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马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一食尽粟一石( ) (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4)求其能千里也(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知能千里而食也B.策之不以

C.安求能千里也D.真无马邪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 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1.①.(1)有时 ( 2)这 (3)等同,一样  (4)怎么

2. D.

3.略

4.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是马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策之不以其道( )

2.翻译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为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①有时   ②这     ③等同、一样、相等    ④用鞭子打(鞭打)

2.①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去喂养它。

  ②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3.作者愤世嫉俗,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见 见: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2.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 ①或  有时  ②见  通 “现” 表现 外露  ③等  等同  一样  ④安  怎么 ,哪里

2、 ①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做普通马来喂养。

     ②千里马嘶叫,喂马的人却不明白它的意愿。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统治者不是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求其能千里也?

A:或:有时。 B:食:同“饲”喂养。 C:且:并且 。 D:安:怎么,哪里。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马之千里者,一食尽粟一石。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或:或许。 B:食:同“饲”喂养。 C:且:犹,尚且 。 D:等:等同,一样。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蚓无爪牙之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