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5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于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造。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以忠鲠遭摈,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出位B. 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今其智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D. 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愚 无乃仆私心刺谬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帮,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1-4 ADCD

5.①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矮时消沉。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赋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北/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广:扩大,增加

B.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其短 穷:极尽

C.询天下之异闻事以快言论 鄙:卑鄙

D.等于己者,之而不甘问焉 狎:亲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好学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子思言“尊德性”,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B.心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C.贤于己者,问焉破其疑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义理相咨访

D.舍问,奚决焉

学非古人之学

20080423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 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译文:

(2)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译文:

(3)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译文:

1.C/鄙:庸俗,浅陋。

2.A(A都是转折连词。B分别为取独和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一个是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为介词“在”。 D一个“其”是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后一个是代词。)

3.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君子之学必好问。”)

4.(1)舜帝凭着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__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以”,介词,凭借的意思。“知”通“智”,“苟”,苟且,不严肃。“诚”实在。“弘”意为大。)

   (2)非常勤勉地只是将进修(学业)作要务,(这)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

   (3) 学问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难道不是由于这个造成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一)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辽敻(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也。

彼齐云、落星,高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人又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北宋]王禹偁

(二)

明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居,由是筐篚(fěi)者斩,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ěng)茸荟郁,有无竹之心。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ān)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竹之于草木,犹贤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养竹记》,[唐]白居易

【注】①投壶:古代一种游戏,向壶中投矢,按投中次数定胜负。②齐云、落星、井幹、丽谯:古代四座著名的高楼。③至道:宋太宗年号。④西掖:中书省。⑤齐安:黄冈旧称。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捐馆:离开居住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但,只。

B.亦谪居之概 胜:美好的。

C.自相国捐馆,他人居 假:假装,佯装。

D.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行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是筐篚者斩 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

B.止贮妓女、藏歌舞 询关氏之老,则曰

C.吾至道乙未岁 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

D.岂惧竹楼易朽乎 犹贤于众庶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作者愉快心境的一组是(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④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⑤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文生动描写黄冈竹楼,是为了渲染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豁达豪迈的情怀;白文则通过记叙对已故关相国私第园中竹丛的栽培,体现出作者的怜竹之心爱竹之情。

B.王文引历史上四座名高楼与竹楼作比,表达作者甘愿清苦、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而白文中竹子被作者培植前后的对比,则表明爱护与否,确是竹子能否生机盎然的关键。

C.两文皆是借题发挥,借景而抒情,托物而寄意,绘竹楼、叙培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都在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出文章的主旨。

D.王文多用整句着力渲染,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极富诗意;白文多用散句,借物喻理,显得潇洒自如,体现出意境清隽的散文之美。

5.断句和翻译

(1)请用“ / ”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1.C(借,借用。)

2.D(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焉:代词,“它们”,指竹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于:介词,表范畴,“在,到”;介词,表对象,“向”。C、以:介词,“在……时候”;介词,“凭借”。)

3.B(①记叙楼修于何处;④重新培植竹子的过程;⑤表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期待)

4.A(王文不宜以“豪迈”形容,且同时也包含了仕途失意的情怀;白文主旨不在于爱竹、怜竹,而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5.(1)夏宜急雨 / 有瀑布声 / 冬宜密雪 / 有碎玉声  /  宜鼓琴 / 琴调和畅  / 宜咏诗 / 诗韵清绝 / 宜围棋 / 子声丁丁然 / 宜投壶 / 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这样)这竹楼就差不多能不朽烂了。

【参考译文】                       (一)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它的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野草杂生,一片荒秽,我于是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相宜大雪,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我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江山形胜之外,只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烟歇,送走落日,迎来皓月,这也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倒是高了;井幹、丽谯两楼,华丽倒是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童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年间的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次年)丙申年调到扬州,(第三年)丁酉年重返中书省,(第四年)戊戌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四处奔波,未有闲暇,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大概就不会朽烂了!

(二)

第二天,走到亭东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受到损坏,显得没有姿态。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他说:这是相国亲手栽的竹子。自从关相国离开了相国府,别的人借住在里面后,从此做竹筐的人去砍它们(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们(用来做扫帚),砍后剩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杂草野树杂长在竹林里,茂盛的杂树和纤细的杂草长在一起,再也没有竹子的原本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低,被砍伐弃置成这等模样,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肮脏的土壤,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它们的根部培上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这时,太阳出来了就有清凉的竹荫,风吹来了就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摇摆,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对它们的际遇有所感激。

啊!竹子是植物(尚且如此),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有同贤者相似的地方如果有人能爱惜它们,给它们培好土好好种植它们(都会如此),更何况(是对待)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竹子同草木相比,就如同贤者和一般人相比了。啊!竹子不能自己使自己与其它草木不同,只有人能使之与一般草木不一样;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写下这篇《养竹记》,写在亭子的墙上,来赠送给日后居住此处的人,也(希望能)使现在的统治者(用贤者)看到这篇文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之 易:轻视

D.偶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4.把以上文本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⑵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⑶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1.A   2.D   3.C

4.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⑵像这样说了三遍,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叉,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徐光启传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请练兵自效 疏:上书

B.擢礼部右侍郎 旋:后来

C.台官测候郭守敬法 本:依据

D.光启负经济才 雅:很,甚

20080414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时帝日食失验,欲罪台官 所谓华阳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复申练兵说 曾不知老将至

D.孙为中书舍人 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光启“雅负经济才”的一组是 ( )

①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②练兵通州,列上十议。

③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

④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⑤光启言屯政在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

⑥盖棺之日,囊无余赀。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徐光启博学强识,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

B. 徐光启仕途坎坷,曾先后遭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丘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

C. 徐光启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他的著述中,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 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但他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其政治抱负无法得到施展。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

(2)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3)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1.B(旋:随即)

2.B(以:都是连词,因为。A乃:才/竟然。C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D其:他的/我的)

3.C(①表现他博学强识,③表现他仕途不顺,⑥表现他为官清廉。)

4.B(兵部尚书崔景荣不曾弹劾他,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

5.(1)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

(2)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

(3)御史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的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照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案被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吏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把下面文言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空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各有其宝。

(《新序》)

(1)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空子罕,子罕不受。

译文: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译文:

(3)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各有其宝。

译文:

(1)有个得到宝玉的宋国人,向司空子罕进献宝玉,子罕不接受。

(2)我把不贪作为宝贝,你把玉作为宝贝。

(3)如果把玉给我,(那么我们)都丧失了宝贝,不如各自拥有他的宝贝。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山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至于一时富贵翕赫,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也。嗟夫!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遇事及激昂,僵仆无所避。尤好观古书,必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铭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选自归有光的《沈贞甫墓志铭》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信 相:辅助

B.贞甫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 了:全然

C.而贞甫不予也 易:轻易

D.予甚其志 畏:畏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何以得此贞甫耶B.必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而设诡辩怀王之宠袖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丘墓乎

C.予甚畏志,而忧其力之不继D.其卒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

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终不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2,4,6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沈贞甫“勤学不辍”的一组是  ( )

①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③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④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⑤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 ⑥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④D.③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有光,明代后期散文家,他继承了西汉和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反对当时浮饰雕琢的文风。本文娓娓道来,如叙家常,与《项脊轩志》一样,文笔质朴简洁,情感真挚动人。

B.本文以作者自己同沈贞甫的友谊为线索,简要记叙两人从初识到深交的过程,重点介绍贞甫的身世及其为人和治学,最后简介其卒年,并以铭文作结。

C.文章在平实质朴的记叙中,揭示了贞甫为人耿直,交友诚笃,鄙弃趋炎附势,抵制浮躁学风的性格特点。其中所写沈贞甫的求知精神,更为动人。

D.本文记叙和抒情紧密结合:自己狼狈不堪却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恸;畏其志,忧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论文,今独处寂寞,不能不叹。其失友之痛,砭时之弊,从胸中自然流泻而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C  3.D  4.B

5.(1)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找我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关键词:“虽” “卒” “然”)

(2)读书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心里也不能忘记,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 (关键词:“当” “一言之善” “何以”)

(3)贞甫为人刚正凌厉,注重仪表和品德修养。他耿直地保持着高洁的品行,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从未用好的言辞和脸色对待他们。 (关键词:“伉厉”“修饰”“假以辞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狨者,猿猱之属,其雄毫长一尺,尺五者,常自爱护之,如人披锦绣之服也。极嘉者毛如金色,今之大官为暖座者是也。

生于深山中,群队动成千万。雄而小者,谓之狨奴。猎师采取者,多以桑弧檑矢射之。其雄而有毫者,闻人犬之声,则舍群而窜。抛一树技,接一树枝,去之如飞。或于繁何秾叶之内藏隐之。身自知茸好,猪者必取之。其雌与奴,则缓缓旋食而传其树,殊不挥霍。知人不取之,则有携一子至一子者甚多。

其雄有中箭者,则拔其矢嗅之,觉有药气,则折而掷之。眉愁沮,攀枝蹲于树巅,于时药作抽掣,手足俱散。临堕而却揽其枝,揽是者数十度。前后哎哕,呻吟之声,与人无别。每口中涎出,则闷色手散,堕于半树,接得一细枝稍,悬身移时,力所不济乃堕于地,则人犬齐到,断其命焉。猎人求嘉者不获,则便射其雌,雌若中箭,则解摘其子,掷去复来,抱其母身,去离不获,乃母子俱毙。

若使仁人观之,则不忍寝其皮,食其肉。若无悯恻之心者,其肝是铁石,其人为禽兽。昔邓芝射猿,其子拔其矢,以木叶塞疮。芝曰:“吾违物性,必将死焉。”于是掷弓矢于水中。山民无识,安知邓芝之为心乎?

(选自《玉堂闲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或于繁柯叶之内藏隐之 秾:浓、深

B.殊不挥霍 挥霍:浪费

C.眉愁沮 颦:皱眉

D.于时药作抽掣,手足俱散 抽掣:抽搐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狨的“慈爱之心”的一组是 ( )

①生于深山中,群队动成千万 ②抛一树枝,接一树枝,去之如飞

③其雄有中箭者,则拔其矢嗅之 ④临堕而却揽其枝,揽是者数十度

⑤雌若中箭,则解摘其子 ⑥抱其母身,去离不获,乃母子俱毙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1,3,5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描写了狨的生存状态,猎人为了取得狨的宝贵的皮毛,采用了许多方法,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

B.狨面对猎人表现出来的亲族之情,与猎人们在利益驱动下暴露出来的奸诈和残忍,形成了强烈反差。

C.在文章末尾,作者蕴藉含蓄地对狨的被猎杀表示愤怒和谴责。同时,对狨的命运深感担忧和惋惜。

D.本文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胡事性较强,语言也生动传神。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使仁人观之,则不忍寝其皮,食其肉。若无悯恻之心者,其肝是铁石,其人为禽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掷弓矢于水中,山民无识,安知邓芝之为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根据上下文,“挥霍”应为“洒脱、从容”之意)

2.D(①说的是狨的生活环境及数量多,②说的是雄狨的逃窜,④说的是雄狨的挣扎,含①②④的选项不合要求,应排险除)

3.C(从“其人为禽兽”和反问句可知,文末应该是直抒胸臆,感情充沛,而非“蕴藉含蓄”)

4.(1)如果让仁慈的人看了这场面,就会不忍心睡在它的皮上,不忍心吃它的肉。如果没有怜悯之心,他的心肝就是铁石,他这人就是禽兽。(寝、悯恻,“若使……则……”,“者……”译出大意)

   (2)(邓芝)于是他把弓和箭扔到河里去,山里的老百姓没有知识,哪知道邓芝的用心呢?(反问句,省略成分,译出大意)

参考译文:

狨是猿猴的一种,那些雄性的,毛长一尺到一尺半,经常自己爱护它的毛,就像人穿了一套很漂亮很值钱的衣服。极好的狨毛颜色像金子,如今大官们做暖座用的就是这种毛皮。

狨生在深山之中,一群狨动不动就成千上万。雄性而且还没长大的,叫“狨奴”。猎人捕狨,大多用桑木条做成的弓和用檑树和做和箭射它。那些雄性而且有长毛的,听到人和狗的声音,就离开群体而逃窜,抛开这个树枝,又抓到另一个树枝,行动如飞。或者在茂密的枝叶间隐藏着。它自己知道自己的毛好,猎人一定会捉它,那些雌性的和狨奴,则是慢慢地一边吃着东西一边从这树到那树,不着急因为它知道人不捉它,有许多怀里抱着一两个小崽。

那些雄性的,如果有中箭的,就把那箭拔出来闻一闻,觉得有药味,就把箭扔掉,皱着眉头,沮丧忧愁,攀着树枝蹿到树的最顶端。在药物发作的时候,它就开始抽搐,手脚全都抓不紧,要掉下来了,却死死地抓着树枝不放,抓这个枝抓不住,又抓另一个,一直抓几十次,前前后后的全者呕吐,呻吟的声音和人一样。每一次有涎水从口中流出来,就憋闷得松开手了。掉在半树上,抓到一根细枝就不放,在半空置悬挂半天,实在支持不住了,便掉到地上来。人和狗就同时上去,结果它的性命猎人捉好的捉不到,就射那些雌性的。雌性的如果中了箭,就把怀里的小崽子扔出去,小崽被扔出去又跑回来,抱着它母亲的身体。即使跑开了,不被猎人捉获,仍会母子一块死。

如果让仁慈的人看了这场面,就会不忍心睡在它的皮上,不忍心吃它的肉,如果没有怜悯之心,他的心肝就是铁石,他这人就是禽兽,以前邓芝射母猿,猿的儿子为它把箭拔出来,用树叶把伤口塞上,邓芝说:“我违背了生物的本性,一定要死了。”于是他把弓和箭扔到河里去。山里的老百姓没有知识,哪知道邓芝的用心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幼慧,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

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会湖南帅括田,号增耕税,他邑奉令惟谨。梦莘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攈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寻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易二广盐法,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集议于境。梦莘从行,谓:“广西阻山,止当仍官般法,则害不及民。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未宜遽以二广概行。”议与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说,以客贩变法得为转运使。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罢去。不三年,二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梦莘恬于荣进,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四岁而江西阻讧,母襁负亡去得免。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萃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讫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之毙,上下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帝闻而嘉之,擢直秘阁。

梦莘平生多所著,有《集补》,有《会录》,有《读书记志》,有《集医录》,有《集仙录》,皆以“儒荣”冠之。其嗜学博文,盖孜孜焉死而后已者。开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

(选自《宋史·徐梦莘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嗜经史 特别B.增耕税 命令

C.梦莘于荣进 热衷D.直秘阁 提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梦莘心系百姓的一组是 ( )

①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 ②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

③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 ④未宜遽以二广概行

⑤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 ⑥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⑤⑥D.③④⑤

2,4,6

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梦莘小时候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聪明异常,喜好读书,涉猎极广,上自经史,下到野史小说,他都过目成诵,真可谓敏而好学。

B.徐梦莘为人正直、实事求是,他担任湖南湘阴县县令的时候,不惧怕上级的__,因为自己所管的湘阴县没有新增耕田,坚决不增加租税。

C.关于改变二广盐法的议论,徐梦莘的主张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管者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的观点不合,但最终被胡廷直采纳。

D.徐梦莘的一生可谓嗜学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后已,他留下很多著作,有《会录》《读书记志》《集仙录》等。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捃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译文:

(2)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梗法,罢去。

译文:

1.C(淡,满不在乎  动词)

2.A(⑤徐梦莘写作《三朝北盟会编》的缘由经历  ⑥不采用徐梦莘主张的结果)

3.C(胡廷直后来没有采用徐梦莘的主张)

4.(1)湖南帅怨恨徐梦莘对百姓徇私,想从帐簿搜寻徐梦莘的过失,最终没有找到,因此反而器重他

(2)徐梦莘担任宾州知州后,还以先前的议论抵御新盐法,被罢免官职。

参考译文: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小时候就很聪慧,特别嗜好读书,上自经史,下到野史小说,都过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举为进士。担任过南安军教授。后改任湘阴县知县。恰逢湖南帅检括土田,命令增加耕田赋税,别的邑县都恭谨地接受命令,唯独徐梦莘说他的县没有增加耕田,租税无从出起。帅臣怨恨他对百 姓循私,想从帐簿中搜寻到徐梦莘的过失,终究也没有得到,因此反倒器重他。

不久,主管广西转运司文件。当时朝廷讨论改变二广的盐法,派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在境内和东西漕臣集议此事。徐梦莘随从前往,说:"广西有山阻隔,只应继续沿用官般法,才不致伤害到百姓。广东各个郡靠着江流,或许可以容纳客贩,不宜仓猝地在二广一律施行。"他的议论和胡廷直的观点不合。后来胡廷直坚持他自己的变法,以因客贩变法而得为转运使。徐梦莘既已担任宾州知州,还以先前的议论抵制新盐法,被罢免官职。不到三年,二广的商贾破产,百姓苦于无盐,又按官般法施行。

徐梦莘不热衷加官进爵,时常想到自己出生在靖康之乱的时候,而四岁时江西阻难争乱,母亲用襁褓背着他逃走,才得以免祸。想深入了解靖康事件的始末,就网罗佚闻旧事,会萃异同,编成 《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记载从政和七年海上之盟始,到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死止,上下四十五年,凡是敕、为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都记载无遗。皇帝听说此书编成,称赞他,提拔他到直秘阁任职。

徐梦莘平生著作颇丰,有《会录》,有《读书记志》,有《集医录》,有《集仙录》等,这些书的书名前都冠有“儒荣”二宇。徐梦莘好学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开禧元年秋季八月去世,享年八十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