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子 不 谓 小 善 不 足 为 也 而 舍 之 小 善 积 而 为 大 善 不 谓 小 不 善 为 无 伤 也 而 为 之 小 不 善 积 而 为 大 不 善 是 故 积 羽 沉 舟 群 轻 折 轴。故君子禁于微。
《淮南子·缪称训》
君 子 不 谓 小 善 不 足 为 也 而 舍 之/小 善 积 而 为 大 善/不 谓 小 不 善 为 无 伤 也 而 为 之/小 不 善 积 而 为 大 不 善/是 故 积 羽 沉 舟/群 轻 折 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病偻,隆然伏行 (曲背) 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B.旦硕茂,早实以蕃(果实) 宁许以负秦曲(辜负,对不起)
C.根拳而土易(更换) 相如因持璧却立(退 退回)
D.勖尔植,督尔获 (勉励)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不如因而厚遇之
B.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D.他植者则不然 则请立太子为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介绍人物姓名、形貌、技能,看似漫不经意,如同闲笔,其实生动传神,郭橐驼身带残疾而拥有绝技,形貌虽丑而见识过人,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B.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主要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
C.文章从“养树”谈到“养人”,借做官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者构成对应。规讽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
D.本文属于人物传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的正史写法相同。都是借普通人物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事理加以托讽,全文重在议论说教。
1.B (结果实;使…担负、承担)
2.C 虽然 (A.就,趁此 B 来,因为 D却,就)
3.D(与正史写法不同,本文是传记兼具寓言性质。但并非议论说教,而是重在托讽)
参考译文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确实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的富豪人家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 尽心上)
子夏为莒父①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子路》)
①莒父:鲁国邑名。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
②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上面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
(1)①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
②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2)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或“欲速则不达”,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孟子说:“对于不应该停止的却停止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停止。对于应该厚待的却薄待了,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薄待。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参考译文:
子夏做了莒父邑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便宜。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便宜就办不成大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察看,考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不足为外人道也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又有美于此者进之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C.客观地指出诸葛亮自身存在的弱点也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D.委婉含蓄地规劝后世君王,要吸取“连年动众”的历史教训。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1.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2.B(B且:暂且,姑且。 A为:作为/是。 C乃:于是/是,就是。 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3.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4.(诸葛亮) 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 相比,当时人都不赞同
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赏赐;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即使是他的亲戚也一定惩罚。
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像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赏赐;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即使是他的亲戚也一定惩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经得起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 )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1.B (知遇)
2.D
3.C
4 .假如他的心中坦然舒适,不因外物的影响而伤害感情,那到什么地方会不快乐呢?即使他用蓬草作门,用瓦瓮作窗,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濯,观赏西山的白云,穷尽耳目所见的美景更能使自己安闲快乐啊!
〔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
〔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miǎn)〕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
〔益张〕越发盛大。张,大。
〔赤壁〕赤壁矶,在现在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浸(jìn)灌〕浸,灌,意思都是“注”。这里形容江水浩荡的样子。
〔清河〕郡名,现在河北清河。
〔即〕就着,凭着。〔胜〕胜景,景观。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显现。阖,闭藏、消失。
〔倏忽〕迅急。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骇目”。这是说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现在却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看个够。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
〔指数〕用手指点着数清数目。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wù)〕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往来活跃。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现在湖北钟祥东。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刺的意味在里头。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何与(yù)焉〕有什么关系呢?与,参与。
〔使其中不自得〕假如他心中没有自得之乐。
〔病〕忧愁,怨恨。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的影响而损伤精神。
〔适〕往。
〔患〕病,忧愁。
〔窃会(kuài)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等事。余功,功劳之余,即剩余时间。
〔自放〕自己任情漫游。放,纵。
〔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的门。瓮牖,用破瓮做的窗。
〔濯〕洗濯。
〔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相对(西山白云)。
〔自适〕自求安适。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禁(jīn)。
〔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些是畅快的呢!乌,哪里。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苏辙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 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鸣。景色瞬息万 变,令人触目惊心,不能长久地观看。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排列成 行,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历历可数。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道理。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 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遗留下来的传说和痕迹也足以使一般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 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 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士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 荡,不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妨害性情, 那么,到什么地方没有欢乐呢?现在,张君不把役官当作忧患,在办完了公务之后,便任情漫游山水之间,这大概是因为他的 心胸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的事情,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浴,面对着西山的白云,竭尽耳目所能取得的快 乐而使自己畅快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难 以忍受的景物,怎见得这是能使人快乐的呢?
文化经典阅读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①,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告子上》)
①放:丢失
这段话论述的是哪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孟子什么观点
善心的问题,体现了善心如果丢失了也要去寻找回来。(如果丢失了善心不知道寻找是很可悲的)。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善)心,义是人的(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B.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焉用亡郑以陪邻D.皆白衣冠以送之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甲组:伏尸而哭,极哀 朝济而夕设版焉
乙组: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而”相同,两个“封”也相同
B.两个“而”不同,两个“封”也不同
C.两个“而”相同,两个“封”不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封”相同
4.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
B.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做对秦国有害而对晋国有利的蠢事。
C.烛之武本有求于秦国,却从秦国的利益出发来游说秦穆公放弃灭郑。
D.烛之武劝说秦穆公不要灭掉郑国而应该去攻打晋国。
1.D满足。
2.A解析:BCD均为连词,表目的,A中“以”是表原因。
3.B而:修饰/承接;封:作动词/名词。
4.D文中并未涉及“攻打晋国”的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①之墙不可杇②也。于予与③何诛④?”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注释】①粪土:腐土,脏土。 ②杇(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③与:语气词,表示句中停顿。下文“与”同义。④诛:意为责备、批评。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 。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 。
2.孔子批评宰予之后,谈了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一个人。请具体说出孔子的这一认识。
答: 。
1.翻译:①腐朽的木材无法雕刻,粪土似的墙壁无法粉刷。②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2.对于一个人的认识,不能仅听信他所说的,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周新,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成祖常独呼“新”,遂为名,因以志新字。洪武中以诸生贡入太学。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
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戢①。……
还朝,即擢(zhúo)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久,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
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永乐十年,浙西大水,通政赵居任匿不以闻,新奏之。夏原吉为居任解。帝命覆视,得蠲②振③如新言。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新督兵捕之,列木栅诸港汊。贼陆走,追蹑之桃源,絷以献。当是时,周廉使名闻天下。
锦衣卫指挥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新欲按治之,遁去。顷之,新赍文册入京,遇千户涿州,捕系州狱。脱走诉于纲,纲诬奏新罪。帝怒,命逮新。旗校皆锦衣私人,在道榜掠无完肤。既至,伏陛前抗声曰:“陛下诏按察司行事,与都察院同。臣奉诏擒奸恶,奈何罪臣?”帝愈怒,命戮之。临刑大呼曰:“生为直臣,死当作直鬼!”竟杀之。他日,帝悔,问侍臣曰:“周新何许人?”对曰:“南海。”帝叹曰:“岭外乃有此人,枉杀之矣!”……
妻有节操。新未遇时,缝纫自给。及贵,偶赴同官妻内宴,荆布如田家妇。诸妇惭,尽易其衣饰。新死无子。妻归,贫甚。广东巡抚杨信民曰:“周志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日馁耶?”时时周给之。妻死,浙人仕广东者皆会葬。
(节选自《明史·周新传》)
注:①戢:jí收敛。 ②蠲:juān免除。 ③振:救济,赈济。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说,错误的选项是 ( )
A.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 诉讼案件
B.冤民系久 拘禁
C.锦衣卫纪纲使千户缉事浙江,攫贿作威福 贿赂
D.新赍文册入京 报送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武人为之戢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
C.闻廉使且至,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尽易其衣饰 秦王恐其破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新为官正直清廉,深得民心,名高天下,京城中许多权贵对他又恨又怕,他们诬陷弹劾周新,置周新于死地。
B.明成祖时,锦衣卫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周新则无所顾忌,对其违法分子坚持依法处 治,将其拘捕入狱。
C.周新因秉公执法而为纪纲所诬陷,明成祖则偏听偏信,在盛怒之下误杀了周新,事 后却又表示后悔和叹惋。
D.周新当官时其妻穿着朴素,周新死后其妻生活凄凉,这些都从侧面说明周新的清廉。人的“周给”与“会葬”,表明周新的正直清廉感动了不少人。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
(2)嘉兴贼倪弘三劫旁郡,党数千人,累败官军。
1.C
2.B
3.A
4.(1)京城里甚至用周新的名吓唬小孩,小孩听到他的名字,就都跑着躲起来。
(2)嘉兴盗贼倪弘,多次劫掠周边郡县,结党数千人,多次打败官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之涧而语。
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曰:“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②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坑秦子弟 新安③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项羽曾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汉王数项羽曰 范增数目项王
B.汉王欲引而西归 引以为流觞曲水
C.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问征夫以前路
2.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 悦亲戚之情话
B.为政不平,主约不信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至固陵,不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以为汉尽得楚地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3.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相持很久,使士兵产生了厌战的情绪,于是刘邦和项羽约定在广武涧谈判。项羽要跟刘邦单独决一雌雄,刘邦却把项羽的所作所为归纳了十条罪状,不屑应和他的挑战。
B.项羽听了刘邦的话非常生气,趁刘邦不注意,抽出暗藏的弓箭,一箭射中了刘邦的胸部。刘邦为了迷惑对方,假装自己伤了脚趾,并且在重伤的情况下,还去慰劳军队,鼓舞士气。
C.项羽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后,马上罢兵撤走了,而刘邦却没有遵守约定,继续进兵追击项羽,还联合其他诸侯军队共同进击楚军。后来,终于在垓下之战中消灭了项羽。
D.项羽与刘邦在数年的楚汉之争中,互有输赢。但是,由于项羽有着好逞一人之勇、遇事急躁等缺点,而刘邦能够从大局出发,遇事冷静,多听谋士意见,所以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夺得了天下。
4.根据文言文内容,翻译下面句子。
(1)吾以义兵从诸侯诛残贼,使刑余罪人击杀项羽,何苦乃与公挑战!
(2)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1.D(A项,“数”列举罪状,//屡次;B项,“引”带领军队,//引导;C项,“乃”转折关系“却”,//承接关系“于是就”;D项,“以”都是介词,翻译为“用”、“拿”。)
2.D(A项“自尊”意思是“尊自己(为上将军)”,“情话”意思是“知心话”;B项“不信”意思是“不守信用”,“所以”意思是“用来”;C项“不会”意思是“没有会合”,“非常”意思是“不同寻常的情况”。)
3.B(不是项羽射的箭,是暗中埋伏好的弓箭手射的。)
4.(1)我率领(“以”的翻译,不做要求,通顺即可)义兵带着(或“使……跟从”,或通“纵”译为“联合”)诸侯来讨伐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残贼”的翻译,通顺即可),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刑余罪人”的翻译,通顺即可)就可以杀掉你项羽,我何必劳累自己(“何苦”的翻译)竟然(“乃”的用法)和你挑战呢!
(2)(汉王)派骑将灌婴在东城(省略和介词结构后置的翻译方法)追杀项羽,杀了八万楚军,于是(“遂”的翻译) 攻占平定(“略定”的翻译)了楚地。
参考译文:
楚汉两军相持很久,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行军作战,老弱者由于运送粮饷疲备不堪。汉王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要跟汉王单独决一雌雄,汉王则一项一项地列举项羽的罪状说:“当初我和你项羽一同受怀王之命,说定了先入关中者在关中为王,你项羽违背了约定,让我在蜀汉为王,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项羽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而自任上将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你项羽奉命援救了赵国,本应当回报怀王,而你项羽却擅自劫持诸侯的军队入关,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怀王当初约定入关后不准烧杀掳掠,你却焚毁秦朝宫室,挖了始皇帝坟墓,私自收取秦地的财物,这是你的第四条罪状。你硬是杀掉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这是你的第五条罪状。你采用欺诈手段在新安活埋了二十万秦兵,却封赏他们的降将,这是你的第六条罪状。你项羽把各诸侯的将领都封在好地方,却迁移赶走原来的诸侯王田市、赵歇、韩广等,使得他们的臣下为争王位而反叛,这是你的第七条罪状。你项羽把义帝赶出彭成,自己却在那里建都,又侵夺韩王的地盘,把梁、楚之地并在一起据为已有,这是你的第八条罪状。你项羽派人在江南秘密地杀了义帝,这是你的第九条罪状。你为人臣子却谋杀君主,杀害已经投降之人,你为政不公,不守信约,不容于天下,大逆不道,这是你的第十条罪状。如今我率领义兵和诸侯们来讨你这个残害人的罪人,只让那些受过刑的罪犯就可以掉你项羽,又何必劳累我来跟你挑战呢?”项羽十分恼怒,埋伏好的带机关的箭射中了汉王。汉王伤的是胸部,却按着脚说:“这个强盗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因受箭伤而病倒了,张良硬是请他起来出去巡行,慰劳__,以便稳定军心,不让楚军占胜利的威势压过汉军。汉王出去巡视军营,病情加重,立即赶回了成皋。项羽跟汉王约定,平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项羽罢兵回东方了,汉王也想率军回西方。但汉王采用张良、陈平的计策,乘楚军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它,于是进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让__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汉王到达固陵,韩信、彭越却没有来会合。楚军迎击汉军,把汉军打得大败。
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成,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