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敬翔,字子振。太祖(后梁朱温)补以军职,非其所好,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太祖春昭宗自岐还长安,昭宗召翔与李振升喜楼劳之,拜翔太府卿。

太祖已破越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为新胜之兵,宜持重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和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归而忿躁,杀唐大臣几尽,然益以翔为何信任。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拜翔中书侍郎、同中学门下平章事。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曰:“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

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卿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事陛下如郎君,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近,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节选自《新五代史·梁臣传第九》)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昭宗召翔与李振延喜楼劳之 升:登

B.多称疾,未尝事 省:懂得

C.有诏洗涤,将朝新君 洗涤:赦免、免除

D.翔夜高头车坊 止:住宿、栖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宜持重养威 夫夷近,则游者众

B.自言惟马上得休息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卿教我当安归 尔无忘乃父之志

D.不忍见宗庙亡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20080806

3.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敬翔为梁尽忠的一组是 ( )

①太祖欣然,以为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③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④若得乏材,愿得自效

⑤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

⑥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

A.①②④⑥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非常器重敬翔,既因为他的才能与勤于国事,也因为敬翔有要当的劝谏技巧。

B.敬翔认为自己追随先帝三十余年,而末帝待他只如朱家的老奴,同谋划策,但自觉皇帝不会听从他。

C.敬翔在末帝时实际上已被弃用,他曾上书以求自效,但没有结果。后梁危急时,末帝才想起他,但他已无力匡救。

D.敬翔批评李振枉为丈夫,而不知死节,自觉无面目再入后梁皇朝的国门,而自杀身

亡。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

(2)朕居常忽卿事,今急矣,勿以为怼。

1.B 管理,过问。

2.C A 连词,以便,表目的/连词,而,并且,表并列 B 副词,才/副词,竟  C 副词,表期望语气  D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提宾标志。

3.B ①表现太祖对敬翔的器重;③是保全自身的做法。

4.B 敬翔的意思是,他觉得自己就应该是朱家的一个尽忠尽职的老奴。

5.(1)太祖死后,友珪继位,认为(也可译为“因为”)敬翔是先帝的谋臣,害怕他图谋篡夺自己的皇位,不想让他在内庭任职。

  (2)我平时经常忽视你的话,现在情势危急了,不要因此而心怀怨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孟子对曰:“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②梃,棍棒。③晋国:魏原属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④愿比死者一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比,为。洒,通“洗”,洗雪。⑤耨,锄草。⑥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⑦雉兔者,指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其为民父母也 恶:哪里

B.刑罚,薄税敛 省:减少

C.夫谁与王 敌:为敌

D.问国之大,然后敢入 禁:禁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之何其使民饥而死也 天下之民至焉

B.晋国,天下莫强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故余与同社君子

D.传有之 龟玉毁椟中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批评国君不实行仁政的一组是

①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②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③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④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⑤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⑥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把梁惠王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称之为“率兽食人”,表现了孟子正直、坦率的性格。

B.甲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即实行仁政得民心,则无敌于天下。

C.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文王之囿”和“宣王之囿”进行对比,将“宣王之囿”比作陷阱,巧妙地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之”。

D.甲乙两文,虽然孟子面对的国君不相同,谈论的话题不相同,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

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C(敌:抵抗)

2.D(A项前者是代词,这些;后者是连词,那么。B项前者兼词“于之”,后者是陈述语气词,可不译。C项前者是兼词“之乎”,后者是“各位”。D项都是介词“在”)

3.A(③是正面劝说梁惠王讨伐无道之国;④称赞文王“与民同之”,为下文批评齐宣王“为阱于国中”的做法作铺垫)

4.D(甲文是直接劝说,乙文是间接劝说)

5.(1)在家能侍奉父兄,在外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手拿木制棍棒打击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

(2)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苑囿就成了国都中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合乎情理吗?

(3)君子痛恨那些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为之找个借口(的行为)。

附: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说:“我愿意安心地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理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魏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即使是方圆百里的土地,也可以称王。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就可使他们手拿木制棍棒打击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它,有谁能跟王抵抗呢?因此说:‘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①贲(bēn)、育:孟贲和夏育,相传为古代的勇士,能力举千钧。②倨傲鲜腆:傲慢无礼。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有所不能者 忍 :忍受

B.非有生平之 素:交情

C.郑伯肉袒牵羊以 逆:反对

D.而命以仆妾之 役:差使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卒然临之不惊 /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B.夫子房受书圯上之老人也 / 其身也,则耻师焉

C.当韩亡、秦之方盛也 / 悲夫古书之不存

D.是百战百胜 / 若所为,求若所欲

3.以下6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良是“豪杰之士”的一项

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②彼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③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④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⑤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⑥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4.下列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B.对于张良刺杀秦始皇一事,苏轼持反对意见,认为这是逞一时之勇。

C.苏轼认为,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D.张良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2)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3)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1.C(“逆”在这里是“迎接”的意思。)

2.C(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中两个“而”分别是“却”和“又”的意思。B中两个“于”分别是“从”和“对于”的意思。D中两个“以”分别是“因为”和“用”的意思。)

3.B(①④说的是张良的不足,⑥说的是张良的长相的不足。)

4.D(“所以苏轼认为张良还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与原文意思不符合。)

5.(1)(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2)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

(3)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能算作勇敢的人。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这表明他胸怀阔大,他的目标非常高远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奇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鬼怪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秦朝正很强盛时,,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无罪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凭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做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地深深羞辱他,他果能忍受住,之后也就能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这个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取信于自己的百姓。”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种忍耐性是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的原因啊。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时,高祖对这件事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成为张良(与众不同之处)的原因吧!

点评:苏轼在本文中指出了张良年轻时的才智有余而度量不足,也盛赞了他后来的深谋远虑,阐明了这样个道理:小不忍则乱大谋,“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方为真豪杰、大丈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惑谗之,陈平亡去。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行杖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诸将尽讙(喧哗)。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十,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楚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大牢具(规格很高的丰盛酒宴),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平身行杖剑亡 间:抄小路。

B.汉王疑之、召魏无知 让:责备

C.汉王乃,厚赐 谢:道歉。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B.其中未必有也

C.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1.3.5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投靠刘邦前,先是在魏王咎手下任职,后来又服务于项羽,但是均不得志,他的建议不被魏王咎采用,他也得不到项羽的信任和重用。

B.陈平归汉后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引起了诸将对他的不满和非议,然而经过魏无知的调查和陈平的申诉,最终刘邦消除了对他的疑虑。

C.陈平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D.陈平施行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刘邦信任、重用贤能,不吝重金;二是充分利用了项羽猜忌多疑,容易听信谗言的性格弱点。

4、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

(1)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2)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1.D(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此处语境义为拿出)

2.A(古今意义均为“选择与使用人员”。B项“其中”,这里是两个词,意思是“他的内里”,现代汉语指那里面;C项“纷纷”,古代汉语意为紊乱貌,此处语境义为纷争;现代汉语限用以形容言论、下落的东西等多而杂乱。D项“宣言”,古代汉语意主宣言、声明,此处语境义为扬方、公开散布;现代汉语亦可释为宣告、声明,但限用于对政治纲领或对重大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

3.B(“经过魏无知的调查”不当)

4.(见译文)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

过了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

陈平于是到修武归降了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汉王跟他交谈并喜欢他,当天就任命为都尉,众将都喧哗起来。绛候、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__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怀疑起陈平来,召来魏无知责问。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如果有人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胜负的命运没有好处,陛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定能够有利国家罢了。”汉王召来陈平责问道:“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便去楚王那里做事而又半道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原来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zōng jiāo 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扩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这才不再说什么了。

楚军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过了好一段时间,汉王担心这种困境,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讲和。项王不同意。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大王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在众将中扬言钟离昧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打算跟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猜疑起来,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项王已经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打探。汉王备下丰盛的酒宴,命人端进。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禀告给项目。项王果然大大地怀疑起亚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浣花溪记

[明]钟 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磐折喧溢,迫暮趋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色如鉴,如琅玕 鉴:镜子。

B.溪周之,非桥不通 周:汇合。

C.各不相袭 袭:重复。

D.迫暮趋归 趋:赶快。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①稍断则复见溪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①乃睹“浣花溪”题榜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D.①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简洁的笔墨,生动地描绘了浣花溪清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

B.作者借杜甫与浣花溪的关系,感慨朋友对身处患难中的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C.作者叙写杜甫的身世和襟怀,旨在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打击和__。

D.篇末嘲讽那些官宦之人游览之时忙于应酬奉承,表达了作者的鄙夷之情。

1.B(周:环绕)

2.D(D.于:介词,表对象,对于。A.焉:代词,那里;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B.则:副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C.乃:副词,表顺承,就;副词,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

3.C(文中无“屡遭打击和__”的相关信息。)

参考译文:

从成都出南门,向左走是万里桥。向西转弯,(只见溪流)又曲又长,纤巧秀丽,形状像连环,像玉玦,像玉带,像圆规,像弯钩;颜色像镜子,像美石,像绿沉瓜,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都是浣花溪汇流的地方。但是到了杜甫在溪畔修建草堂之后,浣花溪才有了专名,那是因为杜甫的“浣花居”建在这里。

再往前走三四里就是青羊宫。溪水有时离得远一些,有时离得近一些。但岸边竹翠柏青,对岸林木阴森,延伸到溪水的尽头,远远地望过去,像荠菜一样,水光树色清幽,秀丽,使人心神、肌肤都觉得清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桥与桥之间,相距都不到半里。轿夫说溪水通向灌县,有人说:“江水是从灌口来的”,说的就是这个。

溪水的东边住了一些人家,因此,溪水常常被挡住看不见,没有挡住的,又显现出来。像这样的地方有好几处。这些人家的房子,有捆起柴当门的,也有编起竹子当门的,依次排列。过了桥,有一座亭子立在路边。上面署有名字:“缘江路。”过了这座亭就是武侯祠了。武侯祠前面横跨溪上的是一座木板桥,,桥上建有栏杆。到这里就可以看见“浣花溪”的题额。过桥后,可以看到一个小沙洲,像梭子一样横斜在水中。溪水环绕着它,没有桥就不可以通到洲上去。上面修建了一个亭子,命名为“百花潭水”。从这个亭子回来,再经过这座木板桥,再经过梵安寺,才是杜工部祠。祠中杜甫像清癯古朴,不一定就是那个样子,只是人们想象是这个样子罢了。还有一个石刻像,附有杜甫的传记,那是何仁仲担任华阳别驾时制作的,碑文已经不能认读出来了。

钟惺说:杜老先生两个住所,浣花溪显得清远,而东屯显得险奥,各有各的特色。如果严公不死得太早,杜甫是可以终老于浣花溪草堂的。患难对于朋友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啊!然而天意让杜翁增添了在夔门这一段不平常的生活。困窘忧愁,为生活而奔走,还能选择景色奇丽的地方居住。胸中宽松不乱,就可以应付世事变故。就像孔子(为避祸)化装到司城贞子家里的时候一样。

今天是万历辛亥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天像要下雨的样子,一会儿就放晴了。到这里游玩的官差,大都由当地官府招待,来来往往都是些做官的人,他们弯腰打躬作揖,逗留于此十分喧闹。到了傍晚,大家才匆匆回去。这一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楚人钟惺记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②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孟子?离娄上》)

注:①圹(kuàng):旷野、野外。②艾(ài):可供针灸用的草药。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2)请简述本段文字中孟子所阐述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

②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

(2)孟子认为,得民心就能得天下,要得民心就要实行仁义。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把鱼赶进深池的是吃鱼的水獭;把鸟雀赶进森林的是捕杀鸟雀的鹞鹰;把百姓赶到商汤王、周武王那儿的是残害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存,那就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道理,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章)粥③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①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 ②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 ③正考父(章)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章),稠粥。粥,稀粥。 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以为 病:疾病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也 非:不对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家 丰: 丰收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人 达:显达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人以俭相诟病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君子寡欲则不役物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张仪

C.君子多欲贪慕富贵 于其身也,耻师焉

D.侈自败者多矣 老臣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用“古人”与“今人”对“俭”不同态度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

B. 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C. 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D. 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

1. 选D,A 项“病”的意思是“缺陷”; B项“非”的意思是“非议”; C项“丰”的意思是“使……富足”。

2. 选B,两个“于”都是“被”的意思。A 项 “乃”的意思分别是“却”与“才”;C项 “则” 的意思分别是“就”与“却”;D项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因为”与“认为”。

3.选A,不是“更明确地提出作者的观点”,而是“更充分地论证作者的观点”。

【参考译文】

一般的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把它当作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恭顺,不如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士人有志于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羞耻的,(这种人是)不值得同(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当作美德,现在的人却因为节俭而相互讥讽议论。唉,(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习惯更是奢侈浪费,当差的穿上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有时(给客人)斟三次酒,(有时给客人)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酒是从集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的菜限于肉干、肉酱、菜汤,器皿用具(只是)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都是这样,人们不会相互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节殷勤,食物简单而情意深厚。近来士大夫家,酒(如果)不是(按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果品菜肴(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多样品种,器皿用具(如果)没有(摆)满桌子,(就)不敢会聚宾客朋友。(为了会聚宾客朋友),常常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经营准备,这样以后(才)敢发出请帖。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鄙陋吝啬。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大概太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共同,就是相同。说的是有道德的人都是从节俭中来的。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可以走正直的道路。一般的人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使罪恶远离,使家庭富足。所以说:“节俭是共同的道德。”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贪恋羡慕富贵,走不正直的路,招致祸患;一般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胡乱浪费,败家丧身。因此,(如果奢侈),有地位的人必然贪赃受贿,居住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罪恶。”

古时候正考父用粥饭维持生活,孟僖子(由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给三位国君作过相国,(他的)小妾没有穿丝绸,马没有吃小米,有地位的人认为(他)忠于王室)。……石崇拿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为这个被处死在东市。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一时间可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人们没有非议他。(他的)子孙习惯了他的家风(仍然豪华奢侈),(导致)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声名,因为奢侈而自取败亡的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诲你。你不但自身应当实行,(还)应当用来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风气习惯。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①,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②,不仁者远矣。”

(选自《论语•颜渊》)

【注释】①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贤臣。②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1)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2)在孔子看来,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

②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

(2)孔子认为,只有能够辨别出正直的与不正直的人,并且做到推举出正直的人,疏远不正直的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知人”。

【参考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能够)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拜见老师,(向他)询问什么是“智”,他说‘推举正直的人,疏远各种不正直的人,(这样)能使不正直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的含义)是多么丰富啊!舜拥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皋陶,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汤拥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从中)推举出伊尹,不仁的人(只好走得)远远的。

下列各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深蓝,不是它的真正颜色,就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啊! B: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成人了,不知道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 C:语毕而宫门辟,景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才说完话,宫门打开。这时,日影跟随着,云气聚拢着,就见出来一位身穿紫袍、手执青玉的人。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它的售价,但是始终也没舍得卖。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今吾使建中祭汝,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吊,抚慰) (《祭十二郎文》)②老当益壮,移白首之心(宁,宁肯) (《滕王阁序》)③德怀恩,词不悉心(飨,同“享”) (《柳毅传》) B:①灌水之有溪焉(阳,水的北面) (《愚溪诗序》)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逍遥游》)③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每,同“们” ) (《窦娥冤》) C:①寻蒙国恩,臣洗马(除,免去) (《陈情表》) ②吾年未四十,而茫茫(视,视力) (《祭十二郎文》) ③然睹促织,隐胸怀(中,合乎) (《促织》) D:①小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同“智”) (《逍遥游》)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赤壁赋》)③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也(戚,忧伤) (《祭十二郎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