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夏,楚子使屈完(屈完:楚大夫。)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不谷:不善,国君自称的谦辞。)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徼:求。)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1)“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方城:山名)。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翻译:

(1)

(2)

夏天,楚王派屈完到齐营来。齐军向后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阵势,然后让屈完和他同乘一辆车,检阅了一番。齐桓公对屈完说:“这难道是为了我个人?这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跟我们和好吧,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的恩惠,使我们的国家得以保全。您不顾蒙受耻辱收容我们,这是我们国君的衷心希望。”齐桓公又说:“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打仗,谁能抵挡得住!我用这么多的军队去攻城,哪一座城攻不下来!”屈完回答说:“您若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您若想依仗武力,我们楚国就将以方城山作为城墙,以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穷人:困顿的人

B.犹从辟书 辟书:招聘的文书。

C.作为雅、颂 作为:当做

D.不自收拾 收拾:整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B.少荫补为吏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久之,能足音辨人。

C.辄抑有司D.遽喜谢氏能类次也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石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认为,如果梅尧臣能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将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中间多少显露了作者的思想局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2)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

(3)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5.请用“/”线给下列句子断句。

奈 何 使 其 老 不 得 志 而 为 穷 者 之 诗 乃 徒 发 于 虫 鱼 物 类 羁 愁 感 叹 之 言 世 徒 喜 其 工 不 知 其 穷 之 久 而 将 老 也 可 不 惜 哉!

1.C / 写出,成为    

2.B / B.以:介词,凭借。A.而:上例,连词,表转折,却;下例,连词,表递进,而且。C.于:上例,介词,表被动;下例,介词,向。D.之:上例,结构助词,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下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4.(1)这样说来,那么不是诗人能够使人不得志,恐怕是人不得志之后才擅长写出精巧的诗啊。

  (2)但当时无论贤与愚,谈论诗的人一定要向圣俞求教  

  (3)我曾非常喜欢圣俞的诗,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

5.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显达而多不得志。难道是这样吗?大概世间的流传的诗多是古代不得志者的言辞。大凡因郁结他的才能不能在世间施行的读书人,多喜欢自己纵情于山颠水涯之外,看到虫鱼草木风云鸟兽形形态状种类,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内心有忧思感愤,他就生发怨愤之情,而表达羁臣寡妇的感叹,写出人情难以表达的话,大概越是不得志那诗就越精巧。这样说来,那么不是诗人能够使人不得志,恐怕是人不得志之后才擅长写出精巧的诗啊。

我的友人梅圣俞,年轻时因父辈的恩荫补授为小官,多次参加科学考试进士,每每被有关部门的长官压制,被困于卅县,共达十几年。(梅)今年五十岁,还去应地方官的招聘,做他人的副手,积郁他具有的才能,不能发扬表现在他的事业中。他的家在宛陵,幼年就通晓写诗,从做童子的时候,吟出的诗句已使他的长辈惊讶。年长以后,学习六经仁义的学问。他作文章简约古朴纯正精深,不苟且求得世人的欢心。世上只是了解他的诗罢了。但当时无论贤与愚,谈论诗的人一定要向圣俞求教;圣俞也自因不得志,乐于在诗中表现抒发(不得志之情),所以他一生的作品,在诗方面尤其多。世人已经了解他了,可是没有向皇上举荐他的人。昔日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并感慨说:“二百年以来无有这好的诗作啊!”,虽然了解他很深,可是最终也没有举荐也。如果使他幸运地能够被朝廷任用,作雅,颂,歌颂大宋朝的功德,难道不是很伟壮吗?为什么让他年老而不得志,写不得志之人的诗呢!世人只喜欢他的诗的精美,不了解他长久不得志而将老啊,能不可惜吗!

圣俞的诗已经很多,自己不整理。他的妻子的兄长的儿子谢景初,害怕他的诗作多而容易遗失,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以来作的诗,按次序编为十卷。我曾非常喜欢圣俞的诗,并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们,就非常高兴谢氏能够按类编辑,(我)就作了序言并珍藏它。

那以后十五年,圣俞因病死于京城,我痛哭后而为他写墓志铭,于是到他家索求诗稿,得到他的遗稿千余篇,合并原先珍藏的诗作,选取其中优异的诗六百七十七篇,编为一十五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训俭示康(节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①、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後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②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③朱紘、山节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④知其及祸;及戍⑤,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⑥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馀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

注:①醢(hǎi):肉酱 ②饘(zhān):稠粥 ③镂(lòu)簋(guǐ):刻有花纹的食器。紘(hóng)帽带:山节;刻有山岳的斗栱(gǒng)。藻梲(zhuó):上面画着水藻的粱上短柱。均是形容管仲奢侈。④鰌:qiū⑤戍:公叔文子的儿子。⑥寇莱公: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年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枉道祸 速:迅疾

B.人争非之,以为吝 鄙:没见过世面

C.公叔文子卫灵公 享:通“飨”,以酒款待

D.汝非徒身当行 服:从事

1,3,5

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省略的文字,补充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君子以(之)为忠B.卒以此死(于)东市

C.(史鰌)果以富得罪出亡D.使(之)知前辈之风俗云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以“以侈自败”的一组是 ( )

①正考父饘粥以为糊口 ②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梲

③公叔文子享卫灵公 ④何曾日食万钱

⑤石崇以奢靡夸人 ⑥寇莱公豪侈冠一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回忆父辈节俭风尚,与近日侈靡风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委婉地批评居位者

助长了颓弊的风气。

B.第二段阐述节俭的意义与奢侈的危害,第三段则列举正反面事例来加以证明,最后交代写作目的。

C.管仲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作为齐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有功,但他生活奢侈,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器量狭小,意思是他目光短浅,见识不高。

D.寇莱公(寇准)为一代名臣,尽管他豪侈在当时堪称第一,但因他功业大,人们并不认为他有什么不对。

5.翻译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②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③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

1.A速,招致

2.C(应为戌)

3.D(①为正面例子,②文中只讲奢豪,文中未涉及其败)

4.D(人莫之非,即人莫非之,人们不指责批评他,并等于认为他可以豪侈)

5.①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在高位的人即使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②君子少贪欲,就不会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

③不只是你自身应当实行

  (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来教诲你的子孙。

附文言文译文: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会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是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移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定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子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侈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孙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鯄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且今世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客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即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语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此世所谓“上下相孚”也,长者谓仆能之乎?

前所谓权门者,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则仆人褊衷,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仆则愈益不顾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而已!”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天之与先生者甚厚,亡论长者不欲轻弃之,即天意亦不欲长者之轻弃之也,幸宁心哉!

——选自《四库全书》本《宗子相集》

[注释]褊衷:褊,气量狭小;衷,内心。

1,3,5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门者持入 刺:谒见的名帖,名片

B.自相公家来 适:刚刚,才

C.道经其门 间:从小路

D.天与先生者甚厚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表现作者耿介清白、不附权贵和进谒者寡廉鲜耻、奴颜媚骨的一组是 ( )

①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

②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

③间道经其门,则亦掩耳闭目,跃马疾走过之

④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

⑤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

⑥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

⑦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则又令我怆然有感

⑧自岁时伏腊一刺之外,即经年不往也

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⑦C.③⑧/④⑤D.③⑤/⑥⑧

3.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嵩专权,他结党营私,贪污受贿,飞扬跋扈,杀害忠良。《报刘一丈书》虽是书信体散文,但它的形象性和讽刺性是很突出的,作者痛斥时弊,开始提出“上下相孚”,接着就用漫画式的手法展示出了一幅封建官场上骄下谀的群丑图。

B.在写作手法上,本文采用叙事、抒情、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随着情节的展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三种不同人物的特色,对进谒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媚相、狂相,对权者(相公)着重刻画了他的傲相、伪态,对门者着重刻画了他的刁钻、奸诈。

C.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有作者的刚直不阿与进谒者阿谀奉承的对比,有进谒者被召见前谄颜媚骨与被召见后得意忘形的对比,还有进谒者与门才、权者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D.在书信的结尾以劝慰作结,回应开头,同时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刘一丈抱才而困的不平和愤懑,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对现代汉语。

(1)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

(2)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3)长者闻此,得无厌其为迂乎?

1.C(间:偶尔,间或)

2.C(②表明作者的自谦  ⑥是写所交织者的  ⑦表现作者的不平和愤懑)

3.D(“也流露出了作者听天由命、甘愿让步的消极无奈情绪”错,表明作者不屑巴结权贵的正直态度和可贵的品质)

4.(1)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考查点:称、固、孚、病、不才)

   (2)因此经常不被上级官吏喜欢。(考查点:以、常、见……于)

   (3)您老人家听说了这些,恐怕不会嫌我过于迂腐吧?(考查点:以、常、见……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怨之如初。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爱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

(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四十八•盖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事苏正和案其罪 致:取得

B.欲杀正和以免其 负:牵累

C.勋三创 被:遭受

D.有诏案 穷:穷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 ]中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欲杀正和[以]免其负

敛赀财[以]送其行

B.[乃]指木表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幸[于]皇太子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职守的一组是( )

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②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

③勋被三创,坚不动,……

④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⑤贵戚成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

⑥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苏正和有私仇,但他能设 身处地地为苏正和着想,劝告梁鹄不要杀苏正和,梁鹄听从了他的劝告。

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行打败,困 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

C.盖勋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把案情上报给朝廷, 震动了整个京城。

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 但盖勋不怕得罪三个有权势的人,坚持“非贤不举”的原则,绝不答应他们的非分要求。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现代汉语。

(1)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2)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

(3)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

1.D(彻底)

2. B(B项 第一个“乃”是承接连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竟然”。A中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C中的两个“于”都是表被动的介词。D中的两个“因”都是介词,“趁着”)

1,3,5

 
3.D   

4.A

5.(1)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

   (2)该死的反贼,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

   (3)当时人们正闹饥荒,互相抢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接济饥民,

译文

盖勋字元固,是敦煌郡广至县人。起初他被推举为孝廉,做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放纵地做贪财不法的事情,从事苏正和查办了他,使他得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想要杀苏正和来免去他的牵累,就向盖勋询问这事。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策划杀害好人,不忠;乘人之危,不仁。”于是劝告梁鹄说:“拴着喂养鹰鸢就是要它凶猛,它凶猛了却要煮了它,那又要用它干什么呢?”梁鹄听从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能免去杀身之祸,到盖勋那里去请求道谢。盖勋不见他,说:“我是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了苏正和。”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侵扰陇右,长官让盖勋另外屯兵在阿阳来抗击敌人的先头__。当时反叛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援夏育,到了孤盘,被羌人打败。盖勋收聚剩下的一百多人,列成鱼丽的阵势。羌人的精锐的骑兵夹攻很急,士兵大多战死。盖勋受了多处伤,坚决不动摇,就指着木牌说:“一定要把我的尸体陈列在这里。”句就种族羌人滇吾平素受到盖勋厚待,于是就用兵器挡住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是对不起上天。”盖勋仰头斥骂说:“该死的反贼,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众人互相看着很吃惊。滇吾下马把马给盖勋,盖勋不肯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羌胡人敬服他的义勇,不敢杀害他,送他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就上表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人们正闹饥荒,互相抢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接济饥民,并且首先拿出自己私家粮食来带领大家这么做,救活了一千多人。

(后来,)他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县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杨党仗恃权势,贪财放纵,盖勋查办了他,查出赃物值一千多万。贵戚们全都为杨党求情请求免罪,盖勋不听从,把事情全部奏报朝廷,并牵连到杨党的父亲。皇帝下令彻底查办,这件事是威震京城。当时有个小黄门叫高望的做尚药监,被太子宠幸,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高进做孝廉,盖勋不肯这样做。有人说:“皇太子是第二个主子,高望是太子喜欢的人,蹇硕是皇帝的宠臣,可是你违背他们,这是人们所说的‘三怨聚在一起’了。”盖勋说:“选拔贤才是用来报效国家的。不是贤才不推荐,我死了又后悔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彭思永,字季长,庐陵人。为儿时,旦起就学,得金钗于门外,默坐其处。须臾亡钗者来物色,审之良是,即付之。其人欲谢以钱,思永笑曰:“使我欲之,则匿金矣。”始就举,持数钏为资。同举者过之,出而玩,若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思永曰:“数止此耳。”客去,举手揖,钏附于地,众皆服其量。居母丧,窭甚,乡人馈之,无所受。

第进士,知南海、分宁县,通判睦州。台州大水败城,人多溺,往摄治焉。尽葬死者,作文祭之;民贫不能居,伐木以助之,数月公私之舍皆具,城筑高于前,而坚亦如之。入为侍御史,论内降授官赏之弊,谓斜封非盛世所当有,仁宗深然之。皇祐祀明堂前一日,有传百官皆进秩者。思永言不宜滥恩,以益侥幸。思永率同列言之,或曰:“俟命出,未晚也。”思永曰:“先事言,第得罪尔;命一出,不可止矣。”遂独抗疏曰:“陛下覃此谬恩,岂为天下孤寒哉。非社稷之福也。”帝怒,中丞郭劝、谏官吴奎为之请,乃泛恩转司封员外郎而解台职,为湖北转运使。

加直史馆,为益州路转运使。成都府吏盗公钱,付狱已三岁,出入自如。思永摄府事甫一日,即具。民以楮券为市,藏衣带中,盗置刃于爪,捷取之,鲜败者。思永得一人诘之,悉黥其党隶兵间。中使岁峨眉,率留成都掊珍玩,价直数百万钱,悉出于民。思永朘三之一,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寻为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北俗以桑麻为产籍,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之。徒知江宁府。

神宗即位,御史蒋之奇纠欧阳修阴事,挽思永自助。思永以为帷薄之私,非外人所知,但其首建濮议,违典礼以犯众怒,不宜更在政府。诏问语所从来,思永不肯对,而极陈大臣专恣朋党。乃出知黄州。熙宁三年,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彭思永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贫不能居 葺:修理

B.即具 狱:牢狱

C.中使岁峨眉 祠:祭祀

D.思永自助 挽:拉拢

1,3,5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先事言,第得罪尔 ②吾尝跂望矣

B.①伐木以助之 ②畔主背亲,降虏于蛮夷

C.①思永朘三之一 ②皆出于此乎?

D.①乃泛恩转司封员外郎而解台职 ②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左右

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示彭思永“勤政为民”和“直言上谏”的一组是 ( )

A.①为伐木以助之 ②思永率同列言之

B.①得一人诘之,悉黥其党隶兵间 ②陛下覃此谬恩,岂为天下孤寒哉

C.①思永始奏更之 ②极陈大臣专恣朋党

D.①审之良是,即付之 ②使怒去,而不能有所中伤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州发大水,冲坏了城池,许多百姓被洪水淹死,彭思永被派往代行治理,他安葬悼念死者,帮助百姓重建家园,数月过后台州城就建得完好如初。

B.彭思永担任侍御史期间,认为对官员的任命奖赏应由朝廷正式封授,不能在宫内随意进行。仁宗对百宫滥加赏赐,他直言上谏,坚决反对,表现出可贵的忠直和操守。

C.成都盗贼猖獗,经常手戴利器,窃取百姓钱币,彭思永施以黥刑,严厉打击。朝中宦官每年借机到成都搜刮民财,彭思永也毫不手软,坚决严惩。宦官们也自知理亏,不敢加害中伤他,

D.蒋之奇弹劾欧阳修,彭思永认为对其家庭内部的私事,不应小题大做,但对其违反典礼触犯众怒的行为不应宽恕。皇上追根问底,彭思永不想牵连他人,转移话题,不予回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举者过之,出而玩,或匿其一于袖间,众相为求索。

(2)有传百官皆者秩者,思永言不宜滥恩,以益侥幸。

(3)北俗以桑麻为产籍,民惧赋不敢艺,日益贫,思永始奏更之。

1.B(狱:案件)

2.A(同为连词,表修饰。B项,①介词,可译成“给、替”;②动词,可译为“做”。C项①代词,可以译为“其中的”;②副词,表猜度,大概。D项,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连接“传”与“示”)

3.B

4.C(“毫不手软,坚持严惩”与文意不符。)

5.(1)一同参加考试的人来拜访他,思永就拿出臂镯,众人玩赏,有个人把一只镯子藏在袖中,众人都为思永寻找。

(2)有文武百官都要进升官级的传言,思永上奏说不应当没有节制地给予恩赏,以使侥幸之人得利。

(3)北方的习俗以桑麻作为产业,百姓们害怕征收赋税而不敢种植,日益贫困,思永到任后,才上奏改变了征收桑麻税的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

张汤者,杜人也。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於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禹为人廉倨。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汤为人多诈,舞智御人。始为小吏,干没①,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始汤为小吏时,与钱通,及汤为大吏,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是时上方文学②,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③,亭疑法。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絮令④,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应,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於此。”罪常释。问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赢弱,时口言,上财察⑤,於是往往释汤所言。故人子弟为吏及贫弟,调护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丞相弘数称其美。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画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爪牙臣,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于是上可论之。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多此类。於是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

[注]:①不给别人好处而白白地从别人那里分利。②文学:指文献经典。③廷尉史:廷尉的属吏,秩二百石。④谳,音yàn,议定罪名。絮,音qì,通“栔”,木板。“絮令”,指写在木板上的法令。⑤财,通“裁”。“裁察”谓裁断审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上方文学 乡:通“向”,向往,归向

B.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弟 昆:昆,同“困”,贫困

C.在绝知友宾客之请 务:用心

D.奏事即谴,汤应 谢: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调护尤厚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

B.汤为人多诈,舞智御人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C.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故人子弟为吏及贫昆弟

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汤治法严峻的一组是

①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

②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③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

④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

⑤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

⑥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

A.①②⑥B.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阳侯做诸卿的时候,曾在长安逗留,张汤倾身为他服务;他成为公侯后,与张汤交厚。

B.张汤用法主张严峻,以皇帝的意旨为治狱准绳,办案时欲附会古人之义,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

C.张汤对犯罪高官非常刻毒,经常巧言诋毁;但对旧友的子弟,照顾得尤其周到。

D.写作《史记》时,太史公本着“不隐恶,不虚美”的态度为人作传。这一态度在本文中也有体现,他对张汤有赞扬,亦有贬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

(2)甲所以责汤行义过失,亦有烈士风。

(3)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1.B       2.A       3.A       4.A

5.(1)等到(他)被释放后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与各位贵族见面。(及、大、见、句子通顺各1分)

(2)田甲所用来责备张汤行事中过失的语言行为,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所以、烈士、句子通顺各1分)

(3)他欲推荐某人,常常像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他的过失。(扬人之善、如此、句子通顺各1分)

附译文:

[说明]张汤(?——前115)。两汉杜陵(今陕两西安东南)人。幼时喜法律,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后补侍御史。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二王谋反之事,得到武帝赏识。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曾助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绢算缉,打击富商,剪除豪强。颇受武帝宠信,多行承相事,权势远在丞相之上。元鼎二年(前115)。因为御史中承李文及承相长史朱买臣的构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张汤虽用法严酷,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不失为古代廉吏。

张汤是杜人。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令他处理诉讼。在处理陈皇。后巫蛊的案件时,他深入追查其党羽。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赵禹为人廉洁孤傲,自从任官以来,舍第中从未有食客。公卿相继邀请赵禹.赵禹却从不回报,其用心在于杜绝知交、亲友及宾客的邀请。以便坚持自己的主张。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富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张汤的门客田甲,虽然是个商人,但有很好的品德。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火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当时皇上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皇上区别断案的原委,皇上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主上的英明。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皇上谢罪,他还揣摸皇上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皇上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    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他断决的罪犯,若是皇上欲图加罪,他便让廷尉监或掾史穷治其罪。若是皇上意欲宽免其罪,他便要廷尉或掾史减轻其罪状。所断决的罪犯,若是豪强,定要运用法令予以诋毁治罪。若是贫弱的下等甲民,则当即向皇上口头报告。皇上的裁决,却往往如张汤所说。对于旧友的子弟,不论为官的,还是贫穷的,照顾的尤其周到。拜见各位公卿大失,更是不避寒署。……丞相公孙弘多次称道他的优点。待到他处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的案件,都能穷追到底。严助和伍被,皇上本想宽恕他们,张汤争辩说:“伍被本来是策划谋反的人,严助是皇上亲近宠幸的人,是出入宫廷禁门的护卫之臣,竟然这样私交诸侯,如不杀他,以后就不好管理臣下了。”于是,皇上同意对他们的判决。他以市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张)稷字公乔,幼有孝性,所生母刘无宠,得疾。时稷年十一,侍养衣不解带,每剧则累夜不寝。及终,哀恸过人,而后起。见年辈幼童,辄哽咽泣泪,州里谓之淳孝。长兄玮善弹筝,稷刘氏先执此伎,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遂终身不听。

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起家著作佐郎,不拜。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齐永明中,为豫章王嶷主簿,与彭城刘绘俱待以礼,未尝被呼名,每呼为刘四、张五。以贫求为剡令,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会山贼唐宇之作乱,稷率部属保全县境。所生母刘先葬琅邪黄山,建武中改葬,物资委积,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自幼及长,数十年中,常设刘氏神座。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永元末,为侍中,宿卫宫城。梁武师至,兼卫尉①江淹出奔,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时东昏②淫虐,北徐州刺史王珍国使直阁③张齐行弑含德殿。稷召右仆射王亮等列坐殿前西钟下,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以事。

梁朝初,为散骑常侍,中书令。及上即位,封领军将军。武帝尝于乐寿殿内宴,稷醉后言多怨辞形于色。帝时亦酣,谓曰:“卿兄杀郡守,弟杀其君,袖提帝首,衣梁天血,如卿兄弟,有何名称?”稷曰:“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东昏暴虐,帝率义师来伐,臣之。”帝捋其须曰:“张公可畏。”中丞陆果弹稷云:“领军张稷,门无忠贞,官必险迭。杀君害主,以为常。”帝留其表,竟不问。

累迁尚书左仆射。帝将幸稷宅,盛署留幸仆射省。旧临幸供具,皆酬太宾馔。帝以稷清贫,手诏不受。宋时孝武帝经遣张永,至稷三世,并降万乘,论者荣之?

稷性明烈,善人交,历官无畜聚,奉禄皆颁亲故,家无馀财。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引其子孙置之右职,政称宽恕。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识,其率素④如此。

(《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编者有改动)

【注】①兼卫尉:官职名;②东昏:侯爵名;③直阁,官职名;④率素:朴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恸过人,而后起 杖:拄拐杖

B.兼卫尉江淹出 奔:逃亡

C.皆酬太官馔 直:同“值”,价值,价钱

D.帝将稷宅 幸:宠幸,喜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稷刘氏先执此伎 ②且遣博士范云等诣武帝,告之

B.①时虽不拒绝,事毕随以还之 ②使直阁张齐行弑含德殿

C.①帝率义师来伐,臣之 ②稷性明烈,善人交

D.①奉禄皆颁亲故 ②稷单装径还都下,人莫

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张稷“疏率明烈”的一项是

①闻玮为清调,便悲感顿绝 ②略不视事,多为小山游

③都督城内诸军事,无恙 ④臣兄弟无名称,至于陛下则不得言无勋

⑤为吴兴太守,下车存问遗老 ⑥稷单装径还都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③⑥

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张稷对生母刘氏可谓“淳孝”,生母病时他不辞劳苦的侍奉,生母死后他悲痛不已,几十年一直供奉着生母刘氏的神位。

B.张稷为官,粗中有细,他平息唐宇之乱,都督城内诸军事,协助武帝伐东昏,立有不少功劳。

C.面对武帝酒后严厉的质问,作为臣子的张稷不卑不亢,据理力争。面对陆杲的乘机弹劾,武帝却不追究。

D.张稷家几代人都深得皇帝的信任,也深得民心,得益于张稷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与人为善,率素宽厚。

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永及嫡母相继殂,六年庐于墓侧。

译文:

(2)出告反面,如事生焉。

译文:

(3)初去郡就仆射征,道由吴,乡人候稷者满水陆。

译文:

1.D 应是“(皇上)驾临”、“到来”之意

2.B均是介词,可释为“在……”(A①因为②把,将;C①动词“参与”②介词“和”;D①指示代词,“这些财务”,“它们”②人称代词,“他”)

3.B(①主要表现其“孝”;③主要表现其“军事才能”;⑤主要表现其“善与人交”)

4.D(“与人为善,率素宽厚”,主要指张稷本人,而非“世代为官清廉”,这是原文所无的)

5.

(1)父亲张永和嫡母相继去世,六年中,张稷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倒装,名作动)

(2)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3)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不满水中和陆地。

参考译文:

张稷字公乔,幼年时就有孝顺的品德。他的生母刘氏不受宠爱,得了疾病。当时张稷十一岁,侍养母亲衣不解带,每当母亲病情加重时,则一连几夜不睡。母亲去世以后,他哀伤过度,拄着拐杖才能起来。见了年辈相同的幼童,就哽咽流泪,州里的人们称他是淳孝。长兄张玮善于弹筝,张稷因为母亲刘氏曾经先会这一艺术,所以听见张玮弹奏《清调》,便觉得悲伤欲绝,于是便终身不再听它。

他性格随便,开朗聪悟而有才略,起家为官先任著作佐郎,没有上任。父亲张永和嫡母丘氏相继去世,六年中一直住在墓旁的房内守丧。齐朝永明年间(483~493),担任豫章王嶷的主簿,和彭城的刘绘都受到礼待,不曾被呼叫名字,常常被称呼为刘四、张五。因为家贫,请求做剡县令,平时不问政务,常常进行小山漫游。正遇上山贼唐宇之作乱,张稷率领部下保全了县境。生母刘氏先是临时安葬在琅邪黄山,建武年间举行改葬,别人资助的物品堆积很多。当时虽然没有拒绝,事后又随之归还了他们。从幼年到成年,几十年中,常年设着刘氏的神座。外出相告,回来面见,如同事奉活人。

永元末年,担任侍中,守卫宫城。梁武帝的军队开到,兼卫尉江淹出逃,张稷兼卫尉卿,都督城内诸军事,平安无事。当时东昏侯荒淫暴虐,北徐州刺史王国珍便派直阁张齐行刺于含德殿。张稷于是召右仆射王亮等人列坐在殿前西面的大钟下面,并且派博士范云等人,前往见武帝,把这件事情告诉给武帝。

梁朝初年,他担任散骑常侍、中书令。皇上即位后,封为领军将军。武帝曾在乐寿殿内设宴,张稷在酒醉后话多,怨忿的言辞流露在外。武帝当时也喝得很多,对他说:“你的哥哥杀死郡守,弟弟杀死君王,袖中提着皇帝的头颅,衣服染有天子的鲜血,像卿家兄弟,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张稷说:“我们兄弟是没有什么名声值得称道,但对陛下您而言,则不能说我们没有功勋。东昏侯暴虐,您也亲率义师来讨伐,也有臣的参与啊。”武帝捋着胡须说:“张公实在可畏!”中丞陆杲弹劾张稷说:“领军张稷,家风缺少忠贞,做官必求显达,杀君害主,成为常事。”武帝把奏表留在宫中,最终也没过问。

几次升迁,担任了尚书左仆射。武帝将要到张稷住宅中去,因为正在盛暑,留在了仆射府衙。旧时迎待皇上所用的器物,都要交给宫官作为饭资。武帝因为张稷清贫,手写诏令不让宫官接受。南朝宋时,孝武帝就曾顺路到过张永家,到张稷已经接连三代都有皇帝光临其家,当时谈到此事的人都很替张家感到荣耀。

张稷性情明达刚烈,善于与人结交,历来做官都没有积蓄,薪俸都送给了亲友,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做吴兴太守时,刚到任就去访问遗老,任用他们的子孙担任高级职务,政治以宽恕而被称道。当初离开郡里而接受做仆射的征召,路经吴地,乡里迎候张稷的人布满水中和陆地。张稷装束简单地直接回到都城,人们都未曾认出他,他朴素就像这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沉敏,有姿仪,博考经史,多所贯综,美谈论,善属文。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遇太宗行藉田之礼,文本上《藉田颂》。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郎,专典机密。文本自以出自书生,每怀谦抑。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帷帐之饰。事母以孝闻,抚弟侄恩义甚笃。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谨,吾亲之信之”。是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领宫官,太宗欲令文本兼摄。文本再拜曰:“臣以庸才,久逾涯分,守此一职,犹惧满盈,岂宜更忝春坊,以速时谤?臣请一心以侍陛下,不愿更希东宫恩泽。”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皇太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俄拜中书令,归家有忧色,其母怪而问之,文本曰: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亲宾有来庆贺,辄曰:“今受吊,不受贺也。”又有劝其营产业者,文本叹曰:“南方一布衣,徒步入关,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而无汗马之劳,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言者叹息而退。

注:藉田:古代帝王于春耕前耕农田的活动,作出鼓励农耕的样子。②春坊:指太子宫里。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秘书郎,兼中书省 直:值班,当值

B.抚弟倒恩义甚 笃:深厚,真诚

C.畴昔之望,不过秘书郎、一县令耳 畴昔:往时,往昔

D.岂宜更忝春坊,以时谤 速:加快,加速

2,4,6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徒以文墨致位中书令,斯亦极矣 ②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B.皇大子执宾友之礼与之答拜,其见待如此 ②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C.①臣以庸才,久逾涯分 ②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D.①太宗乃止,仍令五日一参东宫 ②羲之之书晚乃善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岑文本“忠谨”的一组是 ( )

①及元日临轩宴百僚,文本复上《三元颂》,其词甚美

②居处卑陋,室无茵褥帏帐之饰

③平生故人,虽微贱必与之抗礼

④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⑤荷俸禄之重,为惧已多,何得更言产业乎

⑥事母以孝闻,抚弟倒恩义甚笃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岑文本谦虚谨慎,不含慕权势。太子是储君,兼任太子的属官,可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但他不愿这样做;对升任中书令也不喜反忧,因为他担心责重位高,不能胜任。

B.岑文本学识渊博,能够融会贯通,又善于写文章。他所作的《藉田颂》《三元颂》深受人们的称赞,因此唐太宗很器重他,让他担任秘书郎,掌管国家的机密。

C.岑文本廉洁朴素,不看中财富。虽居高官,他却住在地势简陋的地方,屋里连褥垫、账幔之类的装饰都没有;有人劝他置产业,他却为承受朝廷的俸禄多而不安。

D.岑文本深得唐太宗的信任。这不仅因为他的才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忠谨仁厚,所以太宗希望他能够多与太子沟通,并且叫他担任中书令,真是用心良苦。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本才名既著,李靖复称荐之,于是以文本为中书侍朗,专典机密。

(2)非勋非故,滥荷宠荣,责重位高,所以忧惧。

(3)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D(速:招致)

2.B(①见:被②见:同“现”)

3.B(①是指岑文本的文才 ②是指岑文本的人品 ③是指岑文本的孝义)

4.B(岑文本作《藉田颂》《三元颂》是在担任秘书郎之后)

5.(1)文本的才已经很有名气,李靖又称赞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郎,专门掌管进中的机密文件。

   (2)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过多地承受了朝廷宠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这就是我忧愁、恐惧的原因。

   (3)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突然遇到变故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因为他抱负宏大,志向高远啊。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岑文本,字景仁,南阳棘阳人。性格沉稳文静,容貌气质好,学识广博,能融会贯通,谈吐很好,善于写文章。贞观元年,被任命为秘书郎,同时在中书省兼职。正遇上太宗行藉田之礼,岑文本献上《藉田颂》。等到正月初一太宗亲临宴请百官的时候,文本又献上《三元颂》,文辞很美,文本的文才已经很有名气,李靖又称赞推荐他,于是太宗任命他为中书郎,专门掌管朝中的机密文件。文本认为自己出身书生,因此总是很谦逊。平时对旧友,即微贱,文本也一定与他行对等的礼。

文本的住所低矮简陋,室内连褥垫、帐幔之类的装饰也没有。侍奉老母以孝顺闻名,抚养弟侄们情深义重。太宗常常说他“宽宏仁厚,忠诚严谨,我亲任他也信任他”。此时,新立晋王为皇太子,名士多兼任太子的属官,太宗想让文本也兼任太子的属官,文本拜发两拜,说道:“我凭借平庸的才能,所居官职早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只担任这一个官职,还担心富贵过甚(招致灾祸),怎能再辱列太子的属官,来招致舆论的非议呢?请您允许我一心侍奉您,不愿再希求太子的恩泽。”太宗于是放弃了让文本兼任太子属官的想法,仍然让他五日一参拜太子,皇太子按照宾友之礼,与他答拜,他就是这样被礼遇。不久被封为中书令,回家后面带忧色,他的母亲很奇怪,问他,文本说:“我既非元勋又非先王旧臣,承受了朝廷过多的庞信和荣耀,责任重、官职高,这就是我的忧愁、恐惧和原因。”亲威朋友有来庆贺的,文本就说:“现在只接受哀悼,不接受庆贺。”又有人劝他置产业,文本叹息说:“我南方一平民百姓,空手进京,当初的愿望,不过做个秘书郎、县令而已。没有战功,仅仅凭着文章官至中书令,这已经到了极点了,承受那么重的俸禄,已经很不安,哪里谈得到再置产业呢?”劝他置产业的人叹息着离开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后拜宛令,政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 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类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 辄升楼而现。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颖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严猛,好发奸伏 尚:崇尚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C.视事四年 视事:治理事务

D.遂敕收付狱,杀之 案:立案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好之,遂就经学 送之至湖口,得观所谓石钟者

B.贼所略,遂至于此 为自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C.何识黄昌邪 中江举帆,余船次俱进

D.昌出足示之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④宿恶大奸,皆奔走它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与失散多年的妻子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狂妄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将她杀死。

1.D(追究,查办)

2.C(凭借/按照)

3.C

4.C(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参考译文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出身寒微,居住的地方靠近学校,多次见到儒生们在校学习行礼,因此喜爱学问,学习经学。他5L懂得法律文案,因此在郡中任决曹。当时州刺史巡行所属部域,见到黄昌,很赏识他,就征召他为从事。后来黄昌担任宛令,处理政事严厉凶猛,喜欢揭发奸邪。有人偷了黄昌的车盖,黄昌开始并不声张,后来才秘密派出亲信到他部下贼曹的家里,并突然找到赃物,于是把贼曹一家悉数收捕,同时杀死。大姓们见此吓得发抖,都称黄昌神明。

朝廷提拔有才能的官员,黄昌升为蜀郡太守。前任太守李根年老,为政糊涂,百姓多被侵害蒙冤。等到黄昌到任,吏胥百姓前来诉讼的达七百多人,黄昌都给予判断处理,无不合理。他暗中拘捕了一个盗匪的首领,逼使那盗首交代各县中强暴的人的姓名和住处,于是派人分头捕捉,无一漏网。以前的奸恶之人,都逃亡到其他郡境。

当初,黄昌担任州书佐的时候,他妻子回娘家,遇到盗贼被劫走,因此流转到蜀地成了别人的妻子。她儿子犯案,她就到黄昌那里投案责备自己。黄昌怀疑犯人的母亲不像蜀人,就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本是会稽姚戴次公的女儿,州书佐黄昌的妻子。我曾因为回家,被强盗掳掠,于是流落到这里。”黄昌大惊,叫她上前并说到:“怎样识别黄昌呢?”她回答说:“黄昌左脚心有黑痣,常自称当官至二千石。”黄昌于是伸出脚来给她看。两人因此相抱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黄昌在职四年,被征召,再迁为陈相。县里人彭氏原来骄横放纵,在大路边建造高楼。黄昌每次出行巡视县境,彭家的妇女就登楼去看他。黄昌很不高兴,就下令收捕入狱,治罪杀了她。

又升为河内太守,再转为颍川太守。永和五年,被征召担任将作大匠。汉安元年,升为大司农,又贬为太中大夫,死于任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