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文言虚词“其”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 B: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大概”“原来是”。) C: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D:亦不详其姓字。(《桃花源记》)(其:他的。)
国画《愚公移山》的作者是()。
人们常用“愚公移山”的传说来形容有恒心、有毅力的人,那么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移的是哪两座山( )
A:泰山和黄山 B:黄山和太行山 C:太行山和王屋山 D:王屋山和泰山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 惩:苦于
B. 固不可彻 彻:变通
C. 惧其不已也 已:停止
D. 无陇断焉 垄断:阻隔
7. 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愚公移山“意志坚定”的一组是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也迂也 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⑤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A. ③④ B. ②⑤
C. ②③ D. ①④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高万仞”一句从面积和高度两个方面说明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 暗示移山的任务十分艰巨。
B. 愚公决心移山,他的妻子提出了两个疑问:愚公年老力衰,移山怎能成功;移山过 程中产生的土石如何处置。
C. 愚公移山时虽只有几个人,工具也什么简陋,但大家齐心协力,邻家孤儿“跳往助 之”使得移山场面更加热火朝天。
D. 操蛇之神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出手相助,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太行、 王屋,分别放到朔东和雍南。
9.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分)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4分)
6.D
7.A
8.D
[538fcecb50dfee09.jpg]
愚公移山(节选)(12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河曲智叟亡以应。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年且九十 (将近) B.以君之力 (凭)
C.其如土石何 (其实) D.曾不若孀妻弱子 (还)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0.选文中对愚公移山的做法有哪些不同的态度?请概括作答。(3分)
17.(1)曲折,绕行;(2)赞同;(3)改变,变通;(4)通“无”,没有。
18.C
19.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山不会再增高,愁什么不能铲平呢?
20.家人(主要是子女)持赞同的态度,妻子则表示疑惑(或提出疑问);邻居家的孩子则支持帮助;智叟的态度是嘲讽、讥笑。
评分标准:第17题,每小题1分,共4分。第18题,共2分。第19题,共3分。第20题,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3分,共3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__”,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1.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 .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表明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下列典故中体现创新意识的是 ①曹冲称象 ②田忌赛马 ③愚公移山 ④庖丁解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