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僧习颍川郡 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 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声曰 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吾过 旌:表彰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B使:使者; C抗:高; D旌:表明,显示)

2.B (①②⑤均是突出柳庆之“勇”;⑥则表明柳庆有勇有谋)

3.C (“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不符合原文意思)

4.⑴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

⑵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可以实现“高封”吧?

⑶你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是解州人。父亲柳僧习,担任过北齐的奉朝请。

  柳庆自幼聪明机敏,有度量。博览群书,而不重视章句。当时柳僧习任颍川郡守,地域接近京郊,民间多有豪强大族。将要推选乡官,他们各自依仗权贵势力,争着前来私相嘱托。一时无法选定,柳僧习对儿子们说:“权贵们私相嘱托(的人),我一概不用。他们派来的人现在准备回去了,必须一一有个答复。你们各自按照这个意思为我起草一封信。”柳庆于是拟好复信,复信说:“下官受国家的委派在大郡做官,举荐乡官时,贤能的人就起用,没才德的就不用。这本是朝廷规定的长期不变的制度。”柳僧习读了信,赞叹道:“这孩子有气概,大丈夫理该如此。”于是依据柳庆所拟之信作了答复。大统十年,柳庆被授予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是魏皇室的亲族。他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告发孟氏盗牛。柳庆将其逮捕审讯,确认情况属实,立即下令把他监禁起来。姓孟的完全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他竟然对柳庆说:“今天你如果给我带上了镣铐,以后你又该用什么(方法)放掉我呢?”元欣也派人辩解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隆重召集僚属吏员,公开宣布孟氏倚仗权贵虐害百姓的罪状。说完,就命令用笞刑将孟氏打死。从此以后,皇亲贵族收敛气焰,不敢再侵害百姓。

有一胡姓人家被劫匪抢劫,郡县派人侦查调查,没有人弄清贼人来自何处,(因受牵连)邻近胡家而被捕囚禁的人很多。柳庆认为这伙贼人是一群乌合之众,可以用欺骗他们的方法找到他们。于是写了一封匿名信,贴在多处官府衙门前,信上说:“我们一起抢劫了姓胡的人家,同去的人多混杂,很担心最终秘密泄露。现在我想出面自首认罪,害怕免除不了死罪。如果能让先自首的人免除罪责,我就前来告知详情。”柳庆于是又贴出(自首)免罪的布告。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家奴两手反绑来到布告下自首,于是将所有参与其事的劫匪全部抓获。柳庆坚守正道,明察秋毫(的事迹),大都和这些事相似。柳庆常常感叹道:“过去于公断案没有偏差,吩咐家人将家里的大门修高大等待封赏。如果这话可以应验,我柳庆大概也可以实现高封吧?”

太祖曾经对安定国的臣子王茂十分恼怒,要杀掉他,但王茂并没有犯罪。朝中大臣都了解这情况,却没有人敢进谏。柳庆就进宫与太祖争辩。太祖更加恼怒道:“王茂应该杀掉,您如果要辩明他没有罪,那么我也一定要治你的罪。”于是(叫人)把柳庆抓到太祖面前。柳庆言辞神情一点都不屈服,高声说道:“我私下听说国君如果不通达事理就不是明君,臣下如果不敢(与国君)争辩就不是忠臣。我努力竭尽驽钝忠诚,确实不敢吝惜生命,只是担心您(被人)看做不明之君而已。”太祖于是醒悟过来并且要赦免王茂,但是已来不及了。太祖情绪低落。第二天,太祖对柳庆说:“我没有采纳您的意见,于是让王茂受冤屈而死。可以赏赐给王茂家一些钱物,以表明我的过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82615205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王立礼,所以人也 进:提拔

20081101

B.元庆宜伏 辜:罪

C.教之不,元庆不宜诛 苟:马虎

D.然后其闾墓 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居礼者不法伤义 B.仁之所利,以崇德

斧斤时入山林 今已亭亭如

C.今若释元庆罪以利其生 D.编之令,永为国典

臣闻求木长者,必固其根本 苟全性命乱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A(进:使……上进)

2.D(均为介词“在”。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B连词/名词,“车盖”。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3.C(“其罪可恕”错)

4.(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

文言文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邽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辄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筑。指挥使倚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 索:探求。

B.时始诏民垦荒,三岁乃税 阅:观察。

C.故事,以兵筑 完:修缮。

D.自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 奉:供养。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 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 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 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克勤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B.年底往燕地运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C.方克勤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D.方克勤待人诚恳,贬谪的人经过郡里,他一定给予照顾。他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

译文:

(2)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

译文:

1.B(阅:经过。)

2.C(①句表现方克勤执政诚实守信,可排除A、B;⑥句表现他为人宽厚仁爱,可排除B、D;②③句表现他正直为民;④⑤句表现他为官廉洁。)

3.B(“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不对。)

4.略

附:[文言文阅读材料译文]

方克勤是浙江宁海人,青年时跟从同乡前辈学习,尽力研究探索,甚至忘了寝食。元末动乱,隐居山中。明朝初年被征召起用,出任济宁知府。等他到达官府,首先写了一份文书悬挂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告诉皇帝爱育百姓之意,百姓如有不满的事,任凭到官府自己诉说,禁止衙役盘问百姓。他召引老年人坐下来谈话,询问政事的得失。聘请有才能的人做老师,各自设立学校,学校有几百处,在名册的学生达到千人。当初皇帝下令百姓开垦荒地,经过三年才征税。官吏征税一般不等到期,百姓认为皇帝的命令不讲信用,就弃田离开,田地又荒废了。方克勤跟百姓约定,按照期限征税。区别田地为九等,按照等级征用人力和物资,官吏不得做干扰之事,田野因此一天天地得以大量开垦。年底济州要向燕地运送军服。当时朝廷有法令:征用民船的人受惩罚。别的都用牛车办这件事,天下大雪,牛冻死在道路上,百姓十家有八九家破产了。百姓请求用船完成劳役,方克勤说:“我知道应该顺从老百姓的便利,触犯法令也不是我所怕的。”于是百姓用船运载军服到前方。省里的官员认为他的做法合道义,不予追究。郡的城墙倒塌,按照先例,用军队修筑。指挥使以凭得力的靠山而登上高位的人作为势力,五六月间,就征聚百姓万余人修筑城墙,百姓不能种田,悲哀呼号着去做工。方克勤激动地说:“百姓困苦不救助,那要二千石官(指知府)干什么呢!”他秘密地把这件事告知朝廷中书省,当天皇帝就下令停止征用修城劳役。方克勤办理政事三年,户口增加了几倍,全郡都富足了。方克勤治理政事把用德政感化人作为根本方法,不喜欢追求名誉。他曾说:“追求名誉一定要树立威望,树立威望一定会伤害百姓,我不忍心这样。”他自己的生活简单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没更换,一日之内不吃两餐有肉的饭食。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方克勤下令打了小仆人的板子,退回了瓜。方克勤对人很有情义,对受贬谪经过本郡的人一定送给酒食,不能走路的就雇车船送他们。一个同事因犯事被扣发俸禄,方克勤早晚请他吃饭。一次那人喝醉了酒,摔盘大骂而去,方克勤礼待他更加恭敬。等到那人酒醒后前来道歉,方克勤装出不知道的样子,说:“那天晚上,我也大醉,不知你为何道歉呢?”他的后半生更加小心谨慎,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要禀告给上天,一举一动都没有使自己惭愧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B.拜住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里

C.特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D.止宿公署,终日无怠   少:稍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

 A.①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②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①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②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①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②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①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②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失去父母。

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2)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

译文:

(3)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译文:

1.C (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2.D(A项前者属“行义”,后者只是行为,并非“直言”。B项前者写张养浩破除迷信之举,还能算是仗“义”;后者不是“直言”。C项,两句都不能回答题干。而D项前句说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当然是行为仗“义”;后一句皇帝已经点明“非张希孟不敢言”,这说明张养浩敢于 “直言”,所以是正确的。)

3.B(B项属张冠李戴的错误。张养浩并没有“直接” 给皇帝上疏,而是通过左丞相拜住上疏,属间接给皇帝上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2)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3)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有 美 堂 记

欧阳修

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①出守出于杭,于其行也,天子②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③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然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④,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览人物之盛丽,夸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后足焉。盖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焉。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

今夫所谓罗浮、天台、衡岳、庐阜、洞庭之广,三峡之险,号为东南奇伟秀绝者,乃皆在乎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潜之士、穷愁放逐之臣之所乐也。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惟金陵、钱塘。然二邦皆僭窃于乱世。及圣宋受命,海内为之一,金陵以后服见诛,今其江山虽在,而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过而览者,莫不为之踌躇而凄怆。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又有四方游士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遗于彼。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

梅公,清慎好学,君子也。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庐陵欧阳修记。

注:梅公,即梅挚,字公仪,成都人.②天子,指宋仁宗,有<<赐梅挚知杭州>>诗.③首章,宋仁宗赐诗首联为“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④今年: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览人物之盛丽 盛丽:异常美丽

B.盖彼放心于物外 放心:怡情悦性

C.二邦皆僭窃于乱世 僭窃:非法割据

D.相与极游览之娱 相与:共同,一起

2.下面六句话分四组,都能正面表达“钱塘之美”的一组是 ( )

(1)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

(2)独钱塘自五代时知尊中国,效臣顺

(3)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资富贵之娱者

(4)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

(5)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

(9)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

A.(1)(2)(4)(5)   B.(3)(4)(5)(6) 

C.(2)(3)(4)(6)  D.(1)(3)(4)(5)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文入题迅速,开篇就将皇帝赐诗、梅公筑堂、遣人求文等几件事一一点明。既揭示了以“有美”名堂的来由。也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写作原因。

B.第二段提出并论述“天下之至美与其乐”“ 不得而兼焉”,其用意是开导世人,赏玩风景形胜应各适其性,各取所乐。

C.作者将遭破坏的金陵和幸免于难的钱塘作对比,表明钱塘既有“山水登临之美丽”又具“人物邑居之繁”。为写有美堂的“尽得钱塘之美”张本。

D.全文通过层层对比与烘托,充分显示了有美堂无与伦比的“美”和“乐”,体现了古文家姚鼐评价的“势随意变,风韵溢于行间”的个性和特色。

4.把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

②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

1.兴盛富丽

2.(2)是说钱塘历史沿革,(6)是说游人的游览之娱,都不是正面表现

3.目的是为写下文有美堂“至美与其乐”两者兼得作铺垫。

4.白话译文

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挚先生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郡守,在他将要出行的时候,仁宗写了一首诗赠送他表示对他的宠信,这时候才开始建造了有美堂。大概是撷取了皇帝赐诗的首联中的两个字命名的,认为这是杭州人的荣幸。梅公非常喜欢这个建筑,虽然离开了,还念念不忘。今年,从金陵派人跑到京城来,命我给有美堂写“记”,他大约不知疲倦地向我请求了六七次。我于是为他写下了下面这些话:

  全天下最美和最能让人高兴的东西,有很多是不能共同拥有的。所以要想穷尽山水的美景,一定要到宽阔空旷、荒凉寂寥的地方才能看到。观览人和物的美丽丰富,欣赏大城市的雄厚富有,一定要到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车船密集的地方才能满足。前者要把精力心思用在自然景物上,后者需要将心思情趣用在繁华上,两者各满足不同的人。然而作为乐趣,是不能够兼而有之的。今天人们所说的罗浮、天台、衡岳、庐阜、洞庭的广阔,三峡的险峻,被人们号称为东南奇伟秀绝的景色,却都在比较小的城镇、偏僻荒凉的地方。这是那些隐居之人和穷困忧愁被放逐的人欣赏的地方。汇集四方的美景和天下所有的财富,拥有众多的人物,成为一个大的城市,同时能兼有山水的美景和物产的丰富能让那些富贵之人用来娱乐的地方,只有金陵和钱塘。

然而这两个城市都是在混乱的时期形成的。等到宋王室建立,统一了天下,金陵因为最后臣服遭受了毁灭,现在虽然山水犹在,然而到处是颓垣废址,荒烟野草,路过这里看到这种景象的,没有不为之踌躇而凄怆的。惟独钱塘从五代时期知道尊重中原王室,效忠朝廷竭尽臣职。在它将要灭亡的时候,俯首称臣听从命令,不劳烦动用武力,现在那里的百姓侥幸得到保全生活富裕安乐。又因为当地的习俗喜欢能工巧匠,建造华堂丽屋,大约有十多万人家。百姓围绕湖山而居,左右映带江河,福建以及沿海的商人,来来往往的货船,出出进进在江涛浩渺、烟云迷蒙的江海上,可以称得上繁荣昌盛!

能到这地方来的,必定是朝廷__卿以及大臣们,有皇帝的侍从和来自四方的游士做宾客,所以到那些景色优美的地方,建造亭台楼阁,一同尽兴的游览娱乐。这样他们对这里的风景有所取,就会在这里有所留。只有所说的有美堂,具有山水登临之美,又处在人物密集的繁华都市,一眼就能收揽天下的美景,尽得人间之乐。大约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座有美堂又尽得钱塘之美,梅公喜欢并且难忘它也是应该的了。

梅公,是清慎好学、品行高尚的人。看看他所喜欢的东西,就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嘉祐四年八月丁亥日,庐陵欧阳修记。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著作佐郎。属周文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绰既有口辩,应对如流。周文益嘉之,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竟不设网罟而还。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周文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谓周惠达曰:“苏绰真奇士,吾方任之以政。”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周文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其二敦教化,其三尽地利,其四擢贤良,其五恤讼,其六均赋役。周文甚重之,常置诸坐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周文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已。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节选自《北史·苏绰传》)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寻著作佐郎。 除:免职。

B.其五恤讼。 狱:案件。

C.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赞成:同意。

D.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 处分:处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询绰而后定 ②赵氏求救

B.①乃召绰,告之事 ②予愚获罪,谪潇水上

C.①称其有王佐才 ②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D.①若须有处分,随事施行 ②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周文对苏绰倚重信任的一组是

①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 ②乃与绰并马徐行至池

③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 ④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

⑤博求贤俊,共弘政道 ⑥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博览群书,擅长计算之法,先后受到他的从兄苏让和仆射周惠达的推荐,周文帝宇文泰当即委以重任,使他得以充分表现出色的才能。

B.周文帝去昆明池看鱼,骑在马上与苏绰交谈,结果连网也没张就回长安城,夜里将苏绰留下来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一直谈到天亮。

C.苏绰辅佐周文帝进行改革,拟了“先修心”“敦教化”等六条诏书,周文帝非常重视,自己经常放在身边,并命各部门官员熟读通晓。

D.苏绰生性俭朴,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他日以继夜忙于政事,长期思虑劳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死在任上。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在官岁余,未见知。

②周文乃召绰问,具以状对。

③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

1.B(A 除:授官 C 赞成:帮助完成 D 处分:处理安排)

2. B(以:把/因为 A 向 C 于是 D 就)。

3.D          

4.A(当时尚未委以重任)

5.①(周绰)在职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②周文帝就把苏绰叫来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③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

【参考译文】苏绰字令绰,年轻时喜欢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计算的方法。他的从兄苏让出任汾州刺史,周文帝宇文泰在长安城外为他饯行。临分别时,问他:“你家的子弟里面,谁是可以任用的?”苏让于是推荐了苏绰。周文帝就把苏绰召来,任命为行台郎中。在位一年多,没有被周文帝赏识。不过行台的各位官员遇到疑难的问题,都是向苏绰请教然后决定。各部门的公文,苏绰又为它们拟定条款格式。行台中的官员都称赞苏绰的才干。周文帝与仆射周惠达讨论政事,惠达不能回答,请求出外面找人商议。于是叫来苏绰,把讨论的事情告诉他,苏绰立即为他酌情裁定。惠达进入里面呈报,周文帝叫好,问:“谁为你出这个主意的?”惠达说出苏绰的名字,并称赞他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周文帝说:“我也听说他很久了。”不久就任命苏绰为著作佐郎。有一次,苏绰跟随周文帝和公卿们去昆明池看鱼,走到城西汉代原来的仓池,周文帝回头问左右的人,没有一个知道的。有人说:“苏绰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请问他吧。”周文帝就叫来苏绰询问,苏绰将有关情况全部作了回答。苏绰既有口才,应对如流。周文帝更加赞赏,于是跟他并马徐行到昆明池,忘记了看鱼,结果连网也没张就返回长安城。于是留住苏绰在府里一直到夜里,继续询问治理国家的方略。周文帝整理衣裳端正地跪着,不觉膝行到了前席。就这样一直谈论到天亮也不觉得厌倦。第二天一早,周文帝对周惠达说:“苏绰真是个奇才,我现在要任命他处理政事。”立即授予苏绰大行台左丞职位,参与主管机要事务。从此对苏绰的宠信日益深厚。
   周文帝正想改革时政,以求拓展强国富民的路子,所以苏绰能够全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周文帝成就大事。他又拟了六条诏书,奏请施行。第一条先修心,第二条敦教化,第三条尽地利,第四条擢贤良,第五条恤狱讼,第六条均赋役。周文帝非常重视,经常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又命各部门官员熟读它,那些不能通晓六条诏书以及计帐方法的刺史太守县令,不准担任官职。

   苏绰生性节俭朴素,不经营产业,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因为四海还没有平定,常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广泛地寻求优秀人才,共同拓展为政之道,凡经他推荐的人,都做了高官。周文帝也诚心诚意地委任他,而没有闲话。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字而交给苏绰,如果有需要处理的事,就及时安排施行。等到周文帝回来,禀告他知道就可以了。苏绰常常和公卿讨论,从白天到黑夜,事情无论大小,都像是筹划在手掌之中。长期思虑劳累,于是得了气血不通的疾病。大统十二年,苏绰死在任上,时年49岁。

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焉,或不焉②踞以骂曰③群臣之④沛公欲关中⑤素留侯张良⑥鱼虾而友麋鹿⑦好游者亦不能也⑧彭殇为妄作⑨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⑩吾从而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⑩/②④⑥⑨/③⑧/⑤⑦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B: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C: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渺渺兮予怀 D: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选自《新唐书》)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B.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正:正确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海内安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其善善而恶恶也 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C.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 吾能弭谤,不敢言

D.陛下衿性命,引置枢密 今者项庄拔剑舞,意常在沛公也

1 B 纠正。   

2 B(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则:连词,表假设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参考译文】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妾,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呢?’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

(2)根据以上三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子的孝论及其教育思想。

(1)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2)孔子所提倡的孝,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的人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参考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