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述哪些属于严重急性职业病事故()。

A:同时发生三例以上急性中毒 B:发生一例急性中毒死亡 C:发生一例职业性炭疽 D:发生二例急性中毒 E:发生一例急性中毒

血液中一些化学成分可因标本采集不当而受影响,常见的标本变异因素有凡种?各举一例。

一般来说,例一规法优于规一例法教学,所以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规一例法教学。( )

是否可以说,__最能体现朦胧诗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倾向?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天然有毒鱼有哪些种类?各举一例加以说明(要求列出鱼品种和相关毒性成分)

现浇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其箍筋应比柱的箍筋缩小一个插筋直径,以便连接。(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虽然许多事实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冷静的判断和研究,可以毫不怀疑的断言创造论的错误。 B: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永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它并不随着农业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C:古代诗人们,不仅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而且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D: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4.“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5.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4.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

 思路导引:本题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来。

5.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思路导引: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

 6.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

 思路导引:对文字表达中心的概括,最关键的是理清思路,看文章讲了几段,讲了几个主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哪一方面内容为主等等,据此作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