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 度:考虑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1.D    2.B   3.C

4.(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产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子产曰:“毁乡校,树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建止?然犹乡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

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改,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管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

害。”

范宣子为政,者侯之币重,郑人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之曰:“子为晋国,四部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感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 国家之也。”

子产不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四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劣: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救也 克:能够。

B.郑伯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有意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2.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者,无一完者

B. 君子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梅为业以求钱也

3.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隶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B. ⑥⑤C. ①③D. ⑦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亦愈知治矣。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1-4 CBCA

5.(1)我听说过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威权来防止怨恨。

(2)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他(尹何)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3)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下之。__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

〔注〕撝(huī):挥手呵斥。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以军功,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

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下之 说:劝服。

C.、高祖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

D.、半日而拔,于新林 次:驻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①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②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③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④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⑤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⑥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

(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1-3 ADB

4 、(1)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

(2)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她,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

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涛领选,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为丞 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3、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1-3 DDC

4、(1)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2)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则人谁肯矣( ) (2)其必(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城( )

2.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城为叛军困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D.为君翻作《琵琶行》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4.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1.(1)坚守,固守 (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2.B

3.(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

(2)即使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

4.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5.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热爱国家。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1.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

2.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3.“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

4.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5.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1.形象直观地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

2.C

3.动

4.(1)与山相知之乐, (2)家居之乐

5.开头交待了“秋寻” 的缘由,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竟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门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熟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予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 完:灭亡。

B.、吾居长,当罪 任:承担。

C.、之,立擢湜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卒于京 觐:拜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1-3 AAC

4、(1)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京师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尚品行感应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人之与人之相,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何以之 易:改变

D.、息然后带 胁:收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相爱生也

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事恶其贫

夫赵强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由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1-4 BABC

5、⑴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⑵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⑶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任务1—5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于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就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贼《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造。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多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以忠鲠遭摈,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权贵有嫌出位B. 放纵诗酒

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 今其智反不能及

C.鸡林国行贾售其国相D. 刘宾客齐名

今是溪独见辱愚 无乃仆私心刺谬乎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帮,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5.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1-4 ADCD

5.①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

②(白居易)被重新任用之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做官的心情矮时消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