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进士及第,历郓州、南京推官。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御史台辟为主簿,未至,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罢为镇南掌书记。代父丙远官,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①之未葬者七十丧。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介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太学繇此益盛。
介为文有气,尝患文章②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中国论》,言去此三者,乃可以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杜衍、韩琦荐,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会吕夷简罢相,夏竦既除枢密使,复夺之,以衍代。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及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并为谏官,介喜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作《庆历圣德诗》。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竦也。诗且出,孙复曰:“子祸始于此矣。”
介不畜马,借马而乘,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预政事,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未赴,卒。
会徐狂人孔直温谋反,搜其家,得介书。夏竦衔介甚,且欲中伤杜衍等,因言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衍时在兖州,以验介事语官属,众不敢答,掌书记龚鼎臣愿以阖族保介必死,衍探怀出奏稿示之,曰:“老夫已保介矣。君年少,见义必为,岂可量哉。”提点刑狱吕居简亦曰:“发棺空,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且介死必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苟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亦足应诏。”于是众数百保介已死,乃免斫棺。子弟羁管他州,久之得还。
介家故贫,妻子几冻馁,富弼、韩琦共分奉买田以赡养之。有《徂徕集》行于世。
(《宋史 列传第一百九十一》)
注:①五世:父子相继为一世。五世,即五辈。②文章:石介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反对“侈丽浮华”的文风,强调文章的社会功利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笃学有志尚 笃:重视,专注
B.复夺之 夺:剥夺,撤职
C.夏竦衔介甚 衔:怀恨,仇恨
D.诏下京东访其存亡 访:拜访,探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论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 ②臣以险畔,夙遭闵凶
B.①乃可以有为 ②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C.①其可已乎 ②争宠而心害其能
D.①因言介诈死 ②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石介乐善疾恶、奋然敢为的一组是( )
①代父丙远官 ②介为文有气 ③指切当地 ④作《庆历圣德诗》 ⑤介不畜马,借马而乘 ⑥颇招宾客,预政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介家徂徕山下,曾经在徂徕讲学,人们称他为徂徕先生。后来到京师国子监讲学。也曾经担任过郓州和南京的推官。
B.在章得象、晏殊、范仲淹等人同时执掌朝政,欧阳修、蔡襄等人一起作谏官的时候,石介认为这是当世盛事,高兴地写诗歌颂。
C.石介死后,徐州孔直温谋反,抄家得石介书信,夏竦散布石介未死的谣言,请求开棺验尸。
D.石介家里很穷,妻子和孩子挨饿受冻,富弼和韩琦一赶拿出自己的俸禄买了一些农田用来供奉石介的家人。这件事有《徂徕集》记载,在后世流传。
5.把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葬五世之未葬者七十丧。
(2)诗所称多一时名臣,其言大奸,盖斥竦也。
1.D查访,侦察
2.A (都作“因为”讲B.才/却 C.副词表反诘语气/他的D.于是,就/趁机),
3.C (①⑤都不能体现"乐善疾恶";②表现石介写文章有气势)
4.D(这件事有《徂徕集》记载说法有误,应是石介有《徂徕集》行于世。)
5.(1)因为父母丧葬(遭到父母的丧事),回到徂徕山下耕田,这期间埋葬了五辈以内没有埋葬的70人。
(2)这首诗称颂了当时很多著名大臣,诗里的大奸臣,是指斥夏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奋胡治乎? 乃者①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奋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召除为丞相史 除:免去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按:制止
C.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趣:赶快
D.然百姓离秦之酷后 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至何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乃反取酒张坐饮 良乃入,具告沛公
D.秦时为沛狱掾 参代何为汉相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起初地位低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B.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C.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D.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②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1.A(除:任命官职)
2.C(却/才。A都是“将近”的意思;B都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都是动词“做、当”的意思)
3.B(②表现的是其为官之道④表现的是别的官吏饮酒歌唱)
4.A(“有了深交”错,原文是“有郤”,即“两人有了隔阂”)
5.①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②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沛县人。秦朝时曹参做沛县的狱掾,萧何做主吏,他们在县里已是有名望的官吏了。曹参起初卑贱的时候,跟萧何关系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将军、相国,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时,萧何向孝惠皇帝刘盈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曹参接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做事情没有任何变更,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话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布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于曹奋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奋说:“你回家后,试看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悦:‘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曹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谈论的。”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对曹奋为什么要惩罚呢?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况且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您休息去吧!”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政策,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太史公说:曹相国曹参的战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他跟淮阴侯韩信一起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列侯成就的战功,惟独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朝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这完全合于道家的学说。百姓遭受秦朝的酷政统治以后,曹参给予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所以天下的人都称颂他的美德。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⑶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⑵等到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就产生了。
⑶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让人感到心情欢悦,抚琴读书感到快乐,可以用此来解闷消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长安士方栋,颇有才名,而佻脱不持仪节。每陌上见游女,辄轻薄尾缀之。
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见一小车,朱茀①绣幰②,青衣数辈,款段③以从。内一婢乘小驷,容光绝美。稍稍近觇之,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忽闻女郎呼婢近车侧,曰:“为我垂帘下。何处风狂儿郎,频来窥瞻!”婢乃下帘,怒顾生曰:“此芙蓉城七郎子新妇归宁,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觑!”言已,掬辙土扬生。
生眯目不可开。才一拭视,而车马已渺。惊疑而返,觉目终不快,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翳渐大,数日厚如钱;右睛起旋螺。百药无效,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闻《光明经》能解厄,持一卷浼人教诵。初犹烦躁,久渐自安。旦晚无事,惟趺坐捻珠。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久之乃返,复自鼻入眶中。又言曰:“许时不窥园亭,珍珠兰遽枯瘠死!”生素喜香兰,园中多种植,日常自灌溉,自失明,久置不问。忽闻此言,遽问妻兰花何使憔悴死?妻诘其所自知。因告之故。妻趋验之,花果槁矣,大异之。静匿房中以俟之,见有小人,自生鼻内出,大不及豆,营营然竟出门去。渐远遂迷所在。俄连臂归,飞上面,如蜂蚁之投穴者。如此二三日。又闻左言曰:“隧道迂,还往甚非所便,不如自启门。”右应曰:“我壁子厚,大不易。”左曰:“我试辟,得与尔俱。”遂觉左眶内隐似抓裂。少顷开视,豁见几物。喜告妻,妻审之,则脂膜破小窍,黑睛荧荧,才如劈椒。越一宿,幛尽消;细视,竟重瞳也。但右目旋螺如故。乃知两瞳人合居一眶矣。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选自《聊斋志异·瞳人语》有删节)
【注】①茀(fú):古代车箱上的遮蔽物。②幰(xiǎn):车上的帷幔。③款段:此指骑马慢行。④翳(yì):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皆可称翳。
|
A.清明前一日,偶步郊郭 步:行走
B.稍稍近 之,见车幔洞开 稍:稍微
C.营营然竟出门去 营营:急忙
D.喜告妻,妻审之 审:仔细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方栋“改过自新”的内容的一项是 ( )
①掬辙土飏生。生眯目不可开 ②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
③懊闷欲绝,颇思自忏悔 ④持之一年,万缘俱净
⑤翳渐大,数日厚如钱 ⑥旦晚无事,惟跌坐捻珠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②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安有一个人士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的尾随。
B.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个绝色女子,就控制不住自己,不远不近地跟着,被发觉后遭到了严重的惩罚。
C.方栋眼瞎后,听说《光明经》能解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开始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D.蒲松龄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说明了轻薄者必受惩罚,受惩罚并不可怕,只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照样会得到人们的敬重的道理。
4.把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炫神夺,瞻恋弗舍,或先或后,从驰数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倩人启睑拨视,则睛上生小翳,经宿益剧,泪簌簌不得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虽一目眇,而较之双目者殊更了了。由是益自检束,乡中称盛德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D 3、B
4.(1)方栋看得眼花缭乱,魂不守舍,恋恋不舍地看着她不愿离去,有时走在车的前面有
时落在车的后面,跟着车子走了几里远。
(2)使人翻开眼皮仔细察看,原来眼睛上生出了一块小小的脂膜。
(3)方栋虽然一只眼睛瞎了,但比有两只眼睛的人,看东西更加清楚明白。从此方栋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美德。
【参考译文】
长安有一个人叫方栋,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轻佻冒失不守礼节。每当在路上见到游玩的女子,就神态轻薄地尾随着她。
清明前一日,方栋偶然到城郊散步,看见一辆小马车,红色的绣花车帷,几个穿着青衣服的女孩骑马慢慢地跟随在车后。其中一个婢女,驾着一辆小型四马拉的车,姿色美丽到极点。方栋逐渐走近偷看她,见车帘打开,里面坐着一个十六岁左右的女郎,姿色艳丽,更是方栋一辈子没有看见过的美丽。方栋看得眼花缭乱,魂不守舍,恋恋不舍地看着她不愿离去,有时走在车的前面有时落在车的后面,跟着车子走了几里远。方栋突然听见车里女郎喊婢女靠近车的旁边,说:“替我放下帘子。哪里来的轻薄男子,竟然频频来偷看!” 婢女于是放下帘子,愤怒地看着方栋说:“这是芙蓉城七郎先生的新婚妻子,回娘家省亲,不同于一般乡间妇女,任由你这秀才乱看!”说完,抓起一把路上的土洒向方栋。
方栋眯着眼睛不能够睁开。刚一擦净眼睛,睁眼一看,车马已经远去。方栋怀着惊疑之心回家。回家后方栋始终觉得眼睛不舒服。使人翻开眼皮仔细察看,原来眼睛上生出了一块小小的脂膜;过了一晚更加严重,眼泪簌簌往下掉不能停止;脂膜逐渐增大,几天后像铜钱一样厚;右眼睛生出了螺旋形的脂膜,用各种药医治也无效。方栋内心郁闷,痛苦欲绝,想到这事,心中非常后悔。他听说《光明经》能消除灾难,就拿来一卷《光明经》,求人教他诵读。开始时他还心烦气躁,时间长了心情就逐渐平静了下来。
方栋早晚无事,只是打坐捻珠。这样坚持了一年,各种杂念都没有了。突然听到左眼中有像苍蝇鸣叫一样的声音说话:“黑漆漆的,太令人难耐了!”右眼中答应说:“我可以同你出去游玩一会儿,解除这闷气。” 方栋逐渐觉得两个鼻孔中,有东西在蠕动,鼻孔发痒,好像有东西从那里出来,离开鼻孔出去了。过了很久那东西才返回,又从鼻孔中进入眼眶中。又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看园亭,那些珍珠兰就快要枯死了!” 方栋向来喜欢香兰,园中种植了很多,平常亲自灌溉,自从双眼失明,长久搁置在一边没有过问。忽然听到这话,就问他的妻子:“怎么让兰花枯死了?”妻子问他从哪里知道的。方栋于是告诉她缘故。妻子到园亭查验,兰花果然槁死了,她非常惊异。她静悄悄地躲在房中等待小人出来,不一会儿,她看见有小人从方栋鼻孔内出来,不到豆粒大,急忙迅速地飞出门去了。小人逐渐飞远了,方栋的妻子没有看见他们到了哪里。不久,两个小人手拉着手飞回来,飞到方栋脸上,就好像蜜蜂和蚂蚁进入巢穴一样。像这样过了两三天。又听到左眼中的小人说:“通道太曲折,来往很不方便,不如自己打开门。”右眼中的小人答应说:“我面前的墙壁太厚,非常不容易。”左眼中人说:“我试着开一开,如果开通了和你一同使用。” 方栋就觉得左眼眶内隐隐像有东西被抓破。过了一会儿,睁开眼睛看,清清楚楚地看见了几样东西。方栋高兴地告诉妻子,妻子仔细看他的眼睛,原来眼睛中的脂膜已经开了一个孔,黑色的眼珠亮晶晶的,就像刚刚划开的花椒。过了一晚上,脂膜全部消除了;仔细一看,竟然是两个眼珠。只是右眼睛的螺旋形的脂膜和原来一样,才知道两个眼眶中的人合住在一个眼眶了。方栋虽然一只眼睛瞎了,但比有两只眼睛的人,看东西更加清楚明白。从此方栋更加约束自己的行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的美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象 祠 记①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尉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瞽瞍③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底④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苗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在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了祠庙。③瞽瞍(gǔ sǒu):舜父名。④底:通“抵”,到。
|
A.新其祠屋 新:把……修整如新
B.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 恶:厌恶
C.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意:猜测
D.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同“悌”,敬爱兄长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苗区的象祠留存到明代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②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
③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
④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
⑤今之诸苗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
⑥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
A.①③⑥B.①②⑤C.②④⑤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品德不好的象却受到苗民立祠祭祀,作者认为可能是象后来被舜的品德感化了。
B.宣尉使顺应民心,重新修整象祠,同时请作者作记,以彰显民意。
C.作者认为周天子任命诸侯的卿的制度是仿效了舜封象的办法。
D.本文的主旨是宣扬“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具有鼓励人改过从善的积极意义。
4.把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句。
①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恶:与“善”相反,坏。)
2.B(③是孟子说的话,不是直接说明原因;④陈述唐人拆毁象祠的原因,与这一话题无关;⑥是作者的行动,也与这一话题无关。)
3.C(过于肯定,而原文用的是“殆”,表明是一种揣度。)
4.①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
②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能传到今世。
③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文言文翻译: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宣尉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尉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荒废呢。”
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还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感化了苗族之后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久。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能被舜感化呢?瞽瞍也能听从,那么他已经被舜感化成为慈祥的父亲了;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象已经被舜感化了,这是真实这样啊!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所作为呢!”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到呢。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人们怀念他。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也许是仿效舜封象的办法吧!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信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
这个意义,我将把它向世人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格的动力与发展
人格建构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荣格从心理能量的来源、性质、分配、运行机制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动力观。
“力比多”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定义为“问题产生时就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动生命能量”。其本质是一种欲望,既表现为性欲、食欲,也表同了情绪的欲望;既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是一种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可以看出,荣格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使用“力比多”这项概念。
“心理值”是作为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当某一要素获得很高的心理值时,意味着这一心理要素获得较大的发展。随着时间情境的变化,心理能量之间的比例会发生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它们遵循“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能量不等的两种心理结构一经在能量上达到平衡,就可能导致两种心理结构持久,强烈的结合。
荣格还以“前行”、“退行”表述了人格发展的动力机制。“前行”就是心理功能的发展,是指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发展的那些日常经验。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某些功能可能特别发达,在整体人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功能的过分发展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的停滞,使这一功能占优势的人不适应日益丰富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相反的功能来与之相配合,共同完成心理任务。如果这两种功能达不到和谐统一“前行”就全停止,从而出现“退行”,即把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的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他功能,使之得到发展。这样人格才能适应环境。
荣格把生命周期分为两大阶段,包含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年龄段。生命的前半段,主要是以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在此阶段,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内心世界,常常会阻碍人格的发展;在生命的后半段,由于前过多地倾向于处理外界事物,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发展,这时就应用心理值从外部向内部,以期达到内心平衡。
荣格用自性化来说明心灵的发展。实现自性化过程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性与精神性的和谐,意味着知识、技能、智慧、德性的和谐,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和谐,意味着情结等次级人格与主人格之间的和谐。因此,精神人格的统一和和谐,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自性化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荣格依据意识的两种心态、四种功能的不同组合,提出了其独特的人格类型说。其中揭示的内倾、外倾这一人格维度为后来多数心理学家所公认,现已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节选自《班主任之友》之《荣格人格理论的德育意蕴》)
1.根据文中信息,对“力比多”这一概念的相关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力比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身上的心理能量。
B.“力比多”是人们在问题产生时被集中运用到这些问题上的普遍的生物生命能量
C.“力比多”是表现为人类情绪中的一种欲望,具体体现为性欲、食欲等。
D.“力比多”是一种表现于生长、生殖或其他活动的,能用于延续个人心理生长的创造性生命力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等值原则”和“均衡原则”是指两种心理结构不等的心理能量会相互转化,从而在能量上达到等值或均衡。
B.“前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形象。
C.“退行”是指在人格发展中能够使一个人的心理能量从过分发达到心理功能中撤回,转而分配给其他功能,并使之得到发展的现象。
D. 荣格将人的生命周期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后段是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的相互转化,使人的精神和谐统一和谐的阶段。
3.下列表述与原文相关信息完全相符的一项是 ( )
A. 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潜能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特别发达,而其他功能则处于停滞状态。
B. 荣格认为:人的心灵各组成部分的圆融整合,是生命的自然倾向,也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最佳途径。
C. 荣格认为:人格构建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来发挥作用,而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的“心理值”。
D. 童年时代的梦想和意愿牢固地植根于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必然会起到阻碍作用。
4.根据原文相关信息,以下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荣格所说的自性化是指人的心灵发展得到人与自然和谐,人的知识、技能、智慧、德性和谐的理想境界。
B.当一个人步入中、老年后,其心理能量将趋于平衡,也意味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精神性逐步达到和谐。
C.荣格提出的人格类型说,被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并成为现代心理学中划分人格维度最基本的标准,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D.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必定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是一个精神和人格和谐统一的人。
1.题中的每一选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相关句子,通过与原文细致比较,与原文信息不符的是C。因在原文中,“性欲”“食欲”“情绪”三者是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关系,且人的“性欲”“食欲”不一定属于“情绪”。
2.答案为D 因原文中说:前段“主要是形成人格面具和发展自我的阶段”,而不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且后段的“外界事物”与“内在精神”不是相互转化,而只是从外部转向内部。
3.答案为A 。B项“是生命个体趋于完美的最佳途径”与原文意思不符,应为“是个体完善的真正目标”。C项中“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为‘心理值’”依据原文,“心理值”应是衡量心理能量分配尺度的概念,不是“衡量心理能量的尺度”,故与原文意思不符。D项原文中只说“常常会”而不是“必然会”。
4.答案为C。因原文中被许多心理学家所公认的是“人格维度”不是“人格类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成门户者必此儿也。”及长,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身长八尺,洁白美容观。齐武帝布衣时,见之叹曰:“王茂年少,堂堂如此,必为公辅之器。”
高祖义师起,茂私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以为不然。高祖发雍部,每遣茂为前驱。师次郢城,茂__加湖,破吴子阳等,斩馘万计,还献捷于汉川。从高祖东下,复为军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叛,茂出为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伯之奔于魏。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四年,魏侵汉中,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六年,迁尚书右仆射。固辞不拜,改授侍中。时天下无事,高祖方信仗文雅,茂心颇怏怏,侍宴醉后,每见言色,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十一年,进位司空。茂辞京尹,改领中权将军。
明年,出为江州刺史。视事三年,薨于州,时年六十。高祖甚悼惜之,赙①钱三十万,布三百匹。茂性宽厚,居官虽无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衣冠俨然,虽仆妾莫见其惰容。姿表瑰丽,须眉如画。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初,茂以元勋,高祖赐以钟磬之乐。茂在江州,梦钟磬在格,无故自堕,心恶之。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茂谓长史江诠曰:“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乐既极矣,能无忧乎!”俄而病,少日卒。
——《梁书卷九 列传三》(有删改)
赙①:赠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大父深所异 大父:祖父
B.每遣茂为前驱 前驱:前锋、先锋
C.高祖方信仗文雅 文雅:文学之士
D.在一室衣冠俨然 俨然:庄重严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 高祖赐以钟磬之乐
B.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茂受诏西讨,魏乃班师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高祖常宥而不之责也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高祖信任、恩宠王茂的一组是
①成门户者必此儿也 ②每遣茂为前驱
③给鼓吹一部,南讨伯之 ④出入朝会,每为众所瞻望
⑤此乐,天子所以惠劳臣也 ⑥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茂才几岁时,被长辈称赞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后来王茂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B.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朝廷派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兼江州刺史,并赐给鼓吹礼乐一部,让他到南方讨伐陈伯之。王茂不负所托,赶跑了陈伯之。
C.当天下安定后,高祖开始信任文学之士,使王茂等武将心中很不高兴,王茂酒醉后,常常把不满表露于言色,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
D.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曾梦见钟磬从架子上掉下来,他认为钟磬是皇上赐予的,无故掉在地上,说明皇上不信任自己了,因此心忧成疾不久就病故了。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兵书,略究其大旨,性沈隐,不妄交游。
译文:
(2)时九江新罹军寇,民思反业,茂务农省役,百姓安之。
译文:
(3)及觉,命奏乐,钟磬在格,果无故编皆绝,堕地。
译文:
1、答案: D.俨然:整齐
2、答案:B。( A.以,前一句表凭借;后一句为“把”。 B.所以,表凭借,译为“用来……的”。C.乃,前一句为“于是、就”;后一句为“竟、竟然”。D.而:连词,前一句表顺承;后一句表转折。)
3、答案:C.
4、答案:B. (A.王茂的父亲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C. “高祖于是渐渐疏远了王茂”文中无据。 D.“说明皇上不信任自己了”错。)
5、(1)译文: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
(2)译文: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
(3)译文: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
参考译文
王茂,字休远,是太原祁县人也。祖父叫王深,担任北中郎司马。父亲王天生,宋末担任列将,凭借功勋官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王茂才几岁时,被祖父王所看重,王深常对亲人相识的人说:“这孩子是我们家的千里马,光宗耀祖扩大门庭的一定是这孩子啊。”等到王茂长大,喜欢读兵书,大略通晓兵书中的大义,性格深沉稳重,不胡乱结交朋友。身高八尺,面容白皙漂亮。齐武帝还是一介平民之时,见到王茂感叹说:“王茂年纪轻轻,相貌堂堂,一定会成为公辅大才。”
高祖起兵,王茂私下里与张弘策劝高祖迎和帝,高祖却不以为如此。高祖发雍部,每次都派遣王茂为前锋。军队抵达郢城,王茂进攻平加湖,击破吴子阳等,斩杀敌人数以万计,回来到汉川报捷。又追随高祖东下,再次担任前锋。
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叛,王茂出任都督江州诸军事、江州刺史,朝廷赐给鼓吹礼乐一部,到南方讨伐陈伯之。陈伯之奔逃到魏。当时九江郡刚刚遭遇兵祸,老百姓渴望回乡务农,王茂简省劳役致力于农业生产,老百姓很安定。四年,魏进犯汉中,王茂接受诏西讨,魏于是班师回军。六年,担任尚书右仆射。王茂坚决推辞不拜,改授侍中一职。当时天下无事,高祖正信任文学之士,王茂心中很不高兴,侍宴酒醉后,每表露于言色,高祖也常常宽容不责备他。十一年,进位为司空。王茂辞去京尹,改任中权将军。
第二年,出任江州刺史。在职治理三年,死在州任上,时年六十。高祖非常悼惜,赐钱三十万,布三百匹。王茂生性宽厚,居官虽无美誉,亦为吏民所安。居处方正,在一室也衣冠严整,即使是仆妾也没人见过他懒散的样子。姿容瑰丽,须眉漂亮如画。出入朝会,常常被大家所瞩目。
起初,王茂以元勋,高祖赐给他钟磬之礼乐。王茂在江州刺史任上,梦见钟磬在架子上,无缘无故自己掉下来,心中很不高兴。等到睡醒了,就命人奏乐,钟磬摆在架子上,果然绳子无故的都断了,钟磬掉到地上。王茂对长史江诠说:“此些乐器,是天子用来赏赐功臣的。乐器既然到头了,我能无忧吗!”不久就病,没几天就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常设大瓦壶于视事阁中,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①焚之。其多得谤咎,殆由此地。
普既出镇,上书自诉云:“外人谓臣轻议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矧②昭宪皇太后大渐③之际,臣实欲闻顾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帝手封其书,藏之金匮。九月,吏部侍郎参知政事吕余庆以疾求解职;丁卯,罢为尚书左丞。余庆为帝霸府(藩王府邸)元僚,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余庆恬然不以介意。处耘获罪时,余庆知江陵,还朝,帝委曲问处耘事,余庆以理解释。及普忤旨,左右争倾之,余庆独委明辨,帝意稍解。时称长者。
(《续资治通鉴·宋纪七》)
[注]①缊(yùn)碎麻 ②矧(shěn):况且。 ③大渐:病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尝欲除某人为某官 除:封授
B.卒可其奏 可:同意
C.中外表疏 疏:陈述
D.左右争倾之 倾:倾轧、排挤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普性格“刚毅果断”的一组是 ( )
①尝欲除某人为某官,帝不用
②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
③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
④中外表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壶中,束缊焚之
⑤赵普李处耘皆先进用
⑥余庆独为明辨,帝意稍解
A.①④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
|
他神色自若地拾起,并将奏章修补后再奏,后来这个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
B.赵普很善于临机应变,有一次皇帝因骤然而至且久不停止的雨影响大宴而发怒,赵
普说百姓正盼下雨,并请求让乐宫在雨中献技,使皇帝转怒为喜。
C.赵普上书称赞皇弟,并想事先得到皇帝的临终遗诏,表达了推荐皇弟作接班人之意,并希望早定此事,皇帝亲手封存了他的信,并藏之金柜。
D.李处耘获罪,赵普违背皇帝的旨意,吕余庆先后竭力为他们开脱。李、赵无事,吕余庆却因此被罢为尚书左丞。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
译文:
②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
译文:
③其多得谤咎,殆由此也。
译文:
1.C 2.B 3.D
4. ①译文: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因为)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或:不同意)。
②译文: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
③译文: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附:文言文翻译
赵普独自担任宰相共十年,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赵普)曾经想要封授某人官职,皇帝没答应;第二天,(赵普)又上奏皇帝,(皇帝)又没答应;又过一天,(赵普)再次上奏皇帝。皇帝大怒,撕裂他的奏章将其丢在地上,赵普神情不变,慢慢拾起奏章归家,将其修补,又如当初一样上奏。皇帝省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章。后来,(被赵普推荐的人)果然凭借称职而闻名。又有一位建立了功业应当升官的人,因皇帝向来厌恶他,不授予他应得的官职。赵普极力请求授予,皇帝大怒道:“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怎么办?”赵普说:“刑法是用来惩罚有罪的人的,赏赐是用来酬报有功之臣的。惩处赏赐是国家的惩处和赏赐,不是陛下一人的惩处和赏赐,难道能够因个人的喜怒而独断吗?”皇帝听不进去,起身离开,赵普紧跟着。赵普站在宫门外,很久没有离去,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请求。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乘机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沾湿一下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宫(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宴会圆满结束。赵普就是像这样随机应变,能使皇帝回心转意的。(赵普)一直将一个大瓦壶放在议事厅内,朝廷内外的奏疏,赵普心里不想施行(办理)的,一定将它们放入壶中,捆些乱麻点火将其烧毁。赵普(他)遭到世人许多毁谤和责怪,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赵普调出京师镇守地方后,上书皇帝道:“朝廷外面的人说我轻易谈论皇叔开封尹,皇叔是个忠孝两全的人 ,怎么能够离间他和圣上的关系呢?况且(正值)昭宪皇太后重病之际,我实在是想事先得知天子遗诏。了解我的人是圣上,请圣上明鉴!”皇帝新手封存了他的信,把它藏在金柜里。九月,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吕余庆因病请求辞职:丁卯日,(皇帝)免除吕余庆吏部侍郎兼参知政事的官职,让其任尚书左丞。吕余庆是帝霸府的幕僚,赵普、李处耘都在先前被皇帝起用,吕余庆坦然面对,不把此事放在心里。李处耘遭罪时,吕余庆正在江陵任知州,他回到朝廷时,皇帝详细向他询问处置李处耘一事,吕余庆用(恰当的)道理加以解释。……等到赵普抵触圣意,左右大臣争相倾轧他,唯独吕余庆为他说明辨白,皇帝(想惩罚赵普)的心思(才)稍微缓解。时人称吕余庆为谨厚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①,思延贤彦。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②,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己已。”
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
[注]①忝大宠,继承帝位,有辱天子称号。②清履肥素,指行迹超凡脱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 辟 征召
B.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图 绘成图画
C.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结宇 盖屋居住
D.乃表荐之,会病卒 表 表扬
2.以下各组句子,全能表现宗炳具有“隐逸思想”的一组是 ( )
①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 ②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
③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④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
⑤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⑥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
A.①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⑥
|
A.宗炳是南朝人,文中的“高祖”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B.衡阳王刘义季在荆州时,亲自到宗炳的家里,和他一起宴饮,并任命宗炳为谘议参军,宗炳没有接受。
C.宗炳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不肯出仕,根本原因是他性格有点偏执,并非没有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
D.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去世后,衡阳王刘义季深感悲痛,认为他行迹超凡脱俗,一生品行值得褒扬。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
译文:
(2)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译文:
1.D(D项中的“表”是向皇上上表的意思; A、B、C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2.B(句②说的是宗炳的外弟师觉授,故排除含句②的选项C、D,还剩A、B两项。句⑤写的是太祖派乐师杨观跟宗炳学习曲子,与隐逸思想无关,应排除。而A含句⑤,所以选C)
3.C(C项 “根本原因是他性格有点偏执”错,从末段可以看出,如果让他们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遇到太平盛世,他们是不会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的。)
4.(1)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多。(注意“没、辍、释”的翻译)
(2)我年纪大了,病也来了,名山大川恐怕难得看完了,只有使自己心情更加沉静,修养进一步提高,然后,睡在床上,再游历这些大好河山吧。(注意“老疾、遍睹”的翻译)
【参考译文】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祖父宗承,任过宜都太守。父亲繇之,曾任湘乡令。母亲是父亲同郡人师氏,非常聪明,有口才、有学问、有节操,亲手教育所有的子女。
宋高宗打开官府大门,公开招揽人才,下诏书说:“我继承帝位,有辱天子的称号,我要延请、招聘贤明人士。南阳人宗炳、雁门人周续之,可以下令征召他们,以礼相待,让他们出来做官。”于是一起征召他们为太尉掾,他们二人没有应诏。宋朝代晋掌权后,征召宗炳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年,又征他为通直郎;东宫太子得势后,又征召他为太子中舍人和中庶子,都没有应诏。妻子罗氏,也有高尚的情怀,和宗炳趣味相投。罗氏死后,宗炳十分悲痛,后来停止哭泣,用佛理自遣,悲哀的情绪立即减轻了许多。对和尚慧坚说:“生与死的区别,不容易明白,再三思考,才能排遣心中的悲哀。”衡阳王刘义季在荆州时,亲自到宗炳的家里,和他一起欢聚,并任命宗炳为谘议参军。宗炳依然没有接受。
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向西到过荆巫地区,向南登过衡山,并在衡山上盖屋居住。心怀前人向子平那样的隐居志向。后来,他因病回到了江陵,叹息道:“我年纪大了,病也来了,名山大川恐怕难得看完了,只有使自己心情更加沉静,修养进一步提高,然后,睡在床上,再游历这些大好河山吧。”凡是他游历过的地方,都绘成图画,贴在室内的墙上,对人说:“我弹琴奏乐,要让众山都发出回响。”古有《金石弄》一曲,为桓氏所器重,桓氏家族衰败之后,这支曲子也就失传了,只有宗炳还能弹奏。太祖派乐师杨观跟宗炳学习这支曲子。
宗炳的表弟师觉授也有超凡脱俗的品行,用琴书来自我娱悦。临川王刘义庆委任他为祭酒和主簿,他都没有赴任,于是刘义庆向皇上上表,推荐他,可就在这个时候,他生病去世了。
元嘉二十年,宗炳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衡阳王刘义季给司徒、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宗居士不去改变他所不满的东西,他行迹超凡脱俗,一生品行值得褒扬,我对他的去世深感悲痛,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哀思。”
史臣说:“那些独来独往的人,性格都有点偏执、耿直,所以不能剥夺他们的理想,使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意志。要借招贤纳士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要有使他们信服。如果让他们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遇到太平盛世,他们怎么会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呢?他们大概也因为不得已才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叹牛
刘禹锡
刘子行其野,有叟牵跛牛于蹊。
偶问焉:“何形之瑰欤?何足之病欤?今觳觫①将安之欤?”叟揽縻而对曰:“瑰其形,饭之至也。病其足,役之过也。请为君毕词焉。我僦②车以自给。尝驭是牛引千钧,北登太行,南至商岭,掣以回之,叱以耸之,虽涉淖跻高,毂如蓬而桥不偾③。及今废矣,顾其足虽伤而肤尚循,以畜豢之则无用,以庖视之则有赢,伊禁焉莫敢尸也。甫闻邦君飨士,卜刚日④矣。是往也,要当售于宰夫。”
予尸之曰:“以叟言之则利,以牛言之则悲,若之何?予方窭,且无长物,愿解裘以赎,将置诸丰草之乡,可乎”叟冁然而哈⑤曰:“我之沽是,屈指计其直可以持醪而各肥⑥,饴子而衣妻,若是之逸也。奚是裘为?昔之厚其生,非爱之也,利其力;今之致致共死,非愿之也,利其财。子恶乎落吾事?”
刘子度是叟不可用词屈,乃以杖叩牛角而叹曰:“所求尽矣,所利移矣。是以员能霸吴属镂踢,斯既帝秦五刑具,长平威震杜邮死,垓下敌擒钟室诛,皆用尽身贱,功成祸归,可不悲哉!可不悲哉!鸣呼!执不匮之用而应夫无方,使时宜之,莫吾害也。苟拘于形器,用极则忧,明已。”
【注】①觳觫(hú,sù):恐惧颤抖的样子。D.僦(jiù):租赁。③毂:车轮中心部分,这里指车轮。桥(zhōu):车辕。偾(fèn):仆倒。④刚日:单日子。⑤冁(chǎn):笑的样子。哈(hāi):讥笑。⑥舍:同“啮”,咬。
|
A.有臾牵跛牛于蹊 蹊:小路。
B.伊禁焉莫敢尸也 尸:死尸。
C.虽涉淖跻高 跻:登,升。
D.屈指计其直 直:同“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我傲车以自给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尝驱是牛引千钧觉今是而昨非
C.非爱之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乃以杖叩牛角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叹牛,意思是对牛的遭遇表示慨叹。本文写了一位老人用牛拉车运输以养活自己;牛踱腿了,他便把牛卖给宰夫屠杀。
B. 老人卖牛,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昔之厚其生,非爱之也,利其力;今之致其死,非恶之也,利其财”,说明“所求尽矣,所利移矣”。
C. 老人关于“牛”的一番说法,令刘禹锡倍觉伤感,感叹万分,从心底里感悟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
D. 文章末尾由牛及人,写了伍员、李斯、白起、韩信的悲惨结局,抒发了作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感慨。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瑰其形,饭之至也。病其足,役之过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予方篓,且无长物,愿解裘以赎,将置诸丰草之乡,可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之厚其生,非爱之也,利其力;今之致其死,非恶之也,利其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尸,此处用做动词,宰杀。)
2.D(A前者是连词,表示承接;后者是介词,意思是“因为”。B前者是代词,意思是“这”;后者是实词,意思是“对”。C前者是代词,代“牛”;后者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翻译。D都是顺承连词,意思是“于是”。)
3.C(句中所说的“从心底里感悟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道理”不对,更多的是一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凉感慨。)
4.(1)形体高大,是因为喂养得最好。坏了腿,是因为用得太过分了。
②我本来也贫穷,并且没有多余的钱财,(我)愿意脱下身上的皮衣来赎这牛,把它放到有肥美青草的地方去,可以吗?
(2)原来很好地养活它,不是爱它,是看中它力量大;现在要它死,不是讨厌它,是可以用它换来钱财。
附:《叹牛》译文
刘某漫步野外,有一个老人牵着一头病腿的牛在(山间)小路上。
(我)随便问道:“(牛的)形体为什么这么高大?(牛的)腿怎么坏了?(这牛)战战兢兢的样子这是要去什么地方?”老人拉住牛绳回答说:“形体高大,是因为喂养得最好。坏了腿,是因为用得太过分了。就让我全部告诉你吧。我租车(运输)自给自足。曾经赶着这牛,拉了千斤(“千钧”,概数,指拉了很重的东西。一钧是三十斤。)(货物),北上登过太山,南边到过商岭,一拽就回头,一吼就前冲,就算是走泥坑爬高(坡),轮子象蓬一样(比喻车轮下陷很深)车子也不会从窝。如今是度了,看它的腿虽然伤了但肉还是很肥,豢养它也没用,以厨师来看就有赢利,这(屠宰牛)被禁止没有谁敢做主(屠宰这牛)的。刚刚听说县官设酒宴待客,占卜选的是在单日子,这就前往,赶紧卖给屠夫。”
我自做主张说:“从老人的观点来说是利益,从牛的方面来说是悲哀,怎么办呢?我本来也贫穷,并且没有多余的钱财,(我)愿意脱下身上的皮衣来赎这牛,把它放到有肥美青草的地方去,可以吗?”老人笑着讽刺道:“我卖这牛,屈指计算它的价值可以用来喝酒吃肉,给儿子吃糖给老婆穿衣,这样才得安逸啊。要你这皮衣干什么用?况且原来很好地养活它,不是爱它,是看中它力量大;现在要它死,不是讨厌它,是因为那可以换来钱财。您不要耽误我的事情好吗?”
刘某想不可能用言辞来说服这个老人的,于是用手杖扣击牛角而感叹道:“所求的没有了,利益点也就变了。所以伍子哥为吴王(阂间)成就了霸业后却被踢属楼剑自尽,李斯(人名)辅佐秦始立称帝却受到五马分尸的刑法,白起为秦国在长平大败赵军威震天下得到的是在杜邮(地名)被杀,韩信在该下(地名)围困西楚霸王令其灭亡得到的是被诱至钟室被乱枪刺死,都是被使用完了没有价值了,建立了功劳祸也就来了,能不悲哀吗!能不悲哀吗!呜呼!保持有无尽的用途才能应对万变的需求,适合时宜,没有什么能够加害于我。如果拘泥(执着)于有形(不变)的事物,被使用完了忧患就来了,这是很明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