猾的仆人,常常犯过错,只有这四个笨拙的仆人很能守规矩。那些狡猾的仆人,相继被赶走了,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大多不到一两年,难免受冻挨饿。但这四个拙仆,因为没有过错,不用操心就有衣有食,主人体谅他们没有其他(谋生办法),(便)根据他们的人口而给他们粮食,唯恐他们失去立身之地。唉!(这)也足以看出愚拙的好处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