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汉采众议
洪迈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
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四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 事:侍奉
B.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 寤:醒悟
C.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 绝:谢绝
D.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 无:无论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西域诸国既绝于汉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B.①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①皆以郎大夫之微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①天下其有不治乎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能善纳异议,汉元帝妥善地处理了珠崖的反叛和呼韩邪单于请求撤走守边军队的问题。
B.汉成帝正确处理了匈奴使者诈降的事件,汉哀帝最后答应单于进朝谒见,都是能够采纳与公卿定议不同的见解的结果。
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汉安帝支持了虞诩的意见,汉顺帝选择了派刺史太守前往交趾进行安抚的策略。
D.作者认为,小官能在高官议定后独陈己见,大臣能遵从公道而不坚持前议,皇上能听取正确的不同意见,国家大事就能治理好。
1.C(断绝)
2.A(和、跟,介词)
3.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说法有误)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珠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反叛,几年都未能平定。元帝与有关部门商议大规模派遣军队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出兵平叛不妥。元帝就发兵问题征求丞相、御史意见,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发兵平叛,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意见是正确的。元帝听从了于定国的意见,撤销了珠崖郡的设置。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服汉朝后,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上谷以西的边塞,请求撤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元帝让有关部门讨论这事,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撤走军队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采纳呼韩邪单于的建议。元帝询问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意见,于是元帝下诏不要再议论撤走边塞军队的事。
汉成帝时,一个匈奴使者想投降汉朝,成帝让公卿讨论,大臣们主张按惯例允许他投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不能接受。成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匈奴单于要求朝见皇帝,哀帝不愿见,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都认为虚耗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者告辞走了,黄门郎扬雄上书劝告,汉哀帝醒悟过来,派人召回匈奴使者,另写了一封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
东汉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今甘肃陇县),集中力量对付北边的边患。朝廷召集公卿讨论,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认为不能放弃。于是召集四府商议,都同意虞诩的意见。北匈奴再度强盛起来,西域各国断绝了与汉朝的关系,公卿大臣多以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断绝与西域的交往。邓太后召见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认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
汉顺帝时,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蛮反叛,顺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张派大兵讨伐,议郎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请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去进行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了。汉灵帝时,凉州军队骚乱不止,司徒崔烈认为应当放弃凉州,灵帝召公卿百官讨论,议郎傅燮认为不能放弃,灵帝采纳了傅燮的意见。
这八件事,关系国家的利害,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一致的意见,贾捐之等八人,虽然都是郎中、议郎、大夫一类的小官,能独自提出不同的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英明的君主,但都能违背众议而听取上述八人的意见。而大臣们无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道存在的表现。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天下难道还有不能治理好的吗?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②,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②此句的主语是孔子。③远:不亲近,不偏爱。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②不学礼,无以立!
(2)陈亢从伯鱼的答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1)①又有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
②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
(2)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人应该一视同仁(君子对儿子不应偏爱)。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先生、夫子)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①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埋怨,责怪
B.信尝过樊将军哙 过,拜访
C.人言公之畔 畔,通“叛”,背叛,叛乱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弟,弟弟,代陈豨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
①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 ④常称病不朝从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 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B.③④C.①③D.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认为,虽然陈豨是陛下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豨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4.用“/”为下面划线的文字断句。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译: 。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译: 。
(3)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译:
1.D(弟,副词,只管。)
2.C
3.D(“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有误。)
4.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5.(1)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
(2)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3)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成为贤者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
参考译文: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这般人为伍了。”皇上曾经随口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成为贤者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史记·管仲列传》)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国语·齐桓公求管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贫穷困难
B.、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 不听从命令
C.、治国家不失其柄 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D.、鲍叔既进管仲 进献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C.、使人请诸鲁 投诸渤海之尾
D.、则其管夷吾乎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三次从政为官三次被国君驱逐辞退;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他没有才能、胆怯,因为知道他背时,家有老母。
B.、鲍叔牙虽然缺乏智谋,但他知人让贤,以自己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极力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能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把过去曾几乎致他于死命的管仲从鲁国接回委以重任。
C.、对于管仲和鲍叔牙,人们认为,像管仲这样贤能的人不多见,而像鲍叔牙这样能识别人才的人却并不少见。这与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寓意正好相反。
D.、管仲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羞耻。与管仲同样抱有这种人生态度的还有甘受胯下之耻的韩信、承受宫刑之辱的司马迁、主动尝仇敌粪便的越王勾践等。
4、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D(A三次应为多次B“鲍叔牙缺乏智谋”错误C对“多”的理解错误,应为“称赞、赞扬”之意;寓意正好相同。)
4、(1)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2)人们不称赞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的,您如果宽恕了他而使(让)他回来,他也会像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于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于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江苏赋税甲天下,每岁本折五六百万。苏、松土隘人稠,而条银漕白正耗以及白粮经费漕剩五米十银,杂项差徭,不可胜计。区区两府,田不加广,而当大省百余州县之赋,民力日绌。百姓脂膏已竭,有司智勇俱困。积欠年久,惟恃恩除。然与其赦免于追呼既穷之后,何若酌减于征比未加之先。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定适中可完之实数,再将科则稍加归并,使简易明白,便于稽核。”
斌令诸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妇女游观,胥吏、倡优毋得衣裘帛,毁淫词小说,革火葬。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几数百年,远近奔走如鹜。谚谓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少妇病,巫辄言通将娶为妇,往往病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以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选自《清史稿》卷二六五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概以叛书 书:记载
B.杂项差徭,不可胜计 胜:尽
C.民力日绌 绌:衰减
D.然与其赦免于追呼既穷之后 穷:贫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 / 定适中可完之实数
B.余国柱为江宁巡抚 / 巫辄言五通将娶为妇
C.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 / 木者焚之,土者沉之
D.不可概以叛书 / 木欣欣以向荣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汤斌“敢于直言”品格的一组是
①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 ②明年当征赋
③疏言:“江苏赋税甲天下……” ④何若酌减于征比未加之先
⑤斌令诸州县立社学 ⑥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
A.①⑤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在对待前明诸臣的问题上应诏上书,主张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记载前明抗节不屈的大臣,其精神、其胆魄着实令人佩服。
B.汤斌担任江宁巡抚时,因淮、扬遭受水灾,上疏奏请皇上要求给当地老百姓全部免除赋税,体现了他的爱民精神。
C.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吏,汤斌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做法,但是“禁妇女游观”体现了他思想的保守与落后。
D.为了端正民风,汤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树立正气,破除颓废的旧风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
②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处犹未可耕,奏寝前议。
③饬诸州县有类此者悉毁之,撤其材以修学宫。教化大行,民皆悦服。
1.D 2.A 3.B 4.B
5.①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褒扬叛逆,皇上应拟定圣旨严厉谴责汤斌。②汤斌派人重新勘察,发现洪水还没有退到田土之处,已露出水面的田地还不能耕种,就奏请皇上扣发先前的奏议。③责令各州县有类似神像的都全部毁掉它,拆掉的材料用来修建学校。由此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悦诚服。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①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②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③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径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
①在打退秦兵保全了赵国以后,公子便派了一名将军率领着队伍回到了魏国。
②别的人有恩于公子,公子是不能忘记的。公子有恩于别人,希望公子能忘掉它。
③公子自称有罪过,既有负于魏国,对赵国来讲也没有什么功劳。
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1-3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用之治国赋 治:掌管
B.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 间:间谍
C.即发万人趋之 趋:追击
D.秦军鼓噪勒兵 勒:约束、整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不拘于时,学于余
B.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 /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王乃令赵奢将 / 设九宾于廷,公乃入
|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赵奢杀了平原君的手下,平原君很恼火,要杀赵奢。赵奢从国君利益和国家安定的角度劝服了平原君。
B.赵奢对救韩提出异议,主张出兵解阏与之围,并阐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
C.赵奢在距离邯郸三十里的地方停留二十八日而不进军,目的是麻痹秦军,以出奇制
胜。
D.赵奢接受了军士许历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占据有利地形,因而一举打败秦军,解了阏与之围。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
译文:
(2)赵奢善食而遣之。
译文:
1.C(趋:奔向,奔赴)
2.C(乃:前者“于是”,后者“才”)
3.A(赵奢是从平原君自身利益和国家强大的角充加以劝说。)
4.①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
②赵奢用好的饭食款待他,然后把他送回去
参考译文: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九个主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放任家臣不遵守国法,就会使国法削弱,法泠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进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富足呢?凭您这样的高贵地位,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任用他管理全国赋税,国家赋税非常公平合理,民众富足,国库充实。
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能不能去援救?” 廉颇回答说:“道路遥远,又艰险、狭窄,很难援救。” 赵王又召见乐乘询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说的一样。赵王又召见并询问赵奢,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要去救援,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将是勇敢的取得胜利。”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向军中下令说:“有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秦军擂鼓呐喊、整训军队的声音,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敌情的军侯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斩杀了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报告给秦军将领,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停止不前,只忙于增修营垒,看来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了目的地,他下令善射的士兵在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悉数赶来。军士许历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他们的来势很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我愿意接受你的建议。”许历说:“我请求接受死刑。”赵奢说:“等回邯郸后再处理。”许历又请求进言,说:“先占据北山的就能胜利,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了,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占领北山。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发兵攻打秦军,大败秦军。秦军撤围逃走,赵奢终于解除了阏与之围,班师回国。
赵惠文王赏赐赵奢,封号为马服君,任许历为国尉。赵奢从此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
翻译课文《促织》中的句子: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译文:
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军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擢之闾伍之中 闾伍:指平民。
B.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谢:道歉。
C.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期:约定时间。
D.释兵旅,解约束 约束:管辖,控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
C.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既来之,则安之
D.何后期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这表明他具备了一个杰出将领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C.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使对国君的宠臣庄贾也决不宽恕,这是司马穰苴的军队具有严明的纪律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并最终使晋、燕两国军队先后撤离的原因之一。
D.因为司马穰苴对士卒关怀备至,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
(3)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1.D(约束,名词,律令,规定。)
2.A(A并列关系的连词∕转折关系的连词。B认为。C已经,……以后。D为什么。)
3.A(“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错,原文中穰苴没有明说派谁,“使庄贾往”是景公的决定。)
4.(1)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得分点:“附”,“威”,“愿”。)
(2)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谈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了将军。(得分点:“与语”,“说”,“以为”。)
(3)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得分点:“之”,“亡”,“引”。)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谈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得到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让他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__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部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我的那些做官的朋友和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已经侵入国境纵深地带,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无遮无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
士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慰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渡黄河向北撤退,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还没到国都,就解除了战备,取消了战时规定号令。宣誓立盟而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来迎接,按照礼仪慰劳将士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接见了田穰苴,推崇他并任命他做大司马。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予,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用法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弊兵劳众 弊:使……疲惫
B.臣请谒其故 谒:拜见
C.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相:担任相
D.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轻:轻视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B.①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①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①不如伐蜀之完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②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
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 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④
4.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秦惠王没有采纳张仪的观点,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议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2)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1.B.谒:陈述,说明。
2.B.A项①借助.依靠:②趁机。B项连词,表递进。C项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目的,来。D项①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C.①②表示张仪不主张伐蜀,⑥是伐蜀的结果。
4.A.他对张汉“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理解不当。
5.(1)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
(2)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而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而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让我听听你们的意见吧。
张仪回答说:“……蜀国,只是个偏僻的西方小国,是那里一些戎狄部族的首领。我们(即使)劳民伤财发兵前往攻打,也不足以因此而建立霸业。我听说,‘要争名就要在朝廷里争,要争利就要在市场上争。’而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啊,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们,反而去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过,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开拓疆土;要想兵力强盛,就必须让人民富足;要想称帝称王,就要广施恩德。有了这三方面的条件,帝王之业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大王的地盘小,百姓穷,所以我希望能从较容易的事情做起。那蜀国,确实是个西方的偏僻小国,是戎狄部族的首领,而且他们内部还有像夏桀和商纣统治时发生的那种祸乱。如果让秦国去攻打它,那就好比让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容易。泰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就能扩大领土;得到蜀国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裕;这一仗不需要死伤很多人,却能很快使蜀国顺服。这样我们攻克了一个国家,而天下人却不认为我们残暴;我们得到了蜀国的全部财富,诸侯们却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威逼天子,这种事名声很坏,而且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攻伐无罪的韩国)还会落个不义的坏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赞成攻打的国家,是很危险的!请让我说明危险的原因吧:周王室是天下各国共同尊崇的王室,齐国是同韩国、周王室结盟的国家。周王室知道自己将要失掉丸鼎,韩国知道自已将丢失三川,它们两国一定会齐心合力,去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办量,并向楚国和魏国请求救兵。如果是周王室把鼎送给楚国,韩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没法阻拦的。所以我说伐韩攻周是有风险的,不如攻打蜀国稳妥。”秦惠王说:“说得对!我听你的。”
于是,泰国就起兵攻打蜀国,经过10个月的征讨,终于占领了蜀地。蜀国国君改称蜀侯,泰国又派陈庄去作蜀侯的国相。蜀国既已隶属于秦国,泰国便更加富强起来,而且更加轻视天下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