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

(2)根据以上三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孝论及其教育思想。

(1)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孔子所提倡的孝,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的人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通《五经》。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弘治九年,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未尝人过 讦:揭发

B.间召问群臣臧否 臧否:善恶,优劣

C.既而帝览其书,有足者 采:文采

D.每燕见,必设坐命茶 燕见:燕通“宴”,指帝王在闲暇时召见臣子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宋濂“性诚谨”和“受帝宠侍”的一组是 ( )

A.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

B.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

C.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D.以亲老辞不行

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濂通晓《五经》,被朝廷征召,教授太子先后十余年,太子对他十分恭敬。后来宋濂因与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皇后太子力救,方免一死。

B.宋濂与刘基都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二人皆负盛名。宋濂很孝顺,最开始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他很有才学,做官后,皇帝重视文治,征召青年才俊,就让宋濂做了他们的老师。

C.宋濂为人坦诚恭谨,他的住所命名为“温树”。如果客人有问起宫中事,宋濂就指指居室的署名给人看,以示不想谈。

D.皇帝对宋濂颇为宠信,曾在朝堂上当众称赞宋濂为贤者。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勉强他喝了三杯,以致他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还亲自写了《楚辞》一章,由此可见君臣关系融洽。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译文: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译文:

1.C  采:采纳

2.A  (B项第一句是皇帝对宋濂的夸奖  C项第二句是表现皇后太子对宋濂的敬重  D项第一句是表现宋濂孝顺)

3.A 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不是宋濂

4.(1)(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2)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小时候聪敏、记忆力很强,通晓《五经》。元至年间,被举荐,朝廷授予他翰林编修之职,因为双亲老迈,推辞没有任职,进入龙门山著书。过了十几年,明太祖攻占了婺州,召见宋濂。第二年三月,由李善长推荐,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被征召到应天,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命令他教授太子,不久改编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年长一岁,都在东南被起用,有盛名。刘基雄放豪迈有不同于常人的气概,而宋濂自己认为是一个儒者。

洪武二年皇帝下诏书修订元史,这一年八月史书写成,(宋濂)被授予翰林院学士之职。这时,皇帝注意文治,从四方征召儒士张唯等几十人,选择其中年少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提拔做了编修,命令他们进入到宫中的文华堂修习学业,命令宋濂做他们的老师。宋濂做太子的老师前后十几年,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根据礼法委婉劝谏,使他归于正道,涉及到有关政治教化以及前朝兴亡的事,一定拱手说:“应当像这样,不应当像那样。”皇太子每每都严肃认真地很好采纳,说话一定称老师怎么说。

宋濂性格坦诚谨慎,在内庭做官很久,不曾攻击、揭发过别人的缺点。他的居室,命名为“温树”。客人问到宫中的事情,宋濂就用手指着给客人看,(表示不想谈论)。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于是皇帝在朝堂上称赞他说:“我听说最上的是圣人,其次是贤者,再次是君子。宋景濂侍奉我十九年,不曾有一句不真实的话,不曾讥诮过一个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不仅是君子,抑或可以称作贤者。”皇帝每次在闲暇时召见他,一定设座命令奉茶,每逢(召见他,如果是)早晨一定让他陪侍用膳,与宋濂应对酬答,向他咨询,常常半夜才停止。宋濂不擅饮酒,皇帝曾经勉强他喝到三杯,宋濂醉不成步。皇帝很高兴,亲自写了《楚辞》一章,还命令词臣赋了一首《醉学士诗》。又曾经在热水中调制甘露,亲手斟给宋濂喝,说:“这能治病延年,希望和爱卿共同享有它。”又下诏让太子赐给宋濂宝马,还写了一首《白马歌》,命令侍臣来唱和。皇帝对宋濂的宠信就像这样。洪武九年时进封为学士奉旨掌管文告、诏令,兼任赞善如故。第二年辞官退职,皇帝赏赐《御制文集》和丝帛,问宋濂多大年岁了,宋濂回答:“六十八岁。”皇帝就说:“把这些丝帛收藏三十二年,就可以做百岁寿辰时穿的衣服了。”宋濂磕头谢恩。又过了一年,来朝见皇帝。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结党而获罪,(牵连到宋濂),皇帝想要处死宋濂。皇后和太子竭力挽救,将宋濂安置到茂州。

这件事的第二年,宋濂卒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弘治九年,(朝廷下令)回复他的官职,春秋两季在他的墓地进行祭奠。正德年间,追封谥号文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武,请毕今日之骥,效死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扶辇下 除,殿阶

B.宦骑,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亡,死亡。

C.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甘乐之。 诚,的确。

D.因泣下霑衿,与武去。 决,同“诀”,辞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效死前 游三辅

B.子卿不欲降,何过陵?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武置酒设乐 何以汝

D.谓武曰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单于其节B.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

C.王必欲武D.大将军邓骘其才

1.3.5

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皆为陛下所成就

A.见犯乃死,重负国B.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B.(亡:逃跑)

2.A.(“于”都是“在”的意思;B “以”:凭,在……时候;C “为”:给、替,语气助词;D“因”:趁机,通过、经由)

3.C.(使动用法,其他句为意动)

4.A.(和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B是定语后置句; C是宾语前置句;D是状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2)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1)君子少贪欲,就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或按正道行事);小人(或没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或使自身严谨),节约用度,避免(远离)犯罪,丰裕家室(或使家用宽裕)。(采分点:役、于、远、丰

(2)君子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招致祸患;小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败家丧身(或使家庭衰败自身难保)。(采分点:枉、速、妄、用)

参考译文: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都需要的;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节俭就少贪欲。君子少贪欲,就不被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或按正道行事);小人(或没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或使自身严谨),节约用度,避免(远离)犯罪,丰裕家室(或使家用宽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君子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招致祸患;小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败家丧身(或使家庭衰败自身难保)。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声非加也 疾:快、迅速

C.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D.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吾尝终日思矣B.青,取之于蓝,而青

皆明智忠信 师不必贤弟子

C.积土成山,风雨兴 D.蚓无爪牙

斯天下之民至 填然鼓,兵刃既接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为天下笑者,何也?

20080503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B(“疾”意思为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2.B(B项“于”为介词,解释为“比”。A项“而”分别表修饰与表并列。C项“焉”分别是兼词与句末语气助词。D项“之”分别为定语后置的标志与没有意义的衬字。)

3.D(例句句式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被动句,C项为宾语前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善声而不知转,未可为能歌也;善言而不知变,未可谓能说也。持规而非矩,执准而非绳,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孔子所以不用于世,而孟轲见贱于诸侯也。

(节选自桓宽《盐铁论》)

[注]辰参:两颗星的名字。

(1)歌者不期于利声,而贵在中节;论者不期于丽辞,而务在事实。

(2)坚据古文以应当世,犹辰参之错,胶柱而调瑟,固而难合矣。

(1)唱歌的人不追求歌声的好听,而贵在合乎节拍;发表议论的人不追求言辞的华丽,而务求符合事实。

(2)死抱住古书来应对当今世界,这就像辰参两星永远不会相逢,又像粘住了柱(即瑟上的短木)而去调瑟的弦一样,一定难以适应啊。

参考译文

唱歌的人不追求歌声的好听,而贵在合乎节拍;发表议论的人不追求言辞的华丽,而务求符合事实。善于唱歌但不懂得曲调,不能算是会唱歌;善于言谈但不知变化,不能算是会说话。握着圆规而否定曲尺,拿着水平仪而否定墨线,只有一孔之见,只懂得一个道理,却不懂得衡量得失利弊。因为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看见的东西),这就像蝉不知道雪一样。死抱住古书来应对当今世界,这就象辰参两星永远不会相逢,又象粘住了柱(即瑟上的短木)而去调瑟的弦一样,一定难以适应啊。这才是为什么孔丘在当时不被重用,孟轲被诸侯看不起的原因。

   (掌握成语“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柱:瑟上调弦的短木。柱被粘住,就不能调整高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遂行,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却,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注释:①高、国、鲍、晏: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②卑:矮小。③不与:不在其中。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坚新,士选以饱 以:连词,而且

B.吾闻君三而三不成者 封:受封赏

C.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 过:过错

D.君以兵迎之 因:趁机

2.下列句子中,属于子贡劝说田常不要攻打鲁国的理由的一组是 ( )

①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

②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

③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④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

⑤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

⑥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2.4.6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常想要作乱,但忌惮高、国、鲍、晏等握有实权的卿大夫,就想带兵去讨伐鲁国,名为伐鲁,实为取得军队的控制权。

B.当鲁国即将遭受齐国进攻之时,孔子的三言两语,就突出他关心鲁国,号召、激励弟子为国排忧解难的动人形象。

C.子贡的说辞,指陈利害,纵横捭阖,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胸有韬略和极能游说。

D.田常之所以改变主意,同意攻打吴国,是因为信同子贡所言:吴国比鲁国强大,攻打强大的国家,他自己才会真正受益。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

(2)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柰何?

1.C过:责备,非难。

2.B

3.A(田常欲作乱而移高、国、鲍、晏之兵攻鲁,不是他自己带兵;目的是转移视线,以削弱强臣势力,不是控制军权)

4.(1)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

  (2)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参考译文: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我们出生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

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矮小,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而厚实,护城河宽阔而水深,铠甲坚固而崭新,士卒精良而精神饱满,可贵的人才、精锐的__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了,脸色一变说:“你认为难,人家认为容易;你认为容易的,人家认为是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你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你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样,对上,您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无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要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要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__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如此,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撤军转而进兵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子贡一挺身而出,就使鲁国得以保全,使齐国产生内乱,使吴国被打败,使晋国强大越国称霸。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2,4,6

(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门下张仪 意:猜测

B.、乃使人感张仪曰 微:暗中

C.、因而数之曰 让:谦让

D.、吾弗如也 殆:大概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苏秦自以不张仪 微夫人之力不于此

B.、苏秦诫门下人不为通 不知有汉

C.、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 日影反照,室洞然

D.、为取给,弗告 今人有大功击之

3、下列句式中与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求益,反见辱

A.、外欺于张仪B.、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下面各句划线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B.、因而数让之曰

C.、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5、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在做了秦国客卿之后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张仪来到赵国,求苏秦提拔自己,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于是就到秦国去谋求发展。

C.、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认为自己才能不及张仪,让他远离赵国是为了激励他有一番大的作为,也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译文: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译文: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译文: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

1、C   2、D   3、B   4、C   5、A

6、(1)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

  (2)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收留)

  (3)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4)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净之身遭受脏物的污染呢?

附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起初曾经和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谋略,苏秦自己认为比不上张仪。

张仪学习完了之后,在诸侯间进行游说。曾经跟随楚国的相国赴宴,后来楚国的相国丢失玉璧,门下的人猜疑是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德行,一定是这人偷盗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张仪,打了几百下,张仪不承认,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要是不读书游说,怎么受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说:“舌头在。”张仪说:“够了。”

苏秦劝说赵王之后而得到相互约定结成和从的盟约,然而担心秦攻打诸候,破坏了盟约之后失败,想想没有可以让秦重用的人了,于是派人悄悄知会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拜访,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张仪因此到赵国去,向上要求拜见苏秦。苏秦于是告诫门下人不为他通报,又使他不能离开,这样过了好几天。后来接见他,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仆人婢妾的食物。趁机几次责备他说:“凭借您的才能,竟然让自己困窘羞辱到这样地步。我实在不能说话而使你得到富贵,您不值得接纳。”拒绝他并离开了。张仪来,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想到诸侯没有可以侍奉的,惟独秦能使赵为难,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苏秦后来告诉他的舍人说:“张仪是天下贤士,我大概不如他。现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国权柄,只有张仪可以。然而贫穷,没有机会进入。我担心他喜欢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见他羞辱他,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里提供金钱给他。”于是对赵王说,拿出金钱车马,派人悄悄跟随张仪,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给他车马金钱,他想要用的就给他,而不告诉他。张仪于是能够拜见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为客卿,和他商量讨伐诸侯。

苏秦的舍人于是告辞离开。张仪说:“依靠您才能够显达,刚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舍人说:“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攻打赵破坏从约,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够掌握秦的权柄,所以触怒您,派我暗地里提供给您金钱,都是苏先生的计谋。现在您已经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报告。”张仪说:“哎呀,这些计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比不上苏先生英明啊!我又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图谋赵国呢?替我向苏先生致意,苏先生在的时候,张仪怎么敢说话。况且苏先生在,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张仪做了秦的相国之后,发布文告告诉楚的相国说:“当初我跟从你赴宴,我没有偷盗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邪念、怨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以正 帅:同“率”,率先。

B.尔所谓者 达:通达,显达。

C.无人之恶 攻:批评。

D.先后得 事:侍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攻恶。

A.如之何废之B.事父母,能竭

C.从我者,由与D.是知不可而为之者与

3.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 )

A.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假如你不贪求太多财富,虽然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B.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译文:表面上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疑惑。

C.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译文:以正直的人为榜样,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能够使邪恶的人正直。

D.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译文:在乡下的时候,我见到老师向他问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治理国政,不应动辄用严刑峻法杀人,而应从领导人开始向往善道,以善道引导百姓。

B.对朋友有劝告的责任,要好好引导,以尽忠心。如果朋友不听劝告,就要停止和他交往,以免朋友做出不当之事,使自己受辱。

C.子夏以商汤举荐伊尹的例子说明孔子的意思,用人要用正直之人,举荐品格好、道德高尚、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就事业,化不仁而为仁。

D.“崇德、修慝、辨惑”是人生的三个大问题,崇德就是要提高道德修养;修慝是消除内心的积怨;辨惑就是有智慧,能辨清迷惑。

5.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B    4.B

5.(1)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2)憎恶把剽窃别人的见解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发别人当作直率的人。

  (3)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样拘于小信,自己吊死在沟渎里而谁也不知道他们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 B:愿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不能,事未可知也 至国,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D: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丹不忍心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