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坚新,士选以饱 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而三不成者 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 过:过错

D.君以兵迎之 因:趁机

2.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组是 ( )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2.4.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信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

1.C过:责备,非难。

2.B

3.A(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晏之兵攻鲁,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强臣势力,不是控制军权)

4.(1)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__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__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2,4,6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门下张仪 意:猜测

B.、乃使人感张仪曰 微:暗中

C.、因而数之曰 让:谦让

D.、吾弗如也 殆:大概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秦自以不张仪 微夫人之力不于此

B.、苏秦诫门下人不为通 不知有汉

C.、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日影反照,室洞然

D.、为取给,弗告 今人有大功击之

3、下列句式中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益,反见辱

A.、外欺于张仪B.、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下面各句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B.、因而数让之曰

C.、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在做了秦国客卿之后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张仪来到赵国,求苏秦提拔自己,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于是就到秦国去谋求发展。

C.、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张仪,让他远离赵国是为了激励他有一番大的作为,也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译文: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译文: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

1、C   2、D   3、B   4、C   5、A

6、(1)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

  (2)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收留)

  (3)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4)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净之身遭受脏物的污染呢?

附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候,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邪念、怨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以正 帅:同“率”,率先。

B.尔所谓者 达:通达,显达。

C.无人之恶 攻:批评。

D.先后得 事:侍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攻恶。

A.如之何废之B.事父母,能竭

C.从我者,由与D.是知不可而为之者与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假如你不贪求太多财富,虽然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B.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译文:表面上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以正直的人为榜样,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

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译文:在乡下的时候,我见到老师向他问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理国政,不应动辄用严刑峻法杀人,而应从领导人开始向往善道,以善道引导百姓。

B.对朋友有劝告的责任,要好好引导,以尽忠心。如果朋友不听劝告,就要停止和他交往,以免朋友做出不当之事,使自己受辱。

C.子夏以商汤举荐伊尹的例子说明孔子的意思,用人要用正直之人,举荐品格好、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就事业,化不仁而为仁。

D.“崇德、修慝、辨惑”是人生的三个大问题,崇德就是要提高道德修养;修慝是消除内心的积怨;辨惑就是有智慧,能辨清迷惑。

5.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B    4.B

5.(1)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2)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3)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 B: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不能,事未可知也 至国,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D: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垓下 驻扎、修筑营垒 赵见我走,必空逐我 营垒 B: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荆卿可使也 交好,熟悉 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待之 友好 C:计不知所出耳 回头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只是 D: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打击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其逆鳞哉 触犯

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A:项王军壁垓下 B: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盖聂怒而之 ②齐将田忌善而待之 ③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④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事之 ⑤稍食诸侯 ⑥太子受而之⑦非尽天下之地,海内之王者 ⑧群臣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④/②⑤/⑥⑦/③⑧ D:①/④⑤⑥/③/②⑦/⑧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明日,集群臣宴会 B: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C:尝见史舍人嗣彪,暗中捉笔书条幅 D:俯首骤入,勿逡巡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

②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①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认为他对。

②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笑,走上前谢罪说:“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女王。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注]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冯(píng)夷:水神。

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B.而乐之。顾:但,不过。

C.归而谋妇。诸:之于。

D.畴昔之夜。畴昔:从前,过去。这里指昨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是岁十月望/以待子不时

B.归谋诸妇/揖予言曰

C.顾安所得酒/凛其不可留也

D.待子不时之需/举匏樽相属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衬托苏轼悲伤心情的一组是( )

①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③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⑤赤壁之游乐乎?⑥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A.①②④B.②③④C.④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他的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了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快的心情。

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有何羡乎! ( 苏轼《赤壁赋》)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苏轼《后赤壁赋》)

译文:

1.B    2.C    3.B  4.D

5.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如从它的变化的方面来看  ,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连一瞬间都没有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事万物和我们都是永读消失的。我们又羡慕什么 呢?

(2)于是我回到船上,吩咐船家把小船放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停止,我们就在那里歇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