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而回。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往昔 D:人皆得以使之 隶:奴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买五人之头而

A:常以身蔽沛公 B: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C:余稍为修葺,使不 D:焚百家之言,以黔首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A: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B: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C: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D: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但是最终没有得到朝廷礼遇,晚年就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一个叫歧亭的地方。

(2)(这些)都抛弃不要,独自来到偏僻穷困的山中,这难道是(他)因为不得志(才)这样的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同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倔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有能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知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使歇与太子完入于秦 质:做人质

B.臣请止,以死之 当:承担

C.夫失国而绝万乘之和 与:参与

D.楚考烈王以春申君 咎:责备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黄歇楚太子计曰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请封江东

②激义而死焉者也

C.①出身徇其主

②子之鲁,慎无国骄人

D.①乃相与合从,西伐秦,楚王为从长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3.古人云:“春申君以智能安楚。”以下全部表面其“以智能安楚”的一项是 ( )

①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

②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

③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

④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

⑤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

⑥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

A.①②⑥B.①③⑥

C.②④⑤D.③④⑤

4.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

A.太子完奉楚王命令与黄歇到秦国做人质,在秦国停留了好几年,当楚顷襄王病重之时,却无法回国。

B.黄歇对当时秦楚两国的局势观察得非常透彻,他游说秦国相国应侯,在应侯的帮助下,黄歇里应外合,与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国。

C.黄歇返回楚国后,被任命为楚国相国,封为春申君,后来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作为自己的都邑。

D.战国时期“四大公子”分别为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他们都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1.C(与:亲近,友好)

2.D(都是连词,并且。A介词,给、替;动词,治理。B介词,在、到;介词,被。C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3.B(②是秦王所言,与春申君无关;④这是应侯劝秦王的话;⑤并未表现春申君的“智”,只是对当时形势的一种叙述。)

4.B(“里应外合”错,黄歇也没有与太子一起返回。)

附:文言文翻译

黄歇接受了盟约返回楚国,楚王派黄歇与太楚子完到秦国作人质,秦国把他们扣留了几年之久。后来楚顷襄王病了,太子却不能回去。但太子与秦国相国应侯私人关系很好,于是黄歇就劝说应侯道:“相国真是与楚太子相好吗?”应侯说:“是啊。”黄歇说:“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国不如让太子回去好。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事奉秦国一定厚重而感激相国的恩德将永不竭尽,这不仅是亲善友好国家的表示而且为将来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如果不让他回去,那他充其量是个咸阳城里的百姓罢了;楚国将改立太子,肯定不会事奉秦国。那样就会失去友好国家的信任又断绝了一个万乘大国的盟友,这不是上策。希望相国仔细考虑这件事。”应侯把黄歇说的意思报告给秦王。秦王说:“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探问一下楚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计议。”黄歇替楚国太子谋划说:“秦国扣留太子的目的,是要借此索取好处。现在太子要使秦国得到好处是无能为力的,我忧虑得很。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大王如果不幸辞世,太子又不在楚国,阳文君的儿子必定立为后继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国家了。不如逃离秦国,跟使臣一起出去;请让我留下来,以死来担当责任。”楚太子于是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黄歇在客馆里留守,总是推托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估计太子已经走远,秦国追不上了,黄歇就自动向秦昭王报告说:“楚国太子已经回去,离开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昭王大为恼火,要准予黄歇自杀。应侯进言道:“黄歇作为臣子,为了他的主人献出自己生命,太子如果立为楚王,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让他回国,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便把黄歇遣送回国。

考烈王元年(前262),任命黄歇为宰相,封为春申君,赏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十五年以后,黄歇向楚王进言道:“淮北地区靠近齐国,那里情势紧急,请把这个地区划为郡(治理更为)方便。”并同时献出淮北十二个县,请求封到江东去。考烈王答应了他的请求。春申君就在吴国故都修建城堡,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都邑。

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

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无止无休不能遏制,就互相盟约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六国盟约之长,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把下面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高祖本纪》)

译文:

(2)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

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

(1)项羽的士兵听到汉王的军中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2)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就要投降秦国,可是魏国救兵至今不来,公子能帮助别人摆脱危难又表现在哪里呢?再说公子即使不把我赵胜看在眼里,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你的姐姐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以清德闻。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凯等来降,二儿之父亦率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生缚香,既至,宥(宽恕)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日:“羊祜岂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日:“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抗。抗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收膏腴之地,吴人之资 夺:掠夺

B.每与吴人交兵,日方战 克:约定、预定

C.抗日:“羊祜岂人者!” 鸩:毒害

D.孙皓闻二境交和,以抗 诘:反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石城以西,尽晋有 今君计,莫若遣心腹

C.二儿之父亦率属与俱 且行千里,谁不知

D.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为晋兵所得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操皆冒行之

3.下面六句话郡表示羊祜磊落有德的一项是

①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

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③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

④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⑤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⑥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

A.①④⑤B.②③④C.③⑤⑥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建立了五座城,收复肥沃的土地,夺取吴国资源,石城以西的地方,都为晋国所有。

B.羊祜在晋吴边界,采用怀柔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吴国人心悦诚服,对他非常敬重,尊称他为“羊公”。

C.吴国将领陆抗生病,羊祜赠送他药,以此来考验他,陆抗并不怀疑,认为羊祜不会害他。

D.孙皓听说陆抗在边境上和敌人互通信息,很是不满,就责怪陆抗,陆抗认为乡邑之间尚且讲信义,大国之间更应该如此。

1.D.(诘:斥责、责问)

2.D.两个“而”都表示转折关系。(A中两个“乃”字分别表示因粜和转折关系:B中第一个“为”表示被动,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C中第一个“其”是“他的”。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

3.A(③是军事策略,⑥是陆抗的观点)

4.C(“以此来考验他”的说法缺乏文中依据)

参考译文:

    羊祜,泰山人,以清德闻名。晋帝有灭吴国的想法,把他提为都督。于是他就占据险要,建起了五城,收复肥沃的土地,夺取吴国的资源,石城以西的地方,都为晋国所有。从此,先后来降的很多吴国将领,于是更加标德立信,以安抚这些初降的人,有吞并吴国的雄心大志。每次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交锋,不做那些偷袭的事,部下将领中要献那些诡诈的计策的.他就给人喝好酒,使献计者醉不能言。军中有人捕获吴国的两个小孩,羊祜把他们送回家。后来吴国将领夏详、邵凯等来投降,两个孩子的父亲也率领部下一起归晋。后来吴将陈尚、潘景来侵犯,羊祜追杀了他们,但又赞赏他们死而有节,隆重地殡殓二人。潘景、陈隧的家人来迎丧,羊枯遵礼送归。吴将邓香侵犯夏口,羊枯活捉了邓香,带来后,宽恕了他。邓香感念他的恩德,率领部下来投降。羊祜领军进入吴国境内,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送给他们绢绸作为补偿。每次在长江沔水聚众打猎,总是不出晋国地面。如果有禽兽先被吴国入杀伤,但被晋兵捉到,都送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一齐悦服.称他为羊公。不呼其名。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气量,认为即使乐毅、诸葛孔明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生病.羊祜送给他药,陆抗吃下它毫不怀疑。其他人都劝阻他,陆抗说:“羊祜难道是下毒的人吗?”当时的人谈到他俩,认为是华元、子反再生。陆抗经常对他的士卒说:“人家一味讲德行,我们却一味地使用暴力,这样,不交锋我们也输了,你们各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孙皓听说双方边境相安无事,就责问陆抗,陆抗说:“一村一镇之中,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一个大国呢!我不这样做,正好反衬出对方的恩德,对羊祜没有什么不利。”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人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5)子曰:“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

(1)有了疑惑却不从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也不能解决。(而、师、其)

(2)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却不能尽享那游览的乐趣。(亦、而、极)

(3)轻佻就会缺少谋略,没有礼貌就会粗心大意,进入险境却粗心大意,又不能谋划能不失败吗?(则、而、脱)

(4)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象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

(5)孔子说:“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良好品德)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