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外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澳,研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穷:尽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
D.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遁隐:躲避,隐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觉而醒,起而归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①为之文以志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3.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⑥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以前所见的幽泉怪石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短促紧凑的短句流露出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以往所游山水的贬低和否定。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译文:
1—4、DBCC
5、①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恐惧不安。
②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③享用它没有人禁止,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共同享用的东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言于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非私。”因置芴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英才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上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不可夺之志 夺:改变
B.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 引:提拔
C.周代故事 故事:原来的典章规定
D.陛下不以臣不肖 不肖:不成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以诵读为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行本言于帝曰/青出于蓝
C.正色而进曰/吾尝终日而思矣
D.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行本直谏的一组是
①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
②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③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因置芴于地而退。
⑤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
⑥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非常投入,虽然缺吃不穿,也影响不了他读书。
B.刘行本作掌朝的时候,要送笔给皇帝,承御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制止承御,这是因为他认为承御越权办事。
C.一次,皇帝对一郎官发怒,亲自鞭打郎官,刘行本正义之言,皇帝不听,行本多次夺下鞭子,皇帝才做罢。
D.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被刘行本斥责惩罚
BCD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英才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紬(chóu,丝织品)为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敕: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许: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2.下旬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一日之赠,率而不思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 ( )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3)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
1—4、BCCD
5、(1)(袁聿修)与人无争,很受尚书崔休的赞赏识认。
(2)有人的带着美酒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
(3)东魏北齐时期,台郎中很多人不免互相结交来往,赠送礼物。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失 擿:挑出错误
B.论次《平台秘略》 次:编次
C.勃往省,渡海溺水 省:探视,问候
D.勃属文 属,通“嘱”,叮嘱,交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②良曰:“长于臣”。
B.①慨然思诸葛亮之功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①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①皆以文章齐名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子是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应允,自然引起了都督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扬炯、卢照邻、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5. 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池,辄杀之。
(2)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3)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1—4、D、B、A、D
5、(1)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
(2)拉过被子盖上脸就睡,睡醒了,拿过笔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需要改动
(3)当时长安曹安有秘术,王勃跟他学与他交往,完全学到了他的精髓。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选段,完成问题。
周瑜听得孔明计策果然高明,不禁暗忖曰:“孔明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账,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 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公勿多言,我自有计较。”
次日,周瑜点齐军将,与程普,鲁肃领兵起行,便邀孔明同往。孔明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望夏口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周围屯住。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内安身。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表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一一吾亦助兵千人一一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乃欣然领诺。瑜大喜。孔明辞出。鲁肃密谓瑜曰:“公使孔明劫粮,是何意见?” 瑜曰:“吾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耳。”肃闻言,乃往见孔明,看他知也不知。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肃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孔明笑曰:“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肃曰:“吾与公瑾何谓一能?”孔明曰:“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呈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晚。” 瑜然其说。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和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1.有人说“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安身”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味十足”,请说明这样的评价的理由。
2.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周瑜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主要是写周瑜和诸葛亮斗智,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肃?请简要说明原因。
1.既暗示出孔明在孙吴军中处境孤独危险,又通过他在这种险境中而能泰然处之,反衬出其智慧高超。
2.气量狭小,嫉贤炉能,面对比自己高明的诸葛亮不能联合而欲杀之;聪明,有远见,预见诸葛亮将来必为江东之患;忠诚,为孙权的江东着想;不够沉着,诸葛亮一激就上当;能顾全大局,听从鲁肃的话暂时没有杀诸葛亮。
3.因为鲁肃起了连结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瑜和亮半智需有人传递信息才能实施;衬托作用,以鲁肃的老实衬托周瑜和诸葛亮的高明,以鲁肃的厚道衬托周瑜的狠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鲍叔为宰,辞曰 辞:告辞
B. 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C. 君加惠于臣 加:施加
D. 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 令:善,好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杀而以其尸授之 阙秦以利晋
B.欲以戮之于群臣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 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 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不若长安君之甚
3.下列各句中补出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使(臣)不冻馁B.是以(管夷吾)滨于死
C. 桓公使(使者)请诸鲁D.寡君欲亲以(管仲)为戮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宥而反之 请生之
B.吾妻之美我者 洁其居,美其服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必庙礼之
D.制礼义可法于四方 赵王之子孙侯者
5.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力荐管仲,表现了他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B.管仲曾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鲍叔牙解释说他这样做也是为了桓公。
C.施伯一语道破齐桓公的用心,是想重用管仲,所以建议庄公杀死管仲。
D.齐国使者对鲁庄公说齐桓公想亲眼看到管仲被杀死,请求让管仲活着回去。
ABBDB
阅读《垓下之围》片段,完成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
(节选自《语文读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 壁:筑壁垒
B.力拔山兮气盖世 盖:胜过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购买
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骓不逝兮可奈何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D.我何面目见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B.①汉军至,无以渡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C.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 ②乃自刎而死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DBAA
阅读文言文
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欧阳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①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②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 ①滃(wěng)然:水盛大的样子。②涵煦:滋润化育。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顾:向四周看
B.、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按:依照
C.、今滁介江淮之间 介:处在中间
D.、掇幽芳而荫乔木 掇:采摘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咸阳者王之
B.、①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 ②而孰知上之功德
C.、①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②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
D.、①而故老皆无在者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3、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现丰乐亭所在地滁州“山川美”和“风俗美”的一组是
A.、①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②而故老皆无在者
B.、①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②而喜与予游也
C.、①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②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①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②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叙述作者治理滁州,开地建亭的事,又有开门见山,紧扣文题的技巧,也为末段的点明中心埋下伏笔。
B.、文章的第二段着力叙写五代战事频繁,唐朝豪杰并起,这正是为了烘托当时“丰乐太平”的__面。
C.、文章有“丰乐”二字贯穿其中,但意义则有转换,第一段的“丰乐”意为丰山美景可乐。第三段的“丰乐”则为丰年可乐。这种暗换概念的写作技巧,堪称绝妙。
D.、《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均写于作者贬谪滁州时。文章开篇虽有贬谪荒凉之地的酸楚,而随后则是为朝廷歌功颂德,并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5、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BCDD
(1)它的上面有丰山高高地独自耸立。
(2)更为庆幸的是百姓为年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3)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看山,低首听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育__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知:主持……工作
B.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 按:按住、隐瞒
C.事遂寝 寝:停止
D.肩舆迎侍,时人荣之 荣:以……为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异时宗子所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良乃入,具告沛公
C.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D.则阴邪不能构害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
①索牛驾车,育拒不应 ②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
③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④臣下毁誉,多出爱憎
⑤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⑥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A.②③⑤B.①④⑤C.①②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工作时,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敢于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他认为也应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凡所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与范仲淹有矛盾,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
BDA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赵犨,其先青州人也。世为陈州牙将。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壮,善用弓剑,为人勇果,重气义,刺史闻其材,召置麾下。累迁忠武军马步军都虞候。王仙芝寇河南,陷汝州,将犯东都,犨引兵击败之,仙芝乃南去。已而黄巢起,所在州县,往往陷贼。陈州豪杰数百人,相与诣忠武军,求得犨为刺史以自保,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已而巢陷长安,犨语诸将吏曰:“以吾计,巢若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必驱其众东走,吾州适当其冲矣!”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巢败,果东走,昶击破之。巢从后至,闻大怒。
既而秦宗权以蔡州附巢,巢势甚盛,乃悉众围犨,置舂磨,糜人之肉以为食。陈人恐,犨语其下曰:“吾家三世陈将,必能保此。尔曹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陈人皆踊跃。陈人旧有巨弩数百,皆废坏,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珝创意理之,弩矢激五百步,人马皆洞,以故巢不敢近。围凡三百日,犨食将尽,乃乞兵于梁。梁太祖与李克用皆自将会陈,击败巢将黄邺于西华。
梁太祖入陈州,犨兄弟迎谒马首甚恭。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以梁援己恩,为太祖立生祠,朝夕拜谒。以其子岩尚太祖女,是谓长乐公主。黄巢已去,秦宗权复乱淮西,陷旁二十馀州,而陈去蔡最近,犨兄弟力拒之,卒不能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忠武军表犨陈州刺史 表:上表推荐
B.弩矢激五百步 激:袭击
C.以其子岩尚太祖女 尚: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D.而陈去蔡最近 去:离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所在州县,往往陷贼
B.糜人之肉以为食
C.建功立业,未必不因此时
D.后生弩工皆不识其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赵犨“为人勇果”,这一点在本文所记叙的历次陈州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B.黄巢攻陷长安后,正如赵犨所预料的那样,又驱众东走,结果被早已准备好的赵犨兄弟击破。
C.陈州被投靠黄巢的秦宗权包围,陈人惊恐。赵犨对陈州百姓说:“我家三代陈将,一定能保卫陈州……”陈州百姓深受鼓舞,踊跃御敌。
D. 梁太祖率兵击溃巢将黄邺。赵犨为感谢救陈之恩,亲自为梁太祖建造生祠,并早晚拜谒。
4、用“/”给文中加曲线的句子断句。
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1) 乃治城池为守备,迁民六十里内者皆入城中,选其子弟,配以兵甲,以其弟昶、珝为将。
(2) 然犨阴识太祖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托之计。
1、D(去:距离)
2、D(往往:处处,都。 以为:以之为。 因此:趁此 )
3、A(黄巢并没有攻陷长安,而是在长安陷于困境;包围陈州的不是秦宗权,而是黄巢,赵犨动员的话只是对部下说的,不是一般百姓;赵犨没有亲自为太祖建祠)
4、犨幼与群儿戏道中/部分行伍/指顾如将帅/虽诸大儿皆听其节度/其父叔文见之/惊曰/大吾门者/此儿也
5、(1)便修建城墙和护城河做好防备,把六十里以内的人都迁入城中,从中挑选年轻人,给他们配备兵器和铠甲,并让他(犨)弟弟赵昶和赵珝担任将领。
(2)但是赵犨心里明白太祖一定会成就大业,便抑制欲望,行事不张扬,做好了依托太祖的打算。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