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圯上老人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21.解释文中加点字(5分)
衣: 下:
履: 后:
异: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
①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②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21.衣:穿;下:下去 、到下面去;履:为----穿鞋; 后:落后、迟到;异:以---为异、觉得奇怪 。
22.①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②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解析】
2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衣,名词作动词,穿;下:名词作动词;下去;履:为…穿鞋;后:名词作动词,迟到;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去、会、兴、状语后置句(见我济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父去里所,复还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⑥皆生毛,长一寸所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邳(pī),地名;圯(yí), 桥。
15.下边画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 褐:黑黄色
B.、直堕其履 圯下 履:鞋子
C.、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业:已经
D.、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约定
16.下边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以足受,笑而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 ②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C.、①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17.以下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行经过下邳的一座桥时,有一位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下去捡拾。
B.、这位老者见张良是个软弱青年,又仗着自己有《太公兵法》,就倚老卖老,得寸进尺。
C.、张良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最后一次是半夜就起床,终于见到了老者。
D.、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才能终成大器。
18.出自该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9.翻译上段文言文阅读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每句4分,共8分):
(1)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15 A
16 C 17 B
18 孺子可教 圯上敬履
19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
【注释】①良尝闲:良指张良。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
②下邳圯上:下坯:地名,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圯:桥。
③衣褐:穿着粗布短衣,这是古代贫贱人的穿着。
④直:故意。 ⑤顾:看。 ⑥孺子:小家伙。这是不礼貌的称呼。
⑦殴:打。 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 ⑨业:已经。
⑩长跪:挺身跪着。 ⑾殊:很。 ⑿目之:看着他。目,作动词。
⒀里所:“所”即“许”。一里左右。
⒁平明:天亮。⒂有顷:不多一会儿。⒃一编书:一册书。⒄《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作的兵书。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 邳(pī),地名;圯(yí), 桥。
15.下边画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 褐:黑黄色
B.、直堕其履 圯下 履:鞋子
C.、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业:已经
D.、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约定
16.下边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以足受,笑而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 ②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C.、①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17.以下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行经过下邳的一座桥时,有一位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下去捡拾。
B.、这位老者见张良是个软弱青年,又仗着自己有《太公兵法》,就倚老卖老,得寸进尺。
C.、张良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最后一次是半夜就起床,终于见到了老者。
D.、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才能终成大器。
18.出自该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9.翻译上段文言文阅读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每句4分,共8分):
(1)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15 A
16 C 17 B
18 孺子可教 圯上敬履
19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
【注释】①良尝闲:良指张良。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
②下邳圯上:下坯:地名,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圯:桥。
③衣褐:穿着粗布短衣,这是古代贫贱人的穿着。
④直:故意。 ⑤顾:看。 ⑥孺子:小家伙。这是不礼貌的称呼。
⑦殴:打。 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 ⑨业:已经。
⑩长跪:挺身跪着。 ⑾殊:很。 ⑿目之:看着他。目,作动词。
⒀里所:“所”即“许”。一里左右。
⒁平明:天亮。⒂有顷:不多一会儿。⒃一编书:一册书。⒄《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作的兵书。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三. 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6分,其中15~18,每小题2分,19题每小题4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①,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 邳(pī),地名;圯(yí), 桥。
15.下边画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 褐:黑黄色
B.、直堕其履 圯下 履:鞋子
C.、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业:已经
D.、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约定
16.下边各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父以足受,笑而去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B.、①有一父老,衣褐,至良所 ②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C.、①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17.以下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行经过下邳的一座桥时,有一位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下去捡拾。
B.、这位老者见张良是个软弱青年,又仗着自己有《太公兵法》,就倚老卖老,得寸进尺。
C.、张良一天比一天起得早,最后一次是半夜就起床,终于见到了老者。
D.、这则故事的寓意在于:年轻人要心怀善良,尊师重道,不怕磨难,积极进取,才能终成大器。
18.出自该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2分)
19.翻译上段文言文阅读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每句4分,共8分):
(1)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
15 A
16 C 17 B
18 孺子可教 圯上敬履
19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
【注释】①良尝闲:良指张良。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主要谋臣。闲:空闲。
②下邳圯上:下坯:地名,在今江苏省邳县南;圯:桥。
③衣褐:穿着粗布短衣,这是古代贫贱人的穿着。
④直:故意。 ⑤顾:看。 ⑥孺子:小家伙。这是不礼貌的称呼。
⑦殴:打。 ⑧履我:把鞋给我穿上。履:作动词。 ⑨业:已经。
⑩长跪:挺身跪着。 ⑾殊:很。 ⑿目之:看着他。目,作动词。
⒀里所:“所”即“许”。一里左右。
⒁平明:天亮。⒂有顷:不多一会儿。⒃一编书:一册书。⒄《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太公所作的兵书。
译文: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1.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12.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13.翻译下列句子
(1)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2)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3)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1.C
12.D
13.(1)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2)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
(3)(张良)看那册书,认为它很奇特,于是经常诵读它。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读音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C项,强忍(qiáng,勉强) ——qiǎng。“强”是多音字,应结合意思把握读音。读qiáng,作形容词,指的是健壮,有力;读qiǎng,硬要,迫使,尽力;读jiàng,固执,强硬不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本题的C项,“强”可以意思上辨别读音。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错。因为在前面他压根儿不知道老人有《太公兵法》这本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中,对张良做法的目的推测有误。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里所”,一里左右;“孺子”,小伙子;“平明”,天刚亮;“与我会此”省略介词“于”。第二句中,“兴”,应验;“即……矣”,判断句,就是。第三句中,“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张良取履
(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①上,有一老父,衣褐②,至良所,直③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④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⑤!”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⑥,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⑦,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 “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选自《史记?留候世家》)
【注释】①下邳圯(yí):下邳,地名,在今江苏邳县东;圯,桥。②褐(hè):粗麻布制成的衣服。③直:故意。④鄂:通“愕”。⑤“履我”,为我穿上鞋。“履”,名词用如动词。⑥“里所”,即“里许”,将近一里地。⑦平明:清晨。
11.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业:已经。
B.父去里所,复还 所:许,左右。
C.与老人期,后,何也? 期:期望。
D.顾谓良曰 顾:回过头来。
12.与“读此则为王者师也”中的“为”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业为取履
B.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1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与“良殊大惊,随目之”中的“目”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烛之武退秦师
C.越国以鄙远
D.邻之厚,君之薄也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11.C
12.C
13.A
14.(1)有一位老伯,穿着粗布衣裳,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
(2)你这个小孩子有出息,可以教导(吧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要紧抓“在文中”这个条件,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实词知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实词所在句子意思,进而推断出加横线实词词性和解释。试题考察的实词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类型,考生可从这几个角度考虑答题。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C项中的“期” 约定时间。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生要紧抓“在文中”这个条件,充分运用自己已经具备的实词知识,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理解虚词所在句子意思,进而推断出加横线虚词的用法。C项与题干中都是动词当、做的意思,A介词替,给B连词因为D给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类活用的掌握。先来看选项,A项和题干为名词用作动词,B为动词的使动用法,C是形容词作名词,D是形容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还有名词做状语的下情况:一、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翻译为“向+方位名词,例如:(1)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 “南指”“向南指”。二、称谓名词作状语,译为“当作+称谓名词。例如题中A项“倡优”。三、一般名词作状语,译为“用+一般名词,例如:(3)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火令药熔”,“用火让药熔化”。(4)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力叮不释”,“用力叮着不放”。(5)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入”“用打洞的办法进入”。 (6)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促织》) “笼归”“用笼子装着拿回家”。 四、人或动物名词作状语,表比喻,译为“像+名词+一样”(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坐在面前”。考生平时要注意总结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衣”“至”“堕”(2)“后”“平明“会”。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张良曾经闲暇(xiá)时候在下邳(pī)县桥上散布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道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è),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翻译句子
良(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①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史记·留侯世家》)
[注]①下邳:古州名,北周置。治所在今江苏省睢宁北。②《集解》曰:“圯,桥也,东楚谓之圯。音怡。”
翻译: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老者)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取鞋子。”
只须遵照原文对译,将几个单音词换为有相同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无须处处增补省略成分,不然可能失去原文神韵,显得啰嗦累赘。“谓……曰”,古汉语习惯型短语,这里译作“对……说”(还用于命名号,“叫……做……”)。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里有—段叙述: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一千一百二十五里,良马初日行一百零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二马相逢,问:需 日相逢.
9.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