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层楼离地面不太高,可抓住窗悬身窗外,伸直双臂,跃下前,先松开一只手,用这只手及双脚撑一撑离开()再跃下。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下列句子中的“则”与上文中划线处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 ),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 )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chēn( )视,表现出叱zhà( )风云的盛怒。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 C: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手像裁缝一样举起,蟋蟀却又远远地跳开了。) D: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不在于战争。)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B:问者爇香于鼎 C:而翁归 D:手裁举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及日中则如盘盂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培风 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C:手栽举,则又超然而跃 D: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1)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 (4)原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6)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A:(1)(3)(5)(6) B:(2)(3)(4)(7) C:(1)(3)(6)(8) D:(3)(5)(7)(8)
【举】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推举) B: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促织》(全) C: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尽) D: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 《谭嗣同》(举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促织(节选)
蒲松龄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指促织,即蟋蟀)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主人公成名)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姻,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通“才”)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看)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徬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注:《促织》借明宣德年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朝廷每年要求地方上进贡优质蟋蟀。因此害得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小说写了主人公成名征收促织过程中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有错误的一项( )
A.儿涕而去 哭泣 B.夫妻向隅 面对着墙角
C.审谛之 仔细 D.成以其小,劣之 弱小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喜而捕之 视之,形若土狗
B.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亦不复以儿为念
C.儿涕而去 则又超忽而跃
D.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成以其小,劣之
本段文字情节曲折生动,写了三个小故事,请分别简要归纳。
文中第二段有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试用原文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分析这种心理活动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惊—— —— ——忧—— —— ——惊——喜。
作用: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成子抓虫而死;成子投井自尽;成名再次得虫。
【小题4】惊——怒——悲——忧——喜——愁——惊——喜。
解析:
【小题1】劣:以……为劣,意动。
【小题2】A.“之”代粗制; B.前“以”介词,用;后“以”即“以……为”;
C. “而”表修饰;D. “其”它,指促织。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不再有一点生趣。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