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具有独具特色的“一楼一山一洞一址一城一区一江”七个“一”旅游精品。下列旅游精品与其所在县市搭配错误的是
A:古田会议会址——武平县 B:龙硿洞——新罗区 C:冠豸山——连城县 D:土楼——永定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钟磬置水中 以资政殿学士行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C.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D.此世所以不传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与“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予羁縻不得还
B.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C.夫晋,何厌之有
D.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1.C (识:知道)
2.D (A中两个“以”分别为介词“把”和介词“用”;B中两个“虽”分别为连词“即使”和连词“虽然”;C中两个“焉”分别为词尾相当于“然”和兼词“于之”;;两个“所以”都是表原因的)
3.C (A为被动句;B为定语后置句;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D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大石侧立千尺”中的“侧”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函梁君臣之首
C.对此欲倒东南倾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李牧连却之
B.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②然力足以至焉
C.①至莫夜月明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①徐而察之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
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B.石之铿然有声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C.得双石于潭上 盛以锦囊
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不是“余方心动欲还”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D.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1.B
2.D(表修饰)
3.C(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4.C(发生在“余方心动欲还”之后)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认为郑国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下列各项中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谬(miù) 褒禅(Chán)山 仇雠(Chóu) B:伶(líng)官 铿(kēng)然 硿硿(kōng) C:栖鹘(hú) 钟磬(qìng) 噌吰(Cēnghóng) D:石罅(xià) 窾坎(kuǎnkǎn) 镗(tāng)鞳(tà)
选出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组
A:①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B:① 后五年,吾妻来归 ②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① 余固笑而不信也 ② 烟涛微茫信难求 D:① 佯狂不知所之者 ②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③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④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去
B.有大石当中流 当:阻挡
C.汝识之乎 识:认识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苏轼善于思考的一组是( )(3分)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③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⑥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石钟山之所以得名,苏轼与郦道元看法相近,但描述更为详尽。至于李渤的看法,苏轼是嗤之以鼻。
B.本文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样都是因事说理,从月夜乘舟游江悟出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
C.郦道元记叙得太简略,一般士大夫不肯冒险夜泊绝壁,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
D.本文描写生动,特别是夜泊绝壁一段,动静结合,淡淡几笔便点染出一个阴森逼人的境界。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古之人不余欺也!(2分)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3分)
(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分)
C【解析】通“志”,记得。读本注释为“知道”。
10.D【解析】①是人们怀疑,④是对鹳鹤声音的描述,⑥是记此文的缘由。
11.C【解析】“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说不出来”错。言,指用文字表达。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传播。
12.(1)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宾语前置、句意)
(2)可是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乃、其实、句意)
(3)能够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有)这样的呀,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定语后置、是、名、句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鼓:振动。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腾:传播。
C.汝识之乎 识:读作zhì,知道。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几乎。
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周景王之无射也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D.今以钟磬置水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 钟 山 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__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 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翻译三题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
(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那绝壁侧着矗立,有千尺之高,好像猛兽,又像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寄巢的鹘鸟听到人的声音,也惊得飞了起来,在云霄间喳喳地。
(2)而浅薄无知的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探得了事情的真相。
(3)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是在六国之下了。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