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但是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礼遇,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歧亭的地方。

(2)(这些)都抛弃不要,独自来到偏僻穷困的山中,这难道是(他)因为不得志(才)这样的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同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倔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之 当:承担

C.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春申君 咎:责备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黄歇楚太子计曰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请封江东

②激义而死焉者也

C.①出身徇其主

②子之鲁,慎无国骄人

D.①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3.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 )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1.C(与:亲近,友好)

2.D(都是连词,并且。A介词,给、替;动词,治理。B介词,在、到;介词,被。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3.B(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4.B(“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附:文言文翻译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楚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把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

(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1)项羽的士兵听到汉王的军中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2)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以清德闻。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凯等来降,二儿之父亦率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生缚香,既至,宥(宽恕)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日:“羊祜岂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日:“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抗。抗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膏腴之地,吴人之资 夺:掠夺

B.每与吴人交兵,日方战 克:约定、预定

C.抗日:“羊祜岂人者!” 鸩:毒害

D.孙皓闻二境交和,以抗 诘:反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石城以西,尽晋有 今君计,莫若遣心腹

C.二儿之父亦率属与俱 且行千里,谁不知

D.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为晋兵所得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操皆冒行之

3.下面六句话郡表示羊祜磊落有德的一项是

①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③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

④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⑤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

A.①④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建立了五座城,收复肥沃的土地,夺取吴国资源,石城以西的地方,都为晋国所有。

B.羊祜在晋吴边界,采用怀柔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国人心悦诚服,对他非常敬重,尊称他为“羊公”。

C.吴国将领陆抗生病,羊祜赠送他药,以此来考验他,陆抗并不怀疑,认为羊祜不会害他。

D.孙皓听说陆抗在边境上和敌人互通信息,很是不满,就责怪陆抗,陆抗认为乡邑之间尚且讲信义,大国之间更应该如此。

1.D.(诘:斥责、责问)

2.D.两个“而”都表示转折关系。(A中两个“乃”字分别表示因粜和转折关系:B中第一个“为”表示被动,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C中第一个“其”是“他的”。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

3.A(③是军事策略,⑥是陆抗的观点)

4.C(“以此来考验他”的说法缺乏文中依据)

参考译文:

    羊祜,泰山人,以清德闻名。晋帝有灭吴国的想法,把他提为都督。于是他就占据险要,建起了五城,收复肥沃的土地,夺取吴国的资源,石城以西的地方,都为晋国所有。从此,先后来降的很多吴国将领,于是更加标德立信,以安抚这些初降的人,有吞并吴国的雄心大志。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策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军中有人捕获吴国的两个小孩,羊祜把他们送回家。后来吴国将领夏详、邵凯等来投降,两个孩子的父亲也率领部下一起归晋。后来吴将陈尚、潘景来侵犯,羊祜追杀了他们,但又赞赏他们死而有节,隆重地殡殓二人。潘景、陈隧的家人来迎丧,羊枯遵礼送归。吴将邓香侵犯夏口,羊枯活捉了邓香,带来后,宽恕了他。邓香感念他的恩德,率领部下来投降。羊祜领军进入吴国境内,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送给他们绢绸作为补偿。每次在长江沔水聚众打猎,总是不出晋国地面。如果有禽兽先被吴国入杀伤,但被晋兵捉到,都送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一齐悦服.称他为羊公。不呼其名。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气量,认为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生病.羊祜送给他药,陆抗吃下它毫不怀疑。其他人都劝阻他,陆抗说:“羊祜难道是下毒的人吗?”当时的人谈到他俩,认为是华元、子反再生。陆抗经常对他的士卒说:“人家一味讲德行,我们却一味地使用暴力,这样,不交锋我们也输了,你们各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孙皓听说双方边境相安无事,就责问陆抗,陆抗说:“一村一镇之中,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我不这样做,正好反衬出对方的恩德,对羊祜没有什么不利。”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人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5)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

(1)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能解决。(而、师、其)

(2)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亦、而、极)

(3)轻佻就会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会粗心大意,进入险境却粗心大意,又不能谋划能不失败吗?(则、而、脱)

(4)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象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

(5)孔子说:“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良好品德)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崎,考讳滨,叔父鸿,皆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后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予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拊。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外 摈:排挤

C.见人,称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 迹:事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皆贫游幕四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烦执事

B.著才矣,仕卒不进 无恒产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悉达之,士多仿其体 胡乎遑遑欲何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袁枚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 )

①巡抚金公拱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②其瑰奇幽邀,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③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④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⑤上白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⑥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④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年轻时,袁枚赶上了朝廷的博学鸿词科考,并且考取了进士,在当时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龄最小。

B.袁枚刚开始时担任溧水县令,接着调任江宁知县,不久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陕西,但因父亲去世而返回,从此一直居住在江宁。

C.袁枚在官场上有名望政绩,在溧水做县令时,他的父亲担心他年少无知,曾到民间暗访,老百姓都认为他是个好官。

D.因为袁枚与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宁与袁枚来往的时间最长,所以袁枚去世,姚鼐为他写下了这篇铭文。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

(2)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1.C(“善”意思是“好的方面”)

2.B(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A项,均为介词,①因为,②用、拿;C项,①用来,②表原因;D项,均为介词,①表对象,替、给,②表原因)

3.C(③句是说袁枚对别人文章的赞扬:⑥句是说袁枚处理政事)

4.A(朝廷的博学鸿词科开考,袁枚和其他二百余人是被推举上去,并非考取;而考取进士是乡试考中举人以后的事)

5.(1)袁君也竭尽自己的能力对待政事,没有什么回避推托,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2)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当时的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在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方面,恐怕没有谁比得上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珪,字叔玠。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与秦王有 隙:隔阂

B.、古者,天子有臣七人 争:同“诤”,规劝

C.、自古帝王纳谏难矣 固:本来

D.、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 坐:因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以士为轻乎 路曼曼修远兮

B.、卿皆我腹心,附下罔上 今其智反不能及

C.、朕夙夜庶几前圣 从径道亡,归璧

D.、王问珪以为忠孝 徐公能及君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曾经是皇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因为不能化解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被李世民流放到巂州。李世民即位后,仍然起用王珪为谏议大夫。王珪很得李世民的信任。

B.、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宫女音乐不力,多次被皇帝责备。温彦博、王珪就同时向皇帝进谏,认为这是看轻士人。皇帝大怒,责备两人。温彦博就惶恐谢罪,而王珪拒绝谢罪。

C.、对王珪等人的谴责,皇帝第二天也很后悔,他告诉房玄龄,自古帝王纳谏就困难,你们不要因为我谴责了王珪等人,就引起警戒不进谏了。

D.、王珪贬官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他希望李泰记住汉代东平王刘苍“为善最乐”这句话,做一个忠孝兼备的人。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译文:

(2)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译文:

(3)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译文:

1、D(坐:犯……罪)

2、B(均表转折,却、竟然;A、恐怕/语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C、同/到;D、什么,疑问代词/怎么,疑问副词)

3、A(流放王珪的应是唐高祖李渊,当时李世民还不是皇帝)

4、(1)我虽然不英明,幸亏诸公屡次规劝指正我,希望达到天下太平。(2)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常常思念规劝皇上,皇帝更加信任他。

(3)陛下可怜我的性命,任用安置我在中枢机密的地方,用忠诚效力来要求我。(矜:可怜;置:安置、安排;责:要求,该句翻译时要把后置的状语移至动词前,否则不得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高祖入关时,李纲推荐他暂任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予王珪中舍人的官职,不久升迁任中允,礼遇很优厚。太子与秦王有隔阂,皇帝责备王珪不能辅助教导,把他流放巂州。李建成被杀后,太宗召见他担任谏议大夫。李世民曾经说:“正直的君主能够驾御奸邪的臣子,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也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只有君臣同德,那么海内安定。我虽然不英明,幸亏诸公屡次规劝纠正我,希望达到天下太平。”王珪进言说:“古时候,天子有谏诤的大臣七人,他们的谏言不被采用,就一个接一个地自杀。现在陛下开张圣德,收集采纳草野之人的言论,我愿意竭尽愚妄无知,辅佐皇上万分之一。”皇帝认可他的话,于是命令谏官跟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一起进入内阁。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常常思念规劝皇上,皇帝更加信任他。

  皇帝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把乐律传授给宫中音家,乐伎不进献,祖孝孙多次被皇上责备。王珪和温彦博同时进谏说:“孝孙是高尚严谨的士人,陛下让他教学女乐,又责备他,天下的人恐怕要认为皇上轻视士人!”皇帝大怒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竟然依附下人欺骗皇上,替人游说?”温彦博很害怕,就认错道歉,王珪不认错,说:“我本来侍奉前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可怜我的性命,任用安置我在中枢机密的地方,用忠诚效力来要求我。现在怀疑我因为私心而游说,这是陛下背弃我,我没有背弃陛下。”皇帝默然惭愧,这件事就作罢了。第二天,皇帝告诉房玄龄说:“过去武王不任用伯夷、叔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本来就很难。我夙兴夜寐同前代的圣人差不多,昨天责备王珪等人,痛心自悔,你们不要警戒这个而不进谏言了!”

  后来王珪进封郡公。犯泄漏宫中机密话语的罪,降职担任同州刺史。皇帝思念名臣,不久就召见他,请他担任礼部尚书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见到他,向他先行礼,王珪也以老师自居。魏王问王珪用什么成就忠孝,王珪说:“陛下是您的君主,侍奉时要考虑尽忠;陛下又是您的父亲,侍奉时要考虑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魏王说:“忠孝的道理已经听到您的教导了,希望听到实现忠孝的途径。”王珪说:“汉代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最快乐’,希望大王记住这句话。”皇帝听到了,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可以没有过错了!”

十三年,王珪生病。皇帝派遣公主到王珪府上探望,又派遣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膳。死时享年六十九。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 知 其 贤, 而 不 知 其 奚 若, 可 乎?” 曰今

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越大破楚军。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狶反代地,高帝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梁王。梁王恐,欲自往。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1、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待之,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B.逢吕后从长安来,欲洛阳 然则一羽不举,为不用力焉

C.梁王恐,欲自往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D.高帝怒,使人梁王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魏公子日

2、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项是:

①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②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秦,未可去。”

③高帝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兵诣邯郸。

④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⑤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⑥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 ①②③B.、②④⑤C.、 ②③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但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 想借机谋反。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D.在被发配蜀地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候策。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3)、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1、D(A:姑且/将;B:到/助词,提宾标志;C:谢罪/告诉;D责备)      

2、C(①是对他的封赏⑤是汉王的军事部署)  

3、B(有勇有谋说法嫌过,且他也无谋反的念头)  

4、(1)、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

(2)、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

(3)、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彭越,是昌邑人,别号彭仲。常在钜野湖泽中打鱼,伙同一帮人做强盗。陈胜、项梁揭竿而起,有的年轻人就对彭越说:“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可以站出来,咱们也效仿他们那样干。”彭越说:“现在两条龙刚刚搏斗,还是等一等吧。”

 沛公从砀北上攻击昌邑,彭越援助他。汉元年秋天,彭越大败楚军。就任命彭越做魏国国相,独揽兵权,平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的军队向南撤退到夏阳,彭越又攻克昌邑旁二十多个城邑,缴获谷物十多万斛,用作汉王的军粮。

 汉王打了败仗,派使者叫彭越合力攻打楚军。彭越说:“魏地刚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楚军,却被项籍在固陵打败。便对留候说:“诸侯的军队不跟着来参战,可怎么办呢?”留候说:“齐王韩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韩信自己也不放心。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战功累累,当初您因为魏豹的缘由,只任命彭越做魏国的国相。如今,魏豹死后又没有留下后代,何况彭越也打算称王,而您却没有提早作出决断,您和两国约定:假如战胜楚国,睢阳以北到各城的土地,都分封给彭相国为王;从陈以东的沿海地区,分封给齐王韩信。齐王韩信的家乡在楚国,他的本意是想再得到自己的故乡。您能拿出这些土地答应分给二人,这两个人很快就可以招来,即使不能来,事情发展也不致完全绝望。”于是汉王派出使者到彭越那里,按照留候的策划行事。使者一到,彭越就率领着全部人马在垓下和汉王的军队会师,于是大败楚军。那年春天,封彭越为梁王,建都定陶。

 汉十年秋天,陈豨在代地__,汉高帝亲自率领__前去讨伐,到达邯郸,向梁王征兵。梁王说有病,派出将领带着军队到邯郸。高帝很生气,派人去责备梁王。梁王很害怕,打算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说:“大王当初不去,被他责备了才去,去了就会被捕。不如就此出兵__。”梁王不听从他的意见,仍然说有病。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梁王不曾察觉,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向西走到郑县,正赶上吕后从长安来,打算前往洛阳,路上遇见彭王,彭王对着吕后哭泣,亲自分辩没有罪行,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吕后答应下来,和他一块向东去洛阳。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所以,我带着他一起回来了。”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__。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

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曰:“籍平生曾游东平,乐其风土。 “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句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稽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府舍屏障 坏:拆除

B.直言矣,举声一号 穷:尽

C.口不臧否人物 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焉 造:赠送

1,3,5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喜怒不形于色B.籍由是不世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望之矣 此无他,民同乐也

C.当其得意,忘形骸D.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

则齐国庶儿乎? 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 )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 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 ④举声一吼,因又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 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B.②⑤⑥C.③④⑥D.①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司马昭却很赏识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并且登帝位后,总是保护他。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 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2)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3)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1.D(D造:访问)

2.D(A而:(1)表承接  (2)表修饰  B与:(1)参与,动词,(2)跟,介词

C其:(1)自己,代词  (2)大概,语气副词)

3.B((1)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对策,(4)是“性至孝”)

4.A(“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错)

5.(1)钟会多次拿一些时事问题问他,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数”“因”“可否”为得分点)

 (2)使者把这事告诉阮籍,阮籍便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文字都不必改动。

 (3)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仪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

【参考译文】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父亲阮瑀,魏国的丞相掾,在当世知名。阮籍容貌奇美俊伟,志气开阔奔放,傲然独立,任性不受羁绊,喜怒不显露在表情上。他博览群书,尤其喜好《老子》《庄子》。嗜酒并能够长啸,又很会弹琴。当他得意时,竟忘记了自己的形骸和举止。当时人多说他痴呆,只有他同族兄长阮文业每每赞扬佩服他,认为他超过自己,因此大家都一齐称赞他奇异的才能。

阮籍本有济世之志,正当魏晋之际,天下多有变故,名士很少有能保全自己的,阮籍为此不参与世事,便经常饮酒至醉。文帝司马昭想让阮籍替武帝司马炎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钟会多次问他一些时事问题,想趁机找出差错来治他的罪,阮籍都以大醉而幸免。在文帝辅政时,阮籍曾从容不迫地对他说:“我平时曾经游历过东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很高兴,便授予他东平相的职位。阮籍骑着毛驴到任,拆毁了原来的府宅屏障,以便内外相望。法令轻平简约,十来天便回京。司马昭推荐他做大将军从事中郎。

到了司马昭辞让九锡之封的时候,公卿要辅助他登帝位,让阮籍起草劝进书,阮籍喝得大醉忘记了起草,公卿们临到公府时,让人来取,见阮籍正伏案醉眠。使者把这事告诉他,阮籍写在案上,让人抄写,没什么改动,言辞十分清正雄辩,被当时的人所推重。

际籍虽然不掏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天性特别孝顺,母亲死时,他正和别人下围棋,对弈者请求中止,阮籍留对方一定下完这一局。事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好几升。母亲下葬时,他吃了一只蒸猪腿,喝了两斗酒,然后与灵柩诀别,话说罢了,又一声恸哭,于是又是吐血几升。伤害了身体,骨瘦如柴,几乎丧失了生命。裴楷前往凭吊,阮籍披头散发,箕踞而坐,醉眼直视,裴楷吊唁完毕就离去。

阮籍又会做青白眼,见到崇尚礼义的世俗之士,就用白眼相对。嵇喜前来吊丧时,阮籍便用白眼看他,嵇喜很不高兴地退了出去。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之后,便带着酒,挟着琴造访了他,阮籍很高兴,便现出青眼。因此礼义世俗之士嫉恨他如仇人,而文帝司马昭总是保护他。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