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5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1.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3.“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
4.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__________(2)__________
5.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
1.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B
3.(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4.(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
5.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借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定国①诗集叙 (宋)苏轼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
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②焉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
[注]①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②眊眊:昏乱,糊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后变风发乎情 B.定国且不我怨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臣死且不避
C. 又以病止酒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梅以曲为美 置杯焉则胶
3.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①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②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③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
④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⑤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⑥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
5.(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②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
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
《颜氏家训· 勉学》
1.C 2.B 3.D 4.B
5. (1)①难道不是因为他滇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②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2)失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夷,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 失:过错。
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 募:招求。
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 祠:祭祀。
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 挠:阻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 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
③百姓耆老为祷请 ④其为民受若此
⑤使中黄门慰问 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译文:
(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译文:
1.D 2.C 3.D
4.(1)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使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方法。
(2)大多数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贰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按要求翻译句子并用“/”为下面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1)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答:
(2)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1)千万不要以己心为师(或“自以为是”) ,被旁人取笑。
(2)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化(/)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耳。
(参考译文:写作文章,写成后应先和亲友商量,得到他们的评判,觉得能公布于世,然后才可出手,切不可自以为是,见笑于人。古来执笔作文者,多不胜数,然而客观存在丽精美的好文章才只有数十篇。文人之作,只要体裁没有毛病,词意能看得明白,就可以了,其作者使称得上是才士,至于要求作品达到惊世骇俗的完美,就如同企盼黄河之水变清一样,是很难实现的。)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①而趋。或曰:“为其布②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③也。”
(取材于《庄子·山木》)
注释:①赤子:婴儿。②布:古代的钱币。 ③天属:人的天性。
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
【参考译文】
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那些钱财吗?初生
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那些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题。
圬者王承福传(节选)
韩愈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注】①圬:(wū)涂抹墙的丁具,俗名抹子。此处指泥瓦匠的工作。
②镘:抹子,涂抹墙的工具,也指泥瓦匠这种职业。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其言,约而尽 尽:明白,透彻
B.丽归其屋食之当焉 当:当作
C.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冒:冒进,硬要去干
D.抑丰悴有时 丰悴:兴旺和衰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色若自得者B.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其道也固先乎吾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惟其所能D.用力者使于人
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不求闻达于诸侯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文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官府)发人为兵。
B.有余,则以(之)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C.(吾)皆待人力而后完也。
D.或曰:“(主人)死而(产业)归之官也。”
4.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王承福“自食其力”和他批判“食焉而怠其事"的一项是
A.丧其土田,手镘衣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B.视时屋食之贵贱,丽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C.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
D.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不慕功名。战乱时当兵立功,却弃官回乡做了自己都认为很卑贱的泥瓦匠。
B.王承福谋生勤恳。务工吃住在主人家,必以劳动所得偿之,还常常资助路上弱者。
C.王承福懂得分工。他认为人的生活需求很多,大家应各尽所能,互通有无地生活。
D.王承福认识深刻。他认为人事充满变化,并从显贵之家的衰败中懂得了做人之道。
6.阅读上文中画线的句子,请用“/”为这一段文字断句。
夫 镘 易 能 可 力 焉 又 诚 有 功 取 其 直 虽 劳 无 愧 吾 心 安 焉 夫 力 易 强 而 有 功 也 心 难 强 而 有 智 也
1.B。[当:相当(的食宿费用)。]
2.B。[A项第一句“其一:代词,领属性定语,“这个人的”;第二句“其”:代词,作小主语“他”。B项两个“所以”为固定结构,可以解为“用来……”。C项第一句“惟”:副词,只、仅仅;第二句“惟”:副词,表祈使,“希望”。D项第一句“于”:介词,“被”;第二句“于”:介词, “在……中”]
3.C [“皆待人力而后完也”这句的主语应该是上文“其他所以养生之具”。]
4.B。[A项第一句“手镘衣食”充分表明他自食其力的准则;可第二句说的对象是“各级官吏”;并非专指“食焉怠其事”者。B项第一句说王承福吃住雇主家都要用劳动所得来偿还,充分表观他自食其力的准则;第二句直接对“食焉而怠其事”者进行批判。C项第一句是说王承福心地善良,肯于周济弱者,与“自食其力”无关;第二句是批判。“食焉而怠其事者”聪明反被聪明误。D项第一句说王承福自陈干些力所能及之事,是对“自食其力”准则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述;第二句是王承福对富贵之家衰败原因的思考,指出“盛衰无常”的世间常理,谈不上“批判”。]
5.A。[王承福并未做官,所以他放弃的只是官勋。做泥瓦匠卑贱是一种社会认识,并非王承福的认识]
6.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用泥瓦涂墙作为一种技艺,是卑贱并且劳苦的。可是有个人从事这项职业,这个人的神色好像很满足的样子。听他的话,简洁而透彻。
(我)问他,知道他姓王,名叫承福。他家世代是京兆长安的农民。天宝之乱的时候,(朝廷)招募人当兵,他就拿了十三年的弓箭,立了足以当官的战功,可是他放弃当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的土地已经没有了,于是他拿起瓦刀来维持生活。三十多年来,他住在雇他干活的主人家中,因而付给主人房租和伙食的费用。看当时房租、伙食费的贵贱而增减他做泥水匠的工价来偿还主人食宿费用。若有多余的钱,他就将它送给路上的残废人、患病者和饥饿的人。
(承福)又说:“谷子是经过耕种才生长的。至于布和绸,一定要养蚕纺织才能得到。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东西,都是要依赖人力才能制成的。我的生活都需要这些东西。但是一个人不可能全部去做,应当各人尽自己的才能,来互通有无地生活。所以做君主的,是用来管理我们使我们得以生存的人。而各级官吏是辅佐君主推行教化的人。责任有小有大,仅仅看他们的能力来决定,就像容器一样。只知道享用食禄却又懒于做事,那么就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因此我一天都不敢放下瓦刀而去游荡玩乐。摸灰涂墙是简单的技能,只要肯用气力就好,又确实能取得功效,拿到做工的报酬,虽然辛苦,却没有什么惭愧的,我得心是安稳踏实的。体力活是容易强行发挥并取得功效的,而心智就难以强行使它变得聪明了。劳力的人,被人役使;劳心的人,役使别人,这也是应该的。我只不过是挑那些容易做又问心无愧的事情去干罢了。
“唉!我拿着泥刀进出富贵人家已经有多年了。有的地方曾经到过一次,后来再路过那里,就已变为废墟了;有曾经到过两次三次的地方,后来再走过那里,也已经变为废墟了。问他们的邻居,有入说:‘唉!因犯法而被杀了。’有的说:‘主人已经死去,他的子孙不能保住产业啊。’有的说:‘主人死后,产业归公了。’我从这些事情中看到了道理,他们不就是因为只吃不做因而遭到天灾的吗?不正是强使心智以便显现自己聪明却并不真聪明,不加选择冒进去做与他的才能不相称的工作的吗?不正是那种多干问心有愧的事.明知不应该做而硬是要干的吗?或许是富贵难以守住,微薄的功劳反而得到丰厚的享受吧?还是兴旺和衰败有一定的时运,一来一去,不能固定不变的呢?我心中伤感,因而就选择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做。为富贵而高兴,为贫贱而忧愁,我难道同人家有什么两样吗?”
他的话有能警戒我的地方,因此我给他立传,自己引以为借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作1~5题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①,累举进士,辄仰于有司②,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日:“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茬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注释:①荫补为吏,宋代官员按级别享有子弟受封官职的特权,称为荫子。②有司,官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1.A 2.B 3.B 4.D 5.C
用“/”线在下面文言文上为其断句。
嵇 康 素 与 吕 安 友 每 一 相 思 千 里 命 驾 安 来 值 康 不 在 兄 喜 出迎 安 不 前 题 门 上 作“凰”字 而 去 喜 不 悟 康 至 云 凰 凡 鸟 也
嵇康素与吕安友/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来/值康不在/兄喜出迎/塞不前/题门上作“凰”字而去/喜不悟/康至//云/原//凡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①,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②。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选自王禹稻的《小畜集》)
注释:①杪:树技的细梢.这里指箭梢.②上军:皇帝的禁卫军.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妪持绠缶趋井 趋:向,往
B.国之备塞 备:防备
C.或不能充 充:充足
D.贻于有位者云 贻:赠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因胡语呼虏为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C. 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诚能定其军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民)不以为怪
B.或父母(为其)辔马,妻子(为其)取弓矢
C.盖(朝廷)选归上都,(边人)离失乡土故也
D.(有位者)诚能定其军,使(其)有乡土之恋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宋朝边防不当措施的一组是
①国之备塞,多用边兵 ②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
③选归上都,离失乡土 ④月给微薄,或不能充
⑤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 ⑥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②④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由唐河店妪之勇引出透辟说理,指出政府边防措施不当,并提出了改良意见。
B.唐河店妪机智勇敢,设计将辽兵推到井中,她的行为得到当地官吏及百姓的赞扬。
C.辽兵南下,很长时间不敢经过上谷,因为当地的静塞骑兵是勇于杀敌守土的。
D.作者认为当政者应积极建设边军,边兵一万的战斗力就相当于敌人军队的五倍。
1.A 2.C 3.C 4.B 5.D
[参考译文]
唐河店位于常山郡南边七里远的地方,因为(靠近)唐河而得名。平常日子,辽兵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当作怪事。兴兵伐辽以来,(人们)才防备抵御辽兵,可是也没有感到很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独自呆在店里。正赶上一个辽兵来了,(辽兵)把马系在门口,拿着弓箭坐下,吆喝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打水的绳子和水桶快步走到井边,把井绳放下去却又停住了,用辽语喊辽兵为王,并且告诉辽兵说:“绳子短,不能够到水。老太太力气弱,王要自己取水。”辽兵于是把井绳系在弓梢上,低头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到井里,(然后)老妇人骑上马到郡里。马身上的护甲齐全,马鞍后面还悬挂着一个猪头。常山官吏百姓看了都称赞她的勇敢。
国家防守边关,多用边地的兵,是有原因的,因为边兵习惯了战斗不畏怯。一个老妇人尚且这样,其他人就更可以知道了。近代边地骑兵中勇敢的人:在上谷叫静塞,在雄州叫骁捷,在常山叫厅子,这都是习惯了拿着刀枪战斗,不畏怯的人。听说辽兵到了,有的父母(为儿子)牵马,妻子(替丈夫)拿弓箭,甚至有不等穿好战甲、戴好头盔就出发的人。近年辽兵南下,很长时间不经过上谷,是因为静塞骑兵勇敢。会当守边的将领把静塞马分别配属帐下来自卫,因此上谷失守。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存在,但士兵不多了,虽然又招募边兵,边地的人不响应。为什么呢?(边地的人)怕被选为禁军,驻防京都,离开乡土的缘故。又因为每月的供给少,有时不能维持生活。发的盔甲易坏,鞍马瘦弱,不能抵御辽兵,那些坚固的盔甲,壮健的鞍马,全被禁卫军取走了。等到去打敌人,这些人却走在前面,自然他们不高兴干了。如果能固定边兵,让他们依恋着乡土;增加他们的供给,让他们有丰足的衣食;再给他们坚固的盔甲健壮的马,那么什么样的敌兵不能破?像这样,得到边兵一万人,可以抵得上从别处调来的士兵五万人。替人谋划国家大事的人,不再这个问题上留心,我没看到他的忠心。
因此,我由一个老妇人的勇敢,全面记录边塞上的事情,赠给有权位的人。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捉 而掷 去 之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
(选自《世说新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