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
|
B.登条十余事告之 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 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B.①②⑤C.②③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 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 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B 3.B
4.(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2)古县,是秦太师父亲去过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也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
(3)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雷。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 “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建光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与为盟。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是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无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乃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三国志•蜀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主于永安病笃 笃:(病)重
B.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 申:实现
C.亮自表后主曰 表:表明,表白
D.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案:察看,考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未加兵,且遣使聘吴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乃治戎讲武,以俊大举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原文最后一段议论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诸葛亮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政治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B.作者告诉人们,要治理好国家,管理者就应当做到律令严明、赏罚公平。
|
D.委婉含蓄地规劝后世君王,要吸取“连年动众”的历史教训。
1.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
2.B(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
3.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
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
当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诫分明。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齐恒晋文之事》)
如果没有固定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①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做事情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靠近有道的人匡正自己。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埋怨迁怒别人,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C.②④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巩估计常平仓储粮不足,乡民又不能都到城里购粮,平仓赈济灾民,就告示属县,劝说富人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在神宗面前,他又高度评价王安石的才能,认为连扬雄也比不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1.D(轻:以……为轻,轻视。 )
2.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3.D(曾巩认为王安石吝于改过,所以比不上扬雄。)
4.(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2)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脣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 依:投奔
B.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申:声明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 委质:投靠
D.身之衣食资仰於官 资仰:依靠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 ( )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 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 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 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B.②③C.①⑤D.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
译文:
(2)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译文:
1.B(陈述、说明)
2.B(①说的是“先主”; ④是邓芝说的话;⑤也是邓芝说的话;⑥说的是邓芝的俭朴)
3.D(“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与原文不符,应为“两国可以再开战”)
4.(1)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
(2)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
文言文翻译:
邓芝的字叫伯苗,是义阳新野人,汉代司徒禹的后代。汉朝末年到蜀地,没有受到重视和厚待。邓芝听说巴西太守庞羲喜欢人才,就前去投奔他。先主(刘备)平定益州后,邓芝任郫邸阁督。先主出行到郫县,和他谈话,(他的才干)感到非常惊奇,提拔他任郫县县令,后又提升为广汉太守。邓芝在任期间清正严明有政绩,后又入朝任尚书。
先主死在永安。在此之前,吴王孙权请求结盟,先主接连派出宋玮、费祎等和吴国洽谈。丞相诸葛亮深深忧虑的是孙权听到先主去世,会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们将往什么方向走。邓芝求见诸葛亮,说:“现在国君年幼,刚登帝位,应该派大使重新缔结与吴国的友好关系。”诸葛亮回答他说:“我已经思考好久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呀,现在才找到了。”邓芝问那人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派遣邓芝到孙权那里恢复关系。孙权果然在犹豫,没有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于是自己写了份奏章请求见孙权,并说:“我现在来这里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国呀。”孙权于是接见了他,孙权对邓芝说:“我本来确实想与蜀国结盟,但是怕蜀国国君年幼,再加上国家小,力量弱,被魏国利用机会,自身也难保,因此而犹豫呀。”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有四州土地,您是个当代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豪杰。蜀国有层层坚固的天险,吴国有三江的阻挡,整合这两个长处,共同组合成脣齿相依的关系,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这是理所当然的。您现在如果投靠魏国,魏国上策一定是要你入朝为臣,随后要求你的太子做他的内侍官;你如果不听从,他就会以叛逆为借口来讨伐你,蜀国此时一定会根据情况决定对策,这样的话,江南的地盘就不再是属于你的了。”孙权沉默了好久说:“你的话说的对。”于是决定和魏国断绝关系,与蜀国结盟;随即派张温到蜀国通报。蜀国又命令邓芝再次前往,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个国君分头治理,不也是很好吗!”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国君,如果吞并魏国之后,您还没有深深知道谁是应该承当天命的人,那么国君就各自弘扬他们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尽他们的忠诚,武将敲起战鼓,战争就又开始了。”孙权大笑说:“您说得实在恳切,就是应当这样呀!”
邓芝任大将军二十多年,赏罚英明果断,善于体谅士兵。身上的衣服、吃的东西都依靠官府供给,在朴素节俭方面毫不马虎,从来不经管私产,妻子儿女不免遭受饥寒,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剩余的资产。他的个性刚毅直率,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欢。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庆 历 中 有 近 侍 犯 法 罪 不 至 死 执 政 以 其 情 重 请 杀 之 范 希 文 独 无 言 退 而 谓 同 列 曰:“诸公劝人主法外杀近臣,一时虽快意,不宜教手滑。”诸公默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2.文中提到的范希文就是指宋代文学家 ,他的作品有 。
3.范希文对“执政”的做法持 态度,理由是
1.庆历中/有近侍犯法/罪不至死/执政以其情重/请杀之/范希文独无言/
2.范仲淹 《岳阳楼记》等
3.反对 不能搞乱法律
译文:庆历年间,有个皇帝身边的大臣犯了法,罪过还不到处死,执政的人认为他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范仲淹一个人不说话,退堂后告诉同事们说:“各位大臣请求皇上不依法处死大臣,一时之间虽然痛快,但不应该让皇上亲手搞乱法律啊。”那些同事都无言可说。
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吾得兄事之 B:村墟夜舂 C:北涉玄灞 D:籍吏民,封府库
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以其无礼于晋 D:夫晋,何厌之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