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释]褊衷:褊,气量狭小;衷,内心。
|
A.即门者持刺入 刺:谒见的名帖,名片
B.适自相公家来 适:刚刚,才
C.间道经其门 间:从小路
D.天之与先生者甚厚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作者耿介清白、不附权贵和进谒者寡廉鲜耻、奴颜媚骨的一组是 ( )
①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②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
③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
④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⑤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⑥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⑦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⑧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⑦C.③⑧/④⑤D.③⑤/⑥⑧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专权,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飞扬跋扈,杀害忠良。《报刘一丈书》虽是书信体散文,但它的形象性和讽刺性是很突出的,作者痛斥时弊,开始提出“上下相孚”,接着就用漫画式的手法展示出了一幅封建官场上骄下谀的群丑图。
B.在写作手法上,本文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随着情节的展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三种不同人物的特色,对进谒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狂相,对权者(相公)着重刻画了他的傲相、伪态,对门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刁钻、奸诈。
C.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有作者的刚直不阿与进谒者阿谀奉承的对比,有进谒者被召见前谄颜媚骨与被召见后得意忘形的对比,还有进谒者与门才、权者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D.在书信的结尾以劝慰作结,回应开头,同时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不平和愤懑,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对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1.C(间:偶尔,间或)
2.C(②表明作者的自谦 ⑥是写所交织者的 ⑦表现作者的不平和愤懑)
3.D(“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错,表明作者不屑巴结权贵的正直态度和可贵的品质)
4.(1)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考查点:称、固、孚、病、不才)
(2)因此经常不被上级官吏喜欢。(考查点:以、常、见……于)
(3)您老人家听说了这些,恐怕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考查点:以、常、见……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爱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盖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 致:取得
B.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负:牵累
C.勋被三创 被:遭受
D.有诏穷案 穷:穷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 ]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敛赀财[以]送其行
B.[乃]指木表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幸[于]皇太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职守的一组是( )
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成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他能设 身处地地为苏正和着想,劝告梁鹄不要杀苏正和,梁鹄听从了他的劝告。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行打败,困 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把案情上报给朝廷, 震动了整个京城。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 但盖勋不怕得罪三个有权势的人,坚持“非贤不举”的原则,绝不答应他们的非分要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现代汉语。
(1)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
(3)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
1.D(彻底)
2. B(B项 第一个“乃”是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竟然”。A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C中的两个“于”都是表被动的介词。D中的两个“因”都是介词,“趁着”)
|
4.A
5.(1)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
(2)该死的反贼,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
(3)当时人们正闹饥荒,互相抢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接济饥民,
译文
盖勋字元固,是敦煌郡广至县人。起初他被推举为孝廉,做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放纵地做贪财不法的事情,从事苏正和查办了他,使他得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想要杀苏正和来免去他的牵累,就向盖勋询问这事。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策划杀害好人,不忠;乘人之危,不仁。”于是劝告梁鹄说:“拴着喂养鹰鸢就是要它凶猛,它凶猛了却要煮了它,那又要用它干什么呢?”梁鹄听从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能免去杀身之祸,到盖勋那里去请求道谢。盖勋不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了苏正和。”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侵扰陇右,长官让盖勋另外屯兵在阿阳来抗击敌人的先头__。当时反叛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援夏育,到了孤盘,被羌人打败。盖勋收聚剩下的一百多人,列成鱼丽的阵势。羌人的精锐的骑兵夹攻很急,士兵大多战死。盖勋受了多处伤,坚决不动摇,就指着木牌说:“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陈列在这里。”句就种族羌人滇吾平素受到盖勋厚待,于是就用兵器挡住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是对不起上天。”盖勋仰头斥骂说:“该死的反贼,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众人互相看着很吃惊。滇吾下马把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羌胡人敬服他的义勇,不敢杀害他,送他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就上表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人们正闹饥荒,互相抢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接济饥民,并且首先拿出自己私家粮食来带领大家这么做,救活了一千多人。
(后来,)他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县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杨党仗恃权势,贪财放纵,盖勋查办了他,查出赃物值一千多万。贵戚们全都为杨党求情请求免罪,盖勋不听从,把事情全部奏报朝廷,并牵连到杨党的父亲。皇帝下令彻底查办,这件事是威震京城。当时有个小黄门叫高望的做尚药监,被太子宠幸,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高进做孝廉,盖勋不肯这样做。有人说:“皇太子是第二个主子,高望是太子喜欢的人,蹇硕是皇帝的宠臣,可是你违背他们,这是人们所说的‘三怨聚在一起’了。”盖勋说:“选拔贤才是用来报效国家的。不是贤才不推荐,我死了又后悔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若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居母丧,窭甚,乡人馈之,无所受。
第进士,知南海、分宁县,通判睦州。台州大水败城,人多溺,往摄治焉。尽葬死者,作文祭之;民贫不能葺居,为伐木以助之,数月公私之舍皆具,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入为侍御史,论内降授官赏之弊,谓斜封非盛世所当有,仁宗深然之。皇祐祀明堂前一日,有传百官皆进秩者。思永言不宜滥恩,以益侥幸。思永率同列言之,或曰:“俟命出,未晚也。”思永曰:“先事而言,第得罪尔;命一出,不可止矣。”遂独抗疏曰:“陛下覃此谬恩,岂为天下孤寒哉。非社稷之福也。”帝怒,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之请,乃以泛恩转司封员外郎而解台职,为湖北转运使。
加直史馆,为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吏盗公钱,付狱已三岁,出入自如。思永摄府事甫一日,即具狱。民以楮券为市,藏衣带中,盗置刃于爪,捷取之,鲜败者。思永得一人诘之,悉黥其党隶兵间。中使岁祠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其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寻为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北俗以桑麻为产籍,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之。徒知江宁府。
神宗即位,御史蒋之奇纠欧阳修阴事,挽思永自助。思永以为帷薄之私,非外人所知,但其首建濮议,违典礼以犯众怒,不宜更在政府。诏问语所从来,思永不肯对,而极陈大臣专恣朋党。乃出知黄州。熙宁三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彭思永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贫不能葺居 葺:修理
B.即具狱 狱:牢狱
C.中使岁祠峨眉 祠:祭祀
D.挽思永自助 挽:拉拢
|
A.①先事而言,第得罪尔 ②吾尝跂而望矣
B.①为伐木以助之 ②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①思永朘其三之一 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乃以泛恩转司封员外郎而解台职 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彭思永“勤政为民”和“直言上谏”的一组是 ( )
A.①为伐木以助之 ②思永率同列言之
B.①得一人诘之,悉黥其党隶兵间 ②陛下覃此谬恩,岂为天下孤寒哉
C.①思永始奏更之 ②极陈大臣专恣朋党
D.①审之良是,即付之 ②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州发大水,冲坏了城池,许多百姓被洪水淹死,彭思永被派往代行治理,他安葬悼念死者,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数月过后台州城就建得完好如初。
B.彭思永担任侍御史期间,认为对官员的任命奖赏应由朝廷正式封授,不能在宫内随意进行。仁宗对百宫滥加赏赐,他直言上谏,坚决反对,表现出可贵的忠直和操守。
C.成都盗贼猖獗,经常手戴利器,窃取百姓钱币,彭思永施以黥刑,严厉打击。朝中宦官每年借机到成都搜刮民财,彭思永也毫不手软,坚决严惩。宦官们也自知理亏,不敢加害中伤他,
D.蒋之奇弹劾欧阳修,彭思永认为对其家庭内部的私事,不应小题大做,但对其违反典礼触犯众怒的行为不应宽恕。皇上追根问底,彭思永不想牵连他人,转移话题,不予回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
(2)有传百官皆者秩者,思永言不宜滥恩,以益侥幸。
(3)北俗以桑麻为产籍,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之。
1.B(狱:案件)
2.A(同为连词,表修饰。B项,①介词,可译成“给、替”;②动词,可译为“做”。C项①代词,可以译为“其中的”;②副词,表猜度,大概。D项,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连接“传”与“示”)
3.B
4.C(“毫不手软,坚持严惩”与文意不符。)
5.(1)一同参加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臂镯,众人玩赏,有个人把一只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
(2)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升官级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当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之人得利。
(3)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日益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张汤者,杜人也。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於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禹为人廉倨。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干没①,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始汤为小吏时,与钱通,及汤为大吏,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是时上方乡文学②,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③,亭疑法。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絮令④,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应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释。问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赢弱,时口言,上财察⑤,於是往往释汤所言。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丞相弘数称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多此类。於是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
[注]:①不给别人好处而白白地从别人那里分利。②文学:指文献经典。③廷尉史:廷尉的属吏,秩二百石。④谳,音yàn,议定罪名。絮,音qì,通“栔”,木板。“絮令”,指写在木板上的法令。⑤财,通“裁”。“裁察”谓裁断审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方乡文学 乡:通“向”,向往,归向
B.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 昆:昆,同“困”,贫困
C.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 务:用心
D.奏事即谴,汤应谢 谢: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之尤厚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汤治法严峻的一组是
①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
②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③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④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⑤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
⑥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阳侯做诸卿的时候,曾在长安逗留,张汤倾身为他服务;他成为公侯后,与张汤交厚。
B.张汤用法主张严峻,以皇帝的意旨为治狱准绳,办案时欲附会古人之义,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
C.张汤对犯罪高官非常刻毒,经常巧言诋毁;但对旧友的子弟,照顾得尤其周到。
D.写作《史记》时,太史公本着“不隐恶,不虚美”的态度为人作传。这一态度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他对张汤有赞扬,亦有贬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
(2)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3)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1.B 2.A 3.A 4.A
5.(1)等到(他)被释放后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与各位贵族见面。(及、大、见、句子通顺各1分)
(2)田甲所用来责备张汤行事中过失的语言行为,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所以、烈士、句子通顺各1分)
(3)他欲推荐某人,常常像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他的过失。(扬人之善、如此、句子通顺各1分)
附译文:
[说明]张汤(?——前115)。两汉杜陵(今陕两西安东南)人。幼时喜法律,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后补侍御史。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二王谋反之事,得到武帝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绢算缉,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承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前115)。因为御史中承李文及承相长史朱买臣的构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张汤是杜人。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赵禹为人廉洁孤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富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火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皇上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皇上谢罪,他还揣摸皇上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 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所断决的罪犯,若是豪强,定要运用法令予以诋毁治罪。若是贫弱的下等甲民,则当即向皇上口头报告。皇上的裁决,却往往如张汤所说。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署。……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待到他处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能穷追到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宽恕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是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是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之臣,竟然这样私交诸侯,如不杀他,以后就不好管理臣下了。”于是,皇上同意对他们的判决。他以市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杖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以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于含德殿。稷乃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梁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果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迭。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以盛署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宾馔直。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遣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与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之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恸过人,杖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奔 奔:逃亡
C.皆酬太官馔直 直:同“值”,价值,价钱
D.帝将幸稷宅 幸:宠幸,喜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稷以刘氏先执此伎 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B.①于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②使直阁张齐行弑于含德殿
C.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与之 ②稷性明烈,善与人交
D.①奉禄皆颁之亲故 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之识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张稷“疏率明烈”的一项是
①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 ②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③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 ④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⑤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⑥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的神位。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译文:
(2)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译文:
(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译文:
1.D 应是“(皇上)驾临”、“到来”之意
2.B均是介词,可释为“在……”(A①因为②把,将;C①动词“参与”②介词“和”;D①指示代词,“这些财务”,“它们”②人称代词,“他”)
3.B(①主要表现其“孝”;③主要表现其“军事才能”;⑤主要表现其“善与人交”)
4.D(“与人为善,率素宽厚”,主要指张稷本人,而非“世代为官清廉”,这是原文所无的)
5.
(1)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倒装,名作动)
(2)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3)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不满水中和陆地。
参考译文:
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他的生母刘氏不受宠爱,得了疾病。当时张稷十一岁,侍养母亲衣不解带,每当母亲病情加重时,则一连几夜不睡。母亲去世以后,他哀伤过度,拄着拐杖才能起来。见了年辈相同的幼童,就哽咽流泪,州里的人们称他是淳孝。长兄张玮善于弹筝,张稷因为母亲刘氏曾经先会这一艺术,所以听见张玮弹奏《清调》,便觉得悲伤欲绝,于是便终身不再听它。
他性格随便,开朗聪悟而有才略,起家为官先任著作佐郎,没有上任。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齐朝永明年间(483~493),担任豫章王嶷的主簿,和彭城的刘绘都受到礼待,不曾被呼叫名字,常常被称呼为刘四、张五。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正遇上山贼唐宇之作乱,张稷率领部下保全了县境。生母刘氏先是临时安葬在琅邪黄山,建武年间举行改葬,别人资助的物品堆积很多。当时虽然没有拒绝,事后又随之归还了他们。从幼年到成年,几十年中,常年设着刘氏的神座。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永元末年,担任侍中,守卫宫城。梁武帝的军队开到,兼卫尉江淹出逃,张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平安无事。当时东昏侯荒淫暴虐,北徐州刺史王国珍便派直阁张齐行刺于含德殿。张稷于是召右仆射王亮等人列坐在殿前西面的大钟下面,并且派博士范云等人,前往见武帝,把这件事情告诉给武帝。
梁朝初年,他担任散骑常侍、中书令。皇上即位后,封为领军将军。武帝曾在乐寿殿内设宴,张稷在酒醉后话多,怨忿的言辞流露在外。武帝当时也喝得很多,对他说:“你的哥哥杀死郡守,弟弟杀死君王,袖中提着皇帝的头颅,衣服染有天子的鲜血,像卿家兄弟,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张稷说:“我们兄弟是没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但对陛下您而言,则不能说我们没有功勋。东昏侯暴虐,您也亲率义师来讨伐,也有臣的参与啊。”武帝捋着胡须说:“张公实在可畏!”中丞陆杲弹劾张稷说:“领军张稷,家风缺少忠贞,做官必求显达,杀君害主,成为常事。”武帝把奏表留在宫中,最终也没过问。
几次升迁,担任了尚书左仆射。武帝将要到张稷住宅中去,因为正在盛暑,留在了仆射府衙。旧时迎待皇上所用的器物,都要交给宫官作为饭资。武帝因为张稷清贫,手写诏令不让宫官接受。南朝宋时,孝武帝就曾顺路到过张永家,到张稷已经接连三代都有皇帝光临其家,当时谈到此事的人都很替张家感到荣耀。
张稷性情明达刚烈,善于与人结交,历来做官都没有积蓄,薪俸都送给了亲友,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做吴兴太守时,刚到任就去访问遗老,任用他们的子孙担任高级职务,政治以宽恕而被称道。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张稷装束简单地直接回到都城,人们都未曾认出他,他朴素就像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①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谦抑。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②,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注:藉田:古代帝王于春耕前耕农田的活动,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②春坊:指太子宫里。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 直:值班,当值
B.抚弟倒恩义甚笃 笃:深厚,真诚
C.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畴昔:往时,往昔
D.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 速:加快,加速
|
A.①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②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B.皇大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②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C.①臣以庸才,久逾涯分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D.①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岑文本“忠谨”的一组是 ( )
①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
②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帏帐之饰
③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④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⑤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⑥事母以孝闻,抚弟倒恩义甚笃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岑文本谦虚谨慎,不含慕权势。太子是储君,兼任太子的属官,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他不愿这样做;对升任中书令也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责重位高,不能胜任。
B.岑文本学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又善于写文章。他所作的《藉田颂》《三元颂》深受人们的称赞,因此唐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C.岑文本廉洁朴素,不看中财富。虽居高官,他却住在地势简陋的地方,屋里连褥垫、账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有人劝他置产业,他却为承受朝廷的俸禄多而不安。
D.岑文本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这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忠谨仁厚,所以太宗希望他能够多与太子沟通,并且叫他担任中书令,真是用心良苦。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朗,专典机密。
(2)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3)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D(速:招致)
2.B(①见:被②见:同“现”)
3.B(①是指岑文本的文才 ②是指岑文本的人品 ③是指岑文本的孝义)
4.B(岑文本作《藉田颂》《三元颂》是在担任秘书郎之后)
5.(1)文本的才已经很有名气,李靖又称赞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郎,专门掌管进中的机密文件。
(2)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过多地承受了朝廷宠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这就是我忧愁、恐惧的原因。
(3)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突然遇到变故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因为他抱负宏大,志向高远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贞观元年,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兼职。正遇上太宗行藉田之礼,岑文本献上《藉田颂》。等到正月初一太宗亲临宴请百官的时候,文本又献上《三元颂》,文辞很美,文本的文才已经很有名气,李靖又称赞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文本认为自己出身书生,因此总是很谦逊。平时对旧友,即微贱,文本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
文本的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侍奉老母以孝顺闻名,抚养弟侄们情深义重。太宗常常说他“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亲任他也信任他”。此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文本拜发两拜,说道:“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富贵过甚(招致灾祸),怎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不愿再希求太子的恩泽。”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仍然让他五日一参拜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这样被礼遇。不久被封为中书令,回家后面带忧色,他的母亲很奇怪,问他,文本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庞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这就是我的忧愁、恐惧和原因。”亲威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又有人劝他置产业,文本叹息说:“我南方一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劝他置产业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 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 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治理事务
D.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案:立案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好之,遂就经学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B.为贼所略,遂至于此 为自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何以识黄昌邪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D.昌乃出足示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与失散多年的妻子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狂妄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将她杀死。
1.D(追究,查办)
2.C(凭借/按照)
3.C
4.C(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参考译文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5L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同时杀死。大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到:“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而回。
(2)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难道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向:往昔 D: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奴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