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对词语的注释正确的有()。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B: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难闻的气味) C:弃甲曳兵而走(走:行走,离开) 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文采) E:齐师伐我,公将战(师:军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之:代词 代兵器 B:弃甲曳兵而走 而:表转折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几,几个 D: 空闻虎旅传宵柝 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走】选出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 )

A: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 (逃跑 ) B: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赋》 (结构) C: 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报任安书》 (奔 D: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也。 《寡人之与国也》(行走)

【兵】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兵刃即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B:草木皆兵。(名词,兵器) C: 左右欲兵之,王止(动词,杀)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蓄养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约束

D.王无岁 罪:罪恶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

B.弃甲曳兵走 锲舍之,朽木不折

C.民多于邻国也 师道不传也久矣

D.斧斤时入山林 致天下之士

14.下列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B.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C.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D.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15.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2.D

13.C

14.C

15.C

16.(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里说得完呢!

【解析】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王无罪岁”中的“罪”如解释为“罪恶”,在语法上讲不通,因为后面跟了宾语“岁”,故“罪”应活用为动词,此处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归咎、怪罪”。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的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到”和“比”。B项两个“而”分别表修饰和表假设关系。D项第一个“以”作介词,“按照”;第二个作连词,“用来”。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首先将句子带回原文,结合文意理解大意;然后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可以抓名词,比如“王”“兵刃”;还可以抓句式,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文段中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从句中来看作者反对把原因推到“荒年”身上。

16.第一句中,“谨”,认真兴办;“申”,反复宣扬;“颁”同“斑”;“负戴”,背着和顶着;“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都属于状语后置句。第二句中,“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名”,名词用作动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10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4.选出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移其粟于河内

15.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

B.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的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C.孟子用打仗为例,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

D.孟子用打仗为喻,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1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每句3分)

1).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14.C

15.B

16.1)邻国的百姓(人口)没有减少,我国的百姓(人口)没有增多,为什么呢?

2)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中“于”为介词,对。A项,“于” 与名词组成“于XX”式的介宾短语作补语;B项,“于”为比的意思;C项“于”为介词,对。D项,“于” 与名词组成“于XX”式的介宾短语作补语。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A项“‘补救灾区’的方式不是好方法”在文中并没有提及,故不正确;C项“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表述不准确,原文只是临时仁政措施;D“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理解错误。所以选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加、鼓、既、曳、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 ,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1)申之以孝悌之义  不负戴于道路矣

(2)老当益壮        不坠青云之志

(3)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4)尔来四万八千岁   可以横绝峨眉颠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孝悌”、“坠”、“尔来”、“峨眉颠”、“瞬”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增加)少 C:填然鼓(代词,代‘鼓') D:弃甲 (拖着)兵而走

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增加)少 C:填然鼓(代词,代'鼓') D:弃甲 (拖着)兵而走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