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
(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阅读下文。完成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3).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⑴C B D A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以下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闲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霸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僕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节“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力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卧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飞鸣,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子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摇动引历史故事,认为铁证如山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握手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A D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
[注]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 环堵之中 堵:院子。
C. 月致羊酒 致:送给。
D. 延问得失 延:延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隐于壶山之阳室西连于中闺 B. 乃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待以师傅之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 ?怪而问之拔剑撞而破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 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 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 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B D A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外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澳,研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呀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穷:尽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际:边
D.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遁隐:躲避,隐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觉而醒,起而归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①为之文以志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3.下列各组中全都表现作者“宴游西山之乐”的一项是
①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③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④日与其徒上高山,人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⑤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⑥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⑤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以前所见的幽泉怪石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作者在第一段中用“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短促紧凑的短句流露出自己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C.文章多次使用“始”字,表达了对西山宴游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以往所游山水的贬低和否定。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
③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译文:
1—4、DBCC
5、①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恐惧不安。
②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从这时才开始。
③享用它没有人禁止,也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共同享用的东西。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刘行本,沛人也。每以诵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言于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愿陛下少宽假之。”上不顾。行本于是正当上前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署臣左右。臣言非私。”因置芴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在职数年,拜太子左庶子。时左卫率长史夏侯福为太子所昵,尝于阁内与太子戏,福大笑,声闻于外。行本时在阁下闻之,待其出,行本数之曰:“殿下宽容,赐汝颜色。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因付执法令行本复乘之。行本不从,英才正色而进曰:“至尊置臣于庶子之位者,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太子惭而止。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上是请托路绝,法令清简,吏民发怀之。未几,卒官,上甚伤惜之。
(选自《隋书》卷六二,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不可夺之志 夺:改变
B.周大 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 引:提拔
C.周代故事 故事:原来的典章规定
D.陛下不以臣不肖 不肖:不成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以诵读为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行本言于帝曰/青出于蓝
C.正色而进曰/吾尝终日而思矣
D.非为殿下作弄臣也/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刘行本直谏的一组是
①行本抗声谓承御曰:“笔不可得。”
②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③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以明国法,岂得轻臣而不顾也!
④因置芴于地而退。
⑤汝何物小人,敢为亵慢!
⑥欲令辅导殿下以正道,非为殿下作弄臣也。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行本读书非常投入,虽然缺吃不穿,也影响不了他读书。
B.刘行本作掌朝的时候,要送笔给皇帝,承御要取过去,行本大声制止承御,这是因为他认为承御越权办事。
C.一次,皇帝对一郎官发怒,亲自鞭打郎官,刘行本正义之言,皇帝不听,行本多次夺下鞭子,皇帝才做罢。
D.左卫率长史夏侯福被太子昵爱,曾经在阁中和太子游戏打闹,被刘行本斥责惩罚
BCD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英才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紬(chóu,丝织品)为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敕:报告。
C.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许:称赞。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2.下旬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一日之赠,率而不思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D.①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聿修为官廉谨的一组是 ( )
①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②聿修退紬不受,与邢书
③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
④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
⑤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⑥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④⑥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州中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C.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
D.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特意拜访旧友邢劭,以叙别情,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
(2)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3)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
1—4、BCCD
5、(1)(袁聿修)与人无争,很受尚书崔休的赞赏识认。
(2)有人的带着美酒肉脯,哭泣着留连不舍,都争着要远送他一程。
(3)东魏北齐时期,台郎中很多人不免互相结交来往,赠送礼物。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指瑕》以擿其失 擿:挑出错误
B.论次《平台秘略》 次:编次
C.勃往省,渡海溺水 省:探视,问候
D.勃属文 属,通“嘱”,叮嘱,交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②良曰:“长于臣”。
B.①慨然思诸葛亮之功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C.①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①皆以文章齐名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明王勃文才卓著的句子是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应允,自然引起了都督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扬炯、卢照邻、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5. 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池,辄杀之。
(2)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3)勃从之游,尽得其要。
1—4、D、B、A、D
5、(1)官奴曹达犯罪,躲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掉了曹达。
(2)拉过被子盖上脸就睡,睡醒了,拿过笔一挥而就,一个字也不需要改动
(3)当时长安曹安有秘术,王勃跟他学与他交往,完全学到了他的精髓。
阅读下面《三国演义》中的选段,完成问题。
周瑜听得孔明计策果然高明,不禁暗忖曰:“孔明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账,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 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公勿多言,我自有计较。”
次日,周瑜点齐军将,与程普,鲁肃领兵起行,便邀孔明同往。孔明欣然从之。一同登舟,驾起帆樯,迤逦望夏口而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船依次第歇定。周瑜在中央下寨,岸上依西山结营,周围屯住。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内安身。
周瑜分拨已定,使人请孔明议事。孔明至中军帐,叙礼毕,瑜曰:“昔曹操兵少,表绍兵多,而操反胜绍者,因用许攸之谋,先断乌巢之粮也。今操兵八十三万,我兵只五六万,安能拒之?亦必须先断操之粮,然后可破。我已探知操军粮草,俱屯于聚铁山。先生久居汉上,熟知地理。敢烦先生与关、张、子龙辈一一吾亦助兵千人一一星夜往聚铁山断操粮道。彼此各为主人之事。幸勿推调。”孔明暗思:“此因说我不动,设计害我。我若推调,必为所笑。不如应之,别有计议。”乃欣然领诺。瑜大喜。孔明辞出。鲁肃密谓瑜曰:“公使孔明劫粮,是何意见?” 瑜曰:“吾欲杀孔明,恐惹人笑,故借曹操之手杀之,以绝后患耳。”肃闻言,乃往见孔明,看他知也不知。只见孔明略无难色,整点军马要行。肃不忍,以言挑之曰:“先生此去可成功否?”孔明笑曰:“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功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肃曰:“吾与公瑾何谓一能?”孔明曰:“吾闻江南小儿谣言云:‘伏路把关饶子敬,临江水战有周郎’。公等于陆地但能伏路把关;周公瑾但堪水战,不能陆战耳。”
肃乃以此言告知周瑜。瑜怒曰:“何欺我不能陆战耶!不用他去!我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操粮道!”肃又将此言告孔明。孔明笑曰:“公瑾令吾断粮者,实欲使曹操杀吾耳。吾故以言戏之,公瑾便容纳不下。目今用人之际,只愿呈侯与刘使君同心,则功可成;如各相谋害,大事休矣。操贼多谋,他平生惯断人粮道,今如何不以重兵提备?公瑾若去,必为所擒。今只当先决水战,挫动北军锐气,别寻妙计破之。望子敬善言以告公瑾为幸。”鲁肃遂连夜回见周瑜,备述孔明之言。瑜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肃曰:“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且待破曹之后,图之未晚。” 瑜然其说。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和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
1.有人说“孔明只在一叶小舟安身”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味十足”,请说明这样的评价的理由。
2.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周瑜的性格特征。
3.本文主要是写周瑜和诸葛亮斗智,为什么多次写到鲁肃?请简要说明原因。
1.既暗示出孔明在孙吴军中处境孤独危险,又通过他在这种险境中而能泰然处之,反衬出其智慧高超。
2.气量狭小,嫉贤炉能,面对比自己高明的诸葛亮不能联合而欲杀之;聪明,有远见,预见诸葛亮将来必为江东之患;忠诚,为孙权的江东着想;不够沉着,诸葛亮一激就上当;能顾全大局,听从鲁肃的话暂时没有杀诸葛亮。
3.因为鲁肃起了连结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瑜和亮半智需有人传递信息才能实施;衬托作用,以鲁肃的老实衬托周瑜和诸葛亮的高明,以鲁肃的厚道衬托周瑜的狠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