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D.饮者怀无厌之欲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

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D     C       C      A

把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 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是杀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__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__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D      A          D      D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距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畔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文言文选自《史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燕国派乐毅攻破齐国,使齐国的城邑全都投降

B.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只怕他率领军队到来,即墨就不能保全了

C.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燕军把坟墓全都挖开,烧化死人

D.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在牛尾上浇油、捆上芦苇,并点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于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

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 ④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

⑤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 ⑥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不朽的战功。

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

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犯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已方同仇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

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摧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

C     A     B    B    C     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自共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扶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B.益跅弛,不问生产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A.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B.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C.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D.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B     D     A     C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

⑵奇之,立许字以女。

⑶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⑷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⑴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⑵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

⑶事务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⑷不久有人检查他的行装,发现有周丰商铺中的物品。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永以书抵幕府 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 迕: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 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

偏义复词的是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是

A.既然……只有……B.倘若……那么……

C.只要……就……D.宁可……也要……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 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情地对待他。

D     D     C    B     A      C     B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齐民者,若今方平民也,盖神农为未粮,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这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计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楼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

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超级大国阳汜洲上作它,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D.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间之有识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举皇浦隆治理敦煌、黄霸治理颖川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地方官获得拥戴,是因为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甚至与他们共享家产。

B.文中李衡、樊重种树虽然是居家理财的事例,但结合全文看,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与全书为民众提供谋生之术的宗旨是一致的。

C.作者广泛搜集各种耕作、种植、加工技术的知识,目的是为平民提供一部谋生致富的读物,所以把这本书命名为《齐民要术》。

D.作者把全书分为十卷,在每卷开头标上目录,并详尽交代相关内容,不追求词藻的华丽,用意是让文化不高的人也能读懂。

4.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在上面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笑者,咸求笑者,咸求假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B           3.A

4.(1)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2)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之 去:使……离开B.天下周 宗:祭祀

C.我安归矣 适:往,到D.余甚焉 或:通“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B;2、A;3、C;4、A;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