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知。”仁杰曰:“王者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太后欲造大fó xiàng ,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rú lái 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其役。

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朕家事,卿勿知。 预:预先,事先

B.今之伽蓝,过宫阙 制:规模

C.遂其役 罢:取消,停止

D.常谓之国老而不 名:称呼名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王者四海为家 ②仆口语遇遭此祸

B.①武,陛下之姓 ②使天下仕皆欲立于王之朝

C.①陛下起二子,两翼振矣 ②险以,则至者少

D.①苟利于国,岂身谋 ②余不忍此态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狄仁杰忠言直谏的一组是

①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②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姑于庙者也

③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 ④不损百姓,将何以求!

⑤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 ⑥仁杰好面引廷争

A.①②⑥B.③④⑤C.①④⑥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立子”,还是“立侄”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从母子亲情、君王与国家的关系、君臣关系、释梦等多方面劝说太后“立子”,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担任宰相时,太后让他荐举人才,他直接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结果太后很满意。

C.狄仁杰要上奏请求赦免契丹的降将李楷固,狄仁杰的亲属友好都劝阻他,狄仁杰却“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听了他这句话,赦免了李楷固。

D.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2)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

(3)岂欲劳人,以存虚饰!

1.A.预:参与,干预 

2.C.都为连词,都表承接,“那么”。(A.都是介词①把②因为B.①助词,表判断;②代词,代做官的人。D.①介词,替;②动词,做。 )

3.D.

4.C.狄仁杰说:“苟利于国,岂为身谋!”这是对亲友的回答,后他坚持向太后上奏,才有“太后用其言”,即太后采纳他的意见。

5.(1)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或“恐怕是…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那种关系更亲?

(2)既然能为他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们所用。”

(3)哪里要羞民笾财!并丝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孤且窭,事母谨甚。研究经术,性謇特。举明经,诣京师,客有徒步疲于道者,自言:“父宦远方,病且革,欲往省,因不能前。”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不肯造请贵势,魏征异之,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俄而征薨,乃娶。人问其然,日:“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素善刑部尚书张亮,亮抵罪,故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行释奠礼,清歌吹舞,人人悦顺。久之,徒洹水丞。而亮兄子皎自朱崖还,依义方。将死,委妻子,愿以尸归葬,义方许之。以皎妻少,使奴受枢,辍马栽皎妻,身步从之。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系大理,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救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正义自缢。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奏曰:“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此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

教授。母丧,隐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

(注)①窭:jù贫穷。②謇:jiǎn正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往,困不能前 省:探视亲人

B.归妻其家,而亮墓乃去 告:祭告

C.妇人淳于氏有美色,坐事大理 系:联系

D.高宗特义府之罪 原:赦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客有徒步疲道者 若亡郑而有益

B.皎妻少,使奴负柩,辍马载皎妻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乃魏之私人

C.俄而征薨,取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D.不由主出,下移佞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绝江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义方“仁义”和“忠诚”的一组是

A.①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 ②请下有司杂治正义死状

B.①义方召首领,稍选生徒,为开陈经书 ②将加弹奏,以问其母

C.①既葬皎原武,归妻其家,而告亮墓乃去 ②初不附宰相,今感知己故也

D.①辍马载皎妻,身步从之 ②欲妻以夫人之侄,辞不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义方自幼丧父,侍奉母亲非常恭谨。他饱读诗书,前往京城长安参加明经考试,途中遇到一个徒步赶路的人,了解情况后,以马相送,且不告姓名。

B.王义方在朝中不肯走访请托权贵,因此魏征非常器重他,并要把夫人的侄女嫁给他,他婉言谢绝了。不久魏征去世,为了报答宰相的知遇之思,王义方主动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

C.中书侍郎李义府想占有姿色过人的罪囚淳于氏,要大理寺臣毕正义将她从监狱里弄出来。王义方上奏高宗弹劾李义府,但高宗认为他毁辱大臣,言词不谦逊,将王义方贬谪。

D.王义方担任洹水县县丞时,张亮的侄子张皎临死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希望把自己安葬在家乡,王义方答应了他。张皎死后,王义方把他安葬在家乡原武,并在坟前祭告,最后将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方哀之,解所乘马以遗,不告姓名去,由是誉振一时。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3)岁终不复调,往客昌乐,聚徒教授。

1.C(系:囚禁)

2.D(A在;对B.因为;凭借C却;就D都是表转折)

3.A(B①治理地方的措施②孝顺C.①守信用②为人正直;D.①表现仁义;②不攀附权贵)

4.D应该是在原武安葬完张皎,把他的妻子儿女送回家,并在张亮的坟前祭告才离去。

5.(1)王义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马送给他,没有告诉自己的姓名就离开了,因此美名振动当时。(关键词:哀、遗、去。)

 (2)从前王陵的母亲用剑自杀成就儿子的大义,你能尽忠心成就美名,这是我的心愿,我即使死了也不遗憾!(关键词:成、也、虽、恨。)

 (3)年终也没有调回来。王义方客居昌乐,就招募学生教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掞字纯父,抚州临川人,少能词赋,里陈氏馆之教子,数月拂衣去,用故人荐,出淮问杜呆幕,采曰:“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逾年,安丰被兵,掞慨然曰:“事亟矣,请行。乃以奇策解围,秦补七官,掞念置身行伍间,骑射所当工。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初过三尺,次五尺至一丈,数闪跌不顾,制置使孟珙辟子幕,尝用其策,称为“小子房”,与之茶局,用其资用,掞以本领钱数万费之,总领贾似道稽数责偿,珙以白金六百令掞偿之,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似道欲杀之,掞曰:“汉高祖以黄金万斤付陈平,不问出入,公乃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似道始置之,珙尝宴客,有将校语不进,命斩之,掞从容曰:“斩之诚是,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珙大眼,未几,有大将立功,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因叹曰:“大将产功,庭参纳拜,信兜 不如毛锥子也。”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调麻城尉。向士壁守黄州,檄入幕,导以战功升三官,赵葵为京湖制置,使,掞与偕行,王登迓于沙市,极谈至夜分,掞退曰:“王景宗满身是胆,惜尔沉知者,如掞副之,何事不可为也?但恐终以勇败。”后登死,人以为知言、逾时,士壁守峡州,招之,病不果行而卒。

(《宋史·杨掞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是治法征谋多咨于掞 征谋:征战的计谋。

B.总领责似道稽数责偿 稽数:核实数目。

C.珙坐受其拜,掞为动色 动色:生气的样子。

D.惜尔沉细者 沉细:沉稳细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里陈氏馆之教子,月拂衣去 次五尺至一丈,闪跌不顾

B.故人荐,出淮间杜杲幕 尝其策,称为“小子房”

C.以奇策解围,秦补七官 公顾顾此区区不以结豪杰之心邪

D.寻战功升三官 但恐终勇败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杨掞力求上进的一组是 ( )

①风神如许,它日不在我下。 ②事亟矣,掞请行。

③夜以青布藉地,乘生马以跃。 ④掞又散之宾客,酣歌不顾。

⑤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

A.①②④B.③④C.③⑤D.①②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杨掞出任驻淮将帅杜杲的幕僚,杜杲很器重他,多次向他咨询政治军事方面的事。

安丰被敌兵包围,情况危急时,他主动提出前去,用奇策解围。

B.杨掞能非常刻苦地训练自己的军事本领。在制置使孟珙手下为官时,曾因财事事招

致贾似道要杀他,杨掞不惜金钱结交豪杰,说服贾似道赦免了他。

C.杨掞曾说服孟珙不杀宴客时出语不逊的手下军官。后来有大将立功,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杨掞很受触动,于是专心学业,后中进士,调任麻城县尉。

D.杨掞受向士壁征召入其幕府,不久立战功各官。后来在沙市同王登畅谈到半夜,回来后他说,王登勇敢有胆量,恐怕会因不够沉稳细致而失败。王登死后,人们认为他的话是知人之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亟矣,掞请行

译文:

(2)于是谢绝宾客,治进士业,遂登第

译文:

(3)第方会客广谋议,非其时非其地也

译文:

1.C(动色;变了脸色)

2.D(前“数”是数量词“几个”的意思;后“数”是副词“多次”的意思。第一个“用”是介词,相当于“因为”,第二个“用”是动词,相当于“采用”。第一个“乃”是连词,相当于“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相当于“竟”。两个“以”都是介词,要当于“因为”)

3.C(①句是社杲称赞扬的话,②句是扬掞勇敢接受任务,④句是杨掞豪爽结交客人。)

4.C(C项“庆贺时孟珙竟傲慢地坐着接受杨掞拜见”不合文章,这里是接受立功大将的拜见)

5. (1)情况很紧急了,我请求前去。

   (2)于是他谢绝了宾客,研究进士学业,于是考中进士。

   (3)但是现在正会集宾客多方征集计谋建议,斩他不是这个时候也不是这个地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植木县之,下令曰:“ 犯槐者刑,伤之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加罪焉。

其女子往晏子之家,托曰:“负廓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下陈。”晏子闻之,笑曰:“ 婴淫于色乎?何为老而见奔?虽然,是必有故.”令内之。

晏子望见之,曰:“怪哉!有深忧。 ”进而问焉。对曰:“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妾父不仁,不闻令,醉而犯之,吏将加罪焉。妾闻之,明君莅国立政,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孤妾身,此令行于民而法于国矣.虽然,妾闻之,勇士不以众彊凌孤独,明惠之君不是以行其所欲。……今君出令于民,苟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则父死亦当矣,妾为之收亦宜矣。甚乎!今之令不然,以树木之故,罪法妾父,妾恐其伤察吏之法,而害明君之义也。邻国闻之,皆谓吾君爱树而贱人,其可乎?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晏子曰:“甚矣!吾将子言之于君.”使人送之归。

明日,早朝,而复于公曰:“婴闻之,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今君穷民财力,以饮食之具,繁钟鼓之乐,极宫室之观,行暴之大者;崇玩好,县爱槐之令,载过者驰,步过者趋,威严拟乎君,逆之明者也;犯槐者刑,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公曰:“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以累社稷,今子大夫教之,社稷之福,寡人受命矣。”

晏子出,公令趣罢守槐之役,拔置县之木,废伤槐之法,出犯槐之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女子往晏子之家 辞:诉说,求情。

B.明惠之君不是以行其所欲 拂:违逆,违背。

C.以饮食之具 羡:羡慕。

D.公令罢守槐之役 趣:急速,赶快

2,4,6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使吏拘之,加罪焉。

不出,火尽。

B.愿得充数下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吾。

C.婴淫于色乎?

孰能讥之乎?

D.吾将子言之于君。

当横行天下,汉家除残去秽。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苟(令)可法于国,而善益于后世。

B.妾为之收亦宜矣。(妾为父收尸)甚乎!

C.以树木之故,(景公)罪法妾父

D.公令(吏)趣罢守槐之役

4.下列人物言论中,全都表现国君“不能因私愤害公法”的一项是 ( )

①君树槐县令,犯之者刑,伤之者死。

②不损禄,不益刑,又不以私恚害公法

③吾君欲以树木之故杀妾父

④明惠之君不拂是以行其所欲。

⑤愿相国察妾言以裁犯禁者

⑥伤槐者死,刑杀不称,贼民之深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景公因爱槐而立法,殃及百姓,在晏婴的劝说下,景公终于醒悟而废法。

B.民女到晏子家,向晏子自陈“有深忧”,并以法应利国利民之道打动了晏子。

C.晏婴在景公面前替民女说话,是希望景公做个明君,法为民立而守住社稷。

D.民女之父酒醉而冒犯景公爱槐,被拘。经女儿和晏子共同努力,最终获释。

6.上面一段文字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著于国,婴恐其不可以莅国子民也!

1.C     2.B    3.B      4.D     5.B

2,4,6

 

6.主上继承国家大业以来,德行还没有在民众中显现出来,可是这三种过失却在全国张扬开去,晏婴担心您将不能用以治理国家统率民众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2,4,6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之,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2,4,6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廉妹先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事父母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便国家

B. 觉而涕泗横集

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士廉坐与(人)交游,谪为朱鸢主簿

B.交趾太守丘和署(士廉)为司法书佐

C.士廉每令(使者)存问

D.蜀中以(此)为美谈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 (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①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D(致:招来)

2.B(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第二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来”。B项两个“既”都是副词“已经”,或“……以后”。C项第一个“因”是介词“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通过”。D项第一个“及”是连词“等到”,第二个“及”是动词“到”)

3.A(应当为“斛斯政”)

4.B(其中第⑤句是高士廉促进教化鼓励学习之举,第⑥句是高士廉受到皇帝格外信任及所为政事情况。有⑤⑥的不能选。)

5.B(“丘和要匆忙迎战”是错误理解,文中“和欲出门迎之”,是丘和要出城门迎接宁长真,有投降之意。从高士廉的话也可推知此意。)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1]中空,嘐嘐[2]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 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注1] 橐(tuó):一种口袋。 [注2] 嘐嘐(jiāojiāo):形容动物的叫声。

(取材于苏轼《黠鼠赋》)

①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答:

②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答:

①嘻!这是(或“原来是”)老鼠被关注(或“封住”、“封闭 ”)出不去(或“跑不掉了”)啦。②倒过(口袋)把老鼠弄出来(或译为“翻过(口袋)把老鼠倒出来”),(老鼠)落地就跑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七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使义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也。’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令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2,4,6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单之立 疑:迟疑

B.襄王之 恶:憎恶

C.不早图,恐之 后:落在后面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 谷:给粮食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齐破燕

既自心为形役

B.出不能行,坐沙中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

C.王不如以为己善

于是相如前进缶,跪请秦王

D.赐单牛酒,嘉其行

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A.欲使后车分之(以)衣。

B.田单之施,将欲以(之)取我国乎?

C.(皆)称寡人之意。

D.(单)乃使人听于闾里。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

2,4,6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6.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

译文:

1.C(“落在后面”不符合襄王此时的情感,应是“来不及(除掉)”。)

2.C(都当“趁机”讲。A:前一个通“已”,后一个当“认为(让)”讲。B:前一个当“在”讲,表静态;后一个当“到”讲,表动态。D:前一个当“于是”讲,表示两个运作前后相承;后一个当“却(竟)”讲,表转折。)

3.D(应该是“襄王”。)

4.B(贯珠者的智慧在于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危机,也免去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直接表现他的智慧的就是他给襄王出的主意。①句只是襄王发现贯珠者可能听到了自己的自言自语,召他来询问。④句是襄王的做法。⑥句是百姓的反映。)

5.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是恐怕自己心中的秘密被人知道,已经暗伏下杀机,而不是想找人出主意。)

6.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召集他们并给他们吃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孝景,即汉景帝)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即商汤王、周武王)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令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①言耳。”太后大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②?”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释:①家人,奴仆。②司空城旦书:司空,主管囚徒的官。城旦书,泛指刑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受命:接受命令。

B. 冠虽,必加于首。 敝:破旧。

C. 臣下不能正言过以尊天子。 匡:纠正。

D. 践南面,非弑而何也? 南面:此指帝王尊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汤武与天下之心诛桀纣 ②景帝知太后怒固直言无罪

B. ①言学无言汤武受命 ②后学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C. ①居顷 ②久,病免

D. ①正言匡过尊天子 ②无曲学阿世

3. 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与黄生争论(于)景帝前。 B. 必关(之)于足

C. (辕固生)下圈刺豕。 D. (齐人)皆本辕固生也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辕固生”廉直的一组是( )

①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②此是家人言耳。

③诸谀儒多疾毁固。 ④拜为清河王太傅。

⑤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 ①②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5.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或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辕固生先治《诗经》而成“博士”,后因廉直被封太傅。

B. 辕固生论辩时说到“高帝代秦”事,用了引申论证法。

C. 窦太后是汉景帝的母后,但两人看待儒生的观念不同。

D. 本文叙述了生活在汉景帝时的儒生辕固生的言行事迹。

1. A        2. A               3. D               4 A                5. D

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忧国者有爱国者爱国者语忧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短曰吾惟忧之之故忧国者语爱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长?曰:吾惟爱之之故。忧国之言,使人作愤激之气,爱国之言,使人厉进取之心,此其所长也;忧国之言,使人堕颓放之志,爱国之言,使人生保守之思,此其所短也。朱子曰:“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

——节选自《忧国与爱国》(梁启超)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

②在下面横线上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忧国者//有爱国者/爱国者语忧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短/曰/吾惟忧之之故/忧国者语爱国者曰/汝曷为好言国民之所长?曰:吾惟爱之之故。忧国之言,使人作愤激之气,爱国之言,使人厉进取之心,此其所长也;忧国之言,使人堕颓放之志,爱国之言,使人生保守之思,此其所短也。朱子曰:“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

②翻译示例:教诲求学的人,就像搀扶喝醉酒的人,(刚刚)扶起(他)倒向东的(身子),(结果他)又向西(倒去)。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翻译画曲线的句子。

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 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白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

(取材于《吕氏春秋·举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