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B;2、A;3、C;4、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得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管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
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视木之能举 凡执用之工不在例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愿佣隙宇而处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不能说明梓人手艺高明的一组是( )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③故食于管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④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⑤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⑥委群材,会众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日,人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此话说明梓人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
B.“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中的“笑”字,说明作者看不起梓人,有讥笑嘲讽之意。
C.作者在叙写梓人事迹时,先抑后扬,逐层展开,因而具有曲折深细的特点。
D.“余圜视大骇”,一个“骇”字,写出了梓人的妄自尊大。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2、C;3、C
4、
(1)一会儿众工匠刀砍斧削地动起手来,一个个都看他的眼色。
(2)有些不能胜任的工匠,被他怒喝到一旁,也不敢恼恨抱怨。
阅读下文,完成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柔。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候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老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杨子云,即杨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 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 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 没:淹没、遮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预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C C B A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裴侠传》)
[注]①擿(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B B 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
1.A 2.B 3)D 4.C
5.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恒其业 恒:固定
B.可以喻大 喻:比喻
C.道能讽之 讽:背诵
D.遽命道对面草词 遽:立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敢怠于衔辔 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C.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一以委之 将以衅钟
(3).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 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 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 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 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 何浅狭之甚耶
⑥ 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
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
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
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
B D C A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崇韬人谢,因道之解焉
(2)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
(1)一会儿,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2)陛下用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来显示吉祥。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
(2)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
(3)您歇着吧,到馆舍等待命令。
阅读下文。完成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3).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⑴C B D A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