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顷岁:近年。②孙莘老:孙觉,字莘老。③乘间:乘机。④患:弊病。⑤疵:小毛病,引申为缺点。

(1)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人患作文字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译文

近年来孙莘老认识了欧阳修,曾经乘机问他怎么把文章写好。(欧阳修)说:“(1)没有其他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这样)文章自然会好的;(2)世上一般人的弊病是写得文章太少,又懒于读书,(3)每写出一篇(文章),便要求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文章)缺点不必等别人来批评、挑剔,(只要)多做,自己就能察觉它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李 成

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善属文,气调不凡,而磊落有大志。因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又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故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笔力因是大进。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日李营丘焉。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裣衽以推之。尝有显人孙氏知成善画得名,故贻书招之。成得书且愤且叹曰:“自古四民不相杂处,吾本儒生,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奈何使人羁致入戚里宾馆,研吮丹粉而与画史冗人同列乎?此戴逵之所以碎琴也。”却其使不应。孙忿之,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不逾时而果得数图以归。未几成随郡计赴春官较艺,而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晚年好游江湖间,终于淮阳逆旅。子觉以经术知名,践历馆阁。孙宥尝为天章阁待制,尹京,故出金帛以购成之所画甚多,悉归而藏之。自成殁后名益著,其画益难得,故学成者皆摹仿成所画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庶几乱真,可以欺世,然不到处,终为识者辨之。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或云又兼善画龙水,亦奇绝也。但所长在于山水之间,故不称云。

(选自《宣和画谱》,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才命不偶,遂放意于诗酒之间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一皆吐其胸中写之笔下 去今之墓葬焉,其为时十有一月耳

C.出金帛以购成之画甚多,悉归而藏之 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然不到处,终识者辨之 而身死国灭,天下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成“寓兴于画”,“初非求售”的一项是

①所画山林、薮泽、……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

②于是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③虽游心艺事,然适意而已

④孙氏卑辞厚礼复招之,既不获已,至孙馆

⑤成乃见前之所画,张于谒舍中。成作色振衣而去

⑥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成本是唐朝皇族后代,家道中落,还能以儒家道德自守,文章写得不同凡响,磊落有大志,不屑于结交权贵,才纵情于诗酒和画画之中。

B.李成的山水画像唐诗人孟郊鸣唱于诗歌,像书法家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狂草。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都必定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人。

C.李成以善画得名,当时的王公贵戚都想用高价购买他的画,但他却认为自己画画是为了个人身心自娱,不是用来赚钱谋利,所以全然不理会他们求购的恳请。

D.李成死后,他的画更加难得,所以摹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尽管这种欺骗世人的东西终为行家辨识出来,但也确实说明了人们对他画的爱慕和认同。

4.把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虽画家号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

译文:

(2)阴以贿厚原营丘之在仕相知者,冀其宛转以术取之也。

译文:

(3)第名之不可掩而使人慕之如是,信公议之所同焉。

译文:

1.A    A因:由于  因:依靠    B而:顺接,来  而:顺接,来;    C故:因此  故:因此    D为:被    为:被

2.D    ①②没有“初非求售”之意。

3.A    放意于诗酒、画画是“因才命不偶”,非为“不屑于结交权贵”。

4.(1)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评定好坏高下)的画家,也没有不尊敬和推崇他的。(定语后置句,“虽、推”为关键字、句)

(2)暗地里用重金贿赂李成在营丘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想方设法用计谋得到他的    画。(“阴、在仕、冀”为关键字)

(3)只是名声的不可掩盖而使人如此爱慕他,确实是公众所认同的。(“第、如是、信、同”为关键字)

参考译文:

李成,字咸熙。他的祖辈是唐朝的皇族,在五代艰难之际,流寓四方,迁地北海以避灾祸,于是成为营丘人。父亲与祖父以儒学吏事闻名于当时。家道中落,到李成时还能以儒家的道德原则自守。善写文章,气韵才调不同凡响,而磊落有大志。因才能与命运不遇时,就纵情于诗酒之中,又寄精于绘画,画技精妙,开始不是求得出售,唯以自娱于其中罢了。所以他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的形状,一切都吐自胸中,而写之于笔下。如盂郊的鸣放于诗歌,张旭颠狂放纵飘逸于草书,无往而不如此哩。他笔力因此大进。在当时凡称许山水画的人,必以李成为古今第一,以至于不称他的名字而叫“李营丘”呢。然而即使号称是善于褒贬的画家,也无不尊敬而推崇他。曾有知名人士孙氏闻知李成善画有名,因此派使致信邀请他。李成得信且愤且叹道:“自古以来士农工商不相杂处,我本儒生,虽留心艺事,然宽心而已,哪能让人束缚于帝王外戚宅第,研墨调丹粉而与画史闲人同列呀?这就是戴逵砸破琴拒绝王公贵戚们的原因了。”他拒绝来人的邀请。孙怨恨李成,暗地用重金贿赂营丘在做官的知心朋友,希望他辗转用计赚取到他的画。未过多久就果然赚得数幅画而归。不久李成随郡上的官员赴礼部竞争技艺,而孙氏卑谦厚礼再次邀请他,等到不得已,才到孙氏客舍,李成就看见他以前作的画张挂在客舍中。李成变了脸色拂衣而去。其后王公贵戚,都致书送钱恳切请求画者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李成全不理会。李成晚年喜游山玩水,死在淮阳客舍。儿子李觉以经学知名,任职馆阁。孙李宥曾做天章阁待制、京师长官,因此出金帛以购买李成的画非常多,尽心会集而收藏起来。自李成死后,他的名气更大,他的画更难得到,所以学李成的都摹仿李成所画的峰峦泉石,至于刻画图记名字等,几乎乱真,可以欺骗世人,但不到之处,终被行家辨别出来。只是名声的不可掩盖而使人爱慕他如此,确实是人们所认同的。有人说他又兼善画龙画水,也非常奇妙。但他的长处在山水画上,故不称许他的画龙画水的画。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4题。

预让论

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苟遇知己,不能扶危而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右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土矣,国士,济国之上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谆切恳至,语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平

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土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噫!

1,3,5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 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B.犹越人秦人之肥瘠也/ 抑为采色不足于目与?

C.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死于智伯/ 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坐待成败,国士之报,若是乎?/ 不若孀妻弱子。

2.下列各句全都表明作者认为的士君子事主“竭尽智谋,忠告善道”的一项是 ( )

①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②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③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④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⑤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

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③④D.③④⑤

1,3,5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段规和任章劝韩襄子欲擒故纵,暂时满足智伯的贪婪之心,加速智伯的灭亡,堪称忠臣义士。

B.郄疵虽然没有享受智伯以“国士”的恩遇,但在关键时刻及时劝谏智伯不要中韩、魏奸计,可谓忠臣义士。

C.作者认为豫让没有及时劝谏智伯“请地无厌,纵欲荒弃”而导致国灭,不能算作忠臣义士。

D.豫让袖手帝规,坐观成败,事后虽然像刺客那样为智伯报仇雪恨,后伏剑自杀,但不配为“国士”之称。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答:

(2)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答:

(3)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

答:

1.C  2.D  3.A

4.见译文

文言文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下面古今异义解释正确的一项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物质上不富有) B:约为婚姻 (男女婚事) C:持千金之资物 (礼品)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十分)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对的是一项是

A: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亡郑以邻(陪伴) B:若不秦,将焉取之。(宫殿) 因人之力而之。(损害) C:起不意,尽失其度。(最终) 笑武阳 (回头看) D: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赠送) 以试人,血缕。(浸湿)

对下面“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何厌之有 ③函封之 ④辍耕之垄上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 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 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以无礼于晋 B: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 C:与能几何? D:吾还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谦称的一项是

A:乃请荆 B:所以留者 C:则虽欲长侍足下 D:吾不能早用

下列加点字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欲关中 B:吏民,封府库 C:太子 D:既

从句式特点看,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 B:具告以事 C:金千斤,邑万家 D:竖子不足与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