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盖聂怒而之 ②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③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④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事之 ⑤稍食诸侯 ⑥太子受而之⑦非尽天下之地,海内之王者 ⑧群臣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④⑤⑥/③/②⑦/⑧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明日,集群臣宴会 B: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C: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 D:俯首骤入,勿逡巡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

②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①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认为他对。

②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走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女王。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注]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冯(píng)夷:水神。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而乐之。顾:但,不过。

C.归而谋妇。诸:之于。

D.畴昔之夜。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岁十月望/以待子不时

B.归谋诸妇/揖予言曰

C.顾安所得酒/凛其不可留也

D.待子不时之需/举匏樽相属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衬托苏轼悲伤心情的一组是( )

①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③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⑤赤壁之游乐乎?⑥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A.①②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的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有何羡乎! ( 苏轼《赤壁赋》)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苏轼《后赤壁赋》)

译文:

1.B    2.C    3.B  4.D

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读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 呢?

(2)于是我回到船上,吩咐船家把小船放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停止,我们就在那里歇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汪应辰传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令历外任,养成其材。”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遂请祠以归。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选自《宋史·汪应辰传》,有删改)

[注]①赵鼎:当时宰相。 ②张九成:当时主战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应辰答以为治之 要:关键

B.上甚之 异:奇怪

C.殿试第一人无待者 次:等级

D.和议不非所患 谐:成功

20080519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及唱第,年少子 今其知反不能及

B.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故从俗浮沉

C.堂吏食钱六百千 忠被谤,能无怨乎

D.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 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

①召为秘书省正字 ②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③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 ④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⑤应辰奏驳之 ⑥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⑤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 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18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 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而应加强防备,“常若敌人之至”。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 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下令裁减。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

(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

(3)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

1.B(“异”就为“对…………感到惊异”)

2.D(A项,“乃”都是“竟然”“且”都是连词,译为“姑且”“暂且”;C项,“而”都表示转折“但是”;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在”,后一个“以”是介词“凭借”。)

3.C(①和⑥指汪应辰升官情况,④指汪应辰为国效力,均与“刚正方直”无关。)

4.B(“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错,原文是说“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外任,直接授予京官”。)

5.(1)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

   (2)(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照旧不改没有防备之所以可怕的原因啊。

   (3)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千里前去吊唁,人们都认为他很正直。

参考译文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州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亮作灯)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

       绍兴五年,(应辰)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吏道、民力、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等级等候,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烩主__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后来应辰)代理户伺郎兼伺讲。他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汪应辰)授予官职作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评论说:“汪应辰学术精通,尤其以刚直被人称赞。……侍奉皇上忠诚,足以担当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使用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宋讷,字钟敏,滑人。父寿卿,元侍御史。讷性持重,学问该博。至正中,举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洪武二年,徵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焉。事竣,不仕归。久之,用四辅官杜斅荐,授国子助教。说经为学者所宗。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赉甚厚。改文渊阁大学士。尝寒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帝制文警之。未几,迁祭酒。时功臣子弟皆就学,及岁贡士尝数千人。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夜恒学舍。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悦。制词褒美。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①。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徵等,留讷如故。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无忧也。”寻愈。帝使画工瞷②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踣者,碎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耳。且陛下何自知之?”帝出图。讷顿首谢。

长子麟,举进士,擢御史,出为望江主簿。帝念讷老,召还侍。二十三年春,讷病甚,止学舍。麟请归私第,叱曰:“时当丁祭,敢不敬耶!”祭毕,舁归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为文祭之。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始。正德中。谥文恪。讷尝应诏陈边事,言:“海内乂安,惟沙漠尚烦圣虑。若穷追远击,未免劳费。陛下为圣子神孙计,不过谨边备而已。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汉赵充国将四万骑,分屯缘边九郡,而单于引却。陛下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远近相应。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此长策也。”帝颇采用其言。讷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②瞷:jiàn窥探。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寒火 附:靠近B.夜恒学舍 止:居住

C.故自耳 讼:争辩,争论D.而单于却 引:率领

20080512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讷焉 ②荆州国邻接

B.①说经为学者所宗 ②皆好词而好赋见称

C.①止学舍 ②度我至军中,公

D.①陛下圣子神孙计 ②季布朱家钳奴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讷“性持重”的一组是 ( )

①事竣,不仕归 ②终日端坐讲解无虚晷

③危坐,有怒色 ④臣愧失教,故自讼耳

⑤时当丁祭,敢不敬耶 ⑥陛下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讷学问渊博,考中了进士,但他不愿意做官,喜欢教书,尤其喜欢讲授儒家经书。教学时他严立学规,自己也能做到以身作则。

B.宋讷在国子临教书兢兢业业,直到老死;培养出的太学生水平较高,在皇帝复开进士科那年,被录取的考生当中有三分之二是他所教的学生。

C.皇帝很欣赏宋讷的学识和能力,但开始时对其为人,不了解不放心,曾暗中派人窥视并画他的像,然后当面对他考察询问。

D.宋讷对国家大事军事边防等也很有见解,皇帝曾与他谈论边事,他的建议被皇帝采纳;他去世后,皇帝很痛惜,派遣官吏到他家祭奠并为他治葬地。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赉甚厚。

②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熂,牒令致仕。

③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死。

1.C 讼:责备,自责

2.B 介词,都表凭借。(A ①动词,参加;②连词,和。C ①连词,却,竟然;②副词,才。D①介词,替,给;②动词,做。)

3.B ①是表现宋讷不愿做官。⑥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表现宋讷有智谋。

4.C “但开始时对其为人,不了解不放心”说法错,其实皇帝派人观察画像及询问都是皇帝对他的爱护与关心。

5.①十五年,被越级迁升为翰林学士,皇上命令他撰写《宣圣庙碑》,写得合乎圣意,赏赐的物品很丰厚。

②太学的助教金文徵等人嫉妒宋讷,和吏部尚书余熂暗地里设计陷害宋讷,下达文书令逼宋讷辞职。

③任命他的二儿子承袭父业担任国子监司业,告诫太学学生遵守宋讷的学规,违反的人罪当死。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回答1—2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辞去。”

A.璧有瑕,指示王。B.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C.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秦王。D.君不如肉袒伏斧质罪。

2.下列加点字与“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先”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且庸人尚之B.单于其节

C.稍稍宾客其父D.反欲其主

1.A    2.D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擢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其姑告邻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及子,封为西平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狱:案件

B.郡中离文法者 文法:法令条文

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丁壮:年轻男子

D.其后,母自经死 自经:上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其父号曰“于公”,县狱吏 旦曰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B.姑告邻人曰 天之苍苍,正色邪?

C.于公为养姑十年以孝闻 不赂者赂者丧

D.郡中离文法 先破秦入咸阳王之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 )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 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 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 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 ⑥及子,封为西平侯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可以推断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D.抗旱三年证明了“于公”推断的正确,郡中百姓更加敬重他。后来他被封为西平侯。

1.C(丁壮:年轻人);   

2.D(为:动词 是;介词 替    其:代词 她的;语气词 难道    以:动词 认为;连词 因为    者:的人);   

3.A(②表现百姓对于公的尊重;⑤是太守所为;⑥是其子被封侯);

4.D(是于公的儿子于定国被封为西平侯)。 

[附]译文: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郡下邳县人。他的父亲被称为“于公”,于公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又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郡中触犯法令的人,经于公判决的,都不敢隐瞒真情。东海郡百姓在于公活着时就为他建立了生祠,名叫“于公祠”。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母特别恭谨,她的婆母想要她改嫁,她始终不肯答应。她的婆母告诉邻人说:“这孝顺媳妇侍奉我很是恭谨,我哀怜她没有子女,守寡的日子很久了,我年纪老了,怎么能长久地拖累年轻人呢?”后来,她的婆母自己吊死了。婆母的女儿告到官府说:“这个女人杀了我母亲。”官府逮捕了孝妇,孝妇辩解说她没有杀死婆母,办案的官吏企图用毒刑拷打,孝妇自己被迫招认了假罪名。定案后报送上级官府。于公认为孝妇侍奉婆母十年并以孝闻名,这就证明她不会杀死婆母。太守不听他的话,于公多次争辩都不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太守后来终于杀了孝妇。此后,郡中枯旱三年。后任太守到此,卜卦寻问枯旱的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当处死,前任太守强行杀死了她,灾祸的原因应当就在这里。”于是新任太守就杀牛宰牲去祭奠孝妇的坟墓,太守以下的官吏都亲自到坟前祭奠。天上即刻降下了大雨,当年五谷丰登。郡中的人因此更加敬重于公。于公修建房屋住宅,对工匠说:“替我把门修造得高高大大的,我判案从未有过冤案,我的后代一定有受封赏的人,要让高车驷马都能通过。”到了他的儿子于定国,果真被封为西平侯。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译文:

(2)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译文:

(3)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

(1)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让人拿着和氏璧回去。

(2)白白的用身体来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3)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上书给朝廷请求退休,又被征召回京城任命为尚书。

从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类别相同的一组是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百姓之不见保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⑤若是其甚与

A:①③ B:②④ C:①⑤ D:④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