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庆 历 中 有 近 侍 犯 法 罪 不 至 死 执 政 以 其 情 重 请 杀 之 范 希 文 独 无 言 退 而 谓 同 列 曰:“诸公劝人主法外杀近臣,一时虽快意,不宜教手滑。”诸公默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2.文中提到的范希文就是指宋代文学家 ,他的作品有 。
3.范希文对“执政”的做法持 态度,理由是
1.庆历中/有近侍犯法/罪不至死/执政以其情重/请杀之/范希文独无言/
2.范仲淹 《岳阳楼记》等
3.反对 不能搞乱法律
译文:庆历年间,有个皇帝身边的大臣犯了法,罪过还不到处死,执政的人认为他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范仲淹一个人不说话,退堂后告诉同事们说:“各位大臣请求皇上不依法处死大臣,一时之间虽然痛快,但不应该让皇上亲手搞乱法律啊。”那些同事都无言可说。
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吾得兄事之 B:村墟夜舂 C:北涉玄灞 D:籍吏民,封府库
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以其无礼于晋 D: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阙乞还者数千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因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宋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 )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爱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他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因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5.翻译下列句子。
|
(2)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1.D 2.C 3.D
4.(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
(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5.(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2)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参考译文:
宋均,字叔庠,是南阳众安人。因为父亲的缘故被任命为郎官,当时年龄只有十五岁,喜欢阅读经书,每当休息日时,就向国子监的老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擅长辩论。到了二十多岁,被调往辰阳,担任长官。那里有不良风俗,人们很少学习而相信巫术鬼神,宋均建立学校,严禁泛滥的祭祀活动,老百姓都很安定。升为上蔡令,当时禁止百姓在丧葬时奢侈浪费,宋均说:“送终超过限制,过失很轻呀。现在有不仁义的百姓,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教化,却严厉惩罚超过礼制的事,不是施政所应先做的。”最终不愿施行这一禁令。宋均升为九江太守时,郡里有很多凶残的老虎,经常成为百姓的祸患。当时常常募集设置槛阱捕杀,却仍有很多伤害。宋均说:“虎豹生活在山上,鼋鼍生活在水里,各有自己的生活依托。况且江淮有猛兽,就好比是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老百姓祸害的,罪责应归咎于残酷的役吏,而这样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恐怕不是考虑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啊。现在首要任务是攘除奸邪贪婪的人,思虑进谏忠善的话。应该全部去掉槛阱,废除削减赋税制度。”这以后传说老虎一条跟着一条向东渡江离去。中元元年,蝗虫很多,它们飞到九江地界就向东西方向散去,由此宋均的名声称颂远近。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老百姓都蔡祀它,那些巫师于是召娶百姓的男女,年年改换,不久百姓因此而不敢嫁娶,前后很多太守县令都不敢禁止。宋均于是颁布公文说:“从今以后,给两座山神娶亲都娶巫师家的人,不许肆扰百姓。”从此以后,这个习俗就停下来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为东海相,在东海郡里五年后,因犯罪而被免官。但东海郡的官吏百姓想到宋均的恩惠教化,为他作歌,上书朝廷请求宋均回来继续担任东海相的人有数千人。显宗因为他的才能,在显宗七年,封他为尚书令。每次在和朝臣议事时,很多意见都符合皇上的旨意。宋均曾经删剪一些可疑的事,皇帝以为其中有奸诈,非常愤怒。诸位尚书诚惶诚恐,都叩头谢罪。宋均看到后严厉地说:“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认为宋均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很好,让他做了司隶校尉。几个月后,又做了河内太守,政令教化广泛施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中的老年人为他祈祷,请求神灵保佑,早晚问候起居情况,他被百姓爱戴到了这种程度。宋均因病上书恳求免官,皇帝派遣中黄门去慰问,于是宋均留下养病。司徒职位空缺,皇帝凭借宋均的才能让他担任宰相,宋均流泪推辞。宋均性格宽厚仁和,不喜欢苛刻的礼乐制度,他常认为苛刻细致的人,有的可能廉洁守法,如果过于苛刻狡猾,就会祸害百姓,很多灾害流亡事故就是由此导致的。当他任尚书令时,经常想叩头向皇上报告,因为当时形势严峻,所以就没有敢向皇上陈述。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追忆悲叹他。建初元年,宋均在家中死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明 察
[明]冯梦龙
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是以知察之为用,神矣广矣。善于相人者,犹能以鉴貌辨色,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 盖非明不能察,非察不显明。察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单县有田作者,其妇饷之。食毕,死。翁姑曰:“妇意也。”陈于官。不胜箠楚,遂诬服。自是天久不雨。许进时官山东,曰:“狱其有冤乎?”乃亲历其地,出狱囚遍审之。至饷妇,乃曰:“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焉有自饷于田而鸩之者哉?”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妇曰:“鱼汤米饭,度自荆林,无他异也。”公乃买鱼作饭,投荆花于中,试之狗彘,无不死者。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苏人出商于外,其妻蓄鸡数只,以待其归。数年方返,杀鸡食之,夫即死。邻人疑有外奸,首之太守姚公。鞫之,无他故。意其鸡有毒,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果杀二人,狱遂白。盖鸡食蜈蚣百虫,久则蓄毒。
张昺以进士知铅山县。有卖薪者,性嗜鳝。一日自市归,饥甚,妻烹鳝以进,恣啖之,腹痛而死。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械系逾年,公始至,阅其牍,疑中鳝毒。召渔者捕鳝得十斤,悉置水瓮中,有昂头出水二三寸者,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因出死囚与食,才下咽,便称腹痛,俄仆地死。妇冤遂白。
《神政记》载此事,谓公受神教而然,说颇诞。察狱者自宜留心,何待取决于冥冥哉!
——《智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人之忠倭贤奸,有不灼然乎 倭:奸诈、奸邪
B.鱼汤米饭,度自荆林 度:经过、路过
C.鞫之,无他故 鞫:审问、审讯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狱其有冤乎? / 意其鸡有毒,令人觅老鸡
B.况乎因其事而察其心 / 因出死囚与食
C.单县有田作者,其妇饷之 / 有卖薪者,性嗜鳝
D.焉有自饷于田而鸩之者哉? / 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明察”之方法的一组是 ( )
①察人之富贵寿贫贱孤夭 ②公异之,召此妇面烹焉
③令人觅老鸡,与当死囚遍食之 ④妇冤遂白,即日大雨如注
⑤察狱者自宜留心 ⑥遂询其所馈饮食及所经道路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之中,当然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或奸邪,是贤能或愚昧。
B.明朝时单县有农夫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送食物给他吃,吃完后农夫就死了。于是妇人的公婆于是告到官府。妇人屈打成招,被处决后,上天很久没有下雨。
C.有个苏州人出外经商,数年后才回家,妻子杀了老母鸡煮给他吃,这苏州人竟立即死亡。于是公婆向太守告发儿媳妇。姚公审查之后,才使冤狱昭雪。
D.张昺任职铅山县时,曾有个卖木柴的人,喜爱吃鳝鱼,吃了十斤鳝鱼后腹痛而死;保长说是卖柴人的妻子毒死丈夫。张昺受神仙指引很快破案了。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情而天下无冤民,诘奸而天下无戮民,夫是之谓明察。
译文:
(2)夫妇相守,人之至愿;鸩毒杀人,计之至密者也。
译文:
(3)邻保谓妻毒夫,执送官,拷讯无他据,狱不能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牍:案卷、公文)
2.C(A.反问语气 / 推测语气 B.根据 介词 / 于是 连词 C代词 代…的人 D.反问语气 / 代词 指鸡 )
3.C.
4.A.(B.“被处决后”错 C.是邻人向太守告发 D.“吃了数百斤鳝鱼”错 )
5.(1)得情则天下没有冤情的百姓;诘奸则天下没有狡诈的恶人,这才是明察智慧的善用。
(2)夫妇相守,是人生最大的心愿;而用毒杀人,是一种严密的计划。
(3)邻长说是妻子毒死丈夫,将她捉起来送到官府,拷打审问,她都不认罪,讼案一直不能解决。
附参考译文:
智慧需要明察,才能显现出其效用;而明察若不以智慧为基础,则无以真正洞悉事物的精微关键之处。善于看相的人,能从一个人的长相神色,看出一个人的富贵或贫贱,长寿或夭折来。同样的,从一个人的行为处事之中,当然也能清楚判断出他是忠直或奸邪,是贤能或愚昧。若不能明察事物,则何以安国治民?身为守土治民的官吏,尤其应有明察的智慧。得情则天下没有冤情的百姓;诘奸则天下没有狡诈的恶人,这才是明察智慧的善用。
明朝时单县有农夫在田里耕作,他的妻子送食物给他吃,吃完后就死了。公公说:“是媳妇毒死我儿子的。”于是告到官府,妇人受不了鞭打之苦,只好认罪。之后,很奇怪的,单县竟很久都没下雨。许进当时任职山东,他说:“久不下雨,是不是因为有冤狱啊?”于是亲自到单县来,将囚犯一一提出来审问。问到这个案子时,许进说:“夫妇相守,是人生最大的心愿;而用毒杀人,是一种严密的计划,哪有自己送食物去田里毒死人的呢?”
于是问她送食物所经过的道路,妇人说:“送鱼汤米饭,从荆林通过,没有什么异样。”
许进就叫人买鱼作汤,放入荆花,让猪狗来尝试,没有不死的,妇人的冤枉才被洗清,当天就下起倾盆大雨。
有个苏州人出外经商,他的妻子养了几只鸡等他回来,数年后,苏州人才回家,妻子杀鸡煮给他吃,这苏州人竟立即死亡。邻人怀疑有奸情,向太守陈情。姚公审查之后,猜想是鸡有毒,派人找来老母鸡,煮给临刑的死囚吃,果然毒死两人,冤狱于是洗清,因为鸡吃过蜈蚣等各种毒虫,长久在体内累积毒素。
张昺以进士任铅山县知县。有个卖木柴的人,喜爱吃鳝鱼,有一天从市场回来,肚子很饿,妻子于是煮鳝鱼给他吃,大快朵颐之后,却腹痛而死。邻长说是妻子毒死丈夫,将她捉起来送到官府,拷打审问,她都不认罪,讼案一直不能解决,这个妻子因此被监禁了一年多。张到任后,阅览公文,怀疑是鳝鱼有毒,请渔夫捕捉数百斤鳝鱼,全部放进水缸中,鳝头昂出水面二三寸的有七条,然后找这个妇人来煮给牢里的死囚吃,才刚下咽就纷纷说肚子痛,不久都倒地死亡,妇人的冤情于是洗清。
《神政记》记载这件事,说他们受神仙指引而如此做,说法甚为怪诞。 审察讼案的人自己应当留心,怎可留待深奥的神来决断呢?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有持妖术号“真武法”、“空云子”、“宝华主”者,皆禁绝之。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蔬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
授泰兴令,邻邑有租牛县境者,租户于主有连姻,因丧会,窃券而逃。它日主之子征其租,则曰牛鬻久矣。子累年讼于官,无券可质,官又以异县置不问。诉于宰,宰曰:“牛失十载,安得一旦复之。”宰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鞫之,丐者自诡盗牛以卖,遣诣其所验视。租户曰:“吾牛因某氏所租。”丐者辞益力,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盗券者怃然,为归牛与租。富室亡金钗,惟二仆妇在,置之有司,咸以为冤。命各持一芦,曰:“非盗钗者,诘朝芦当自若;果盗,则长于今二寸。”明旦视之,一自若,一去其芦二寸矣,即讯之,果伏其罪。有姑诉妇不养者二,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姑犹呵之,其一反之。如是累日,遂得其情。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凡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丧会,窃券而逃 券:契据B.徐伺之,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伺:侍候
C.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 纠察:检举监督D.皆汲汲经理 经理:处理操办
|
A.①果盗,则长于今二寸 ②凡利于乡人者
B. ①一妇每以己馔馈姑 ②因出券示之,相持以来
C.①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②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
D.①因出券示之 ②吾牛因某氏所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的一组是 ( )
①有持妖术…者,皆禁绝之 ②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棰楚
③乃召二丐者劳而语之故,托以它事系狱 ④命各持一芦……即讯之,果伏其罪
⑤召二妇并姑置一室,或饷其妇而不及姑 ⑥置义仓,创义役
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宰任江宁县尉时,为治理地方上盛行的巫术之风,采取有力手段,严厉禁止,使民风渐变,原来做巫祝的人也大都改行务农了。
B.刘宰清明廉洁,外出办事,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和同样的水。离职时,他的箱子里没有金银财宝,只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集。
C.刘宰办案机智巧妙,经常运用计谋使犯罪嫌疑人招供。借此捕获了偷契据的租牛人,让偷金钗的自投罗网,制裁了欺侮媳妇的恶婆婆。
D.刘宰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关怀备至。筑路修桥,他捐钱并督办;百姓无田耕、无房住、子女没能成婚,他都会像对待自己的事一样尽心竭力去办理。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
译文:
(2)置之有司,咸以为冤。
译文:
(3)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
译文:
1.B(伺:侦候,探察)
2.C(A、比/对于;B、介词,用/连词,表承接;C、却,表转折;D、于是/经由)
3.C(③④⑤:表明留刘宰机智办案 ①:表明他果断禁绝妖术 ②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甚严⑥表明他尽心为民众服务)
4.C(捕获租牛人、制裁恶婆婆,文中没有这些信息)
5.①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
②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
③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
附参考译文: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绍熙元年考取进士,调任江宁县尉。江宁地方巫术之风盛行,刘宰下令同一保伍的乡亲邻里互相检举监督,那些巫祝大都改行务农。如有人再用妖术惑众,他一律坚决地取缔禁止。遇到干旱年景,他遵循太守之命在边境赈灾救荒,大多数灾民都被救活了。他写下这样的座右铭:“不轻易地发布文告,不轻易地动用刑罚。”因事出城,他与差吏士卒吃同样的蔬菜喝一样的水。离职时,箱子里只有与主簿赵师秀的酬唱诗而已。他担任泰兴县令,邻县有人在本县边境租牛,租用者对牛主人来说,是姻亲,趁着办丧事,窃取租牛契据逃跑了。过了一段时间,牛主人的儿子去讨要租金,租牛者就说,那条牛已经被卖很久了。牛主人的儿子连续多年向官府告状,却没有契据能作证,官府又因为是邻县的事而搁置不查办。他向刘宰提出诉讼,刘宰于是就找来两个乞丐,给他们吃饱了,告诉他们事情缘由,假托其他事把他们关进牢房。审讯他们,乞丐谎称自己偷牛出卖,(刘宰派人)带着他们去那户人家指认查看。那租牛者说:“这牛是我通过某人租的。”乞丐竭力坚持自己的说法,于是那人出示契据,一起拿着到官府,偷契据的租牛人十分沮丧,只得归还牛和租金。一户有钱人家丢了金钗,(当时)只有两个女仆在家。把她们遣送到官府后,(她们)都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刘宰让她们各手持一根芦草,说:“没偷金钗的,明天早晨芦草自然还像原来一样;真的偷了金钗的,那么芦草会比今天长出两寸。”第二天早晨再看,一根芦草像原来一样,另一根则短了两寸。随即审问,罪犯果真服罪。有个婆婆状告两个媳妇都不赡养她,刘宰找来那两个媳妇,让她们与婆婆共处一室,有人送食物给媳妇却不给婆婆,再悄悄地观察,(发现)一个媳妇每次都把自己的食物给婆婆,婆婆还喝斥她,另一个则相反。像这样连续观察多日,就了解了实情。刘宰方正刚直,明智敏锐,仁慈宽忍,对父老乡亲施以恩惠,做了许多实事。设置了义仓,创建了义役,几次三番地煮粥给饥饿的人充饥,从冬天到夏日,每天要供应一万多人。有人无田可耕,有人无屋可居,有人子女成年而没能婚嫁,他都心情急切,积极主动地去办理,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尽责。(遇到)桥梁损坏,道路不畅,即使工程量很大,他也必定率先捐出资财,倡导修缮,并督察工程进展。凡是有利于父老乡亲的事,他没有不做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 ,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认,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
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
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因为执勤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衣绮缟,傅粉墨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观夫子之志耳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是杀人者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鸿尚节操的一项是 ( )
①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②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
③鸿不受而去,归乡里 ④居庑下,为人赁舂
⑤七日而鸿不答 ⑥鸿潜闭著书十余篇
A.①③④B.①②⑥
C.②③⑤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鸿曾在太学博览群书,学成之后却因家境贫寒无法著述,只好在上林苑中放牧。
B.梁鸿为人正直耿介,他死后,人们认为品性清高的他足以与有壮节的要离媲美。
C.梁鸿的妻子孟光相貌丑而内心聪慧,刚嫁给梁鸿时,她用盛装丽服试探梁鸿的品性,最终让梁鸿发现她早有隐居的准备。
D.皋伯通发现佣工梁鸿之妻对丈夫十分敬重,因此断定梁鸿是一个非凡的人,于是安排他住在家里,使梁鸿得以闭门著书。
4.把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1.A(A连词,因为;连词,来。B介词,替、给。C副词,竟然、却。D助词,的。)
2.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3.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4.(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
(2)这样,只怕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3)(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于时。康熙三十八年,单人。四十五年,会试中试,将应殿试,闻母病,归刁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刻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①。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谷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 自后各州县遇谷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谷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②。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谷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浚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处矜奋。”
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
(节选自《清史稿·方苞列传》)
注:①给旗人做奴仆。②皇上把此事交给相关部门商量去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
A.狱成,名世坐斩 坐:定罪,入罪
B.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 囿:局限,拘泥
C.又请矫积习,兴人才 矫:纠正
D.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 举:举例,说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年饥米贵,有司请于大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乃召苞直南书房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苞本来要参加殿试的,可是因为母亲生病,便回家侍奉,后来因替戴名世的书作序而受到牵连下狱。
B.关于国家粮仓存粮的问题,方苞认为应当因地制宜,遇到米价上涨,应及时开仓卖米,然后再上报。
C.在兴人才方面,方苞提出,皇上应定时在朝廷上接见大臣,当面奖善罚恶,提拔有才的臣子,对六部的官员就要奖赏。
D.方苞的屡次上书言事,他的很多意见都被皇上采纳了,但是他要求五六月即报水旱之灾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实行。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
(2)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谷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
1.D 2.D 3.C
4.(1)戴名世和方苞是一个县的人,也擅长写作古文,方苞曾为他的文集作序,因此一并被逮捕入狱。
(2)廉洁有能力的官吏,在秋天买进的粮食价格低,得到的谷物多,应当让他们详细注明,另外存放,以备荒年开仓赈灾。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1.下列加点的字与所给例句中加点的“明”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A.至若春和景明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C.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D.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百姓之不见保
B.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C.度,然后知长短; 王度之!
D.吾力足以举百钧;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B.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有复于王者曰;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下列对本文段的判断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段选自《孟子》,文中孟子极力宣传了自己“仁政”的政治主张,指出“王之不王”是因为齐王没有实行仁政,而不是做不到。
B.文中引用了《诗经》的内容,借以说明推行仁政,必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再推而广之,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C.“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互文的句子,意即“推恩”可以“保妻子”,也可以“保四海”;“不推恩”则保不了“四海”,也保不了“妻子”。
D.文段中突出运用了比喻、比拟、对比和排比等手法来加强说理的气势,正体现了《孟子》善喻善辩、咄咄逼人的语言特色。
5.把下列画线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②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译文:
1.D(都当“视力”讲。A明媚;B圣明;C明白地)
2.B(都当“孩子”讲。A看见/被动;C用尺子去量/思考;D举起/拿、用)
3.A(都当转折连词。B当“来”讲/当“用”讲;C“向”/“在”;
D表原因/表凭借)
4.D(文段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
5.① 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均”“负”“曲”)
②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而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所以”“先”“后”)
③因此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惑”“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平旷:平坦空阔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窈然:小巧别致
③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十分之一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以近:平坦而且近便
⑤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莫能名:没能留下名字
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不同寻常
A.①③④⑥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D.①④⑤⑥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对该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可能去讥笑他呢?
B.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目的的人,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这样的人吗?
C.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难以做的事,可以没有悔恨了,那谁又可能去讥笑他呢?
D.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难以做的事,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这样的人吗?
3.下列四项中,对文意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作者与友人游洞的经过和出洞后的心理活动。
B.第二段重在议论,反映了作者对古人的钦慕与深深的自责。
C.第三段写由“仆碑”引起的感慨和联想。
D.三段文字叙议结合,阐述一条道理:治学处事,应尽志尽力,深思慎取。
1.A(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莫能名:没有人能够说明白)
2.B
3.B(主要表达作者对求思的理解,而非钦慕和自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