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①,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②而深折之。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相传为古代的勇士,能力举千钧。②倨傲鲜腆:傲慢无礼。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忍 :忍受
B.非有生平之素 素:交情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逆:反对
D.而命以仆妾之役 役:差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卒然临之而不惊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 悲夫古书之不存
D.是以百战百胜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是“豪杰之士”的一项
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③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B.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逞一时之勇。
C.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D.张良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1.C(“逆”在这里是“迎接”的意思。)
2.C(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中两个“而”分别是“却”和“又”的意思。B中两个“于”分别是“从”和“对于”的意思。D中两个“以”分别是“因为”和“用”的意思。)
3.B(①④说的是张良的不足,⑥说的是张良的长相的不足。)
4.D(“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与原文意思不符合。)
5.(1)(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2)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
(3)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作勇敢的人。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这表明他胸怀阔大,他的目标非常高远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奇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鬼怪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秦朝正很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无罪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凭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做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果能忍受住,之后也就能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这个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取信于自己的百姓。”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种忍耐性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对这件事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与众不同之处)的原因吧!
点评:苏轼在本文中指出了张良年轻时的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也盛赞了他后来的深谋远虑,阐明了这个道理:小不忍则乱大谋,“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方为真豪杰、大丈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注:高祖: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 逆:预先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不赂者以赂者丧。
D.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群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颇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象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景宗)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②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③虽公卿无所推揖,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
1.A 2. B 3.D 4.C
5.①(景宗)每支箭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凭借胆大闻名。“遂”“走”“以”
②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动天地。“因”“鼓噪”“诸”
③即使是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无所”“推”“胜流”“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京城闤闠①之区,窃盗极多,踪迹诡秘,未易根缉。赵尚书尹临安日,有贼每于人家作窃,必以粉书“我来也”三字于门壁,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我来也”之名,传京邑。不曰捉贼,但云捉“我来也”。
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来也’,今亦自知无脱理,但乞好好相看。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卒思塔上乃人迹往来之冲,意其相侮。贼曰:“勿疑,但往,此方作少缘事,点塔灯一夕,盘旋经夜,便可得矣。”卒从其计得金,大喜。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越数日,又谓卒曰:“我有器物一瓮,置侍郎桥某处水内,可复取之。”卒曰:“彼处人闹,何以取?”贼曰:“令汝家人以箩贮衣裳,桥下洗濯,潜掇瓮入箩,覆以衣,舁②归可也。”卒从其言,所得愈丰。次日,复劳以酒食。卒虽甚喜,而莫知贼意。
一夜至二更,贼低语谓卒曰:“我欲略出,四更尽即来,决不累汝。”卒曰:“不可!”贼曰:“我固不累汝,设或我不复来,汝失囚必至配罪,而我所遗,尽可为生。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卒无奈,遂纵之去。卒坐以伺,正忧恼间,闻檐瓦声,已跃而下,卒喜,复桎梏之。甫旦,启狱户,闻某门张府有词云:“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来也’三字。”尹抚案曰:“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止以不合犯夜,从杖而出诸境。狱卒回,妻曰:“半夜后闻叩门,恐是汝归,亟起开门,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遂藏之。”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
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没后,子不能守,悉荡焉,始与人言。
(选自宋代沈淑《谐史》)
注:①闤闠(huán huì):市区 ②舁(yú):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尚书尹临安日 尹:担任……府尹
B.但乞好好相看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相当于“我”
C.而我所遗,尽可为生 遗:赠送
D.享从容之乐终生 从容:不慌不忙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人在禁,忽密谓守卒曰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次早入狱,密以酒肉与贼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C.但见一人以二布囊掷户内而去 望洋向若而叹曰
D.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我来也”逃脱计划的一组是 ( )
①我固常为贼,却不是‘我来也’
②虽缉捕甚严,久而不获
③我有白金若干,藏于保叔塔上某层某处,可往取之。
④覆以衣,舁归可也
⑤卒无奈,遂纵之去
⑥昨夜三更,被盗失物,其贼于府上写‘我来也’三字。
A.①④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③⑤⑥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亟送狱鞫勘,乃略不承服,且无赃物可证,未能竟此狱。
(2)苟不见从,却恐悔吝有甚于此。
(3)几误断此狱,宜乎其不承认也。
1.D,生活优裕
|
3.A(②说“我来也”盗术高超。⑤说的是“卒”)
4.翻译:
(1)马上送到监牢审讯,他却一点也不承认,又没有赃物可作证明,于是不能了结此案。(关键词,“亟”译为“立刻、马上”,“乃”表转折,“略”译为“完全”,“竟”为“结束、了结”,“狱”为“案件”)
(2)如果你不听从我,却恐怕你将来会有比这更悔恨的事情!(关键词,“见”译为“我”,“于”译为“比”。)
(3)差点儿错断这个案子,他不承认是应该的啊。(关键词:“狱”是“案件”,“宜乎其不承认也”是主谓倒装)
【参考译文】
京城繁华市区,盗贼很多,行踪诡秘,不容易彻底缉捕。赵尚书担任临安府尹时,有一贼每次在人家中作案后,一定用白粉在门壁上写下“我来也”三字,虽然追捕很严,但还是久久捉拿不到。“我来也”的名声,哄动了京城。大家不说捉贼,只说捉“我来也”。
一天,下属押送一个贼犯来到,说他就是“我来也”。马上送到监牢审讯,他一点也不承认,又没有赃物可作证明,未能结案判其入狱。那人在拘禁期间,忽然偷偷地对牢卒说:“我固然经常作贼,但不是‘我来也’,现在我知道自己无法逃脱了,只求你好好照看。我有白金若干,藏在保叔塔上某层某处,你可以去把它取回。”牢卒想塔上乃是游人往来频繁之地,(不可藏金),以为是戏弄他。贼人说:“别怀疑,只管去,那里正作佛事,点燃塔灯一宿,逗留一整夜,就可以得到手了。”牢卒听从了贼人的计谋,果然得到白金,非常高兴。第二天清早进入监狱,牢卒偷偷地送酒肉给这贼人。过了几天,贼人又对牢卒说;“我有东西一坛,放在侍郎桥某处水中,你可以再去取回。”牢卒说:“那里人多,凭什么取回?”贼人说:“教你家里人,用箩筐装着衣裳,到桥下去洗,偷偷地把坛子放进箩筐,再用衣裳盖好,抬回就行了。”牢卒又听从了他的话,这次得到的更多。第二天,牢卒又送酒食给贼人,加以慰劳。牢卒虽然很高兴,但不知贼人是什么意思。
一天晚上,已打二更。贼人低声对牢卒说;“我想出去一会儿,四更以前赶回,决不连累你。”牢卒说:“不行!”贼人说:“我一定不连累你,即使我不回来,你因失掉囚犯,必然会受到罪责,而我送给你的,尽可以维持生活。假若你不听从我,却恐怕会有比这更悔恨的事情!”牢卒无可奈何,只得把他放走。牢卒坐下来等候,他正在忧虑烦恼之时,听到房檐瓦响,贼人跳了下来,牢卒非常高兴,重新给贼人加上镣铐。刚天亮,开牢门,听到某门张府报案说:“昨夜三更,被盗,丢失好多器物。贼人在府门上写下‘我来也’三字。”府尹拍着桌子说:“差点儿错断这个案子,怪不得他不承认。”只是以不应该犯夜禁,把在押的那个贼犯,打了一顿板子,驱逐出境了事。牢卒回到家里,他老婆说:“我半夜里听见敲门,恐怕是你回来,赶忙起身开门,只见一人把两个布袋丢在屋里就走了,我于是把它藏起来。”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死后,儿子不能守业,把留下的财宝都花光了,才对别人说出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1-3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面句子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 考查,考订。
B.罗网天下放失旧闻 “失” 通“佚”,散失,散乱。
C.通古今之变 “通” 通过。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下狱受腐刑。
3.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1.D 向
2.C (通晓)
3.B 没有“创作风格”
给下面一段话里画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译成现代汉语。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识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译文: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
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就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已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果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
(北宋曾巩《唐论》)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引师趣霍邑 趣:开往
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
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 发:拿出
D.及将旋,谓左右曰 旋:凯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乃率兵略徇西河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B.①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遇小敌即班师 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D.①收群盗以图京师 ②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各项都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的一组是 ( )
①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 ②折节下士,推财养客
③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④此为贼耳,何以自全
⑤冲断其军,引兵奋击 ⑥为元师以击仁果,仁果请降
⑦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 ⑧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A.①⑤⑦B.①②④C.②⑥⑧D.③⑦⑧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十八岁时就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卓越的才能。
B.在战争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了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
C.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曾巩的评论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突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清明的。
D.曾巩在评论对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古代的帝王是圣明的,而唐太宗的功绩与他们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5.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1.C(应为“放下”。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
2.C(A乃:副词,就;B何:疑问代词“什么”;C即:①副词,就;②动词,靠近;D以:连词表目的,“来”)
3.B (③从侧面表现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其他都是表现其军事才能)
4.D(不合原意,应为“唐太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5.(1)常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折节下士,礼贤下士;推,散发;莫,没有谁)
(2)您无攻城的器械,轻骑逐敌,不等待步兵来到,径直接近城下,大家都以为不能攻下,可竟然攻下,为什么呢?(待,等待;薄,逼近,靠近;下,攻下,占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瞷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嬴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穣,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阖户罢市 阖户:阖家,全家。
B.亟出慰之曰 亟:急忙,赶快。
C.以振饥耗其半 振:通“赈”,救济。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 )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
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
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次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4.(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2)用“/”将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
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1.A.(阖户:关门。)
2.D.
3.B.(“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错,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4.(1)①诸位因饥饿而要求得一点食物,(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②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2)先 生 挺 然 以 一 身 肩 其 任/ 弭 变 之 智 与 恤 难 之 仁 兼 至/究 亦 无 损 于 其 家。
文言文参考译文:
嘉庆十九年,淮南一带州县发生旱灾。含山滨江一带,有铜城闸镇这个地方,连年有好的收成,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看那些饥民。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焦躁不安了。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诸位因饥饿而要求得一点食物,(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第二天,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方铺上草席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能按人口数分发粮食;然后雇佣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各地的农户家里,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让他们自种菜蔬;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把受雇佣的丁壮劳力的应得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还喊着“善人!善人!”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好友姓过名竹潭,淳孝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拿书一册,请我写下过善人的事迹;并且讲述过善人的训导说“我们家仅有万金家产,因为救济灾民损耗了一半。第二年,获得大丰收,出售谷物又获得五倍的利润,于是又恢复了最初的家产规模。人们为何害怕损耗自己利益而不去作善事呢?”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即使勉强去做了
善事,但回报并不是可以一定得到,那么就将不去救济别人的急难了吗?他那时只是把救活饥民当成自己心里唯一的想法,即使耗尽他的家产又会顾虑什么呢!这样,施行仁德没有不周全的,享受到恩泽的人也就很多;最终受到上天的保佑,他的家产也可恢复,而他的后代也一定昌盛,回报那施行恩德的人的道理就是这样啊。啊!当那些饥民焦躁不安地索要食物之时,人们都把回避当作明智之举,一个接一个关门拒绝,那么他们(饥民)没有别的办法,势必抢夺,一乡之人都将遭受这个祸患,过家也无独自保全的道理了。过老先生积极主动地凭借一己之力肩负起这一重任,消除突然而来的变故的智慧和体恤苦难之人的仁心同时具有,最终也没有损害到自己的家业。由此可知,事先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明白这个道理,即使是做天下事也是可以的。
过先生名华,字曙初,号实圃。还有很多可以记述的其他事迹,因为不是大义所存,所以没有花笔墨去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
某御史家人,偶立布间,有一人衣冠华好,近与攀谈。渐问主人姓字、官阀,家人并告之。其人自言:“王姓,贵主家之内使也。” 语渐款洽,因曰:“宦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尊主人所托何人也?”答曰:“无之。”王曰:“此所谓惜小费而忘大祸者也。”家人曰:“何托而可?”王曰:“公主待人以礼,能覆翼人。某侍郎系仆阶进。倘不惜千金贽,见公主当亦不难。”家人喜,问其居止。便指其门户曰:“日同巷不知耶?”家人归告侍御。侍御喜,即张盛筵,使家人往邀王。王欣然来。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临别订约。王曰:“公但备物,仆乘间言之,旦晚当有报命。”
越数日始至,骑骏马甚都。谓侍御曰:“可速治装行。公主事大烦,投谒者踵相接,自晨及夕,不得一间。今得少隙,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侍御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曲折十余里,始至公主第,下骑祗候。王先持贽入。久之,出,宣言:“公主召某御史。”即有数人接递传呼。侍御伛偻而入,见高堂上坐丽人,姿貌如仙,服饰炳耀;侍姬皆着锦绣,罗列成行。侍御伏谒尽礼。传命赐坐檐下,金碗进茗。主略致温旨,侍御肃而退。自内传赐缎靴、貂帽。
既归,深德王,持刺谒谢,则门阖无人。疑其侍主未归。三日三诣,终不复见。使人询诸贵主之门,则高扉扃锢。访之居人,并言:“此间曾无贵主。前有数人僦屋而居,今去已三日矣。”使反命,主仆丧气而已。
(节选自《聊斋志异·卷八·局诈》)
1.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筵间道公主情性及起居琐事甚悉 悉:详尽
B.自晨及夕,不得一间 间:一会儿(的时间)
C.既归,深德王 德:感激
D.使人询诸贵主之门 诸:众位、各位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行骗者别有用心、设置圈套的一组是 ( )
①渐问主人姓字、官阀 ②某侍郎系仆阶进
③家人喜,问其居止 ④今得一间,宜急往,误则相见无期矣
⑤前有数人僦屋而居 ⑥主仆丧气而已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④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骗子租来豪宅,设计多种角色相配合,谜局环环相扣,终于得计。
B.设局者先后蒙骗了御史、侍御、公主三人,可谓“一箭三雕”。
C.御史企图谋求靠山的“覆翼”。利令智昏,以至于损失白银千两。
D.骗子得逞,与“仕途险恶,显者皆附贵戚之门”的政治环境有关。
1.D “诸”应为“之于”的合音。
2.A
3.B 御史和侍御是同一个人,“公主”是假扮的,不是被蒙骗的对象。
阅读下面文段,翻译划线的两个句子。
夏王使羿射于方尺之皮,径寸之的。乃命羿曰:“子射之,中,则赏子以万金之费;不中,则削子以千邑之地。”
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夏王谓傅弥仁曰:“斯羿也,发无不中,而与之赏罚,则不中的者,何也?”
傅弥仁曰:“若羿也,喜惧为之灾,万金为之患矣。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晋.苻郎《苻子》)
(1)羿容无定色,气战于胸中,乃援弓而射之,不中;更射之,又不中。
译文:
(2)人能遗其喜惧,去其万金,则天下之人皆不愧于羿矣。”
译文:
(1)后羿(听了夏王的话)脸色变化不定(神情十分紧张),气息在胸中急促难平。(慌乱之中),挽弓射去,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
(2)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干扰,置万金厚赏于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
参考译文:
夏王叫羿射一个一尺见方的兽皮靶子,靶心直径只有一寸。他命令羿说:「你射吧!射中了,就赏你万金!射不中,就减去你一千户的封地。」
羿听了夏王开出的条件,脸上失去了平时的自信,也没有平时那种游刃有余、轻松自在的表情。他呼吸急促,慌慌张张,拉弓射箭,第一箭没有射中;再射第二箭,又不中。
夏王问太傅弥仁:“这个羿啊,平日箭无虚发,可是今天和他定了赏罚条件,就射不中了;怎么会这样呢?”
太傅弥仁回答说:“像羿这种情况,内心忽然高兴或恐惧,不但不能增强实力,反而是祸害,夏王的万金重赏反成了灾难。人如果能抛弃忧喜的干扰,置万金厚赏于不顾,那么天下之人的射箭本领都不会比羿差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盘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辅助
B.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谢: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 矫: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竟:竟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君之不杀笑躄者 举匏樽以相属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 或师焉,或不焉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平原君喜宾客的一组 ( )
①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②争相倾以待士
③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 ④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⑤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 ⑥于是平原君从之
A.① ④ ⑤B.① ③ ⑥C.② ③ ⑥D.② ④ 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
(2)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D 2.B 3.C 4.D
|
过了一年多,身边逐渐离去的门客超过一半,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
②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遂、之、却、被动句)
李同于是和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