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下面句子:
①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到近郊去,只需准备一日之粮,(回来)肚子还很饱。
②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焊,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而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柰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 ②嚼:把酒喝尽
③践更:秦汉时的和一种徭役 ④驩(huān):友好,交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
A.解使人微知贼处 微:暗中
B.居邑屋而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见:拜见
C.不可者,各厌其意 厌:满足
D.诸公以故严重之 重:推重
2.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明郭解不喜炫耀的一组是 ( )
①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②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③乃夜去,不使人知
④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⑤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⑥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A.②③⑤B.①②④C.①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郭解虽然年少时为人残忍,也伤害过很多人,但后来就改变行为,能够非常友善地对待他人。
B.郭解姐姐家的孩子惹怒别人被刺身亡,郭解派人抓到凶手,了解了事实情况后公正处理了此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C.虽然郭解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较高,有时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到他那里也会得到较好的解决。
D.太史公认为相较于美名而言,人的相貌如何并不重要,能够长久被人称道的是美名。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译文:
(2)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译文:
(3)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译文:
1.B表被动。
2.D ①是写郭解品行的改变,与炫耀与否无关。②是写郭解不徇私情。④是写郭解的行为对少年人的影响,不能表明郭解不喜炫耀。
3.B不是郭解派人抓到凶手的,文中是凶手自归。
4.(1)她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道上,不埋葬,想以此羞辱郭解。
(2)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去”意为“让……离开”,意译为“放走”;“罪”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怪罪,罪责:“收”和“葬”是两个动词,不能有遗漏。)
(3)他对此感到奇怪,问事情的原因,竟是郭解让人免除了他的差役。(“怪”为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乃”,“竟然”,“脱”,解除了那人“践更”的差役,译成“免除了他的差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柳恽字文畅,少有志行。好学,善尺牍。与陈郡谢沦邻居,深见友爱。沦曰:“宅南柳郎,可为仪表。”
初,宋时有嵇元荣、羊盖者,并善琴,云传戴安道法。恽从之学,特穷其妙。齐竟陵王子良闻而引为法曹行参军,唯与王暕、陆杲善。每叹曰 “暕虽名家,犹恐累我也。”雅被子良赏狎。子良尝置酒后园,有晋太傅谢安鸣琴在侧,援以授恽,恽弹为雅弄。子良曰: “卿巧越嵇心,妙臻羊体,良质美手,信在今夜。岂止当今称奇,亦可追踪古烈。”
为太子洗马,父忧去官,著《述先颂》,申其罔极之心,文甚哀丽。后试守鄱阳相,听吏属得尽三年丧礼,署之文教,百姓称焉。还除骠骑从事中郎。梁武帝至建邺,恽候谒石头,以为征东府司马。上笺请城平之日,先收图籍,及遵汉高宽大之义。帝从之。徙为相国右司马。天监元年,除长兼侍中,与仆射沈约等共定新律。
恽立性贞素,以贵公子早有令多,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垄首秋云飞。”琅邪王融见而嗟赏,因书斋壁及所执白团扇。武帝与宴,必诏恽赋诗。尝和武帝《登景阳楼篇》云: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深见赏美。当时咸共称传。
历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秘书监,右卫将军。再为吴兴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于郡感疾,自陈解任。父老千余人拜表陈请,事未施行,卒。
初,恽父世隆弹琴,为士流第一,恽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复变体备写古曲。尝赋诗未就,乙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后传击琴自于此。恽常以今声转手古法,乃著清调论,具有条流。
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吕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恽为第二焉。帝谓周舍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恽著《卜杖龟经》性好医术尽其精妙。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恽从之学,特穷其妙 穷:尽,完
B.为太子洗马,父忧去官 忧:忧患
C.恽惊其哀韵,乃制为雅音 制:谱曲
D.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 第:排序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竟陵王子良闻而引为法曹行参军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援以授恽,恽弹为雅弄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
C.①因书斋壁及所执白团扇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①恽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 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3.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柳恽为政才能和艺术才能的一项是( )
A.①恽从之学,特穷其妙
②岂止当今称奇,亦可追踪古烈
B.①为太子洗马,父忧去官,著《述先颂》
②恽常以今声转弃古法,乃著清调论
C.①上笺请城平之日,先收图籍,及遵汉高宽大之义
②琅邪王融见而嗟赏,因书斋壁及所执白团扇
D.①除长兼侍中,与仆射沈约等共定新律
②父老千余人拜表陈请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柳恽少年时就很有志向而且多才多艺,善于写书信,同时具有音乐天赋,曾跟随嵇元荣、羊盖学弹琴,很快能掌握他们弹琴的的真谤。
B.柳恽崇尚孝道,父亲去世后,他写作了《述先颂》,表达他无尽的哀思,后来代理鄱阳相,遇有属官父母去世就听凭其尽孝守丧,这些都受到百姓称赞。
C.柳恽具有很高文才,武帝参加宴会,必定要下诏让柳恽赋诗。他曾经与武帝相互唱和,所作诗篇深受赞美,被当时人们争相传诵。
D.柳恽对棋艺有很高的鉴赏水平,他曾受爱好下棋的武帝委托并遵照武帝制定的品评棋艺的标准,评定了二百七十八位棋手的等级,为此受到武帝的夸赞‘
5.翻译和断句。
(1)翻译上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恽立性贞素,以贵公子早有令名,少工篇什。
②尝赋诗未就,以笔捶琴,坐客过,以箸扣之。
(2)用“/”给下面语段的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帝谓周舍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恽著《卜杖龟经》性好医术尽其精妙。
1.答案:B 解析:(“父死为忧”)
2.答案:B 解析:(B两个“以”均释为“把”;A中两个“为”分别释为“担任”和“被”;C中两个“因”分别释为“于是”和“通过”;D中两个“乃”分别释为“于是”和“是”)
3.答案:C
解析:(A中两句都表明柳恽的艺术才能;B中①表柳恽孝顺,②表柳恽艺术才能;D中两句都表明柳恽的为政才能)
4.答案:D
解析:(说“柳恽品评棋艺遵照武帝制定的品评棋艺的标准”,文中无据)
5.(1)①柳恽性格坚贞朴实,凭借贵公子的身份而早有美名,少年时候善写诗文。②他曾经赋诗尚未写完,就用笔敲打着琴(思考),因为有客人前来拜访,便用筷子敲击。
(2)帝谓周舍曰/吾闻君子不可求备/至如柳恽可谓具美/分其才艺/足了十人/阵著《卜杖龟经》/性好医术/尽其精妙。
附:参考译文:
柳恽字文畅,少年时就很有志向。好学习,善于写书信。与陈郡的谢沦是邻居,受到谢沦深深地友爱。谢沦说:“宅南的柳郎,可以作为楷模。”
起初,(南朝)宋的时候有嵇元荣、羊盖两个人,都善于弹琴,说是传承的戴安道技法。柳恽跟随他们学习,特别能掌握他们(弹琴的)的奥妙。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听说后,便聘用他做法曹行参军。他只与王昧、陆杲要好,常常慨叹说:“王虽是名家,还是怕会耽误我的。”他很受萧子良的赏识和亲近。萧子良曾经在后花园里设下酒宴,当时有晋朝太傅谢安(曾用过的)的鸣琴放在旁边,便拿来交给柳恽,柳恽弹了一支雅曲。萧子良说:“你的技巧超过嵇元荣的水准,精妙达到羊盖的风格,良好的姿质,优美的手法,的确就(显现)在今夜。岂只是在当今堪称奇妙,也可以比得上古代英贤。”
后来做了太子洗马,父亲去世后,他离职守丧,写作了《述先颂》,表达他无尽的哀思,文字十分悲伤婉丽。后来代理鄱阳相,听由属官守尽三年丧礼,安排他们从事文章教化,百姓对此非常称赞。调回京城后被任命为骠骑从事中郎。梁武帝到了建邺,柳恽在石头城拜迎,武帝让他担任了征东府司马。他上书请求在城池平定后,首先收管图书典籍,同时遵从当年汉高祖的宽大政策。梁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改任他为相国右司马。天监元年(502年),任命他为长兼侍中,与仆射沈约等人共同制定新的制度。
柳恽性格坚贞朴实,凭借贵公子的身份而遭有美名,少年时候善写诗文,曾经作诗说:“亭高木叶下,垄首秋云飞。”琅邪人王融见到后非常赞赏,于是把这些诗句写在书斋的墙上和白团扇上。武帝参加宴会,必定要下诏让柳恽赋诗。他曾经与武帝的《登景阳楼篇》唱和道:“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翠华承汉远,雕辇逐风游。”深受赞美。当时人们都共同传诵。
他历任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秘书监、右卫将军。两次担任吴兴太守,治理得太平安定,民众官吏都很怀念他。他在郡中感染了疾病,自己请求解除职务。父老一千多人上表请求让他留任,事情没有施行,就去世了。
起初,柳恽的父亲柳世隆弹琴,在文士中名列第一,柳恽每每弹奏他父亲当年爱弹的曲子,常常以此感念追思。又变体改写了各种古曲。他曾经贼诗尚未写完,就用笔敲打着琴(思考),因为有客人前来拜见访,便用筷子敲击,柳恽惊异于筷子击琴发出的的哀惋音韵,便把它谱写为雅曲。后来传说击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柳恽常常用今声转变扬弃古法,便著了《清调论》,详细地加以解说。
梁武帝好下棋,让柳恽评定棋手的等级,被列入符合标准的共有二百七十八人,按照他们的棋艺优劣进行排列,写成《棋品》三卷。柳恽列居第二。武帝对周舍说:“我听说君子不可以苛求完备,至于象柳恽,可以说都具备了。如果把他的才艺分开,足以成就十个人。”柳恽著有《卜杖龟经》。他的性格喜爱医术,完全掌握了它的精妙。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1—5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成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
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嚣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问者诸将集会,羌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日: “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嚣:yin,奸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杀郡守,兴坐免 坐:坐视
B.嚣矜己自饰 矜:夸耀
C.常以为西伯复作 作:兴起
D.嚣病之而止 病:感到不妥,有所顾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同学者皆师之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兴闻而谓嚣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D.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 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诸将集会,不道忠信之言 ②大将军之听,阿而不察 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 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 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 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B.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C.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D.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精通《左氏传》,造诣高深 ,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1.答案:A
解析:(坐:受牵连获罪)
2.答案:B 解析:(而:连词,表示承接接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A.者:助词,与动词或动宾短语组成“者”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C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作“来”或“用来”。D.于:介词,“对”或“对于’’)
3.答案:D
解析:(①是郑兴指出隗嚣诸将不说忠信的话。②是郑兴指出隗嚣听了阿谀的话也不觉察。⑥郑兴对隗嚣‘‘/—置 职位”的劝阻,不是对“称王”的劝说)
4.答案:C
解析:(“将领心怀异志”说法不合文意,原文“不道忠信之言”是说“将领没说忠信的话”,不是说“心怀异志’’)
5.(1)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供复止之曰/夫中郎将/;k中大夫胶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
(2)①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
②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恐怕不行吧?
附参考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竟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
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__,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又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__、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 云 得 经 师 易 得 人 师 难 诸 生 得 人 师 矣 遂 避 席 去 端 亦 高 其 行 谊 命 诸 生 延 致 之 讲 明 正 学 。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笃志研究 笃:忠诚。
B.就墓次受学 次:指(服丧人临时的)住处。
C.毁淫祠百余 淫:滥设的。
D.末学鲜或及之 鲜:很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画地以质之父 以静存为要
B.其学务躬行实践 至其知古今
C.曹子之盛德也 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
D.为霍州学正 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曹端至孝和清廉品德的一组是
A.、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B.、既葬、庐墓六年。 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
C.、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其知古今,达事变。
D.、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端专心致志地研究宋代儒学《太极图》《通书》《西铭》等著作,以致于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被磨穿了。
B.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
C.曹端认为官员要治理好政事,首先应该做到公正和廉洁。做到了公正,老百姓就会很敬佩你;做到了廉洁,老百姓就会与你坦诚相待。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作为人师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且做官为政公廉,为霍州的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古 云 得 经 师 易 得 人 师 难 诸 生 得 人 师 矣 遂 避 席 去 端 亦 高 其 行 谊 命 诸 生 延 致 之 讲 明 正 学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
②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
1.答案:A(考查实词。“笃”修饰“志”,应解为“坚定”,即志向坚定。)
2.答案:B(A 前者表目的连词,相当于“来”;后者介词,把。B “其”都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C 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代词,他,指曹端。D 前者动词,做、担任;后者动词,写。)
3.答案:C(前句属教化和公德一类,后句称赞曹端学识渊博。)
4.答案:B (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中的“在认真研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后”应该是在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之时”。)
5.(1)答案: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2)答案:①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注意文言虚词“其”“而”“以”“为”的用法和意义。)②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注意译出判断句式。)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fó jiāo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fó jiāo 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dào jiāo 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fó jiāo 的、巫术的、阴阳__、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岭。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番禺负山险 负:背靠
B.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被:给予.颁布
C.佗即移檄告横清……曰 移:改动
D.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王之 王:统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天下熙熙,皆为得来;天下攘攘,皆为得往
D.佗因此以兵威边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赵佗能够“割据自立”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秦为无道,……中国扰乱 ②恐盗兵侵地至此
③番禺负山险,阻南海 ④颇有中国人相辅
⑤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 ⑥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时,赵佗担任南海郡龙川县县令,是任嚣的下属,后得到任嚣的信任,代任南海郡尉的职务。
B.高后执政时期,禁止赵佗在边关设市进行铁器贸易,并派大军征讨赵佗,攻占了赵佗的好几座县城。
C.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由于中原百姓困苦,无暇他顾,被迫封赵佗为南越王,以保持南方的安定。
D.高后驾崩后,赵佗用财物收买百越各部落,使他们归附南越,进而扩展疆土,与汉朝天子分庭抗礼。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
高 帝 立 我 通 使 物 今 高 后 听 谗 臣 别 异 蛮 夷 隔 绝 器 物 此 必 长 沙 王 计 也 欲 倚 中 国 击 灭 南 越 而 并 王 之 自 为 功 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
译文:
②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译文:
1.答案C。(移:移送,传送)
2.答案B。A中的且均为“将”,B项分别为“的”和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因为”;D项均为“凭借”。
3.答案A。②⑥句不是原因。②句是任嚣的担心,⑥句是指高后,而非赵佗。
4.答案B。是赵佗攻占了长沙边邑数县。
5.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1)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道,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
(2)汉高祖已经平定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
[译文]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攻取并平定了杨越,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把犯罪而被迁徙的百姓安置到这些地方,同越人杂居了十三年。尉佗,秦朝时被任命做了南海郡的龙川县令。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并对他说:“听说陈胜等发动了叛乱,秦朝推行暴虐无道的政策,天下百姓对此感到怨恨,项羽和刘邦.陈胜.吴广等,都在各自的州郡,同时聚集民众,组建军队,象猛虎般地争夺天下,中原地区扰攘动乱,不知何时方得安宁,豪杰们背叛秦朝,相互对立。南海郡偏僻遥远,我怕强盗的军队侵夺土地,打到这里,我想发动军队切断通往中原的新修大路,自己早作防备,等待诸侯的变化,恰巧我的病重了。再说番禺这个地方,背后有险要的山势可以依靠,南有大海作屏障,东西几千里,有些中原人辅助我们,这也能当一州之主,可以建立国家。南海郡的长官中没有谁值得我同他研究这些事,所以把你召来告诉你这些事。”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赵佗就向横浦.阳山.湟谿关传布檄文,说:“强盗的军队将要到来,要疾速断绝道路,集合军队,保卫自己。”赵佗借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同他剖符定约,互通使者,让他协调百越,使其和睦相处,不要成为汉朝南边的祸害。南越边界与北方的长沙接壤。
高后时代,有关部门的官吏请求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上购买铁器。赵佗说:“高帝立我为南越王,双方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高后听信谗臣的意见,把蛮夷视为异类,断绝我们所需要的器物的来源,这一定是长沙王的主张,他想依靠中原的汉王朝,消灭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劳。”于是赵佗就擅加尊号,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的边境城邑,打败了几个县才离去。高后派遣将军隆虑侯周灶前去攻打赵佗。正遇上酷暑潮湿的气侯,士卒中的多数人都得了重病,致使大军无法越过阳山岭。又过了一年多,高后死去,汉军就停止了进攻。赵佗因此凭借他的军队扬威于边境,用财物贿赂闽越.西瓯和骆越,使他们都归属南越,使他的领地从东到西长达一万余里。赵佗竟然乘坐黄屋左纛之车,以皇帝身份发号施令,同汉朝地位相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日:“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尓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踩,踏。⑥蠲(juān):减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
B.阳城以拙蒙赏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其制稍异于前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B.(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为令之难,难于催科。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6、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
呜 呼 世 之 为 令 但 管 钱 粮 完 不 管 百 姓 死 何 以 异 于 此 医 也 哉 夫 医 而 至 于 死 人 不 如 听 其 驼 之 为 愈 也 令 而 至 于 死 百 姓 不 如 使 赋 不 尽 完 之 为 愈 也 虽 然 非 仗 明 君 躬 节 损 之 政 下 宽 恤 之 诏 即 欲 有 司 不 为 驼 医 不 杀 人 可 得 哉?
1、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比岁,连年。
2、D.均为代词。 A.而,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3、C(其余均为被动句。)
4、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5、(1)译文: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吧!
(2)译文: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老百姓啊!
6、给下面这段文字用“/”断句:
呜 呼/ 世 之 为 令/ 但 管 钱 粮 完 /不 管 百 姓 死/ 何 以 异 于 此 医 也 哉 /夫 医 而 至 于 死 人 /不 如 听 其 驼 焉 之 为 愈 也/ 令 而 至 于 死 百 姓 /不 如 使 赋 不 尽 完 之 为 愈 也/ 虽 然 /非 仗 明 君 躬 节 损 之 政/ 下 宽 恤 之 诏/ 即 欲 有 司 不 为 驼 医 /不 杀 人/ 可 得 哉?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安抚体恤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这是在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喝了。追赶、呼喝后,百姓还不缴纳赋税,就鞭打、刑罚。鞭打、刑罚后,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就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八了啊!
唉!舀干湖水来抓鱼,第二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痛心吗!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形容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相信了,请他治疗自己的驼背。于是医生拿了两片木板,把一片放在地下,让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又用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用脚使劲踏,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这个医生,但驼医却说:“我的职业是医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哪里管得着他的死活。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不管老百姓死活,这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啊?医治而让人死亡,不如任他驼着;发号施令使老百姓处于死亡之地,不如交不全赋税。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英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下达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赋税连年减少,连年减免,也令人觉得今古有巨大差别啊!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复为慷慨羽声
下面与其他三项句式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⑵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